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話俗語:雅俗兼具,文化多元

2020-12-09 唐詩宋詞天地

詩詞,向來予人以古典高雅之感,是流傳於世的文化瑰寶,是窺見歷史的文化窗口,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詩詞節目,如《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受到大眾歡迎,古詩詞離我們的腳步比以前更近了。

詩詞不再單純是學生的背誦篇目,也不完全是文人學者學術研究的對象,而是漸漸成為我們普通人生活裡的一種樂趣,一種陶冶,一種美的體驗。

細細端詳品味這份古人留下的寶藏,我們發現,詩詞中亦不乏貼近日常生活的俗語,這種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令人倍感親切。古詩詞中雅俗共賞的特色,是中華民族文化百花齊放的生動表現。

詩情畫意,清新有趣

詩詞中使用俗語就意味著「粗俗」嗎?當然不是。這裡的「俗」,是具有民俗風情之意,即便語言通俗,也可以營造出詩情畫意的氛圍,讀來如撲面而至的春風般溫柔暖人,更因為其中蘊含了民俗之趣,而平添了幾分親近:

清平樂·村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辛棄疾這首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褪去他創作中慣有的豪邁直爽風格,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語言。詞中這戶五口之家,生活雖不富裕,甚至過於簡樸了,卻過得快樂自在。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他們的居住環境堪稱一流,屋子周邊有潺潺溪流,綠綠青草,深呼吸一口都是滿滿的負離子。一家人遠離俗世喧囂,樂得清靜。

這對夫婦膝下三子更是性格迥異,小兒子尤其調皮可愛。辛棄疾用了「亡賴」一詞,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小兒子邊躺著邊剝蓮蓬的俏皮模樣,天真活潑又懶洋洋。當時在江淮一帶,人們形容小朋友頑皮狡猾就會用這個詞,再加上軟糯輕柔中帶有「媚」意的吳音,充滿江南風情。俗語不「俗」,反而給詩詞增光添輝,變得情趣盎然。

擅用口語,獨具特色

詩詞中偶用俗語,較為常見,若是通篇都用口語,即便是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尋覓,也很少見。畢竟詩詞的創作對格律有一定要求,在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下作者想「任性」揮筆很考驗其功底。唐代大文豪杜甫就曾經別出心裁地創作了一首詩,在講究格律的條件下竟然做到全篇皆是口語:

見螢火

巫山秋夜螢火飛,簾疏巧入坐人衣。

忽驚屋裡琴書冷,復亂簷邊星宿稀。

卻繞井闌添個個,偶經花蕊弄輝輝。

滄江白髮愁看汝,來歲如今歸未歸。

秋夜裡,杜甫見到深山中螢火蟲翩翩起舞,時而飛入屋內,落在人的衣服上;時而衝出屋外,肆意翻飛。山裡環境宜人,空氣清新,生態好,螢火蟲數量也多。它們時聚時散,自體發光的時候還有影子相隨,產生了「添個個」的視覺效果。經過花叢時,螢火蟲閃閃發亮,與山間綻放的嬌美花朵互相輝映,忽明忽暗,意即「弄輝輝」。

雖然杜甫在詩詞中如此頻繁地使用當時唐代的口語,但讀起來全不覺平庸俗氣,倒是惟妙惟肖,碰撞出獨特的文化火花,讓我們從中一窺唐代的風情。詩詞並非陽春白雪,高高在上遠離我們的日常;詩詞也可以做到貼近生活,自然流暢,甚至把口語融入進去,散發出形象生動的魅力。

巧用象聲,意到筆隨

象聲詞的運用在文學創作中是佔有一席之地的。

詩詞中若是添上一兩個象聲詞,書面文字仿佛便帶上了聲效,整首作品立馬活絡了起來。

如《木蘭辭》中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還有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等等。作者在這些傳世名作中,把象聲詞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令人印象深刻:

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書寫漁夫的詩詞很多,但柳宗元筆下創造的漁夫形象卻獨具一格,這與其個人經歷息息相關。

當時的柳宗元因永貞革新失敗而被貶為永州司馬,這一職位又窮又無權,銳意改革卻只落得如斯境地,滿腔抱負無處施展。政治失意,生活困頓,讓柳宗元在不知不覺中選擇寄情山水,從中尋求慰藉。

在其作品中,漁翁是隱士的化身,他淡泊名利,隱逸自在,是文人雅士嚮往的狀態。「日出不見人」,並不意味著沒有人的存在,只是如此廣闊無垠的大自然中,人顯得那麼渺小。如何刷出人類的存在感?只需「欸乃一聲」便可。

遠方傳來的這聲櫓響,劃破天際,在空曠的背景中顯得格外富有衝擊力,天地間頓時有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奇趣。這就是象聲詞的曼妙之處。

詩詞的美並不單純在於高雅,有時候「俗」也是一種吸引人的方式。民俗風情蘊含其中,口語表達穿插於此,詩詞雅俗共賞,你我共同品鑑,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揚與傳承,繼續綻放出閃耀的光芒。

作者:小柴,喜音樂美食,愛電影品茗,只想快快樂樂過日子,不想唯唯諾諾度一生。

相關焦點

  • 把古詩詞留在課本,把中華文化根脈留住
    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讀到此處,我們國學教育者不禁心潮澎湃,我們的教育終於有了知心人。多年的教育教學,我們的國學備受尷尬。我們中華文化包括多多,古典詩詞卻囊括中華文化的諸多方面,既是學習,也是傳承;既是治學,也是冶情。  閱讀古詩詞,她為我們展現了人間最美好的生活,為我們傾唱出人們最細微的心曲;古詩詞一半像海水,她蘊積深厚而又波瀾壯闊;古詩詞一半像火焰,她真摯勃發而又明亮昂揚古詩詞;古詩詞也像一隻嘶啞的鳥,深情的讚美這豐饒的土地;古詩詞更像一個前行的人,懷揣使命走向明天。
  • 弘揚傳統文化 開展古詩詞朗誦
    {"title":"弘揚傳統文化 開展古詩詞朗誦", "url":"/county/dadukouqu/dadukouquxinwen/2018-08-29/1052338.html", "image":"", "smalltext":"來自上遊新聞客戶端", "id":"1052338", "classid
  • 高考作文素材:從「古詩詞熱」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
    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從「古詩詞熱」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  不是歌手選秀,也不是明星綜藝,2017年春節到元宵節,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意外」走紅,人們的朋友圈被詩詞曲賦刷屏,無數男女老少被詩詞達人們圈粉。
  • 每天學習古詩詞,傳承詩詞文化
    我國的詩詞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尤其是那些朗朗上口的經典名句,幾乎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經常掛在嘴上的,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詩詞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詩,宋詞,元曲等詩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 亂改古詩詞:給傳統文化「下毒」?
    電影《畫皮II》劇照  當電影電視網絡對青少年的課餘生活形成包圍之勢時,我們看到,對於傳統文化、詩詞古語,綜藝在調侃、影視在亂用、廣告在篡改……近日,關於亂改古詩詞現象再次引發關注,有人說,綜藝影視亂改詩詞古語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還有人說,這是在給傳統文化「下毒」。
  •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上篇)
    可如果要問什麼是中國文化,可能很多人一時之間不知從何說起。的確,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底蘊何其深厚!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青銅器、瓷器是中國文化;琴棋書畫是中國文化;萬裡長城是中國文化;京劇崑曲也是中國文化……今天小仙就只選取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來大致領略一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 從古詩詞裡感受和傳承清明文化
    活動現場的古詩詞展板。那麼,還有哪些古詩詞中包含清明文化的內容呢?昨天,南京隱龍山墓園在該園十二生肖生態葬區舉辦了「品詩詞、憶先人、促改革、倡環保」暨隱龍山墓園2019清明祭掃詩詞品鑑遊園會,記者感受到了數十首有關清明的詩詞。對於這次活動,隱龍山墓園經理周立平說:「現如今,墓園同時具備了陵園、公園等功能,一家人祭掃,除了表達對親人的追憶,還可以踏青、子女孝道教育、文化傳承等。
  • 如何發展地看待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教育
    人類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文化間的自然交往是由來已久的。而多元文化則是現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權利對峙、衝突和妥協的一種主張。沒有世界各個地區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就沒有「多元文化」的概念,民族、文化和地區間的這種交往起因於科技帶來的通訊、交通、殖民、戰爭、貿易、移民等。無論如何,全球以村落般的形態呈現在幾乎每一個人的眼前時,多元文化就是一個基本的社會事實,尤其在網際網路時代。
  • 如何認識臺灣「多元文化」
    、多元的文化教育政策,保護並推崇多元文化,希望達到各種思想、價值觀相互交流、融合,文化更加多元、更包容、更張弛有度。一不可否認,臺灣政黨輪替已是常態、多元文化環境也已經形成。而且臺灣常常以多元文化蓬勃發展為傲,但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多元文化面臨「異質化」的危險,被高度「意識形態化」,傷害真正的寬容、民主和多元價值。多元的盡頭則是「無元」,也就是人人有想法,而整個社會毫無想法。要處理好主流文化與多元文化的關係。
  • 學好古詩詞,安徽安徽道恩教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弘揚中華傳統文不僅僅對國家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良好環境的構建有著深刻的影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個人思想境界的影響也大有裨益。
  • 激發熱愛傳統文化熱情《我愛古詩詞》第二季節目正式啟動
    磅礴大氣的長三角百人「雲誦讀」,文情並茂的詩詞小課堂,全國各地文化名人的詩詞寄語……12期電視節目圍繞不同的傳統文化主題展開,共吸引江蘇省內13地市百餘所中小學校,3萬多名中小學生報名參與,在全社會掀起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
  • 古詩詞改讀音與標定普及和歷史文化求同存異
    古詩詞改讀音與標定普及和歷史文化求同存異倪寄如 (退休工人)近有網文對古詩詞改讀音多有熱議,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xia)」改音「邪」、「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ji)」改音「齊」,網友質疑改讀音破壞了傳統文化
  • 辦講座出詩集 瀋陽有一群熱愛古詩詞的老人
    古詩詞欣賞、楹聯講座、詩詞朗誦比賽,每次活動都有150多人參加,多數是退休的老同志。  在瀋陽,有這樣一群老人,他們熱愛古詩詞,朗誦古詩詞,學寫古詩詞;他們傳承古代文化,謳歌時代生活;他們老有所學,他們老有所樂。
  • 總書記不贊成課本去掉古詩詞之後-搜狐文化頻道
    9月10日上海《東方早報》A10版,整版報導「上海大力發展傳統文化教育」;當天《新聞晨報》A07版,頭條推出「自製卡片、聽聽讀讀,娃娃愛上學古詩」;11日《新聞晨報》A06版,再整版推出《上海中小學多措並舉傳承中華文化》,所用圖片中黑板上的《靜夜思》清晰醒目,文中生動描寫小學生課上誦讀古詩詞的情景。這三篇報導,被稱為上海市教委的「陳情文」。
  • 《我愛古詩詞》第二季今晚綻放螢屏:經典潤澤心靈 文化薪火相傳
    今天是開學後的首個周末,邀請電視機前的大朋友、小朋友今晚一起鎖定江蘇城市頻道,我們將送出一份誠意滿滿的開學大禮:《我愛古詩詞》第二季正式開播!古詩詞有多美?怎麼學習古詩詞?又如何將古詩詞學以致用?這些大家關心的問題,都將在《我愛古詩詞》第二季的節目中逐一揭曉。
  • 古詩詞不光是得分點或敲門磚,別讓傳統文化傳播流於1.0階段
    尤其是古詩詞得以跳出紙面,呈現出更為多彩和便捷的多媒體面貌。比如,《中國詩詞大會》的表現形式,無論從舞美設計、嘉賓陣容,還是比賽模式和環節設定,都充滿創意——「飛花令」讓人在趣味中體驗中華詩詞的奇與妙,以「沙畫」猜詩更讓人在唯美中品賞文化在傳統與現代間的融合,這種時尚「包裝」達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從其播出效果和社會反響來看,節目以古詩詞為突破口,為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條通往時尚的經典之路。
  • 詩香滿校園,古詩詞漸成番禺校園「潮文化」
    如斯與市橋水道相伴、與御水灣相融、與亞運大道相暉,加之得天獨厚的「東湖洲」文化意象和「菁英教育」的教學特色,洋溢著一種濃濃的生命氣息和勃勃生機。不愧是「御水直向蓮花山,芳草依依東湖灣,亞運精神菁英氣,綠樹紅花敢為先。
  • 行測之古詩詞中常見的35個文化典故
    行測常識積累,古詩詞中常見的35個文化典故,趕緊馬住啦~~~
  • 中央音樂學院古詩詞音頻專輯上線酷狗,精品國風啟蒙文化經典
    近日,酷狗音樂與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正式達成版權合作,酷狗官博宣布《彈唱古詩詞》系列作品上線的消息吸引了不少家長,通過詩詞與音樂培養孩童的心性,已成為廣大家長的教育優選。本次上線酷狗的音樂專輯正是專為2019年2月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彈唱古詩詞》製作的配套音源,內含30首原創古詩詞歌曲音頻,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青年教師蘇暢擔任古箏演奏,青年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與鋼琴系高材生張詩樂擔任鋼琴演奏,由於以兒童教育為主題,專輯人聲部分特選3位北京愛樂合唱團團員、北京市在讀小學生擔任演唱。
  • 《我愛古詩詞》傳統文化分享會傾情開啟!
    12月30日下午14:00,江蘇廣電總臺《我愛古詩詞》傳統文化分享會,在鹽城東臺市海春書局傾情上演。江蘇廣電城市頻道、鹽城市教育局、東臺市委宣傳部、東臺市教育局、東臺市文明辦等相關領導,一起參加了這場分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