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季風書園只剩總店在支撐 實體書店該何去何從?

2021-01-11 搜鋪網

季風書園,曾是擁有8家門店的上海著名文化地標,如今僅剩總店在經營困局中苦苦求索。面對季風書園華師大分店的關門,一位教授直言,這與其說是「季風」的悲哀,不如說是學校的悲哀:我所悲哀的,乃是公共空間在大學的萎縮。

與其三年前高呼「閔大荒,季風來了」的昂揚姿態形成鮮明對比。曾經意氣風發地進軍,如今悄無聲息地敗退。

這家人文社科類民營書店,創始於1997年。創始人嚴搏非,是文革後第一屆本科生,80年代哲學碩士。他憑藉自己獨特的選書能力,出售相對小眾的人文社科類圖書,迅速聚攏了一批高校師生和白領精英。十幾年內,季風書園從初創時剛滿40平方米的小店,發展到鼎盛時期的8家門店。

那時,上海季風書園和北京萬聖書園、南京先鋒書店、廣州方所書店一樣,都是全國知名的民營獨立書店。

但是,最近短短兩三年內,季風書園各分店相繼關門。

「季風關門不是新聞,開業才是新聞。」這是上海媒體人對於這家全國知名的獨立書店的新聞判斷。

這個判斷背後,隱藏著一個殘酷的現實——在過去的四五年間,季風在與各家門店不斷告別。這個揮別的動作是如此頻繁,以至於書店關門這本該含有悲涼色彩的事情,竟然成了人們習以為常的麻木。

「哈貝馬斯」難敵「哈根達斯」

在各分店接二連三的倒閉潮中,上海新聞文化圈曾先後掀起兩場「季風保衛戰」,但文化逼視終難敵市場鐵律,季風書園還是從鼎盛時期的8家門店,淪落到如今碩果僅存的一家總店

這場來勢洶洶的告別,始於2008年。

這一年秋天,季風書園位於地鐵陝西南路站的總店,傳出可能要關門的消息,原因是10年租約到期,房東要把租金上漲10倍。

消息傳出後,上海新聞界和文化圈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衛季風」的運動。當時最有名的一句口號是:「地鐵站裡不能只有哈根達斯,沒有哈貝馬斯。」

這句帶有強烈道德審判和文化逼迫意味的口號,將地鐵公司和社會管理者逼到了無路可退、無法選擇的境地,似乎不讓季風書園留下,就代表了「沒文化、沒品位」。

在社會壓力下,官方不得不出來表態。上海新聞出版局時任局長焦揚表示:「季風書園確實是我們這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如果離開陝西南路地鐵站,對上海整個城市文化風格、形態的傷害是不可估量和無法挽回的。」

於是,經過多方斡旋和持續半年的談判,這家門店得以保留。季風書園與地鐵公司籤了「2+1」協議,即續約2年,第3年有優先籤約權。

但是,店面租金仍在上漲、銷售額仍在下降。季風書園就此被拉開了一道缺口,門店倒閉的趨勢愈演愈烈。

2010年,在徐家匯百腦匯二期開業僅9個月的季風書園概念店,因陷入經濟糾紛且每天營業額過低,宣布關門。2011年,季風藝術書店、靜安店、來福士店相繼關門,原因均是租約到期,租金上漲,季風無力應對。2013年1月,開業15年、門店中時間最長的季風蓮花路店,因房東不同意續約而被迫關門。

在各分店接二連三的倒閉中,3年很快過去。到了2012年末,陝西南路總店與地鐵公司續籤的3年租約再次到期,租金依然要漲,季風還是無力承受。於是,上海掀起了第二次「季風保衛戰」。

不同於第一次拯救中理想主義的吶喊,第二次拯救變得較為冷靜和理智。

此時,另一種聲音開始出現:哈貝馬斯固然需要,但為保住哈貝馬斯而拒絕哈根達斯的成本,難道必須由地鐵公司來承擔嗎?以文化的名義進行逼視和審判,在市場經濟規律之下,有違公平。

因此,各方論爭後於2013年3月拿出的解決方案,增添了折中主義的色彩:季風書園可以留下,但必須挪一挪地方。保留書店的成本也不再由作為企業的地鐵公司承擔,而是由作為公益單位的上海圖書館承擔。

最終,季風書園總店,從繁華的地鐵陝西南路店,搬到了相對冷清的上海圖書館站。於淼說,目前的經營場地是以比較低廉的價格從上海圖書館租賃的,房租支出佔經營管理費用的20%,「與人工成本所佔的64%相比,這個比例不算高」。

今年春天,最後一家分店華師大店關門之後,上海圖書館總店就成為季風書園碩果僅存的門店。

於淼介紹,搬遷之後,由於人流量減少,總店的銷售額有所下降,約為原先的70%,但由於房租成本同時降低,所以經營狀況「還算不錯」。「我們現在的工作重點就是集中精力把季風上圖店做好。上海圖書館集中了大量愛書者,都是我們的目標顧客。」

困局如斯,實體書店要想生存下去,必須給自己一個理由。

「我能為讀者創造什麼價值」,是所有實體書店都該捫心自問的問題。

於淼認為,對於讀者來說,書店最根本、最核心的存在價值,就是書。能不能採購到好書、擺放好書,這是關鍵。

季風書園在嘗試,把店裡的書做得更有主題性、更有體系,「進到書店,如果讀者對一個話題很感興趣,比如民族、三農、城鎮化、知識分子等,就很容易找到相關的書籍」。但是,網絡書店也可以做到這一點。

於淼的另一個思路是,把人文社科類的書做得更全。「一些人文社科類圖書,第一次印量大概只有3000本,網絡書店進幾本,賣完就沒有了,也不會再補。很多書剛出版半年,在網上就缺貨了。但是我們會有意識地保留這類有價值的圖書,我們會做得比網絡更好。」

一切都在探索中。實體書店未來是什麼模樣,現在無人說清。但也許正因如此,誰最先發現了實體書店不能死的理由,誰就找到了生存之門的鑰匙。

(來源:大眾日報)

轉載免責聲明:凡本站註明 「來源:XXX(非搜鋪網)」的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系本站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傳遞,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繫本站採編中心:0571-87015503-809,郵箱:zhousongping@soupu.com。

相關焦點

  • 委員建議設實體書店扶持基金 打造上海的"誠品書店"
    委員建議設實體書店扶持基金 打造上海的"誠品書店" 2012年1月9日 20:18來源:東方網 作者:魯琳 選稿:楊洋   東方網記者魯琳1月9日報導:近來,實體書店生存狀態更是每況愈下
  • 部分實體書店逐漸沒落 靠租書拓展生存空間
    實體書店靠租書拓展生存空間  租金壓力、網店攻城略地打響價格戰,近兩三年,在各大城市裡,曾經讓讀者流連過的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也逐漸沒落。  那些消失的曾經的書店風景:北京龍之媒、上海季風、廣州缺書店……如今總會有些愛逛書店的人前來憑弔,或在微博慨嘆,讓人不盡唏噓。  「如今愛逛書店的人未必在書店買書。
  • 實體書店,終究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活動開始前,我們邀約和聯手行業的年輕創業者、作家、編輯、媒體人、書店從業者等,記錄他們在這一領域的觀察、體驗及所得,用文字反映當下書業年輕群體最真實的一面。本篇文章邀約單向空間選書人小染,談一談她對實體書店的觀察。我們從追溯實體書店的發展史開始,共同思考實體書店的未來,共同探索實體書店可持續發展之路。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①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的發展進程
    【編者按】2020年初,一篇名為《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刷遍朋友圈,吸引了城事會客廳的注意。書店是城市中有「靈魂」的空間,為每一個愛書人提供文字的居所,那麼,城市又該如何支持和回報書店呢?
  • 新華書店總店首任總經理,他是與書有著不解之緣的全國人大代表
    1932年,他和鄒韜奮一起創辦生活書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將生活書店辦成出版馬列主義著作和進步書刊的革命書店,歷任書店經理、總經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抗日戰爭勝利後,徐伯昕在上海與鄭振鐸等人創辦《民主》周刊。1945年10月13日,《民主》周刊出版了創刊號,成為抗戰勝利後第一個在上海發行的綜合性刊物。
  • 拯救書店-虎嗅網
    4月23日,上海新華書店、上海書城,在餓了麼上線,而在此之前,包括言幾又、三聯書店等在內的書店們,也早已上線外賣。不僅送書,還會贈送店裡在售賣的咖啡、文創產品等。這些措施,是短暫的救場,還是在未來將成為書店銷售的重要渠道?利潤越來越微薄的書店,未來何去何從?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而如果只是依賴實體經營,大部分店家的日子今年都不大好過。人們可以在直播間買到食物和衣服,也一樣可以買到書,而當出版社自己邁進直播間賣書時,對於實體書店來說,對他們的銷量衝擊就不僅僅是電商低價了。出版社通過直播直接面對讀者,剔除掉了以前固有的全部中間環節。廖美立說,國內有個出版集團,現在自己線上賣書的碼洋已經佔到全部圖書銷售碼洋的四成,新書通過直播就賣掉了。
  • 實體書店試讀 網絡書店買書
    實體書店試讀 網絡書店買書 一家規模較大的民營書店經營者反映,2013年書籍銷售額約佔全年營業額的50%,圖書銷售利潤只能與開銷基本持平,得依靠培訓和其他銷售利潤支撐書店的正常運作。「新華系」書店的經營者坦言,單純圖書的零售份額已經很少,他們大部分的利潤來源於教科書和教輔書銷售,經營壓力日益增大。
  • 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這一年我們賣了36.44萬冊書,每本書的利潤是不到1元。我們的進貨折扣是63折,實在沒有本錢7折賣書。」36萬的年盈利額僅僅和一位銀行中層管理人員的年薪持平。物價漲、租金高是首要危機    在實體書店經營者看來,物價飛漲、店鋪租金過高,是實體書店面臨危機的首要原因。
  • 實體書店不一定那麼難 網上書店不一定那麼容易
    疫情籠罩之下,實體書店日子不好過。近日京城知名書店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通過公開信向外求助,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不過不少實體書店當前的窘境與本次疫情也許並無太大關係,因為即便沒有疫情,大部分實體書店平常給人的感覺就是「慘澹」經營。
  • 西大周邊二手書店僅剩3家,未來實體書店何去何從?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李藝攝 另一家二手書店的老闆楊女士稱,二手書店和實體書店一樣,受網絡平臺的衝擊很大,再加上房租上漲,書店經營壓力增大。開店6年來,她周圍的幾家二手書店都倒閉了,鋪面變成了飲食店。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查詢發現,各大電商都開設有二手書平臺,讀者可以查看二手書價格、版次等。
  • 疫情下實體書店加速轉型突圍重生
    只有1/5的書店線上線下全部復工,基本正常運營。    疫情下新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模式,給實體書店帶來新變化,推動了線上線下加速融合。例如,北京圖書大廈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優勢,提供服務電話、自有網站、第三方平臺網站、微商城等多種選書購書方式,在讀者下單選購圖書後,採取非接觸式快遞送書上門服務和團體採購專人專車送書服務等,最大限度滿足讀者購書需求。
  • 誠品書店曾連虧15年 演繹實體零售崛起之道
    28年來,他摸索著由傳統的「以書而書」轉為如今的「書+零售」的模式,更是沒有依靠過電商渠道,把誠品書店開遍兩岸三地,締造了華人文化地標。實體書店之路回首中國書店的發展,其帶著深深的時代印記。20世紀90年代初期,受經濟良好發展的影響,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出現了一批獨立書店,如萬聖書園、季風書園、博爾赫斯書店、楓林晚書店等。2000年前後,書業達到一個高潮。
  • 大學書店,何去何從?
    Sidewalk CEO艾倫·馬丁早在2009年就與一家大學書店達成了第一個聯盟。事實證明,與書店達成聯盟是一個有先見之明的舉措。雖然該公司數年來利潤增長狀況良好,但馬丁越來越擔心電子化對公司的核心租賃服務構成威脅。如果書籍電子化程度日益提高,實體書店何去何從?如今,大學書店可以Sidewalk獲得四種不同的服務。
  • 新華書店轉型 賣書也賣情懷
    書架比傳統的新華書店更高。近年來,唱衰實體書店的聲音不絕於耳。確實,在各大電商、電子書籍的衝擊下,實體書店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生存基礎受到動搖。如何轉型和再出發,成為很多實體書店經營者不斷思考的問題。上海新華傳媒在對老牌實體書店新華書店、上海書城進行轉型的同時,決定推出全新品牌「新華一城書集」。7月24日,「新華一城書集」首家主力門店亮相上海金虹橋國際中心,1000多平方米的店鋪內囊括了圖書銷售、親子閱讀、咖啡休閒、文創產品等多種業態,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更時尚、更年輕的文化體驗平臺,以人文空間的概念豐富傳統實體書店。
  • 實體書店喜迎政策春雨——各地出臺措施扶助實體書店
    除去年底停業的北京愛琴海店外,單向空間的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只剩北京朝陽大悅城店營業,平均每天賣15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為保證租金、物業不至違約斷檔,留住與書店同甘共苦的年輕人,「只能發起這最後的自救,藉助所有人的力量撐住書店,熬過這一段最難的時間」。
  • 書店將要走向哪裡……
    ▲臺灣晃晃書店. 圖片來自:簡書2018 年 1 月,上海最後一家季風書園關張,上海曾經的思想地標倒下了。1997 年開業,季風書園以 「獨立的文化立場,自由的思想表達」 為辦店宗旨,最輝煌時期,在上海擁有 8 家分店。近十年來,即使上海媒體多次把季風的去留擺上公共議題,出版社們支援,眾多愛書人不斷挽留,季風仍然無法度過經營難關,在經歷了漫長告別後,正式關門結業。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此後先鋒書店又發起遊學眾籌項目。 言幾又華東市場副經理李佳斌在採訪中介紹,言幾又上海地區的店面一直堅持營業,客流量只有兩位數,而杭州的門店春節過後全部閉店了。按照同比去年情況,營業額至少下降了九成。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獨立書店
    在世界讀書日裡,網絡書店和實體書店紛紛掀起了短暫的大促銷。相對於網絡書店的超低折扣,作為實體的獨立書店生存境遇並不那麼樂觀。位於上海半島創意園區的半島書店開張時,一位教授贈送了三枚印章給書店,分別是「不上不下」「可上可下」和「能上能下」,這也恰好印證了當下獨立書店所面對的困境與轉機。    品位與利潤如何兼得?
  • 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重張打折,兩年停業改造經歷了什麼
    九點不到,就有讀者趕到位於美術館東街的三聯韜奮書店總店,見證它時隔兩年後的重張。退休之前,王奶奶是數學教師,經常來書店看書,「我自己喜歡看生活類的,也常來給孩子買學習資料,這裡方方面面的書特別全。現在看書的環境更好了!」從事設計工作的宋曉晨今天早上恰好路過,趕上了書店重張。她說,三聯書店自己的童年記憶,「現在書店更亮堂了,以後會常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