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閣樓書店夾縫求生:租金高漲 轉型遇雙重標準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香港閣樓書店夾縫求生:租金高漲 轉型遇雙重標準

2015-11-12 09:43:35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2015年11月12日 09:4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香港店鋪租金高,閣樓書店選擇走「上層路線」降低成本。(資料圖片)

在香港鬧市,如不仔細分辨,很難發現閣樓書店的招牌。(資料圖片)

  在香港車水馬龍的鬧市中,遮天蔽日的燈箱廣告旁,如果不仔細分辨,很難發現閣樓書店的招牌。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獨立書店的利潤難敵購物商店,不得已選擇走「上層路線」降低成本。但隨著近年來香港店鋪租金高漲,「更上層樓」都難實現,不少書店或將面臨關門的命運。

  2012年臺灣誠品書店進駐香港,今年10月又在尖沙咀開分店,主推「書店百貨化」,引發當地大型書店效仿。此外網絡書店日漸成熟,紛紛推出便捷訂書服務。四面受困的香港閣樓書店將何去何從?

  「二樓書店」難抵租金壓力

  香港的閣樓書店常被稱作「二樓書店」,其產生可溯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昔日香港知識分子深感香港文化土壤貧瘠,便以辦書店這種最簡單直接的辦法來補救。他們把書店作為社會啟蒙的媒介,向讀者提供人文、歷史、社科等類型書籍,希望藉此開拓香港人文空間。但因書籍不夠暢銷,在沿街鋪面租金壓力下,書店只好「上樓」。

  最初書店通常選址在二樓,「二樓書店」由此得名。為在劣勢樓層爭取主動,二樓書店主要分布在旺角、灣仔、銅鑼灣等香港繁華鬧市區。書店不單賣書,還是文化平臺,時有文化及社會活動舉辦。長期以來,閣樓書店在香港商業氛圍最濃之處,屹立為當地別具一格的文化景觀。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租金日益昂貴以及閱讀環境的變化,閣樓書店陷入困境。有香港媒體人表示,「二樓書店」不斷「高升」,搬至三四樓,有的甚至在十樓以上,「稱樓上書店更妥帖一些」。在「不斷高升」與「逐租而遷」之中,不少閣樓書店不堪經營壓力,黯然退場。

  小眾經營面對種種難題

  閣樓書店屬於小眾經營,依靠服務與口碑取勝。大多數閣樓書店主打熟客生意,店員充分把握顧客喜好,凡有合適的新書推出便及時通知,訂書代購服務也比大型書店便捷周到。雖在規模上難敵大書店,閣樓書店仍有生存空間。

  開益書店位於銅鑼灣崇光百貨後,店主楊淑君2010年接手時正值書店輝煌期,每月營業額有40萬元至50萬元(港幣,下同)。近兩年生意卻一落千丈,營業額跌至10多萬元,且大半用於交租。書店每月虧損上萬元,全靠店主「倒貼」積蓄強撐。

  楊淑君說,現在香港人智慧型電話不離手,能知天下事,能載天下書,沒有時間也不願花錢買實體書。貨源問題同樣讓人頭疼,開益書店多通過臺灣出版商進書,但因對方同樣面對市場萎縮的情況,在出書量上嚴加控制,而書籍首先分配給大型書商,剩餘尾貨才輪到開益這類閣樓書店。暢銷書貨源有限轉眼售罄,讓小書店有苦難言。一年一度的書展是香港人難得的集中購書時機,卻因書商紛紛壓價拋售而難獲利潤。

  轉型發展遭遇「雙重標準」

  書市形勢不利,租金又只增不減。楊淑君說,2012年已加租三成,去年續約再加一成。窮則思變,楊淑君去年嘗試轉型,在書店引入紅酒和日本零食,卻被熟客和網民圍攻,稱其「自甘墮落」。眼見租約期滿,楊淑君頂不住壓力,便在「臉書」發帖求援。近來有好心業主邀請楊淑君進駐商場,為小店提供落腳之處。楊淑君另計劃回收舊書,並以「圖書漂流」、出租或二手出售等方式開拓商機。

  年內有臺灣網絡書店推出訂書直送香港7-11便利店的取貨服務,以「中午前訂貨、隔日下午取貨」吸引讀者。楊淑君擔心未來網絡書店的發展,對閣樓書店的優勢訂書服務構成進一步衝擊。她同樣對讀者的「雙重標準」表示困惑。2012年臺灣誠品書店進駐香港,今年10月又在尖沙咀開分店,並以「書店百貨化」為特色,將非書籍類貨品作為經營重點。當地大型書店效仿兼營食品百貨,顧客卻不覺異常。

  對此有專家表示,「香港閱讀風氣仍不及臺灣興盛,單靠賣書難應付旺區租金,加上讀者在網上買書更廉價便捷,誠品轉為主打百貨,是迎合市場的策略。」大型書店有了轉型挽危之道,閣樓書店又將何去何從?(張盼)

相關焦點

  • 香港三聯書店退出廣州 倒閉潮中大書店轉型求生
    隨著兩家書店的集體關門,在廣州紮根17年的香港三聯書店正式退出廣州市場。1988年,從老牌的三聯書店獨立出來後,香港三聯成為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成員,陸續在內地布局,高峰時期,曾在廣州開設5家店,上海和北京各一家。如今廣州5店已全部關閉,而其在上海的書店也傳出經營困難的消息。
  • 流動補胎大軍夾縫求生,後市場怎麼轉型
    隨著車後市場的正規化,維修網點普及化,緊急救援的便捷化,流動補胎大軍作為車後維修市場的遊兵散勇,非正規軍團只能在夾縫中生存,甚至面臨淘汰的命運。▎車後市場群雄逐鹿 亟待開啟轉型升級之路流動補胎大軍的生死存亡只是車後市場的冰山一角。事實上,這幾年整個車後市場處在鏖戰肉搏中,新舊勢力群雄逐鹿,上演此起彼伏的門店之爭。
  • 香港最大英文書店關張 書店真的經營不下去了麼
    這家來自澳大利亞的連鎖書店於1999年進駐香港,一度開設14家分店。近幾年,恬墨書舍陸續關閉數家分店,隨著旗艦店的終結,其在香港的分店僅餘5家。據恬墨書舍股東之一、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恬墨書舍將在2月底關閉香港辦公室,餘下的5家分店則會獨立經營,並陸續改名。自澳洲來港定居20多年的Dawn Shepheard仍記得恬墨書舍15年前在香港開設第一家書店時的情形。
  • 香江漫話:香港書店由樓上走向網上時代
    中新社香港4月27日電 題:香港書店由樓上走向網上時代  中新社記者 梁今  樓上書店是香港閱讀文化的一大特色,但近年樓上鋪的租金不斷上漲,樓上書店開始消失,但網上書店卻應運而生。  內地、臺灣以至海外,網上書店早已大行其道,但香港的網上書店在近年才崛起,相對來說起步較遲。
  • 廈門傳統書店沒落夾縫中生存 「異形」書店新興
    然而,當人們把目光重新投向久違的書店時,卻發現,取代此前「一買一賣」的傳統書店,越來越多「異形」書店正在興起,而無論是在夾縫中生存的舊書店,還是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新概念書店,都面臨著舉步維艱的窘境。  舊書店夾縫中生存  期待交給社區打理  曾經,對許多人來說,種類全、價格低的舊書店可謂是知識的聖地;隔三差五便一頭扎進舊書店,完全沉溺在書的世界中,這樣的場景在幾年前還時常出現。
  • 特寫:越搬越高的香港「二樓書店」
    新華社香港8月13日電(殷曉媛)穿梭於熙熙攘攘的旺角,抬頭可見密密麻麻的霓虹燈招牌懸掛在樓宇之間。每當夜幕降臨,在這些霓虹燈箱中間,有這樣一些招牌,它們看起來樸素,卻成為夜空中一道文化風景,它們是香港的「二樓書店」。  「二樓書店」,又稱樓上書店,泛指非位於地鋪或商場內的書店,多設立於二樓、三樓或者更高的樓層。
  • 電商和成本上漲雙重夾擊 中山實體書店春天還遠嗎?
    繼新華集團新品牌四閱書店去年底進駐大信溢彩薈之後,今年3月12日,1000平方米的民營書店和悅書店也在利和廣場四樓落腳。而記者近日又獲悉,位於西區藍波路的瑞德購書中心也將於5月7 日正式開門迎客,這個佔地5000平方米的購書中心將立足於西區,輻射更多中山讀者。    幾年前,在圖書電商和成本上漲的雙重夾擊下,實體書店遭遇經營「寒潮」,紛紛倒閉。
  • 香港最大英文書店恬墨書舍關張 分店僅餘5家
    1月25日,香港最大的英文書店恬墨書舍(Dymocks)關掉了其在國際金融中心的旗艦店。這家來自澳大利亞的連鎖書店於1999年進駐香港,一度開設14家分店。近幾年,恬墨書舍陸續關閉數家分店,隨著旗艦店的終結,其在香港的分店僅餘5家。據恬墨書舍股東之一、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恬墨書舍將在2月底關閉香港辦公室,餘下的5家分店則會獨立經營,並陸續改名。
  • 香港書店一日遊攻略,絕對值得收藏!
    前天突然想去香港買書,於是昨天辦好新籤證今天說走就走。最好的青春莫過於來一趟說走就走的香港書店之旅,哈哈。香港銅鑼灣有三聯書局、誠品書局、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香港中央印書館,非常的集中(香港管書店叫書局)。
  • 圖說:有溫度的書店系列--字裡行間、Page one、單向街、24小時書店
    編者按:在店面租金上漲,網絡書店的擠壓之下,民營的實體書店究竟還有多大的生存空間?除了傳統的經營模式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新路?有的書店緊追時代潮流,追求創新和個性,每個書店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屬於它們獨一無二的故事吧。
  • 美政客對香港及美國暴力事件口徑不一,香港立法會議員諷刺:雙重標準
    據香港「東網」1月7日報導,多名香港立法會議員把昔日美國政要撐香港「反修例」示威的言論,與如今譴責美國國會暴力衝突作對比,稱要跟這些回應「學英文」,揶揄美方持雙重標準。報導稱,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立法會議員張國鈞今日(7日)在網上發文,批評美國政府持雙重標準。
  • 自閉症患兒母親辦「童心家園」 曾在夾縫中求生
    得知貝貝的情況後,冷月沒有再工作,帶貝貝去香港做治療,嘗試排毒療法、幹細胞移植,報課外輔導班,試了十幾種方法,耗資百萬元。  慢慢地,冷月說,她接觸到更多「星星兒」家長,相互慰藉,開始接受現實。「任何生命都有價值。」每月支付一定費用,冷月將貝貝送至學前自閉康復機構。  同是「星星兒」家長的馮燕,也在為給她的孩子阿康找學校而發愁。
  • 林鄭月娥批美國雙重標準:對中國尤其是香港特區戴有色眼鏡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日表示,部分外國政府對涉港國安立法採取雙重標準。對於中國的國家安全,尤其是香港特區現在的情況,該些國家戴上「有色眼鏡」看待。當天上午,林鄭月娥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表示,部分外國政府對於涉港國安立法作出高調反應,甚至揚言採取行動,實為雙重標準。這些國家十分重視自己的國家安全,但對於中國的國家安全,尤其是香港現在的情況,卻戴上「有色眼鏡」看待。「這種雙重標準的取態,最近大家看得很清楚——最近在美國出現的騷亂,如何被當地政府處理。
  • 單向街書店營業額下滑80%,九成線下書店面臨求生大考...優等生已交...
    線下書店行業面臨生存大考2月24日,在「單向街書店」的微信公眾號上,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許知遠向大家發出了一封眾籌求助信,表示因疫情影響,單向街書店危機四起,希望得到讀者們的幫助。根據單向空間的估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多,希望得到讀者們的幫助。
  • ...發表「香港半年報告」,林鄭月娥批評:將雙重標準發揮得淋漓盡致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英國11月23 日發表新一份「香港半年報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晚11時40分在臉書發文回應,批評該報告將「雙重標準」發揮得「淋漓盡致」,林鄭月娥強調特區政府會繼續堅守原則,依法施政。
  • 強烈推薦 | 香港最有特色的5大書店,連港人多數都不知曉
    開書店是很公眾的事情,但逛書店純屬私人的體驗,又何來Topxx一說--如題,真實合理,請為我的機智鼓掌。不尋常的香港,有這樣5家書店,不大,也不華麗,偏安一隅,不事喧譁。 Kubrick香港曾經最出名的電影書店是資深電影人舒琪(醒醒!不是你想的那個舒淇!)開的「POV.」—壹角度書店,後來POV關門,Kubrick就接過了電影書店這把火炬。
  • 陳子善:「二樓書店」,香港的鬧市書香
    有論者稱「二樓書店」是「香港一片獨特的書業氛圍」(引自唐錚《「二樓書店」輾轉二十年》),我對此是深以為然的。香港「二樓書店」的出現,大概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事吧。猶記我一九九○年春首次到香港大學開會,會後在方寬烈先生和陳無言先生陪同下走訪香港的大小書店,最使我感到新鮮特別的就是「二樓書店」。
  • 臺灣獨立書店憑什麼不擔心店租和網絡價格戰?
    跟香港比起來,臺灣獨立書店的租金壓力與網店價格戰的衝擊都相對較小,這源於臺灣文化部的資金扶持與法律規範。它的困境主要是二線城市的書店「進書難」。   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首次出現在香港書展臺灣區參展。這片十多平米的空間如同一家「鬧中取靜」的獨立書店。            7月22日,第二十五屆香港書展閉幕。
  • 《非2》《子彈》大片兩分天下 小片夾縫求生
    記者上午統計北京各大影院的排片表發現,「非2」和「子彈」的排映場次加起來一共佔了大約90%的市場空間,其他影片只能在夾縫裡求生存。  業內非常看好「非2」和「子彈」的「錢景」,認為兩者加起來票房將超過10億。  來勢洶洶 「非2」稍佔上風  馮小剛之前曾笑言:「要讓我拍一部不賺錢的影片,真的很難!」
  • 單向街書店眾籌自救:疫情會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後稻草嗎?
    單向街的慶祝方式,就是在官方公眾號上發布眾籌求助計劃,打出了「走出孤島,保衛書店」的煽情口號。15年至少求救過三次單向街創立於2005年,業主在2009年續約時加租,單向街開始了第一次求救。求救的結局是,另外一個商業地產項目願意引入網紅書店。單向街和新業主的合作條件是,免收租金,但按照收入進行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