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曾說過:一朵成功的花都是由許多雨、血、泥和強烈的暴風雨的環境培養成的。可見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有道是不經一番寒徹骨,哪的梅花撲鼻香,想要成功必定要付出代價。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往往用「有出息」來形容一個人成功。我們經常聽到家裡長輩在議論一個小輩時,如若說他學習好,工作好,為人優秀,這樣的人一般會被冠以「有出息」的標籤。
都說三歲看到老,於是人們便在研究,究竟是什麼特質的人才會成功呢?網上甚至還出了成功人士秘訣的這類書籍,將成功人士的所有特質整理出來,打著手把手帶你進入成功人士噱頭還賺取了不少錢財。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人長大才有「出息」呢?
有人說見過世面的孩子有出息,有人說自信的孩子有出息,有人說能吃苦的孩子有出息。或許是不想得罪家長,沒有一個人會對一個小孩說你長大沒有出息。不過凡事沒有絕對,易中天曾在節目裡講曹操時講到,但凡小時候老實的孩子長大後必定沒有出息,而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曹操,字孟德,又名曹阿瞞,東漢末年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他憑一己之力奠定了曹魏政權,在政治上有著超乎尋常的野心,但在處世為人方面他又多疑又多情,總得來說他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
其實很多人了解曹操都是從《三國演義》上知道的,在這本書裡,看到的是一個亦正亦邪的梟雄。他可以為了匡扶漢室臥底於董卓身邊,也可以為了他永絕後患將一心幫助自己的老者全家殺絕。
說他心冷他一開始又有報國忠君之心,說他正直無私他最後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這樣一個人,在軍事上,政治上,文學上無疑是很成功的。
在軍事上他善用兵法,大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奠定了他在北方統一的基礎;在政治上他統一了北方,給當地人民有了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促進了經濟文化發展;在文學上他的造詣也不低,留在世上許多墨寶與詩詞。
筆者最喜歡的是他赤壁之戰前夕為鼓舞士氣做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是一個心胸多麼豁達的領導者,也是一個多麼豪放的詩人!因此總得來說,曹操其人在很多人眼裡還是很有「出息」的,這個人也包括易中天。
易中天這個人很多人一聽都會把他與《易中天品三國》聯繫在一起,事實上他也是靠著解讀三國賺的盆滿缽滿。曾經有一段時間,很多人都喜歡看XX教授,XX講師解讀某些名人,企圖從名人成長經歷中獲得一些財富密碼成功捷徑,易中天就是屬於這樣一類科普者。
在易中天的一次品讀三國曹操時,得出了一個小時老實的人不會有出息的結論。這個結論一經提出,便引起了社會巨大反響。有人認為易中天的觀點太過片面,也有人認為現實例子便是如此。不過易中天的結論也不是隨便下的,他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得到的。
探究歷史可以發現,原來曹操小時候還有許多世人不知道的軼事,比如小時候的他就十分頑劣,因此經常被叔伯告狀到父親那裡。
一旦父親知道之後就免不了一身好打,為了杜絕皮肉之苦,曹操想了一個壞主意,他特地在叔伯面前犯錯引誘他們去告狀,但是自己卻跑到父親面前上眼藥,說叔伯不喜自己已經由來已久,父親怎麼不想這是叔伯的一次挑撥離間呢?
叔伯是不是挑撥曹操和他父親的關係我們不知道,但是曹操挑撥叔伯與父親的關係才是證據確鑿的,不過他的叔伯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了,因為自從那次之後曹操的父親就對自己弟弟產生了隔閡,曹操有時候真的犯了錯告狀也不頂用了。這其實只是小時候曹操頑劣的一個縮影,日常生活中他可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存在。
招貓逗狗,上房揭瓦這簡直是家常便飯,可以說如果沒有人鎮壓他,曹操早就成了一個混世魔王了。因此易中天認為,正是有了他小時候的不墨守成規才有了他後期驚人的成就,但是事實上曹操的出息真的就與他小時候的頑劣有關係嗎?筆者認為這可不一定。
曹操的成功僅為萬千個調皮搗蛋孩子中的一個特例,我們在認定他頑劣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玩耍之餘的他在別處下的功夫。如果說他僅僅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投機取巧的做派最後一定不會取得如此成績。其實他更像是我們小時候班級上那類成績好,人緣好,又有點調皮搗蛋的男孩子,調皮不是他的主要色彩,死讀書也不是他的風格。
其實一個人長大後有沒有「出息」,跟他小時候是否老實沒有直接聯繫。或許調皮的人在某些方面會多一些隨機應變的能力,但是老實的人就一定不會處理突發事件了嗎?
還有其實這個老實的人長大後一定不會有「出息」,這原本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沒有規定什麼樣的成就才算是有「出息」。一定要是事業上有所成績是有「出息」?或者是在財富上要多人幾等算有「出息」?其實成功的定義一直都很模糊,隨意制定一個所謂的標準也是不準確的。畢竟能夠平安過完整個一生也算是另外的一種有「出息」,這個定義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曹操的成功代表的是頑劣的孩子長大後不一定是失敗者,而不是代表著老實的孩子長大後就沒出息。所以筆者認為易中天的結論未免太過片面,我們看待問題最忌便是自從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得出結論做出相應反應,這樣出來的結果最終是錯誤的。
偉人也曾說過,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所以客觀看待事物要以辯證的眼光去看待。而要辯證看待事物,首先要全面地了解事物,看清它的本質,掌握它發展規律,掌控他的主動權。事物本身處在運動中,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就像三歲看老這個觀點一樣,一個人的成長不確定因素太多了。有時候還有假象隱藏了事物本質,如果我們僅僅看了假象就去處理,最終也會得到錯誤的結局。
動是永恆的,靜是相對的,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才能減少失敗的概率,才能正確認知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絕對不能只看一面,那樣就違背了事件發展法則,要知道一個人成功後可能最終也會走向失敗,一個失敗的人也有可能東山再起。
有道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因此只要保證良好心態,端正態度,一步一步按照既定的計劃去做事,最終一定會取得好成績。即便失敗也不要氣餒,在心中樹立好失敗隨時會發生的心理準備,這樣才能在失敗來臨時有足夠準備去應對它解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