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李 蕾
林州紅旗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人工天河。林州人民在上世紀60年代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隻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長1500公裡的紅旗渠,結束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並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2010年7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河南考察時強調:「中原大地孕育的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是全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河南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帶頭繼承好、運用好這一寶貴精神財富,加強黨性修養和作風養成」 。
「經緯講壇」開欄語
「經緯講壇」由河南省委組織部主管,省委省直工委、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等單位聯合主辦,講壇對象主要是河南省廳級領導幹部。講壇選題緊緊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圍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圍繞領導幹部關注的知識性、思想性和熱點難點問題,邀請專家,傳播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具有指導性、權威性、實用性。「經緯講壇」原則上每月一講。
為滿足全省廣大廳級領導幹部和讀者對「經緯講壇」的需求,河南省委省直工委和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特在河南日報開闢「經緯講壇」專欄,敬請關注。
李蕾 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土生土長的林州人,對紅旗渠的文化歷史和精神有著獨特而深刻的理解。她的介紹語言生動形象、活潑機智,尤其擅長將山鄉俚語和政治宏論相結合,並運用得恰到好處。
18年中,李蕾先後為十幾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解紅旗渠的故事。
2007年「五一」期間,李蕾在《百家講壇》開講《紅旗渠的故事》,同年10月4日,央視再次重播,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為什麼修渠
<
一部林縣誌滿卷旱荒史。新中國成立前,林縣水源奇缺,災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是個山窮、地窮、水窮、人窮的貧瘠山區縣。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共514個春秋,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大旱連年,河乾井涸,莊稼顆粒不收。旱災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都是「人相食」,就是人吃人。在這514年裡人相食5次。
當時全縣的耕地面積共有98.5萬畝,但水澆地只有非常可憐的1.24萬畝。完全就是靠天吃飯。
林縣人民世世代代想水、盼水、找水。一位名叫崔復生的林縣籍作家曾經在一篇關於紅旗渠的報告文學中這樣寫道:「水,維繫著林縣人的命。外地人到林縣做『官』,如果頭腦裡沒水,那不可思議;林縣人如果存心把水糟蹋掉,那就不僅僅成過錯,而是前逆祖宗後坑子孫的罪孽了。」只要在林縣這塊土地上生存,就得會念水字經。林縣已有修渠引水的歷史。歷代政府官員,不管是為了自己的烏紗帽,還是為了青史留名,無論你是巡撫大人還是縣衙老爺,都曾為民興修水利但從未從根本上解決林縣缺水的問題。元代潞安巡撫李漢卿籌劃修建的天平渠,明代林縣知縣謝思聰組織修建的「謝公渠」,只不過解決了十幾個、幾十個村莊的生活用水,林縣人民卻感恩戴德,每逢節日,焚香祭祀,世代不忘。
林縣是太行山革命老區,1949年就全境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為此,他們採取很多措施來興修水利。林縣縣委、縣政府下決心要給全縣人民摘掉這個幾千年來套在人民頭上的「頭疼箍」。為此,採取了許多措施來興修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解決了林縣局部的人畜吃水問題和農田灌溉問題,緩解了用水緊張的局面。
但是,1959年,問題又出現了,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乾旱。境內的4條河流都斷流乾涸了,已經建成的水渠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見了底,山村群眾又得遠道取水吃。水,又一次扼住了林縣人民命運的咽喉。今後像這樣的大旱可能還會發生,那麼,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的問題呢?經過多次討論,要解決水的問題,必須尋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縣。但是在林縣境內沒有這樣的水源,縣委把尋水的目光移向了林縣境外,想到了水源豐富的濁漳河。林縣縣委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果斷作出決定: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縣河山!
靠什麼修渠
<
決策。要引漳入林,林縣就必須面對幾個問題:
1.特殊的時期(三年自然災害)
2.資金(財政只有300萬儲備金)
3.糧食(只有3000萬斤)
4.技術問題(全縣水利技術人員28人,最高學歷為中等技術學校畢業生)
5.水源(為保證水量必須到漳河上遊山西境內修壩引水)根據這個情況,1959年10月10日夜,縣委召開擴大會議,專門研究「引漳入林」工程,決定於1960年2月開工修建紅旗渠。10月29日縣委再次召開全體會議,進一步統一了思想認識,並派出35名水利技術人員沿漳河實地勘測。
作為林縣的一把手,時任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最擔心的就是技術測量數據的可靠性。這麼大的工程,萬一技術數據有誤,渠修成了,水卻引不過來,勞民傷財,自己真要成為歷史的罪人了。自己的命好交待,關鍵是如何向林縣的60多萬父老鄉親交待?60多萬父老鄉親的命誰來管?這個工程可經不起失敗!
確定的引水點——山西省侯壁斷的海拔是464.75米,這個地方比渠線要通過的林縣境內的制高點墳頭嶺(後來改稱分水嶺)要高出14.7米,從理論上說,引水是可行的。但是,解放初期,當時縣裡的測量技術還比較落後,渠線的測量數據到底準確不準確?會不會有誤差?
從侯壁斷到墳頭嶺的長度為70多公裡。也就是說,修成渠後,從渠首到墳頭嶺,水走70多公裡,落差只有14.7米。按這樣算下來,這條引水渠的坡度是八千分之一,就是說,修渠時從上遊往下遊修,每走8000米才允許降低1米。所以,對測量數據的精確度要求是非常高的。為了慎重,測量隊反覆測量4次,才向縣委提交了測量報告。
領導垂範,黨員帶頭。第一天上渠3.7萬人,其中共產黨員2.7萬多人。他們成為修渠隊伍的中堅力量,為修渠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全縣共產黨員始終走在前面,最苦最累的活,最困難最危險的地方,黨團員和幹部始終衝在最前面。從縣委書記、縣長到各級幹部,扛起工具與群眾一起幹。他們和民工一起上山採野菜、扒樹葉做飯,一起下漳河撈河草充飢。
紅旗渠工程先後三任總指揮長,從不坐在指揮部的帳篷裡遙控指揮,他們每天在渠線上調查研究,檢查工程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就地解決,與民工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共同研究解決問題。
在指揮部和各分指揮部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領導幹部先實驗,再給群眾定指標。」上級領導在給下級制定指標和任務時,一定要自己先實踐,看看在實際的修建中能完成多少任務,才能客觀地給大家定目標。而且不能超過自己的工作量。但只要在領取給養和物資的時候,下級卻被排到了上級的前面。
人民群眾看在眼裡,暖在心裡。再苦再累也緊緊地跟在黨員幹部的身邊,並提出了響亮的口號:「黨員幹部流汗水,我們就不怕流血水。黨員幹部搬石頭,我們就有決心搬山頭!」
紅旗渠修建10年當中,先後有81位幹部和群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6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在他們心中,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他們甘願奉獻一切。
在林州,提起吳祖太這個名字,人們心中充滿了無限敬意。吳祖太,1933年出生於河南省原陽縣白廟村,1958年調到林縣水利局工作。在修建紅旗渠中,他是一個技術骨幹,在短時間內拿出了第一本藍圖——《林縣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設計書》,最終完成了定線測量和設計。吳祖太為林縣修渠立下了汗馬功勞。
1960年3月28日,他聽說位於山西省平順縣的王家莊隧洞往下掉土,就同工友李茂德一起進入洞內察看,不料,洞頂突然塌方,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年僅27歲。
吳祖太犧牲的噩耗傳開,人們為之痛哭。當時的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倍感痛心。在工地,工程指揮部為吳祖太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紅旗渠的修建,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是林縣人民智慧的結晶。縣委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充分發揮群眾的聰明才智,克服紅旗渠修建過程中的種種困難。
沒有住的地方自己建。修渠民工自己動手,想盡各種辦法解決住的問題。大家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縫中,有的壘石庵,有的挖窯洞,有的露天打鋪,睡在沒有房頂、沒有床、更沒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當鋪草,真是鋪地蓋天。幾塊布撐起來,就是指揮千軍萬馬的指揮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難再苦,可是整個工地上沒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錢蓋過一間房子。
沒有工具自己帶。民工們帶著家裡的鐵钁、鐵鍬、小推車上了工地,用這些原始的勞動工具,開始了修建紅旗渠這樣的大工程。
沒有石灰自己燒。修建紅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應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礙。指揮部發動群眾,在全縣招收燒制石灰的能手。東姚公社的「燒灰王」原樹泉,自告奮勇獻計燒石灰。河順公社在學習原樹泉燒灰法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明窯堆石燒灰法,一窯可以燒400公斤石灰,徹底解決了工地用石灰難的問題。
沒有炸藥自己造。石灰難問題解決了又出現了炸藥難的問題。於是縣委、縣政府從全縣58萬人口中招聘製造炸藥的人才。經過考核選拔,確定了人員,辦起了工廠,解決了炸藥難的問題。
沒有水泥自己制。要辦水泥廠,首先得有技術人才。聽說合澗公社雪山大隊有個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廠當過工程師,現在退休在家。指揮部工作人員不辭辛苦,翻山越嶺徒步90多裡登門邀請。老人憑著對家鄉人民的無限崇敬,不顧自己年邁,下山籌辦水泥廠,奉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保證了建渠的順利進行。
依靠群眾的力量,工地先後辦起了機械廠、荊編廠、車輛修配廠等,解決了資金和物資的短缺。紅旗渠建設總投資:6868.64萬元,國家投資1025.98萬元,佔14.94%,林縣縣、社、隊三級自籌投資5839.66萬元,佔85.06%。並通過修渠實踐培養出工程師、技術員、 石匠、鐵匠等一大批能工巧匠。毫不誇張地講,一部紅旗渠修建史,就是一部人民群眾的發明創造史。
紅旗渠經過林縣人民十年的艱苦奮戰(1960~1969):
斬斷了1250座山頭;
架設了152座渡槽;
鑿通了211個隧洞;
建造了21408座建築物;
挖砌了1515.87萬立方米土,相當於修建一條寬2米高3米的土牆,它的長度可以從南國的廣州一直連接到北疆的哈爾濱。
1965年4月5日,隨著一聲「開閘放水」在山嶺間的迴蕩,歡快的紅旗渠水奔騰激蕩著向下遊流去。人們口中高呼著:「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我們的共產黨才能帶領他們修成這生命渠,引來這幸福水。
紅旗渠精神的影響
<
紅旗渠修建孕育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它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座豐碑,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1998年10月8日,楊貴同志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對紅旗渠精神進行了集中的概括:「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紅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紅旗渠精神的靈魂;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是紅旗渠精神的具體體現;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紅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發展的傳家寶,是林州發展的動力源。今天,林州新一屆市委堅持精神立市、工業強市、和諧興市,突出項目帶動、開放帶動、協調帶動,以攻堅「十二五」、再造新林州為己任,積極呼應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戰略機遇,主動融入,找準定位,突出發展要務,打造實力林州;豐富發展要義,打造魅力林州;匯集發展要素,打造活力林州,努力建設更加繁榮、和諧、幸福的三省交界區域中心城市。鋼鐵、鋁電、煤機、新能源、汽配五大產業,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3%,成為經濟發展主導力量,引領著林州向現代化城市邁進!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8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億元。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林州歷屆領導,每一名父老心中始終牢記:水曾是林州千百年來的期盼,今天水依然是林州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水利工作。
值得欣慰的是,新一屆林州市委、市政府以貫徹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契機,在全市深入開展了以「珍愛生命線,重修紅旗渠」為主題的水利建設三年大會戰。計劃用三年時間,全黨動員,全民動手,投資9.7億元,對紅旗渠支渠、末級渠和庫塘全面修整,對其他灌區灌溉網絡逐步進行完善配套。儘可能實現渠道能通盡通,農田應澆盡澆,莊稼高產穩產,農民安居樂業。⑨7
聽者感言
省委書記盧展工將紅旗渠精神精闢地概括為「奮鬥、為民」四個字。安陽作為紅旗渠精神的誕生地,在新的歷史時期更應該弘揚好紅旗渠精神,並要認真體現「奮鬥、為民」的時代特徵。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弘揚紅旗渠精神,實踐奮鬥為民;在改革創新上弘揚紅旗渠精神,體現奮鬥為民;在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上弘揚紅旗渠精神,落實奮鬥為民。努力實現安陽市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有所作為,在打造豫北區域性中心強市中有所作為,在實現跨越式發展中有所作為。
張廣智
(中共安陽市委書記)
「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偉大創業精神的真實寫照,這種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曾經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創造人間奇蹟。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更應當進一步弘揚「紅旗渠精神」,在大力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實踐中,做到苦幹實幹加巧幹,以務實創新推動科學發展,為貫徹落實好「十二五」規劃,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李隨軍
(省司法廳紀委書記、廳直黨委書記)
「經緯講壇」所講的《紅旗渠是如何修建成的》,非常貼近形勢、貼近工作、貼近實際。當前,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和自覺行動。河南務實發展靜悄悄,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正當時。
許軍
(省有色地礦局紀檢組長、
機關黨委書記)
經緯講壇
河南省委省直工委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