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書園,曾是擁有8家門店的上海著名文化地標,如今僅剩總店在經營困局中苦苦求索。面對季風書園華師大分店的關門,一位教授直言,這與其說是「季風」的悲哀,不如說是學校的悲哀:我所悲哀的,乃是公共空間在大學的萎縮。
與其三年前高呼「閔大荒,季風來了」的昂揚姿態形成鮮明對比。曾經意氣風發地進軍,如今悄無聲息地敗退。
這家人文社科類民營書店,創始於1997年。創始人嚴搏非,是文革後第一屆本科生,80年代哲學碩士。他憑藉自己獨特的選書能力,出售相對小眾的人文社科類圖書,迅速聚攏了一批高校師生和白領精英。十幾年內,季風書園從初創時剛滿40平方米的小店,發展到鼎盛時期的8家門店。
那時,上海季風書園和北京萬聖書園、南京先鋒書店、廣州方所書店一樣,都是全國知名的民營獨立書店。
但是,最近短短兩三年內,季風書園各分店相繼關門。
「季風關門不是新聞,開業才是新聞。」這是上海媒體人對於這家全國知名的獨立書店的新聞判斷。
這個判斷背後,隱藏著一個殘酷的現實——在過去的四五年間,季風在與各家門店不斷告別。這個揮別的動作是如此頻繁,以至於書店關門這本該含有悲涼色彩的事情,竟然成了人們習以為常的麻木。
「哈貝馬斯」難敵「哈根達斯」
在各分店接二連三的倒閉潮中,上海新聞文化圈曾先後掀起兩場「季風保衛戰」,但文化逼視終難敵市場鐵律,季風書園還是從鼎盛時期的8家門店,淪落到如今碩果僅存的一家總店
這場來勢洶洶的告別,始於2008年。
這一年秋天,季風書園位於地鐵陝西南路站的總店,傳出可能要關門的消息,原因是10年租約到期,房東要把租金上漲10倍。
消息傳出後,上海新聞界和文化圈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衛季風」的運動。當時最有名的一句口號是:「地鐵站裡不能只有哈根達斯,沒有哈貝馬斯。」
這句帶有強烈道德審判和文化逼迫意味的口號,將地鐵公司和社會管理者逼到了無路可退、無法選擇的境地,似乎不讓季風書園留下,就代表了「沒文化、沒品位」。
在社會壓力下,官方不得不出來表態。上海新聞出版局時任局長焦揚表示:「季風書園確實是我們這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如果離開陝西南路地鐵站,對上海整個城市文化風格、形態的傷害是不可估量和無法挽回的。」
於是,經過多方斡旋和持續半年的談判,這家門店得以保留。季風書園與地鐵公司籤了「2+1」協議,即續約2年,第3年有優先籤約權。
但是,店面租金仍在上漲、銷售額仍在下降。季風書園就此被拉開了一道缺口,門店倒閉的趨勢愈演愈烈。
2010年,在徐家匯百腦匯二期開業僅9個月的季風書園概念店,因陷入經濟糾紛且每天營業額過低,宣布關門。2011年,季風藝術書店、靜安店、來福士店相繼關門,原因均是租約到期,租金上漲,季風無力應對。2013年1月,開業15年、門店中時間最長的季風蓮花路店,因房東不同意續約而被迫關門。
在各分店接二連三的倒閉中,3年很快過去。到了2012年末,陝西南路總店與地鐵公司續籤的3年租約再次到期,租金依然要漲,季風還是無力承受。於是,上海掀起了第二次「季風保衛戰」。
不同於第一次拯救中理想主義的吶喊,第二次拯救變得較為冷靜和理智。
此時,另一種聲音開始出現:哈貝馬斯固然需要,但為保住哈貝馬斯而拒絕哈根達斯的成本,難道必須由地鐵公司來承擔嗎?以文化的名義進行逼視和審判,在市場經濟規律之下,有違公平。
因此,各方論爭後於2013年3月拿出的解決方案,增添了折中主義的色彩:季風書園可以留下,但必須挪一挪地方。保留書店的成本也不再由作為企業的地鐵公司承擔,而是由作為公益單位的上海圖書館承擔。
最終,季風書園總店,從繁華的地鐵陝西南路店,搬到了相對冷清的上海圖書館站。於淼說,目前的經營場地是以比較低廉的價格從上海圖書館租賃的,房租支出佔經營管理費用的20%,「與人工成本所佔的64%相比,這個比例不算高」。
今年春天,最後一家分店華師大店關門之後,上海圖書館總店就成為季風書園碩果僅存的門店。
於淼介紹,搬遷之後,由於人流量減少,總店的銷售額有所下降,約為原先的70%,但由於房租成本同時降低,所以經營狀況「還算不錯」。「我們現在的工作重點就是集中精力把季風上圖店做好。上海圖書館集中了大量愛書者,都是我們的目標顧客。」
困局如斯,實體書店要想生存下去,必須給自己一個理由。
「我能為讀者創造什麼價值」,是所有實體書店都該捫心自問的問題。
於淼認為,對於讀者來說,書店最根本、最核心的存在價值,就是書。能不能採購到好書、擺放好書,這是關鍵。
季風書園在嘗試,把店裡的書做得更有主題性、更有體系,「進到書店,如果讀者對一個話題很感興趣,比如民族、三農、城鎮化、知識分子等,就很容易找到相關的書籍」。但是,網絡書店也可以做到這一點。
於淼的另一個思路是,把人文社科類的書做得更全。「一些人文社科類圖書,第一次印量大概只有3000本,網絡書店進幾本,賣完就沒有了,也不會再補。很多書剛出版半年,在網上就缺貨了。但是我們會有意識地保留這類有價值的圖書,我們會做得比網絡更好。」
一切都在探索中。實體書店未來是什麼模樣,現在無人說清。但也許正因如此,誰最先發現了實體書店不能死的理由,誰就找到了生存之門的鑰匙。
(來源:大眾日報)
轉載免責聲明:凡本站註明 「來源:XXX(非搜鋪網)」的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系本站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傳遞,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繫本站採編中心:0571-87015503-809,郵箱:zhousongping@soup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