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紅旗渠壩埂上感受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之道

2020-12-20 中國青年報

站在紅旗渠壩埂上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

■賀 震

■要堅持人民至上、民生為先,因勢利導、科學合理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儘可能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讓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造福人民,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決不能匍匐於自然的腳下俯首稱臣,做逆來順受的奴隸。

紅旗渠,是上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1994年撤縣設林州市)人民為改變世代乾旱的缺水環境,劈開太行山,將山西平順縣的漳河水跨省引入當地的「人工天河」,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大傑作。

國慶長假前夕,筆者作為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堅決打贏攻堅戰,全力奪取雙勝利」專題教育培訓班的學員,來到紅旗渠幹部學院參加學習培訓。通過課堂學習與實地觀摩體驗,筆者深深地感到,紅旗渠不僅是一個偉大的工程,更是一部厚厚的大書,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作為一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站在紅旗渠的壩埂上,我深切地感受到紅旗渠對人與自然該如何相處給出的深刻啟示。

位於河南省西北角豫、晉、冀三省交界的林縣,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原因,千百年來極度缺水。因為缺水,昔日林縣96%的地區是光山禿嶺,當地人民世代掙扎在饑寒交迫中。嚴峻的缺水環境,把林縣逼成了畸形的「節水型社會」,也形成了一些外人看來很奇怪的習俗。在林縣,隨處可見龍王廟,因為飽受缺水之苦的林縣人祖祖輩輩盼水,盼望天降及時雨,盼望地下有水源,盼望河裡水長流,盼望山谷流清泉,盼望吃水不出村,盼望種上水澆田。

為了改變天然的困境,上世紀60年代,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環境極其惡劣、條件十分欠缺的情況下,10萬大軍戰太行,憑藉一錘一釺一雙手,歷經十年苦戰,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條隧道、架設151個渡槽、挖砌2200多萬立方土石,最終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長達1500多公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如果把工程挖出的土石修成一道寬2米、高3米的牆,可以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毋庸諱言,紅旗渠重新安排了林州的山山水水,紅旗渠的施工工地,就是人類向自然開戰的一個大戰場。回望歷史,觀照現實,我們必須承認,劈開太行山,修建紅旗渠,是改變林縣世代缺水狀況的一個正確抉擇。

今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調研時指出,我們中華民族在和災害作鬥爭的過程中,鬥了幾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這個鬥不是跟老天爺作對,是人與自然要更加和諧,要順隨自然規律,更能夠摸得到自然規律。同時我們需要培養強大的抗禦災害能力(見2020年8月2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每日一習話】《人與自然要更加和諧 要順隨自然規律》)。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從更高層次上為我們提供了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相處的理論指南。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但是,作為自然界演化過程的一部分,乾旱、洪澇、狂風、暴雨、泥石流等等自然災害,不可避免地給人類帶來困擾。同自然抗爭,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之一。中國人自古以來既敬畏大自然,同時也堅信人定勝天,在與自然抗爭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壯舉與經驗。從古到今,從神話到現實,一個個與自然抗爭的佳話,如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大禹治水、李冰開鑿都江堰......這些傳說或故事所反映的都是人類與自然抗爭、人類改變自然,都昭示著後人該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勤勞勇敢的林縣人民展現了與自然抗爭的偉大精神。紅旗渠的修建結束了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實現了祖祖輩輩的盼水夢。幾十年來,紅旗渠年年灌溉和滋潤著林縣54萬畝良田,惠及林州13個鄉鎮、4個街道,從根本上改變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存條件,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與此同時,紅旗渠灌區在新的地形地貌基礎上形成了人水和諧、山清水秀的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態體系。這一切濃縮了人類同自然鬥爭、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自然共同發展的深刻哲理,不僅對全國,乃至對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修復都有著寶貴的啟發與示範意義。因此,紅旗渠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寶貴遺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做什麼事情,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場,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就一定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就一定能夠成功。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也是這樣。人類把森林、草地改造成耕地,生產更多的糧食,讓人吃飽肚子,這是一種進步。人們通過修建水利工程對自然加以改變,提高抗禦災害的能力,也是一種必要。林縣縣委從滿足人民群眾對水的需求出發,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了人間奇蹟,就是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的體現。

因此,我們不能機械地、教條地、形上學地理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既要堅決反對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面對自然為所欲為、盲目蠻幹,又要反對極端的自然主義,面對自然自捆手腳、無所作為,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面對自然,人類決不是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做,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趨利避害。要堅持人民至上、民生為先,因勢利導、科學合理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儘可能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讓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造福人民,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決不能匍匐於自然的腳下俯首稱臣,做逆來順受的奴隸。

紅旗渠是人類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的一座豐碑。在紅旗渠分水閘的涵洞上,我注意到在黃色基底的砌石上鐫刻著四個醒目的紅色大字:「徵服自然」。走近紅旗渠,重溫林縣人民那段「不畏艱難、戰天鬥地、改天換地」的歷史,筆者深深地體悟到,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看,「敢想敢幹、實事求是」是紅旗渠精神的靈魂。

在大力保護生態環境的今天,我們究竟該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紅旗渠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人類必須對自然進行改造;只要經過充分的論證、把握合理的尺度,人類改造自然不僅不會傷害自然,還能實現對自然最好的保護、實現人與自然最和諧的相處。

(作者系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調研員,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中心(智庫)特邀研究員、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世界奇蹟紅旗渠,虎口撥牙太行人,懸崖上翱翔,刀鋒上舞蹈
    紅旗渠,最初印象是在電影裡;走進景區,真實感受「紅旗渠」三個字的重量,它如巍峨的太行山,似山脈一樣堅韌的太行人。圖文/詹愛玉在紀念館觀看電影《紅旗渠》,被懸崖峭壁上來回飛蕩的畫面所震撼與感動,他們有時像壁虎一樣伏在懸崖上,有時像雄鷹一樣在藍天下展翅。成功地除去了一塊又一塊險石,那是絕壁上的翱翔、刀鋒上的舞蹈。
  • 紅旗渠工程的咽喉工程之一,安陽紅旗渠青年洞
    ,寬六點二米,這個地方也是在三省的交界處,有著雞鳴一聲聞三省的美稱,他也是紅旗渠水利工程建築和自然景觀巧妙結合的地段,也是紅旗渠工程最艱巨的地段。特別是往低處看的時候,會有一種一覽眾山小,俯瞰大地的氣勢感,站在這裡會感覺到非常的有氣勢,周圍的山峰,特別的雄偉,看著紅旗渠又能夠感覺到中國人們是多麼的偉大,這個地方要是大家來遊玩的話,小編就建議大家可以帶著孩子們來,可以給孩子們講一講紅旗渠精神,學習一下,也是上了一堂非常好的教育課,當然也是孩子和父母們的一次非常好的親子之行,這裡還有著非常有名的景點,一線天
  • 湘江上的巴溪洲:人與自然的和諧交響曲
    人只是這裡的過客,風、鳥、蟲在這兒和諧共生,它們才是這的主人。 自然在這裡得到充分的展示,在一切似乎不加雕琢的背後,承載的是一個設計者的匠心和骨子裡的人文與浪漫情懷。 今天,我們聽王小保講述他與一個湘江之洲的新景觀故事,為新湖南讀者送上一份周末去哪兒的「福利」。
  • 紅旗渠 | 百萬學子遊河南 紅旗渠研學持續發力
    紅旗渠風景區作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研學旅遊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是全國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旅行的首選之地,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研學團隊紛至沓來。,研學旅行的師生們來自大江南北,他們亦如紅旗渠中的波浪,而紅旗渠的故事在他們的心中激起朵朵浪花。
  • 紅旗渠是如何修建成的
    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都是「人相食」,就是人吃人。在這514年裡人相食5次。  當時全縣的耕地面積共有98.5萬畝,但水澆地只有非常可憐的1.24萬畝。完全就是靠天吃飯。  林縣人民世世代代想水、盼水、找水。一位名叫崔復生的林縣籍作家曾經在一篇關於紅旗渠的報告文學中這樣寫道:「水,維繫著林縣人的命。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瑪多縣瑪查理鎮噶丹村,生態管護員索南吉(右)與才讓多傑在村子周邊的草原上撿垃圾。  據統計,目前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1.58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油葫蘆、野牛溝、黃藏寺、硫磺溝、老虎溝等40多個管護站的1200多名管護員駐紮在深山裡,默默地守護著祁連山的一草一木。  當我們再把視線轉移到有著「千湖之縣」美稱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你會發現這裡不僅有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猶如美麗鏡子一樣的湖泊,更有一個個為了守護這裡的美景而奔波在巡護路上的生態管護員。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人類應該敬畏、尊重、順應、保護自然,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的反映。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強調「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體現了對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係思想的創新性發展。
  • 朱熹的生態觀:如何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朱熹看來,人與物的氣稟是不同的,導致人的仁義禮智之性是完善而整全的,而物的仁義禮智之性是不全的,因此,人是萬物之靈。人與物統一於「理」而異於「氣」,作為行動的主體,人要承擔起道德責任與義務,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並在完善自我的基礎上推己及人、由仁及物,通過與自然的互動,實現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的哲學思維
    自然是人類的生存之本和發展之基,自然界先於人類而存在,人類受制於自然。自然具有不依賴於人的內在創造力,它不僅創造了地球上適合生命存在的環境和條件,而且創造了包括人在內的各種生命物種和整個生態系統。人是具有意識和思維的能動存在物,在改造客觀對象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並不斷地發展完善自己。
  • 芒果紅旗渠煙價格
    紅旗渠香菸由河南中煙出品,旗下的香菸定位基本為低檔,價格經濟實惠,是平民香菸中品質最佳的香菸之一。紅旗渠以非凡的香菸品質,一流的口感,在平價香菸中脫穎而出,受到萬民景仰,也是河南省專定的接待香菸。紅旗渠芒果多少錢一包?小編將對芒果紅旗渠香菸價格表進行介紹。
  • 林州紅旗渠風景區要對這些人免門票了!
    在新時代,中國女性贏得了更廣闊的發展天地:神舟飛船將女性太空人送上太空,"蛟龍號"將女科學家和女潛航學員帶入深海,令人自豪的"中國高度""中國深度"同樣重新劃定了中國女性的發展邊界,新時代也是"她時代"!
  • 紅旗渠通水50周年晚會及圖片展舉行
    特等勞模任羊成(中)給參觀者講述修建紅旗渠的往事□記者高志強實習生牛靜芳通訊員畢興世文圖本報安陽訊4月5日,50年前的這一天,紅旗渠正式通水紀念大會舉行,結束了數十萬林州人吃水難的歷史。50年後的4月5日,沒有隆重的慶祝儀式,連日來,林州市以群眾歌舞晚會和圖片展的形式紀念這個日子。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十四五」時期,重慶應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林州是人工天河紅旗渠故鄉,打造會呼吸的城市溼地公園,回歸自然
    林州本身也是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更是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林州桃園溼地公園項目地規劃面積約 137 公頃。在林州中心屬於太行山的一條桃園河流從中穿流而過。林州市位於我國東部與中部鳥類遷徙路線的中心 ,西鄰太行山,具有極佳的動植物資源。全市水系貫穿形成極好的綠色網絡,利於鳥類以及野生動物遷徙。林州市的弓上水庫更有黑鸛棲息。
  • 精神之渠永不斷流——紅旗渠精神新時代傳承錄
    20世紀60年代,在共和國最困難的時候,林縣人民歷時十年,絕壁穿石,挖渠千裡,將一面「頑強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巔。  山河為碑。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怎能忘記山中春秋、洞中歲月,忘記那些修渠的人,那是太行精神最厚重的積澱。  人心即名。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習近平向世界傳遞「萬物和諧」之道
    他倡議各國堅持生態文明、堅持多邊主義、保持綠色發展、增強責任心,強調中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推進全球環境治理貢獻力量。新華社《學習進行時》為您梳理這篇重要講話的要點。
  • 站在巨人肩上的系統自和諧心理諮詢
    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是主張超個人主義的——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就是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與自然的同一即「天人合一」,倡導生態文明,主張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體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就是反對「自我中心論」,主張「仁者愛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把全人類視作一個命運共同體,以此重建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和諧關係。
  • H5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之魂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這個道理要銘記於心、落實於行。——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 人與自然的關係(作文素材)
    在治水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已經成為人類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任務。      所謂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指以人為本,堅持人與自然關係的平衡與協調。      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反映出價值取向的變化。由「以人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統治自然的價值理念,轉變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進步。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體現了思維方式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