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相聲TV,《釣魚》《糾紛》《空城計》,為何銷聲匿跡?

2020-12-18 相聲小品電影電視

在相聲行業歷史的長河中,曾先後出現過一些相聲表演形式的改革,比如化妝相聲,曾經在上世紀中葉流行了一陣,在八十年代的春晚上,王剛和趙連甲還表演了一個化妝相聲《拔牙》,之後就很少看到了。

而上世紀八十年代,吉他相聲曾經風靡一時,當年以楊振華石小傑為代表的相聲演員都紛紛抱著吉他在臺上一唱就是一整場,馮鞏和郭冬臨在21世紀的春晚上還表演了一回,不過在那之後抱著吉他上臺說相聲的人也幾乎看不到了。

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新的相聲創新形式「相聲TV」橫空出世,這種將相聲搬到電視上形成原聲相聲劇的表演形式剛推出就被觀眾們熱捧,大家紛紛表示,簡直太好看了,更有意思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相聲TV那麼火,其中有三個原因不得不提,一個是能拍成相聲TV的基本上都是經典段子,而且還都是原聲。比如《糾紛》《夜來麻將聲》《空城計》《釣魚》《彆扭話》等都是各位相聲名家最拿手的段子。

第二個則是演員表演出色,表演相聲TV的幾乎全是相聲大腕,比如我們熟悉的馬志明、常寶霆、侯耀文、李文華、蘇明傑等人,還有特別有戲的鄭天庸老先生。他們本身對相聲藝術很熟悉,有些還是自己的段子,表演起來熟門熟路。

尤其像蘇明傑,他和「丁文元」這個藝術形象簡直融合成一體了。還有鄭天庸先生,現在一說侯喜瑞,筆者就想起他的模樣。

第三個則是觀眾看著新鮮,由於這些相聲段子本來就屬於經典,再加上演員都很出色,因此即使新鮮勁兒過了,觀眾依然還愛看。

這麼精彩的相聲TV為何在近些年銷聲匿跡了呢?筆者印象中看到的最後一個相聲TV就是侯耀文石富寬的《新夜行記》,在那之後幾乎沒有新鮮的相聲TV問世。這種有意思的表演形式為何乾脆就沒人拍了呢?

筆者認為原因有很多,詳細說就是五個小原因和一個根本原因。

1、沒有好作品了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經典相聲段子都能拍成相聲TV的。拍成相聲TV的都是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像這種作品目前是越來越少,基本都枯竭了。現在很多相聲不是天馬行空就是碎片化的網絡段子,要不就是三俗故事,這要拍成了只能拿到日本去賣了。

以郭德綱的《西徵夢》為例,這算是郭德綱比較完整的說故事的段子,這個故事你說你怎麼拍吧,拍出來夠一部電影的成本了。

2、沒有適合的演員了

不得不說,當年相聲TV紅火也跟一幫優秀演員有關,他們能深入理解作品的精髓,同時也有相聲演員那種詼諧的範兒,現在這樣的演員也是奢侈品。筆者曾經看過年輕的邵峰拍過《扔靴子》,那表演的狀態確實沒有經典版本蘇明傑的內個味兒。

3、相聲TV代替了觀眾的想像空間

相聲TV並不全是優點,其中一個缺點就是代替了相聲觀眾的想像空間。原先是聽相聲,你可以跟著相聲演員的聲音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想像。現在這種想像空間直接被相聲TV代替,這並不全是好事。

4、相聲表演的進入和退出沒有了

相聲表演有一種狀態就是藝人在講故事時不停切換身份,比如馬志明的《糾紛》裡,馬志明一個人先後進入丁文元、王德成和派出所民警三個角色,他不停的切換角色的表演在相聲TV裡完全看不到,這等於把相聲進入退出切換角色的表演形式給切割了。

5、相聲演員的「使相」看不到了

以《夜來麻將聲》為例,馬志明在中間有各種使相的表演,比如那個老劉頭呵呵笑的樣子和小么無奈的表情,都很精彩。但是通過相聲TV,觀眾只能看到演員,看不到馬志明的臉,更別提捧哏了。

6、捨本逐末

這就是根本原因,相聲TV和吉他相聲以及化妝相聲一樣,如果執著於此,無異於捨本逐末,最後反而有害於傳統相聲的傳承和發展,到最後全變成各種小視頻了,那時候相聲演員這個行業恐怕就沒了。

因此,相聲TV在紅火一陣之後逐漸銷聲匿跡,這中間恐怕也有相聲行業自己的頓悟,偶爾玩玩票可以,但這東西對行業發展有隱患,最後隨著相聲的碎片化和人才缺乏,相聲TV乾脆就沒人玩了。

不過,筆者認為,其實對相聲TV也不能一刀切,畢竟現在小視頻這麼流行,用原聲對口型的表演簡直不要太多了。相聲界適當也可以再拍一些類似的相聲TV,也算是與時俱進的方式。

對此,筆者覺得老段子裡郭榮起的《打牌論》非常有改編拍攝價值,新相聲裡嶽雲鵬的《保安隊的日子》也有這個可行性。有想在視頻領域發展的讀者,可以往這邊合計合計,有前途。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空城計自身卻是真,唐朝名將張守珪用過
    所謂「空城計」,其實就是一種讓敵人疑中生疑的戰術。大概意思就是在己方空虛且已經被敵人有所懷疑的情況下,還要給敵軍展現出一副自己很強的樣子,從而讓敵人懷疑自己的判斷是假的。相信絕大多數人對於「空城計」的認識其實都是來源於《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諸葛亮也正是憑藉空城計智退司馬懿,解了西城之危。但是在正史《三國志》之中,其實是沒有這個橋段的。
  •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空城計太假,有人卻擺出了不用城池的空城計
    諸葛亮沒法只能玩心理戰術,擺出了空城計。結果還真的嚇跑了司馬懿。在《三國演義》書中,司馬懿退兵的理由是:「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不得不說,老羅的藉口找得太敷衍了。畢竟老羅人家寫的是小說,而非史書,誇大一點也無所謂。
  • 空城計為何能成功?拿扇子的兩琴童是關鍵,難怪司馬懿撤軍
    空城計,民間流傳千古的三十六計之一。意指虛虛實實,恍惚不定,兵無常勢。這是一種需要依靠強大的心理準備方可使用的險招。《三國演義》中介紹的是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錯失街亭,而諸葛亮的老對手則領兵十五萬來攻取這隻有兩千五守軍的西城。故此諸葛亮便使出空城之計,大開城門,自己獨領兩個書童,然後於望敵樓前焚香彈琴。
  •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假的,「假」諸葛亮的「空城計」是真的
    這個故事中的重頭戲,是諸葛亮手中沒有兵沒有將,面對司馬懿的大軍,是出了傳唱千古的「空城計」。傳說中,面對大軍壓境,諸葛亮大開城門,坐在城頭,安然撫琴,一派神仙風範,把多疑的司馬懿鎮住了,最終司馬懿猶豫不決退兵而去,諸葛亮全身而退。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諸葛亮空城計為何能嚇走司馬懿
    空城計有一個非常非常著名的空城計故事,出自《三國演義》,是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條亮五事」改編的一段故事,雖然是假的,但是足夠經典。不過,空城計仍然是一種被動作戰的被動行為。是那些真正實力空虛,或者因遭受意外壓力被迫走投無路的一方,採用此招,虛張聲勢,企圖矇混過關的辦法。此計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就像我文章開頭說的,空城計能否發揮作用,全看敵方主帥「腦補能力」夠不夠強。
  • 司馬懿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要假裝上當?其中原因諸葛亮心知肚明
    關於三國的經典橋段有很多,比如桃園三結義、煮酒論英雄、火燒赤壁等等,無不精彩紛呈,但其中最為扣人心弦的當屬諸葛亮的「空城計」,可謂將心理戰運用到了極致。諸葛亮之所以冒險使用空城計,前提是因為他的得意學生馬謖狂妄自大,導致戰略要地街亭失守,諸葛亮進軍失去落腳點,只得著手撤軍漢中。
  • 諸葛亮空城計!司馬懿看到後為何直接撤兵?只因這兩人露出了破綻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廣為人們流傳,而上演這場空城計的人物,在三國的亂世中,也是鼎鼎有名。諸葛亮不僅僅是著名的軍事家,大謀略家,還有一出眾的口才,出色的外交才能。
  • 真假「空城計」——《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是你想的那樣嗎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空城計"就一直是書中一段精彩的敘事,受到廣泛之好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失了街亭,司馬懿提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縣殺來,諸葛亮身邊無兵無將,卻叫大開城門,自己坐於城樓上撫琴,與司馬懿玩起了心理戰。
  • 諸葛亮真的上演了《空城計》嗎?真相原來如此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描繪成了智慧的化身,奇計迭出,神鬼莫測,火燒博望、草船借箭、祭東風、氣周瑜、智算華容道、巧布八陣圖,無怪乎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評價《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諸葛亮上演空城計智退司馬懿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那麼諸葛亮的空城計歷史上真有其事嗎?本文將試著從三個角度為你探尋史實真相。
  • 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已被識破?司馬懿思考再三,沒有殺諸葛亮!
    而《三國》裡有一出空城計廣為人知,講述了諸葛亮在馬謖丟掉街亭後身處險境,而司馬懿率領15大軍趕到諸葛亮面前,諸葛亮攜帶兩個學童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卻不敢入城。很多說法都說司馬懿看出了諸葛亮在唱空城計,那麼為何在諸葛亮在使出空城計時,司馬懿已經看出卻為何沒有說出來呢?
  • 票友下海唱京劇,撫琴退兵《空城計》!
    《空城計》 Gifts 《空城計》 《空城計》又名《撫琴退兵》,京劇傳統經典劇目,取材於《三國演義》第95回。
  • 鬚生之首馬連良,千古絕唱《空城計》!
    馬連良《空城計》 音配像 主要角色 諸葛亮:老生 司馬懿:淨 司馬師:淨
  • 「空城計」是司馬懿最大失誤?他和孔明是敵人,更是一對神交知己
    乍一看來,這裡諸葛亮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故意扮作十分誇張的臨陣樣式,然後煞有介事的登城彈琴;貌似「空城計」的關鍵點就在這裡。其實這裡描寫的就有點假了,臨陣禦敵,即便是用計也追求「越像越好」,哪有故意做出如此誇張「引君入甕」的架勢?
  • 小時候吃過的「寶塔糖」,為何現在銷聲匿跡?當年的教訓發人深省
    但是現在的藥店裡已經看不到當年風靡一時的寶塔糖了。小時候吃過的"寶塔糖",為何現在銷聲匿跡?當年的教訓發人深省!其實寶塔糖的原料蛔蒿並非我國的原生植物,它一開始的生長在國外寒冷的地帶,我國在1952年從蘇聯進口了寶貴的20g蛔蒿種子,進行種植。
  • 諸葛亮用空城計,為何一定要在城樓上彈琴,而不是下棋或者讀書?
    諸葛亮用空城計,為何一定要在城樓上彈琴,而不是下棋或者讀書?這裡面難道有什麼深奧玄機?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為什麼諸葛亮要在城樓上彈琴呢?那為何一定要選擇彈琴呢?這裡面有沒有什麼深奧的玄機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人云:琴棋書畫詩酒花,這七字乃是文人雅士的標配,烤串這種看似比較「粗魯」的舉動,顯然是諸葛亮這個文人雅士不會選取的,除非換個豪放的武將,才可能那麼幹。七字當中,琴排在首位,可見在當時地位是很高的,屬於文人雅士的首選。
  • 空城計中,諸葛亮為何要讓4名士兵在門前掃地?難怪司馬懿看後立馬撤兵
    《三國演義》一書中蘊含著很多兵法,裡面的一些故事也被納入了課本,譬如「草船借箭」、「桃園三結義」、「空城計」等等。諸葛亮是裡面最機智多謀的人。魏國派司馬懿攻打打蜀國,諸葛亮守城失敗,司馬懿直攻蜀國的中心城區,諸葛亮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臨危不亂,下令士兵打開城門,自己則登上了城樓一邊彈琴一邊唱曲,十分悠閒。
  • 發生在陝西省安康市的空城計,專家:假的,你們被騙了!
    學過歷史的小夥伴都知道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空城計》。無論是看過《三國演義》書籍還是其翻拍的電視劇,都對這一段記憶猶新,甚至當時是熱血沸騰!但是你們都被騙了!我們先大概來捋一下《空城計》。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 月經正常,卵巢學唱「空城計」?竟有如此怪事……
    百思不得其解,前來求助,此女子戲謔:難道卵巢也唱「空城計」? 說到空城計,就不得不先提下馬謖。由於馬謖過分輕敵而慘敗,打敗馬謖的司馬懿並沒有淺嘗輒止,而是繼續揮師前進,沒有給蜀軍留一絲喘氣之力。當司馬懿來到西城牆時驚呆了,眼前的事實是西城面前空無一人,遠遠望去,只見諸葛亮正悠悠然坐於城牆之上,旁邊立有兩個書童,一個手持拂塵,正在幫諸葛亮拂琴。
  •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司馬懿為什麼還那麼害怕?看背後童子的臉
    空城計是三十六計當中的第三十二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以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跟敵人打心理戰,只要對方稍有疑心此計就能成功。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一次空城計,就曾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這演這齣空城計之前,諸葛亮錯用了馬謖,使戰略要地街亭丟失,同時諸葛亮所在的西城僅僅五千人馬守城,而且只有一班文成,一個大將也沒有,如果司馬懿此時攻城,城門必失,就連諸葛亮的性命也保不住了。然而正當眾人著急的時候,諸葛亮顯示出了一代謀士的淡定,從容不迫的要求手下的人大開城門,自己帶著兩個童子到了城門上,一副邀君進門暢談的姿態,等著司馬懿的到來。
  • 司馬懿一眼看穿空城計,為何還是要撤軍?老謀深算不是白來的!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當中是一個被神話了的存在,仿佛他就是無所不能的象徵,草船借箭,空城計,諸葛連弩等等一系列的著名的些東西都是出自於他的手。可是他真的有這麼厲害嗎,《三國演義》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的嗎?很顯然只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