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擁有高智商通常會表現出優秀的學習能力,但後期發展如何,與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父母在一些場合難免會聽到別人誇讚自己的寶寶,「小小年紀就這麼聰明」、「這孩子一看就聰明,長大肯定學習好」,儘管知道其中多數是恭維,但誰聽了心裡不是美滋滋的呢?
父母總覺得自家孩子最好,但如果小時候教育引導不及時,聰明的孩子很容易走上「歪路」,有些「假聰明」的小朋友在小時候表現很高調,長大後的發展卻並不盡如人意。
前幾天小萍家族聚會,舅媽特意露了一手給大家做了一鍋羊肉湯,大家對此讚不絕口,因為人比較多,所以小萍特意告訴自己的兩個兒子大寶和小寶,每人只能喝一碗。
大寶在一邊乖乖喝著,小寶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快速地撈了撈碗裡的肉絲,接著把碗一推,裝作不小心把碗打翻的樣子。他可憐巴巴地跑到舅媽面前:「舅媽我的湯撒了。」
舅媽趕緊給小寶又盛了一碗,這一切卻被小萍看在眼裡。小萍嚴厲地批評了小寶耍小聰明的行為,眾人卻直誇孩子聰明,心眼兒比哥哥多。
小萍正色道:「我寧願他一輩子不出人頭地,也不能看著他撒謊成性。」
《傷仲永》的課文想必大家都有印象,生活中許多從小被人交口稱讚,展露出聰明才智的孩子,長大後卻沒有像大家預料的那樣,有一個錦繡前程。
人們對孩子是否聰明的評價標準,要比對成年人要寬泛得多。只要孩子依靠自己的心機在同齡人中表現得亮眼,往往就會贏得大人的稱讚。
在這種鼓勵下,孩子會以為自己做得對,做得好,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行事作風,而忽略行為是否具有積極意義,有長遠發展。
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不及時進行引導,長大後很容易遭遇挫折甚至淪為平庸。
1. 耍小聰明的孩子
聰明的孩子往往在小時候就展現出了不同常人的思考方式,但是他們卻把這種聰明用投機取巧、說謊等不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
儘管孩子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通過這種小聰明獲得一部分「紅利」,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長大後他們終將會為自己的「小聰明」付出大代價。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當我們面對說謊的案例時,首先要看其背後是否有嚴厲的父母。
大人發現孩子耍小聰明而不及時制止,稱讚孩子倒不如說是在「害」孩子,最恰當的做法是,當孩子耍小聰明損害了他人利益時,要適當對他懲罰,給他一個深刻的教訓。
2. 惡作劇的孩子
精神病學家兼教育家Rudolf Dreikurs在研究中發現,當一些孩子沒有得到正向的「鼓勵」,就會選擇極端的方法來尋求注意。
人們常說,孩子小時候越調皮,長大了越聰明,但是調皮到天天搞惡作劇,讓人不勝其煩的孩子,真的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嗎?
孩子喜歡惹禍,通常是為了展現自己,引起他人注意,如果此時父母不制止,甚至引以為傲,孩子的行為會變本加厲。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缺乏同理心,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在人際交往上常遇到困難。
3. 成績好但自理能力差的孩子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孩子,從小學習便名列前茅,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但自理能力基本為零。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也不會洗衣、整理,平時父母包辦一切,仿佛一切都只為「學習好」而服務。
然而如今社會,成績只是敲門磚,想要在事業上取得成功,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應對挫折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
只在成績上突出其他皆為短板,並不值得他人學習。
1. 熱愛音樂
喜愛音樂的人往往思維能力較強,如果兒童從小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大腦皮質的開發也會更為徹底。
2. 愛模仿
模仿、重複是兒童學習的原始手段。喜愛模仿大人行為,甚至電視廣告、情節的孩子,往往擁有較強的觀察力和對肢體的控制能力。
3. 注意力集中
在兒童時期就能為了完成一件事,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與耐心,這樣的孩子通常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
糖果媽媽叮囑:兒童成長過程中,父母一定要「保持清醒」,在孩子行為發生偏差時,及時進行糾正。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