相信很多朋友小時候都期盼過「快點長大」
讀二年級的時候,很渴望讀三年級,因為三年級可以學英語,那個時候,在我們那個小村落,會說英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總是念叨著:唉~我要是快點長大就好了。可是讀了三年級才發現,三年級的同學放學後要留下打掃衛生,回家要晚,這樣玩耍的時間就少了很多。
讀四年級的時候,又想著讀六年級,因為六年級可以住校,終於可以離開家獨自生活,那個時候每周的生活費就是自己的一小筆資產,專屬於自己的資產,那樣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買辣條,而且還可以避開父母的嘮叨。
初二的時候總是想著上高中,因為那樣可以走的更遠,一個月回家一次,可以認識更多的朋友,見識更廣闊的世界,可以更自由。
真正讀了高中才發現,自己已經長大了,父母眼角有了細紋,這時更想去外面的世界闖一闖,好讓父母知道她的孩子並非平凡。
到了大學,寒暑假要做兼職,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兩年回一次,再次見到父母,而我雖然長大,在父母面前,言行間卻還是帶著胡鬧,父母對我依舊寵溺,而我卻不曾察覺父母鬢邊竟已然生出白髮。
時間總是公平的,父母把他們的時間給了我,可這時光的痕跡在父母身上卻那麼刺眼。
而現如今長大的我,卻渴望回到過去,想到父母額鬢邊的白髮,我寧願從未長大。
而那鬢邊像歌曲《父親》、《母親》、像《遊子吟》、《別老母》詩集《繁星》把時光的痕跡表達的如此赤裸裸,一覽無遺;
想到這些,心竟然微微的抽痛,父母的年邁,我竟然察覺的這麼晚;
我們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的年邁,能夠陪伴父母的時光真的是少之又少,長大後的我們可以理解父母曾對我們一次次嚴厲說教的背後原因,那都是濃濃的愛啊,沉甸甸的情啊:
父母是傘,為我們遮陽避雨
父母是房,是我們永久歸屬
父母是船,渡我們人生苦難
...........
父母的心永遠牽掛著我們,無論我們走到多遠,去到何方,我們永遠都是父母心中那最乖巧的子女;
我們離開父母,展翅高飛,遠離家鄉,我們去過很多很多地方,見過很多很多山川地理環境建築,結交很多不同的朋友;
而父母,他們就一直守著那座老房子
在那座老城裡,有我年邁的父母
處處都是熟悉的味道
春日的風
夏日的陽
秋日的雨
冬日的雪
還有那每逢雨季一片呱呱聲的荷塘
以及那清晨的雞鳴聲還有那熟悉的大頭狗迎接主任回家歡快的狗吠聲
..........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熟悉
只有夢中才能回到我所思念的老城鎮,接觸所熟悉的一切
「如果能長大就好了」
曾經的「如果」變成了現實
真的長大了好倒也不好,長大了卻遠離了父母;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
長大後,發現長大後的苦痛依舊很多,小時候的歡樂,長大後的孤獨,父母依舊是父母,而我們不再是我們;
長大後也有好處,我們可以為父母撐起一片天,為父母奉上我們的一份孝順,把父母保護在我們的羽翼之下;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港灣
--長大後我們是父母的歸屬
端午節要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趁現在還有時間,多回家看看。
再多的言語問候都沒有子孫繞膝,歡樂滿堂來的幸福,對父母來說,那才是切切實實的幸福。
祝天下父母健康長壽,幸福滿堂;
另、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