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何為大丈夫?在孟子看來,富貴時能使自己節制而不揮霍;貧賤時能不輕易改變自己的意志;威武時能不做理虧的事情,這便謂之大丈夫也!
俗話說,大丈夫不與小女子一般見識,自古以來雖有男尊女卑的陋習,卻也有男士謙讓女子的優良風度。
社會統一的紳士要求,是否真的只要求和實踐在了男子身上呢?我以為的大丈夫雖是以男子做標準,實則卻是在警示每個人的處世之道,不分男女之別。
然而,在中國繁榮昌盛的現代,有一位女子卻似乎"反其道而行之",她每年在中國撈金16億,買一億美國豪宅加入美國國籍,還給哈佛捐了6億!
再看她對中國慈善的幫助,卻沒有這麼好看和令人佩服的了。她是否做到了富不淫、貧不移、威不屈呢?
孟子
北京女孩,打工五年
這位豪賺豪捐的女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她是中國鼎鼎大名的SOHO創始人之一,也是潘石屹背後的強勢女人,她就是張欣。
1965年,張欣出生北京。上世紀的北京,被譽為是寸土寸金的國之大城,五湖四海的人都想往北京跑,想趕上所謂的"趕海熱潮",就算是如今,北漂的年輕人依舊熱情不減。
所以,這北京遍地都是有錢人嗎?並不是的,至少一開始的張欣一家不是。
張欣
她出生之際,父母還都是奮鬥在北京的基層人士,在工廠流水線做日復一日枯燥乏味的活計,每個月,父母兩人的薪水加起來也僅夠維持家庭日常開銷。
不過,孩童並不因為錢多錢少而惆悵,有一胡同夠玩鬧,有一幹朋友作陪,那就足夠無憂無慮了。
在北京的快樂生活應該是張欣大半輩子中為數不多的輕鬆時間。
14歲那年,張欣的父親欠下債務,且無力償還,面對隔三差五兇神惡煞的要債人,張欣父母根本無法應對。
於是,他們一家跟著人潮逃到香港。
原以為香港遍地是黃金,來了香港一定能找到一門好差事,可他們不曾想,香港這塊"大蛋糕"早就被人群瓜分得只剩渣滓!
張欣的父母並沒有找到高薪的工作,生活的壓力反倒比以前更甚。並且因為張欣的戶口問題以及學費問題,她上不了學。
既然輟學在家無所事事,張欣想,還不如去掙著錢減輕父母的負擔。
想掙錢,卻沒多少實力,14歲的張欣被定義為童工,沒學歷提供專業知識,也沒有體力做男人的活路。
找來找去,最後只有工廠流水線的計時工願意要她。
什麼叫計時工?也就是按做工的小時付費,如今許多兼職工作單位付給員工一個小時10-20元的工資不等,已是非常低的了,1979年的計時工能拿多少工資可想而知。
計時工的工資低,提供的也是最廉價的勞動力,不需要任何腦力成本,放在如今的張欣身上,想必她是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的。
可是放在14歲的張欣身上,她覺得很滿足也很幸運。
不僅在工廠中幹活,張欣還儘可能高效利用時間,見縫插針的找兼職做,比如餐廳的洗碗工、街頭的傳銷員,張欣都有過任職的經歷。
如此五年時光,張欣任勞任怨,也吃了不少苦頭,好在她熬了過來,還存下一筆錢。
存錢留學,榮譽回國
對於一個小姑娘來講,五年的青春就是一去不復返般彌足珍貴,張欣用了五年時間成長和蟄伏,為的是往後涅槃重生、破繭成蝶。
雖然當計時工很累,但張欣也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學業,她挑燈夜讀,利用片刻的空閒時間補上功課,還對於金融方面格外關注。
當然,或許正是在香港過了太久的苦日子,張欣早就有發大財的夢想,想要發財就得創業,就得有出類拔萃的專業知識。
於是,張欣拿著自己打工五年存下的3000英鎊,以及一口炒菜鍋、一本英漢字典,意氣風發的去了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學習經濟學。
很難想像,一個剛過18歲的少女,英語說得不流利,日常交流還得靠詞典來翻閱,沒有多餘的生活費需要自己炒菜負擔一日三餐,且沒有長輩陪伴身邊……異國他鄉,張欣的毅力和韌性實在讓人佩服。
有人一生都在退怯,也有人一生都在逆流而上。
張欣並沒有因為眼前的窘迫而灰溜溜回國,她不僅順利拿到本科學歷,還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了碩士學位,專攻發展經濟學。
從始至終,張欣的目標就堅定不移,1992年碩士畢業的她曾在高盛集團以及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中任職,負責的是中國直接投資的項目。
3年的任職經驗讓張欣在投資與金融行業打下基礎,摸到門道,也突顯出自己的鋒芒。
1994年,張欣回國創業。不過她回國以後她迎來的第一個驚喜並不是創業成功,而是愛情的豐收。
剛剛飄洋過海回國的張欣,是那個時代不可多得的海歸女精英,這類女性獨立自主且雷厲風行,最受成功人士的青睞。
四天閃婚,創辦SOHO
與優質的成功男士結合,那就是強強聯手,事半功倍,可張欣偏偏不這樣,反而對農村出身的潘石屹青眼有加。
沒錯,如今SOHO的掌門人潘石屹在年輕的時候也不過是個農村出身的窮小子罷了,沒有豪門背景,也沒有好看的學歷,各方面看上去都資質平平。
然而,在朋友們介紹的一眾人裡面,張欣唯獨欣賞潘石屹。
張欣談起以前的相親講,不知為何總覺得潘石屹日後能成大器,不是池中之物。現在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來看,張欣的眼光屬實不差。
潘石屹、張欣
"土鱉"與海歸的戀情,跌破了觀眾的眼鏡,卻驚豔了兩個人的光陰。潘石屹對張欣也是驚鴻一瞥、一見鍾情,兩個人從相識到相戀再到步入婚姻的殿堂,僅僅用了四天時間!
四天,妥妥屬於的閃婚類型了,看來在當年張欣和潘石屹也是屬於比較前衛、開放的年輕人。
29歲結婚,婚後生活也一直甜蜜,潘石屹雖然沒有什麼背景和本錢,卻勝在有一顆雄心和一份勇氣。
1995年,夫妻二人商議決定共同創業,他們在北京創辦了如今SOHO中國的前身——北京紅石實業有限公司。
企業創辦初期,一直是由夫妻兩個人共同打理,在商業擴展和業務拓張上面都是採取兩人的意見。
然而漸漸的,兩個人也出現了意見不能磨合的時候。張欣走的是新式的險中求勝路線,並且在行政管理上更欣賞民主,但是潘石屹卻更追求穩重,希望步步打好基礎。
就這樣兩個人在管理上面莫衷一是,爭吵也多了起來。
張欣是個聰明人,她心知婚姻需要小心經營,所以並沒有執拗這個問題和潘石屹較真,男人在事業上面有熱情有主見不是壞事。
為了給兩個人更多的空間,也為了讓兩個人重回戀愛的輕鬆氛圍,張欣決定暫時退居幕後,專心輔佐潘石屹。
只是說,張欣的退讓反倒讓潘石屹十分的不自在。張欣既是讓他心動的妻子,也是讓他欣賞和佩服的女強人,在經營公司上面,潘石屹不能沒有張欣的幫助。
於是張欣回歸SOHO中國,現任SOHO公司的CEO兼執行董事。
2007年,在張欣的一手運作之下,SOHO中國成功在香港融資上市,創造了亞洲最大的商業地產企業IPO。
迄今為止,中國的女投資家中,張欣都是屈指可數的可貴之才。
據不完全統計,SOHO中國每年在中國市場上的盈利就高達16億元,是個讓人望其項背的天文數字。
可是伴隨著事業和愛情的雙豐收,張欣的人品卻遭到了質疑和攻擊,都說她是個中國的資本家,卻不是個體面的中國人,這是為何?
SOHO
豪捐6億,改換國籍
原來張欣事業有成之後一直樂於慈善,可是慈善的對象卻不是自己的祖國,而是美國!
從2014年起,張欣陸續為國外知名大學捐款近億元,甚至一次性為美國哈佛大學捐款6億!6億元的巨款,放在中國的自然災害愛心捐款活動中,也是極少的個例,張欣居然能一口氣拿出這麼多資金做教育慈善,真的是熱心社會教育嗎?
其實,給哈佛豪捐的新聞放出之後,讀者們就十分不滿意,既然是為社會教育做貢獻為何不捐給國內的大學,在中國也是有非常多的名流大學的,沒必要非得捐給哈佛!
張欣是不是崇洋媚外?
這個事件已經為張欣造成很多負面影響,不想之後的新聞更加讓人對她質疑和不屑。
張欣成立基金會
就在張欣為哈佛捐了6億後一年,張欣的兒子居然在哈佛入學了!兩件事情前後聯繫起來,不免讓人猜忌,張欣的6億雖然美名其曰做慈善,實則為兒子鋪好世界頂尖大學的花路罷了!
各類不好的報導鋪天蓋地,張欣也沒有幾次正面回應,她之說自己的捐款只為教育。中國雖然經濟發展起來了,可貧富差距仍舊嚴峻,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想要出國留學沒有機會,她回想自己的經歷,只是想為這批境遇相同的年輕人提供機會而已。
張欣的這番解釋聯繫她19歲奔赴英國求學的經歷,是完全說得過去的。可是張欣偏偏在風波沒有完全過去的時候選擇加入美國國籍,引發群憤。
加入美國國籍,張欣身上的"汙點"算是徹底洗不清了。中國人講究投桃報李,講究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祖國更是不容背叛的。
所以張欣在中國賺錢,卻在美國捐錢的事情僅是導火索,真正讓她失了民心的還是改變國籍一事。
關於張欣和潘石屹的最新消息是,2020年他們以87.5億人民幣的財富值榮登富人榜358位。
孟子說的大丈夫之準則,張欣做到了富不淫、貧不移,可威不屈是否做到了,我想還需要社會的評判。
一直以來,每每想起祖國是如何守住我們的大好河山、是如何挺過艱難歲月,就難免熱淚盈眶,心中也會悄然升起自豪之情。
祖國,從宏觀來看太宏大了些,好似偌大個祖國憑一己之力根本改變不了多少,也做不了太多貢獻,索性就過好自己,不想太多。
然而,千千萬萬個普通的我們,凝聚起來何嘗不是一份大力量,只要把祖國永遠存在心中,那就是對祖國最好的報答。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