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紅旗渠壩埂上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
■賀 震
■要堅持人民至上、民生為先,因勢利導、科學合理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儘可能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讓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造福人民,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決不能匍匐於自然的腳下俯首稱臣,做逆來順受的奴隸。
紅旗渠,是上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1994年撤縣設林州市)人民為改變世代乾旱的缺水環境,劈開太行山,將山西平順縣的漳河水跨省引入當地的「人工天河」,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大傑作。
國慶長假前夕,筆者作為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堅決打贏攻堅戰,全力奪取雙勝利」專題教育培訓班的學員,來到紅旗渠幹部學院參加學習培訓。通過課堂學習與實地觀摩體驗,筆者深深地感到,紅旗渠不僅是一個偉大的工程,更是一部厚厚的大書,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作為一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站在紅旗渠的壩埂上,我深切地感受到紅旗渠對人與自然該如何相處給出的深刻啟示。
位於河南省西北角豫、晉、冀三省交界的林縣,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原因,千百年來極度缺水。因為缺水,昔日林縣96%的地區是光山禿嶺,當地人民世代掙扎在饑寒交迫中。嚴峻的缺水環境,把林縣逼成了畸形的「節水型社會」,也形成了一些外人看來很奇怪的習俗。在林縣,隨處可見龍王廟,因為飽受缺水之苦的林縣人祖祖輩輩盼水,盼望天降及時雨,盼望地下有水源,盼望河裡水長流,盼望山谷流清泉,盼望吃水不出村,盼望種上水澆田。
為了改變天然的困境,上世紀60年代,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環境極其惡劣、條件十分欠缺的情況下,10萬大軍戰太行,憑藉一錘一釺一雙手,歷經十年苦戰,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條隧道、架設151個渡槽、挖砌2200多萬立方土石,最終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長達1500多公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如果把工程挖出的土石修成一道寬2米、高3米的牆,可以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毋庸諱言,紅旗渠重新安排了林州的山山水水,紅旗渠的施工工地,就是人類向自然開戰的一個大戰場。回望歷史,觀照現實,我們必須承認,劈開太行山,修建紅旗渠,是改變林縣世代缺水狀況的一個正確抉擇。
今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調研時指出,我們中華民族在和災害作鬥爭的過程中,鬥了幾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這個鬥不是跟老天爺作對,是人與自然要更加和諧,要順隨自然規律,更能夠摸得到自然規律。同時我們需要培養強大的抗禦災害能力(見2020年8月2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每日一習話】《人與自然要更加和諧 要順隨自然規律》)。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從更高層次上為我們提供了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相處的理論指南。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但是,作為自然界演化過程的一部分,乾旱、洪澇、狂風、暴雨、泥石流等等自然災害,不可避免地給人類帶來困擾。同自然抗爭,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之一。中國人自古以來既敬畏大自然,同時也堅信人定勝天,在與自然抗爭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壯舉與經驗。從古到今,從神話到現實,一個個與自然抗爭的佳話,如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大禹治水、李冰開鑿都江堰......這些傳說或故事所反映的都是人類與自然抗爭、人類改變自然,都昭示著後人該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勤勞勇敢的林縣人民展現了與自然抗爭的偉大精神。紅旗渠的修建結束了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實現了祖祖輩輩的盼水夢。幾十年來,紅旗渠年年灌溉和滋潤著林縣54萬畝良田,惠及林州13個鄉鎮、4個街道,從根本上改變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存條件,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與此同時,紅旗渠灌區在新的地形地貌基礎上形成了人水和諧、山清水秀的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態體系。這一切濃縮了人類同自然鬥爭、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自然共同發展的深刻哲理,不僅對全國,乃至對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修復都有著寶貴的啟發與示範意義。因此,紅旗渠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寶貴遺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做什麼事情,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場,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就一定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就一定能夠成功。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也是這樣。人類把森林、草地改造成耕地,生產更多的糧食,讓人吃飽肚子,這是一種進步。人們通過修建水利工程對自然加以改變,提高抗禦災害的能力,也是一種必要。林縣縣委從滿足人民群眾對水的需求出發,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了人間奇蹟,就是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的體現。
因此,我們不能機械地、教條地、形上學地理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既要堅決反對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面對自然為所欲為、盲目蠻幹,又要反對極端的自然主義,面對自然自捆手腳、無所作為,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面對自然,人類決不是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做,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趨利避害。要堅持人民至上、民生為先,因勢利導、科學合理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儘可能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讓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造福人民,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決不能匍匐於自然的腳下俯首稱臣,做逆來順受的奴隸。
紅旗渠是人類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的一座豐碑。在紅旗渠分水閘的涵洞上,我注意到在黃色基底的砌石上鐫刻著四個醒目的紅色大字:「徵服自然」。走近紅旗渠,重溫林縣人民那段「不畏艱難、戰天鬥地、改天換地」的歷史,筆者深深地體悟到,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看,「敢想敢幹、實事求是」是紅旗渠精神的靈魂。
在大力保護生態環境的今天,我們究竟該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紅旗渠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人類必須對自然進行改造;只要經過充分的論證、把握合理的尺度,人類改造自然不僅不會傷害自然,還能實現對自然最好的保護、實現人與自然最和諧的相處。
(作者系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調研員,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中心(智庫)特邀研究員、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