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華山醫院醫生為母子倆做術前宣教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這個秋天,來自新天鵝堡腳下的5歲德國男孩,跟隨母親慕名來到中國尋醫。接受了享譽世界的中國原創性神經手術,男孩癱瘓的左臂獲得了健康的大腦中樞。華山醫院,正在以這樣溫暖的每一小步,向世界展現著上海打造亞洲乃至世界醫學中心城市的雄心和實力。
11月11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手外科病房,這一幕不同尋常的術前查房,讓在場醫務工作者無限感慨、心生敬意。德國小男孩Felix依偎在母親懷裡,左臂緊縮在胸前。母親Sandra一邊講述病情,一邊給醫生們看自己反覆研讀的醫學資料:「這是徐文東教授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論文,還有您相關的中文論文但凡能找到的,我逐字逐句用翻譯器讀了。這是Med Scape平臺的綜述,還有今年柏林國際手外科學會聯合會的相關報導……」平時查房,習慣了一遍遍給患者解釋、宣教,這一次聽著家屬「反客為主」娓娓道來,華山醫院副院長、手外科副主任徐文東教授說,雖然以往慕名前來華山醫院手外科的國外患者也不少,但帶著一疊論文綜述,對專業手術和背後的故事了如指掌的,他們是第一個。
圖說:孩子母親帶來的資料,翻了無數遍
Felix今年5歲,出生時臍帶繞頸造成大腦缺氧,生後不久被診斷為腦癱,左側上下肢呈痙攣性偏癱。左手臂輕度屈肘、屈腕、拇內收畸形,左手完全喪失抓握能力,生活起居依賴於母親的悉心照料。他們在德國想盡了辦法,多方求醫,均只能實施康復保守治療及肉毒素注射治療,改善不明顯。Sandra不輕言放棄,曾經是記者的她,關注起了醫學界的專業媒體。
今年7月,她在Med Scape查閱到Dr. Juergen Sartorius的一篇《神經交叉移位術讓癱瘓手重獲新生》的綜述,猶如看見一縷曙光。她激動欣喜卻又驚訝萬分:世界上居然有這樣一個安全性好、有效性高、預後良好的健側頸七神經交叉移位術,可以重賦癱瘓手以健康大腦!可是遍經問詢,德國幾乎沒有一家醫院能夠獨立開展這項手術,甚至醫保清單都沒有立出這個項目!她立即聯繫到了綜述作者,作者在回信中推薦了兩個選擇,要麼去美國治療,那裡有受過培訓的醫生;或者更直接,去找這個手術的首創者——中國的華山醫院顧玉東院士、徐文東教授團隊。Sandra開始大量查閱「健側頸七神經交叉移位術」相關的論文、綜述、會議報導,她給原創論文作者徐文東教授發送電子郵件,附上了兒子所有的病史資料,期待能夠得到好消息。同在德國新天鵝堡的華人朋友們也不遺餘力地幫助她預約華山醫院的門診、協助溝通。經徐文東教授和沈雲東副教授的遠程視頻評估,Felix符合指徵,可以手術!
沒有猶豫,Sandra立即規劃了中國尋醫之行:「能做的功課我都做了。這是中國醫生的首創,手術一定要到中國來做!」飛抵上海,不顧時差帶來的疲倦困頓,他們第一時間來到了華山醫院。在院方的積極協助下,順利入院,術前各項準備工作有序展開。
圖說:手術中
11月14日上午9點半,手術開始。徐文東教授主刀,沈雲東副教授、李鐵主治醫師分別擔當一助二助,麻醉科、護理部密切協作。順利的將Felix的健側頸七神經通過頸部特殊通路移位至患側,並在顯微鏡下用比頭髮絲還細的縫合線與切斷後的患側頸七神經根相吻合。共歷時約3小時,術中出血僅25ml,手術非常成功!
在病房醫護團隊的精心照料下,小Felix恢復平穩,術後第2天就可以下地了,而且左側上肢肌張力下降明顯,痙攣程度大幅改善。術後第4天,Felix原本屈曲攣縮的左手臂可以主動伸直了,原本僵硬的手腕和手指也可以慢慢張開了。術後一周,徐教授團隊為Felix制定了個性化的康複方案,在團隊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教給他們一套自行研發的訓練操,叮囑他們回國後要好好康復鍛鍊,以便進一步緩解患肢痙攣、促進神經再生和肢體功能恢復。按照既往的經驗,將來,felix這隻手可以拿勺子吃飯,配合好手系紐扣、繫鞋帶,Felix可以獨立生活,以一雙有功能的手擁抱社會、回饋社會!「我回國後,要用文字把這個經歷告訴更多人!」Sandra動情地說。
圖說:孩子母親發在社交媒體的圖片和文字
在利用神經移位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肢體功能障礙的外科領域,華山醫院手外科團隊深耕已有30餘年。顧玉東院士早在1986年就在國際首創了「健側頸七神經移位術治療臂叢損傷」,徐文東教授繼而突破性發展出一側大腦半球可以同時支配雙側上肢的理念,2017年12月,以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健側頸神經移位術治療上肢痙攣癱的臨床試驗》論文獲得世界矚目,成果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8年最受矚目論著第一名。創造了這一「顛覆性的手術技術」的中國醫者,卻毫無保留地將它向世界推廣,舉辦國際性學習班、開展多中心研究、成立專病聯盟、吸納外國內外進修醫生等方式,目前已有美、英、法、韓、巴西等多個國家的進修醫生來華山醫院參觀學習該項技術,其中韓國醫生已在首爾已獨立完成這項手術100例。
通訊員 唐吉雲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