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書店,何去何從?

2021-02-19 山西教育招考

  網際網路的發展和電子圖書的盛行讓大學書店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少許的幾家書店,也早已淪落「風塵」,賣起教材,但依舊門可羅雀。衰敗的,難道僅僅是書店?

  書店屬於構建校園人文環境的一部分,卻也抵不住繁華落盡的沒落。圖書館一直是學生讀書和學習的主要場所,但國內一些圖書館功能單一,更新迭代緩慢。對於若干年前的大學生而言,閱讀是他們的主要娛樂方式。在書店,大學生不僅能借閱大量新書,還能將中意的書籍據為己有。那時的他們若有閒錢,更願意用來添置新書,每每購得,如獲至寶。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和電子書的盛行,大學生的閱讀習慣隨之改變,紙質讀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電子化、淺閱讀盛行,紙質讀物前景堪憂

  南京理工大學曾在舉行的全民閱讀活動中介紹,根據該校圖書館2011—2013年師生的讀書記錄,學校圖書的借閱量正以每年2%左右的速度下降;1000多名教職工中,沒有借過書的達到了75%以上;1萬多名在校本科生中,一成以上的本科生沒進過圖書館。

  與此同時,據東南大學圖書館館長顧建新介紹,2013年,東南大學電子圖書下載量多達1400萬篇次,下載量正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長。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資料庫的訪問量2010年為4118人次,2011年14203人次,2013年達到了14萬人次。根據東南大學的數據顯示,該校電子圖書館中,學科論文的下載量佔了所有電子資源下載量的一半以上。為了考試和升學而讀書是大學生閱讀的主要目的,功利化閱讀趨勢日益明顯。

  即便那些並非為了考試而讀書的學生,多數也都淪為了「淺閱讀一族」。淺閱讀的他們依託電腦、手機等工具,通過圖片、視頻、段子來獲取信息。這樣的後果是大學生閱讀量不斷減少,略讀泛讀而不求甚解。

  上述數據顯示,網際網路的發展和電子圖書的盛行使大學生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甚至讓大學圖書館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經典藏書難逢知音而深匿館中,蒙上了厚重的灰,反而是那些與作業、考試相關的書籍頻頻被借走,供不應求。後臺大、底氣足的圖書館尚且如此,更別提自生自滅、自謀生路的大學書店。許多知名書店,如北京師範大學旁邊的野草書屋,因「經營不下去了」紛紛倒閉。為了迎合市場,許多大學書店放棄之前的經營戰略,轉而賣與教輔相關的書籍,即便如此,依然步履維艱。大學書店如何在電子化時代突出重圍?

電子化租賃,為傳統書店殺出一條血路

  作者走訪了天津的幾所大學。傳統的有座有椅、光線充足的書店已少之又少,僅存的幾家書店,書架已被教科書滿滿地擠佔了。據店主介紹,買書的人並不多,大部分學生都是只看不買。作者隨機採訪了在書店駐足已久的一名女生。半個多小時過去了,她似乎還沒找到中意的書籍。當被問及是否會購買時,她搖了搖頭:「太貴了。我只是想確認一下版本,然後到盜版書攤買本差不多的用。」她說,還有許多同學是直接向其他人借書來複印,價格便宜還不影響使用。

  除卻一些教科書,書店還靠出售四六級考題、考研、公務員複習資料艱難營生。即便轉為專賣教輔、考試類書籍,電子商務網站的發展也讓這些小本經營的書店舉步維艱。電子化同樣也衝擊著美國大學的書店,但是,一些校園書店似乎找到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救命稻草——與校園圖書租賃網(原簡稱CBR,現更名為Sidewalk)合作,來抵擋電子化的威脅。

  Sidewalk CEO艾倫·馬丁早在2009年就與一家大學書店達成了第一個聯盟。事實證明,與書店達成聯盟是一個有先見之明的舉措。雖然該公司數年來利潤增長狀況良好,但馬丁越來越擔心電子化對公司的核心租賃服務構成威脅。如果書籍電子化程度日益提高,實體書店何去何從?如今,大學書店可以Sidewalk獲得四種不同的服務。Sidewalk首先在校園裡安設觸控螢幕服務亭,讓學生能夠租賃書店裡提供的大約90%的教科書。當學生選擇租賃而不是購買一本教科書(購買通常有40%左右的折扣)時,Sidewalk實際上以全額零售價格向書店購買這本書,然後向學生收取租賃費。在學生把書還給書店之後,書店可以從Sidewalk手中買回——以便之後轉售,或者把書發給該公司,讓後者通過校園圖書租賃網租賃出去。

  康乃狄克大學的校園書店使用Sidewalk的租賃計劃,該書店的經理德克·費醜說:「我們曾經有大約100種教科書可供出租。現在這個數字達到數千種,增加到原來的約20倍。」他說,對於校園書店而言,可租賃教科書的增加讓學生「足不出校園」就能獲得想看的圖書,遠離亞馬遜和eBay。

  與此同時,Sidewalk的點對點大宗教科書採購和銷售平臺Marketplace把200所學校連成一個網絡,這樣它們可以購買或交易庫存,同時省去傳統的中間商。Marketplace讓學校能夠彼此直接交易,從而縮減了其中的差價。這意味著學校可以賺到更多的利潤,同時為學生保持低價。該公司最新推出的產品Promote,通過在學生上網購買書籍時顯示大學書店的定價和教科書標題,以此吸引學生回到書店購買。目前,約有350家大學書店使用該公司的服務,其中包括康奈爾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然而,人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上述種種對大學書店而言,治標不治本。教科書的售賣或許可以解書店的燃眉之急,卻並非書店發展的長久之道。眾多書店一齊轉營教輔是書店失了操守,也讓大學校園與彌散的書香氣和人文氛圍剝離開來。大學生不愛閱讀,學校是否有責任?浮躁的社會、偌大的校園容不下的難道僅僅是小小的書店?

別讓書店成為一座冢

  上海復旦大學旁邊的國權路上,幾十平方米的鹿鳴書店已有十幾年歷史。鹿鳴書店因其濃鬱的人文氛圍而聲名漸著,常有國內外學者慕名而來,已然成為復旦,甚至這個城市的一個文化符號。然而在2013年9月,鹿鳴也遭遇很多實體書店同樣的境遇。由於房東不再續租約,書店一度面臨關張。關鍵時刻,復旦大學慷慨解囊,為書店提供了一個超過200平方米的門面。對於鹿鳴書店喜遷新居,網友讚許有加。網友說:「讓實體書店風景線得以在校園保存,這才是大學!」然而,並不是每個書店都能像鹿鳴書店一般幸運,更多的書店淪落「風塵」,甚至捲鋪蓋走人。

實際上,小小的店鋪擔不起發人深省、讓人醍醐灌頂的重擔,書店的存在也並不能改變浮躁的社會現狀。但隨著書店沒落,書香氣少了,學術性少了,閱讀氣氛和人文氛圍逐漸淡化,學生們越來越不愛讀書了,更有專家擔憂,大學生將因此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李歐梵也認為:「一個好的書店,甚至可以帶動一個學校的閱讀風氣。」所以當他到香港科技大學履職之際,除了光顧本校餐廳之外,就是逛學校的圖書館和書店。在中國高校,圖書館擔任了為學生提供豐富讀物的主要職責,它一直是高校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成效顯著。儘管零星分散的書店減輕了本校圖書館的重擔,卻極少受到關注。都說網際網路的發展改變了大學生的閱讀習慣,但牛津的Blackwell's、芝加哥大學旁邊的Seminary Bookstore(修道院書店)、哈佛廣場的「合作社」書店和哈佛書店依然備受關注。閱讀習慣的養成、人文氛圍的營造,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來源:搜狐)

相關焦點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圖書產業的渠道部分已經在悄然發生變化了,這一點,作為書店業大拿的廖美立深有感觸。在中國,書店圈的人大概不會有人不知道廖美立,她一手參與打造了誠品書店,之後又成為方所書店的總顧問,與之相伴到今年是第十個年頭。
  • 西大周邊二手書店僅剩3家,未來實體書店何去何從?
    部分書店生意不好做廣西大學旁邊的農院路曾開設多家二手書店,書很便宜,是學生打發時間的好去處。4月22日下午,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看到,這條路上的二手書店已經倒閉不少,目前只剩下三家。這三家書店均以售賣教輔書籍、工具書為主,價格比新書便宜,根據書籍的品相和冷熱度,售價也會不同。每到開學季,都有不少學生來此購買二手教材。吳女士的書店已經開了十餘年,她對書店的前景並不樂觀。這幾年來,她有時一整天只能賣出幾十元錢的書,有時一個下午都沒有顧客光顧。在南寧市農院路,一家二手書店堆滿了書,但鮮有顧客光顧。
  • 新華書店禁止看書 店員:書店,不買書就出去
    新華書店禁止看書店員:書店不是看書的地方新華書店作為人們購書首選實體店本來應該是讀書的樂園,人們在其中挑書看書和諧舒適,然而卻有新華書店禁止看書還將孩子趕走實在是讓人心寒。「新華書店是賣書的地方,圖書館是看孩子的地方,新華書店不是看孩子的地方」…網友爆料:呼倫貝爾一新華書店,10歲孩子因看書未買被攆出!店員說:這是新華書店,不是你看書的地方,不買書就出去!
  • 大學校園書店怎麼「活」精彩?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高校校園書店經歷了長達半年沒有開張的經營困境。11月27日,中國校園書店服務聯盟邀請部分北京高校校園書店負責人相聚外研書店,探討高校校園書店如何更好地「活」下去。品牌建設至關重要大學出版社讀者服務部,是現在很多高校校園書店的前身。有,但存在感不強,是一種尷尬。2018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讀者服務部正式更名為「京師品閱」,改變的不只是顏值,還有經營模式,書店的品牌影響力也隨之逐步顯現。
  • 上海季風書園只剩總店在支撐 實體書店該何去何從?
    面對季風書園華師大分店的關門,一位教授直言,這與其說是「季風」的悲哀,不如說是學校的悲哀:我所悲哀的,乃是公共空間在大學的萎縮。與其三年前高呼「閔大荒,季風來了」的昂揚姿態形成鮮明對比。曾經意氣風發地進軍,如今悄無聲息地敗退。這家人文社科類民營書店,創始於1997年。創始人嚴搏非,是文革後第一屆本科生,80年代哲學碩士。
  • 香港閣樓書店夾縫求生:租金高漲 轉型遇雙重標準
    但隨著近年來香港店鋪租金高漲,「更上層樓」都難實現,不少書店或將面臨關門的命運。  2012年臺灣誠品書店進駐香港,今年10月又在尖沙咀開分店,主推「書店百貨化」,引發當地大型書店效仿。此外網絡書店日漸成熟,紛紛推出便捷訂書服務。四面受困的香港閣樓書店將何去何從?
  • 書店測評︱什麼人敢在大學圖書館邊上開一家900平的書店?
    書店測評︱什麼人敢在大學圖書館邊上開一家900平的書店?現在校方邀請涵芬樓書店進駐也是希望能給師生提供一個接受第一手新書資訊的媒介和開展各類文化交流活動的空間。與通常規模的書店相比,容納讀者閱讀的空間更大,兼顧了提供學生自習空間的功能。與新華書店賣教材、民營書店賣咖啡蛋糕的模式相比,這家大學內的書店更突出為大家提供閱讀樂趣的革新之意。
  • 滬上最美大學書店,超出你的想像!
    當我們在懷念和期待大學書店的時候,或許是在渴求一種強烈的精神引領。
  • 書香陣陣的大學圖書館與書店,才是大學校園裡最好的風景
    大學的風景與氛圍我們大家都知道,其實來到大學的許多遊人們,並不都是來觀賞多姿多彩、風光迤邐的自然風採景色的。大部分家長帶著孩子來到大學遊覽,其實是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夠在大學校園裡體驗一種文化風景,學習氛圍。孩子們在大學校門口和大學圖書館前的留影照片,都寄託著父母們對他們的孩子教育前景的期望。而圖書館,它確實是大學校園裡最富有詩意、擁有最美好景色的地方。
  • 因為她們,我願再上一次大學 | 十間最美大學書店
    教育部日前下發《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同時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辦校園實體書店。今天為您盤點最美的十間大學書店,因為她們,真願再上一次大學~你所在的大學,有什麼特別好的書店或者圖書館嗎?歡迎文末寫留言分享,群學書院會挑幾位送上精美圖書哦。
  • 大學英語四六級何去何從?
    根據教育部考試中心的消息,2019年下半年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於昨日開考,考生可於明年2月查詢成績。近年來,輿論中有關「四六級考試」改革甚至存廢之爭的議論不斷,未來,究竟該如何進行英語能力等級評價,值得關注。
  • 為大學周邊街區留下一家舊書店,可好?
    有一些文史哲類專業的書印數不多,也很少重印,在網上也很難淘到滿意的版本,舊書店對購買專業書籍的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存在。有時,會在店裡看見大學裡的老師,聽學長們說,很多文科教授、名師也喜歡光顧這裡,大家都很珍惜在舊書中「相遇」的美好。希望可以借文匯報呼籲一下,能否保留下這家開了近20年的小店,在城市街區更新發展的同時,珍惜一片愛書人的樂土,守護一段柔軟的時光。
  • 城市書房——先鋒書店五臺山路總店,東南大學
    先鋒書店一座城市總該有一個會客廳,一個後花園,當然,絕對不能少一個書房。先鋒書店先鋒書店人類的罪多因「懂」而起,懂得不多,容易掉進陷阱;懂得太多,自願跳進陷阱。唯有難得糊塗,是真的難得。十字架下的芸芸眾生,無論是專注於腳下的大地,還是矚目於頭頂的星空,哪個心裡還沒有些沉甸甸的呢?
  • 遼寧出版集團 打造大學校園連鎖書店體系的先行者
    2018年4月23日遼寧省全民讀書節開幕當天,中國醫科大學紅醫店落成啟幕,引起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高度評價,「最美大學書店」「大學文化建設的閃亮名片」「距離師生最近的文化體驗新高地」等美譽紛至沓來。截至目前,該體系已有九家店面陸續建成、投入運營,兩家店面八月底建成,還有10餘所高校發出了合作橄欖枝。
  • 實體書店巡禮|明德書店:人民大學校園的一道風景
    山重水複,歧路亡羊,都沒能阻擋書店艱難卻堅定的步伐。這一切都源於人大出版社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深長的人文情懷。「為讀者著想」是時任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調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時題的字,從題詞那天起,這句話成為出版社所有同仁的工作箴言。「為讀者著想」也是書店情懷的起點,傳統的購書功能被弱化之後,如何為讀者服務,是書店需要解決的問題。
  • 亞馬遜在大學裡開了家書店 但裡面一本書也沒有
    【TechWeb報導】5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亞馬遜上周五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新開了一家書店,這家書店和你去過的任何書店都不一樣,雖然面積很大,但這家書店裡沒有書架,沒有收銀臺,甚至沒有一本書。
  • 攜「盲盒」走入淘寶直播,實體書店上演另類「求生記」
    自單向空間發起「自救會員計劃」之後,獨立書店的聲音逐漸被大眾關注。3月9日,許知遠聯合薇婭、淘寶直播發起了「保衛獨立書店」活動,聯合了單向空間、先鋒書店、精典書店等全國6家獨立書店。據了解,此次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第一次嘗試連麥直播,與許知遠在直播間聊天,還面向網友當起了「推銷員」,介紹書店的特色書單和自己的讀書心得。
  • 大學新生入學「送」與「不送」,何去何從?
    「送」是因為孩子能考入大學,是全家頭等大事。送的行為,無異於一種慶賀、一種紀念,有著一種神聖的「儀式感」!同時,送表達著家長對孩子的愛護和關心。「不送」是因為大學是孩子新生活的開始,應該讓孩子獨立去打開此扇大門,以此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立、自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為新的生活乃至以後的人生奠定基礎。
  • 國內老牌外語類專營書店上外書店「煥新」
    爸爸媽媽們可以帶娃踩一踩「鋼琴鍵」,坐一坐「大石頭」,來個歡快又溫馨的親子互動;學生們可以鑽進首創的「vip專屬語言測試室」,來測一測聽說讀寫全方位外語能力,並選擇最適合的圖書;全新設計的「深度閱讀區」——在歐式風格的寬敞大包間裡、在暖光裝飾的通透格子之間,或靠在落地燈下的沙發上、或坐在書燈點綴的木質書桌邊……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正門旁
  • 「北京書店之夜」將首次亮相:重走記憶中的書店——新華書店
    新華書店自1937年成立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了,在經歷了幾十年的歷史洗禮之後,如今的新華書店是否還是我們記憶中的樣子?今天的他又是什麼樣呢? 讓我們帶著對新華書店的美好回憶與新華書店總店副總經理張雅山老師和製片人趙男老師一起聊一聊新華書店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