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書店-虎嗅網

2020-12-20 虎嗅APP

連續直播360小時,外賣半小時送達,書店的瘋狂自救路》


四月的最後一天,白巖松穿著一件綠色T恤,出現在了抖音的直播間裡。這是他的直播首秀,主要內容是「直播帶書店」。


這場直播源於長江新世紀在4月15日發起的「書店的春天——拯救實體書店」倡議,白巖松是第一個響應的人,除了他之外,高曉松、馬未都、敬一丹等多位名家也走進了直播間裡,助力實體書店。


直播賣書,是書店領域摸索出來的新生存之道。


物外書店營銷經理王藝告訴連線Insight,4月23日那天,他們與騰訊合作,邀請到了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李修文做了一場直播,人氣最高的時候達到了30萬,幫助物外書店實現了4000元左右的銷售額。


今年3月,單向街書店合伙人、作家許知遠也聯合主播歌手葉蓓以及其他五家知名書店主理人,在淘寶開啟了直播,商品是六家書店各自價值99元的盲袋。


在4月14日到4月30日,單向街書店進入了瘋狂的直播實驗,開啟持續15天24小時不間斷的「360小時書店不眠夜」。


瘋狂做直播,是為了讓書店繼續活著。



就在今年2月,許知遠發出了一封求助信,表示單向空間平均每天只能賣出15本書,收入暴跌,幾乎把書店逼向絕境。


全國有大批的書店,沒能撐到疫情結束。


「書店行」在2月份對1000餘家實體書店的問卷調查分析顯示,疫情期間,91.97%的書店幾乎沒有任何收入來源,37.02%的書店資金儲備只能維持不到一個月,42.02%的書店撐不到三個月。儘管目前書店陸續復工,但生意依然冷清。


除了直播外,外賣也成了一個自救措施。


4月23日,上海新華書店、上海書城,在餓了麼上線,而在此之前,包括言幾又、三聯書店等在內的書店們,也早已上線外賣。不僅送書,還會贈送店裡在售賣的咖啡、文創產品等。這些措施,是短暫的救場,還是在未來將成為書店銷售的重要渠道?利潤越來越微薄的書店,未來何去何從?


顆粒無收、虧損嚴重,有人已經離場


「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2月24日,許知遠在單向街書店微信公眾號發布求助信時,寫下了這樣的話。


他表示,截止到2月24日,疫情蔓延第一個月裡,單向街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也已於去年年底停業。


「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15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預計書店2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80%之多,客流量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對這個本來就利潤微薄的行業來說,這意味著絕境。」許知遠在這封求助信中這麼說道。


不僅如此,這份求助信中還表示,單向街書店一度在各種線上平臺進行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但收效甚微。


不得已之下,單向街書店發起了「自救會員計劃」眾籌自救活動,分為50元、200元、600元、2000元和8000元幾個檔次,企圖通過這種方式來維持生計。


圖源單向街書店微信公眾號


陷入絕境的不止單向街書店,疫情之下,整個實體書店行業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他們大多數陷入顆粒無收的境地,甚至有不少已經被迫關店。


小童的烏託邦書店位於浙江海鹽縣城綺園風景區的商業街,往年春節,都是店裡的生意旺季。他告訴南方周末,以往春節期間一個月,這家店甚至能做出「上半年的利潤」。但這次的疫情,讓小童的「烏託邦」破滅了。由於景區關閉,書店關門一個月的時間裡,小童一分錢也沒有賺到。


他表示,商業街店面的租金是每月七千多元,加上人工費,烏託邦書店每個月的毛利潤要達到一萬二左右才能實現收支平衡,但實際上毛利潤「一個月平均下來也就五六千。」這意味著,本來就處於虧損狀態的烏託邦,在疫情期間承擔著起了比以往更甚的壓力。


2月25日,烏託邦書店發布了結業公告,表示將在5月1日前後結業。小童在公告中表示,「曾經無數次想像過結業的樣子,唯獨沒有想到是這一種。或許老天爺對我還算眷顧,給了我這樣一個『契機』,在這個時候選擇結業,也不算太丟臉吧。」言語之中滿是無奈。


烏託邦書店,圖源其微信公眾號


而即便是熬過了疫情最難捱的階段,不少書店在復工後也面臨著客流量不理想、營業難等難題。


第一財經曾報導稱,3月2日復工當天,朵雲書院旗艦店全天客流量只有幾十人,營業額也只完成了平時的3%-5%。以前,作為網紅店,這家店面的客流量平均每天能達到2000-3000人,周末以及節假日甚至能達到4000-5000人的水平。


位於上海的大隱書局在客流量上同樣不理想。創始人劉軍告訴第一財經,復工一周左右的時間,大隱書局的十家書店只開了5家,客流量和銷量也只有平時的10%左右。物外書店面臨的情況更加嚴峻。王藝告訴連線Insight,物外位於武漢的三家店全部都處於疫情中心,2019年底,他們為2020年制定的計劃是,要在業績方面提升10%,但疫情過後,他們的想法早已發生了改變。


「本來2020年是我們打算轉型的重要一年,原本是希望推出我們的會員制、同時店面進行一些升級改造,但疫情的突發,讓所有的動作都必須停下來。提升業績更是不可能了,我們現在唯一希望的是虧損不要太嚴重。」王藝預測,2020年,物外書店的虧損額將在700萬元左右。


僅在疫情停工期間,除了貨款和人力租金等,物外書店的虧損超過100萬元。而復工後,物外書店的客流量也始終處於尷尬的境地。「疫情之前,我們每家店每個工作日的流水大概在1萬左右,休息日會到2-3萬,但這次復工之後,整個情況就不一樣了。四月份每天進店的客人都不超過十個,甚至還沒有我們的工作人員多。」王藝告訴連線Insight。


不僅如此,為了維持運轉縮減成本,物外書店裁掉了總店自營餐廳的全部11位員工,書店所有員工在2020年的節假日福利也全部被取消。


外賣點書、直播賣貨、社群運營,書店都在試


跟點外賣一樣線上買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受疫情所困,實體書店開始將目光瞄準線上渠道,「外賣點書」作為一種新的購書形式,被寫進了實體書店的自救法則裡。3月初,北京市與美團達成協議,首批72家北京市實體書店進駐美團外賣平臺。4月23日,上海新華傳媒舉辦在線發布會,宣布旗下「30家新華書店、上海書城」入駐「餓了麼」外賣平臺,並在當天正式在線上開放。


這意味著,在上海地區,用戶只要打開餓了麼,搜索「新華書店」或者「上海書城」,就會顯示離消費者最近的門店,隨後,用戶只需要像點一份外賣一樣,選擇想要的書並下單,最快半個小時,騎手就會把書送到消費者手上。


在餓了麼平臺搜索新華書店,圖源餓了麼


對此,上海新華傳媒相關負責人介紹,新華書店的優勢在於網點密集,基本上每隔幾公裡就有一家實體書店,「書店外賣是新生事物,我們會和餓了麼一起探索經營。」


不僅如此,有的書店甚至還講起了新零售的故事。


上海最大的新華書店福州店店長趙峰告訴TechWeb,他們專門為餓了麼設置了數位化貨架,將上線餓了麼的書籍提前挑揀出來,放置在貨架上,再在餓了麼後臺輸入庫存數量。這一數位化的貨架被放置在書店最顯眼的服務臺裡,由服務臺的工作人員負責接單。


加盟外賣平臺,正在成為一股潮流。餓了麼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北京、濟南、瀋陽、合肥在內的超100座城市的書店選擇了轉戰餓了麼,包括言幾又、三聯書店、大隱書局、中版書房等圖書品類商家。不過,連線Insight發現,在上海地區進行「外賣點書」,目前的體驗並不是很完善。


在餓了麼平臺搜索「新華書店」,確有顯示最近的一家店面,但從書籍類別來看,目前的覆蓋面仍不夠廣、品類不夠豐富。


位於浦東新區的三林店,目前在售的書籍多為教輔工具類圖書、以及中小學人文類圖書,無論是從品類還是年齡層階段來看,並不能滿足廣大讀者的購書需求。


「外賣點書」依然處於很早期的階段,即便是打出即時配送的賣點,目前的購書體驗,尚不足以與在各大電商渠道的購書體驗相對比。不過,對於那些仍然處於疫情後遺症中的書店來說,這或許能夠緩解他們的一部分焦慮。



電商在線從餓了麼方面了解到,疫情期間,餓了麼平臺的圖書搜索指數增加了約800%。


不斷延後的開學時間,讓不少家長感到了焦慮。他們在線上給孩子買教輔書、課外書,相對來說,圖書購物平臺的運送周期要比外賣長,而這個時間差,就是圖書外賣的機會。疫情催生了「外賣點書」的同時,更多的線上自救措施也在實體書店行業內展開。過去的這段時間,他們紛紛通過電商直播、短視頻、社群營銷等方式,來彌補因疫情擱淺的線下業務。


3月9日的直播中,許知遠與薇婭曾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薇婭:「知識分子向流量低頭,您怎麼看?」


許知遠:「我是抬頭做的直播,為什麼不能理解成流量向知識分子靠攏呢?」


值得注意的是,許知遠在當時還說,「覺得搞直播很奇怪,但這是不是未來的潮流啊?」看得出來的是,在線上渠道,流量正在成為一家書店的運營核心,有流量便意味著有轉化為銷量的可能。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獲得流量,然後變現,成了實體書店線上賣書的關鍵一步。


以抖音為例,連線Insight了解到,在抖音平臺搜索「書店」,目前顯示有26家ID認證為「xx書店」的帳號粉絲數達到一萬及以上。


西西弗書店在抖音平臺上有著1.6w粉絲,累計獲贊數為1.2w,從數量來看表現並不突出,但連線Insight注意到,這一帳號截止目前一共只發布了28則短視頻,其第一則視頻發布於3月22日,是為其東野圭吾《沉默的巡遊》全國新書線上首發會做預熱。也就是說,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西西弗書店獲得了超1.5萬的增粉,對實體書店行業來說,這稱得上是一份不錯的成績。


西西弗書店在抖音的官方帳號主頁,圖源抖音


而從4月19日開始,西西弗書店開啟了「抖音X西西弗書店#閱讀泰dou」系列文化活動,邀請到了薛兆豐、郝景芳、張萌等名人進行嘉賓專場直播。背後的目的,也在於賣書。


可以預見的是,直播帶貨的風潮下,實體書店在線上直播賣書這條路上,還會走得更遠,對他們來說,這或許不僅僅是抵禦疫情的措施,更是持續擴大業務規模的一個重要渠道。


除此之外,社群傳播也成了書店自救的另一種重要方式。


「我們整體反應是比較慢的,原本是希望在疫情期間有更多與讀者的互動,但封城將近80天,我們只做了5場線上分享會,在數量上是遠遠不夠的。」在王藝看來,他們在與讀者互動方面做的遠遠不夠。


她告訴連線Insight,他們做的五場分享會,主要是通過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的「書店燃燈計劃」來推進的。連線Insight了解到,在這項計劃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是資源提供方,提供包括作者、讀者、出版單位在內的線上雲平臺,書店可以通過申請、審核後,在微信群內進行語音直播,與讀者進行交流。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市場部營銷、「書店燃燈計劃」策劃黎金飛對此介紹,個書體書店不需要拉各自的讀者進書店「燃燈計劃」主群,相反,他們鼓勵書店通過「燃燈計劃」來壯大自己的書店社群,在數量和運營水平上取得提升。


「不務正業」更賺錢?


拋開疫情不談,實體書店目前處於怎樣的一種境況?


回顧實體書店這幾年的興衰史,不難發現,2013年是一道分水嶺。2013年之前,關於實體書店倒閉的消息一直沒有停過。



2010年1月20日,北京第三極書局有限公司停止營業,倒下之前,其曾是國內最大的民營書店,曾經宣稱要做「全球最大全品種書店」。


但在倒下的時候,第三極方面表示,書局存貨總碼洋1477萬元,固定資產原值502萬元,貨幣資金30萬元,主要負債供貨商應付帳款約2000萬元,儲值卡約400萬元,中關村文化應付款500萬元,淨資產為-1800萬元,總虧損達到7800萬元。


2013年12月1日,位於深南中路上步路口的深圳購書中心正式關門停業,這是當地除深圳書城之外的最大實體書店,在此之前,這家書店已經經營了9年多。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民營書店出現了大面積倒閉潮。在北京,「第三極」、「風入松」、「光合作用」等人文書店也先後倒下。鼎盛時有8家門店的上海季風書園,也只剩總店在苦苦支撐。


當時,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有近五成的實體書店倒閉,總數達到1萬多家。新消費內參曾報導指出,房租壓力、盜版猖獗、電商衝擊是實體書店面臨的三座大山。不僅如此,圖書生意本身利潤就比較微薄,即便是電商,也長期處於微利的情況。



接力出版社總編輯白冰早前接受東方網採訪時曾提到,「出版產業產品定價低、利潤低的情況存在於各個環節。我們以6折的價格把書發給批發商,批發商加5至15個點給零售商,看似零售商的利潤空間還很豐厚,但其房租、倉儲和人工等費用加起來,真正能拿到手裡的利潤很難高於10%。」


他同時指出,京東、噹噹等電商,其人力、物流、維護運營等成本也不低,因此雖然出版社給電商的發貨價更低,但其利潤率依舊不高,電商賣書照樣是微利經營。


相比之下,實體書店由於面臨著房租等費用,在利潤上自然更為微薄。


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從2013年之後,實體書店開始呈現出復甦跡象,並在2016年之後達到「重生」高潮。2006年,但捷在成都開設了第一家今日閱讀書店,到2014年,衍生出的言幾又品牌在北京開出第一家門店,截止2016年1月1日,今日閱讀和言幾又開業門店數達到了13家。接下來的2016年一整年,言幾又處於快速擴張的時期。


當時接受媒體採訪時,但捷表示,計劃在2016年開設14家門店左右,其中今日閱讀10家,言幾又3-4家。


同樣快速擴張的還有西西弗書店,從2015年至2019年,這家實體書店的新開店數依次為20、40、51、83、100家。


有媒體報導指出,這些書店大多數位於城市中心、副中心租金不菲的購物中心。對這些書店品牌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對書店品牌來說,傳統圖書生意利潤微薄的情況仍未改變,電商衝擊依然存在,甚至他們選擇了在租金等成本更高的場所開設書店,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他們憑何來獲得利潤?


答案在於,與傳統的實體書店不同,當下的實體書店,大多數都在講一個體驗式文化消費的故事。以賣書為入口,書店延伸出了越來越多的消費場景。


言幾又在北京的一家門店,圖源網絡


2014年,Gavin Zhang創辦了灣裡書香,這是一家主打設計類圖書的獨立書店,位於上海市中心靜安寺的一棟高端百貨商場,佔地600平米。


在創立這家書店的時候,Gavin就「不把它定義為一家書店」。他希望擺脫傳統書店死氣沉沉、安安靜靜的模樣。為了熱鬧起來,書店引入了咖啡區這一場景。在灣裡書香,咖啡區的面積甚至已經佔到了總面積的將近三分之二,這才是消費者光顧的真正原因。


一位名為「wiz2000」的顧客在大眾點評上表示,「整個場景,書似乎只是點綴,咖啡香四溢,大有讓我想來這裡尋找靈感的衝動。」


也就是說,對書店品牌來說,圖書業務可能賺不到什麼錢,但周邊的咖啡飲品、文創產品正在撐起他們的營收。


盈石集團研究中心總經理張平以言幾又為例,曾向好奇心日報提供過一組數據:圖書、文創零售與咖啡飲料為言幾又貢獻的銷售收入佔比分別為50%、28%、22%。同時,與圖書10%至30%的利潤率相比,文創產品的利潤率能達到40%至50%,咖啡飲料則達到75%。


事實上,實體書店似乎只有「不務正業」,才能持續生存下去。吳曉波在2010年曾開設過一家書店,名為藍獅子時尚書屋,但在22個月之後,這家店燒掉了200萬註冊資金,最後被迫關門。


2018年9月,吳曉波曾公開談到藍獅子的這段歷程,「幾年的時間,書店最大的變化是什麼?書店的屬性。八年前的書店主要是賣書,但是今天的書店變成了一個生活方式,變成了年輕人體現審美的空間。」


也就是說,當書店不再只賣書,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已經變成了場景,而這也註定,外賣、直播等手段只是增加銷售額的一種方式,線下空間依然是他們的重心所在。

相關焦點

  • 拯救實體書店 福建今年擬改造3萬平方米的城市書店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吳志明提交了六份提案,大多涉及文化產業領域,如中小學圖書市場館配、實體書店保護,以及增加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等。3月19日,參加完全國兩會,從北京返回福州的吳志明,在東南網演播廳接受了專訪,為廣大網友帶來了北京的聲音。
  • ...大軍」接力拯救實體書店!「我這個老太太很願意嘗試新鮮事物」
    繼本月初白巖松「直播帶店」拉開「書店的春天——拯救實體書店」公益活動序幕後,近日,著名主持人倪萍接力擔綱了第二場直播的「帶店人」。網絡直播中,她與湖北新華書店、北京西單圖書大廈等五家國內書店直播連線,分享閱讀心得,還特意將自己創作的六幅油畫作品,隨機贈送給參與活動的網友,幫助實體書店提升曝光量,拉動銷售。 直播開始前,倪萍接受了記者的微信採訪,談及這次的新嘗試,倪萍笑言「我這個老太太很願意嘗試新鮮事物」,也嚴肅表示,「你不能想像一個城市,有一天沒有實體書店了。」
  • 蔦屋書店的秘密-虎嗅網
    近日,一則「日本蔦屋書店2020年落戶中國杭州」的消息引起關注。蔦屋書店不僅是日本知名的連鎖書店,也是亞洲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書店之一。蔦屋書店成立於1983年,在傳統書店經營整體衰退和網際網路電商的強大衝擊中順利突圍並逆勢增長,已經擁有超過1450多家書店,銷售額超過1300億日元,與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營業額的總和相當。在過去數年間,蔦屋書店作為「新零售」的典型樣本,被國人爭相學習和借鑑。
  • 對大陸首家蔦屋書店的十個印象-虎嗅網
    書店的外觀受益於天目裡大面積採用的金屬材質和玻璃幕牆,與蔦屋的代官山T-SITE非常接近,夜景效果尤其好。從書店入口處進入,位於三棟建築一樓但串聯起來的書店首層,與代官山、湘南T-SITE有異曲同工之處。高書牆、帶燈具的平臺、原研哉設計的導視系統等等都是蔦屋書店的常見元素。在書店中設立了小型的展覽區域,這一做法在新改造的東京六本木蔦屋書店中已有嘗試。
  • 獨立書店,像Hermès、Prada、LV一樣活著?-虎嗅網
    實體書店特別是獨立書店的生存現狀也是一種表徵,我們能明顯發現,近些年獨立書店、出版機構的「求助周期」越來越短了。 書店清倉求助、社會眾籌救助、運氣好的能有官方支持——這些年,獨立書店的故事幾乎都是如此「瀕死」又「撐住」。 實體書店的存亡究竟意味著什麼?獨立書店的異化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 探訪內地首家蔦屋書店:日本的書店,有什麼不同-虎嗅網
    蔦屋書店終於來到國內每一個走進去的人都不可能空著手出來杭州蔦屋書店終於開業了。大家開始各方猜測,這個引領美好生活方式的書店品牌來到中國之後的樣子。販賣生活方式、超過1400多家分店、日本幾乎一半的年輕人都去過、日均人流量破萬……它的標籤有很多。滿懷著好奇,開業當天,我就第一時間去往現場一探究竟。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虎嗅網
    通過對問卷調查後臺數據的分析識別,此次問卷調查的書店對象主體為中小型民營書店,極少數的品牌連鎖書店、中盤型書店和國有書店參與。為什麼需要特別強調受調查書店的背景情況?因為行業媒體的傳播資源是有限的,此份分析報告代表的是廣大實體書店尤其是中小型書店的呼聲。
  • 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近年實體書店的消逝漸成趨勢,各地政府欲出手拯救實體書店。>    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翟德芳今年1月5日曬出書店年利潤:「全年實現銷售1100萬元,利潤36萬元。和網絡書店比較,實體書店的一些先天不足的缺陷無法根除的。首先,實體書店有工作時間限制,停車存在問題,其次,「圖書折扣也沒網絡給力,實體書店靠營業員服務,尋找查詢圖書不方便。」黃金地段是實體書店之痛    黃金地段開書店滋味如何,實體書店在這方面有著切膚之痛。
  • 倪萍為書店首次嘗試直播:「我很願意嘗試新鮮事物」
    答案是:一、由長江新世紀及眾位名家倡導的「書店的春天——拯救實體書店」活動,倪萍表示能為實體書店貢獻一份力量,自己義不容辭。二、接受媒體微信群訪時倪萍說:「我很願意嘗試新鮮事物。」所有新的事物都想嘗試「要向李佳琦們學習」受疫情影響,很多實體書店經營受影響。
  • 亞馬遜書店可能沒你想像中那麼好...但是so what?-虎嗅網
    筆者帶著這個疑問也拜訪了亞馬遜的實體書店,但我發現這家書店可沒你想像中那麼好。眼下,亞馬遜在全美共有6家實體書店,它們還計劃在紐約和其他地方繼續擴展自己的實體書店。亞馬遜實體書店的陳列確實與普通書店有所不同,這裡的書會按照網店的評分進行分類,筆者就看到了「高分商業類書籍(4.5星及以上)」的分類。
  • 吳清友:我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虎嗅網
    虎嗅註:誠品書店是臺灣地區著名的書店,首家店於1989年開張,目前已經擴張到出版、畫廊和策展等諸多行業,是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產業坐標之一。其第43家誠品書店,也是大陸首家旗艦店位於蘇州,2015年上海分店也將落戶上海中心。
  • 世界讀書日 南京50多家書店向讀者薦書百本
    掃碼了解南京市書店推薦的百本圖書書目。世界讀書日大禮包亮相——50多家書店向讀者薦書百本南報網訊 (融媒體記者 邢虹) 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一份名為「拯救書荒:100本讀書計劃」的書單正式發布,為南京市民送上讀書日禮物。
  • 最前線|為了拯救「獨立書店」,許知遠和薇婭聯手賣盲袋
    不同於半個月前單向空間發起的「自救會員計劃」,3月9日晚間的這次直播活動是為了幫助同樣處在困境中的獨立書店同行們。本次直播活動中,單向空間聯合先鋒書店、1200bookshop、精典書店、曉風書屋、烏託邦書店等五家獨立書店一起推出了書店盲袋。售價99元的盲袋內至少包含一本書和一件文創產品,總價值不低於150元,直播中銷售的盲袋利潤將用於幫助更多的獨立書店。
  • 對話|「混合業態」是書店的救命稻草嗎?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重了這種焦慮,單向空間、布衣書局等這樣有一定的粉絲基礎的書店向讀者眾籌,也有讀者願意為情懷買單,而大多數的默默無聞的書店則只能苦苦支撐了。做文創可否拯救書店?在「書萌」近期的問卷中,文具文創是大多數書店的第二主營業務,但結果顯示,文創註定無法拯救書店。
  • 在社交網絡上發出求助信 疫情下單向街書店告急
    「二月二」龍抬頭的這一天,成立了15年的單向街書店,開始在社交網絡上發出求助信,眾籌資金以續命。《島上書店》中說,沒有誰是一座孤島。這一次,人們會拯救單向街,拯救自己的精神世界麼?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街時,就希望它不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種表達方式。……我們誠摯向您發出邀請,成為我們共同體的一員,一起捍衛我們篤信的價值。」這段話,是書店創始人之一許知遠在「單向街書店」公號裡的「自白」。在這封名為《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的求助信中,單向街書店細數了近日來的不易。
  • 看本土書店如何點亮消費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大眾文化消費需求日益高漲的當下,成都的實體書店積極恢復,開拓布局實體書店、創新書店文化體驗、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讓文化消費更具有競爭力。 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成都發布《建設書香成都 發展實體書店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首次提出2022年建成「中國書香第一城」。未來三年,成都「書店之都」的地位還將進一步鞏固。
  • 《書店裡的影像詩》:世間最美好的存在
    南崁1567小書店因為想要重拾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於是老闆娘就開了這家書店。她會跟客人像鄰居一樣往來,話家常,她以前的同學跟她說:「你跟你書店客人的互動模式,怎麼像你媽啊。」晴耕雨讀小書店老闆娘本來是在都市過著高壓的生活,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七八年,她開始對工作的運作感到疲憊和迷茫。那就開書店吧,試著開書店看看,於是就辭掉工作,做了一直特別想做但沒有勇氣做的事情。
  • 成都最美書店系列「貳」言幾又IFS店
    言,即言之有物,觀念互通;幾,代表生活;又,存在即合理,創想無界限,代表著多種可能,「言幾又」要做一個以文化為核心而又不拘泥於單一書店的商業體。」聽了言幾又創始人但捷的解釋,本來看上去莫名其妙的店名突然變得寓意深刻,高大上起來。乘著IFS中央空調的陣陣涼風,通過手扶電梯來到負二樓的言幾又書店。
  • 上海季風書園只剩總店在支撐 實體書店該何去何從?
    這家人文社科類民營書店,創始於1997年。創始人嚴搏非,是文革後第一屆本科生,80年代哲學碩士。他憑藉自己獨特的選書能力,出售相對小眾的人文社科類圖書,迅速聚攏了一批高校師生和白領精英。十幾年內,季風書園從初創時剛滿40平方米的小店,發展到鼎盛時期的8家門店。那時,上海季風書園和北京萬聖書園、南京先鋒書店、廣州方所書店一樣,都是全國知名的民營獨立書店。
  • 2020北京書市「書店之夜」:名家帶貨,守望北京實體書店
    2020年,因為疫情原因,實體書店業受到重創。二月,「書店行」對1000餘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超九成書店幾乎沒有任何收入來源,三成左右的書店資金儲備只能維持不到一個月,與之關聯的整個圖書行業都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