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爛教授走了。」
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0月15日凌晨0點5分。
生前,他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退休幹部、研究員,曾因衣著樸素、作風簡樸,被稱為「破爛教授」。
他就是我國首例「免疫增效弓形蟲滅活疫苗」的發明者——林甘。退休後,他前後為公益事業累計捐款30餘萬元,臨走前,他把自己也捐獻給了這個他曾生活過的世界。
農科院找「老林」
林甘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個中醫世家。祖輩世代行醫,父親也是遠近聞名的牙醫,林甘卻偏偏陰差陽錯地考入東北農業大學的獸醫系。1985年,林甘被調入山東省農科院擔任研究員。
從事畜牧科研久了,林甘和許多養殖場的農民「打成一片」。他也順理成章地成了這些農民心中的「主心骨」,大家都知道,自家的牲畜在養殖中遇到問題,就到農科院找「老林」。
一年冬天,林甘照常到農科院上班,遠遠地就看到一個農民牽著一頭牛在院門口等他:家裡的牛已經好幾天沒有排便了,精神也越來越差,老林,你快幫我看看!
林甘趕忙換了衣服,為牛做檢查,告訴他這是「牛腸板結」引起的。
「牛腸板結」是啥?聽了林甘的結論,牛的主人更慌了。
林甘也不著急解釋,他把衣服解開,露出胳膊,直接把手伸進去,沿著牛的腸壁找到板結位置,把牛的腸子正了過來。
農科院的研究員還能做到這樣為牲畜治病,林甘的這一手也讓同事們相當佩服。同在農科院工作的同事就曾這樣說:「他的很多學生都做不到這一點。」
科研資金全是自籌的
從1987年開始,林甘就不再申請國家的科研基金了。
在研製「免疫增效弓形蟲滅活疫苗」的近十年間,他堅持所有科研經費全部自籌,甚至自費購買實驗儀器:小到實驗室常用的燒杯、試管,大到比較貴的實驗器材,林甘全都自掏腰包。器材買來了,他也大大方方地放在單位,直接「充公」了。
除了購買實驗儀器外,林甘還自己花錢拍攝了很多之前工作中遇到的動物疾病照片,清洗出來標註好病症的名稱和特點,留著給自己的學生看。在他看來,從實踐中得來的經驗是最難能可貴的。
直到現在,林甘家裡還留著一大盒之前拍攝時的相機膠捲。用林甘老伴的話說就是:「除了教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老林更願意通過實踐教育學生。」
但生活中的林甘,對自己可遠沒有這麼大方:他身上常穿的一件花棉襖是嶽母留下來的;系在腰間的「腰帶」是一根粗糙的麻繩;客廳裡的桌椅、板凳大部分都是親戚們送的,甚至還有一些是他從外面撿回來的……
有一次,林甘到外面參加學術研討會,正準備上車的他被會方人員攔了下來,「人家說這是教授專車」,覺得他的打扮根本不像一個教授。時間長了,林甘就得了「破爛教授」這麼一個名號。
像不像教授,林甘倒無所謂,他一直覺得,錢應該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生前捐家產死後捐遺體
除了購買實驗儀器之外,林甘把大部分的錢全都捐了出去——
2002年,平陰乾旱,捐出12000元;2005年,向夏津縣精華聾兒語訓希望學校捐款10000元,向印度洋海嘯災民捐款10000元……加上每年資助貧困學生的款項,自1998年以來,林甘用於公益事業的捐款累計已達30餘萬元。
「能捐的都捐完了,就剩下自己了」,話是這麼說,但林甘連「自己」也沒放過。2013年,林甘從報紙上看到了一對夫妻去世後捐獻遺體的故事,其中一句話深深打動了他:「人不在了,眼睛還能繼續看這個世界。」從此,「捐獻遺體」這個想法就一直盤桓在林甘心裡。
做出正式決定前,林甘經歷了長達兩年的猶豫期。一邊是自小紮根在心底的傳統觀念,一邊是「大愛」的前衛思想,林甘一直左右徘徊。但最後,他還是到山東省紅十字會籤下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書,他想在身後再為這個世界出一點力。
籤署了捐獻登記書後的林甘,反而在「身體保養」上鬧起了脾氣。被查出患有原發性肝癌的林甘不但開始不配合治療,甚至在上午手術後,下午就要求出院。濟南市很多家醫院都有一張林甘籤字的字條:自願出院,後果自負。
回家幾天後,林甘才和老伴解釋了堅持出院理由:「擔心打針會對器官造成影響,這樣就不能捐贈健康的器官了。」林甘去世前,心疼的老伴哭著求他:「老林啊,咱們不捐了行嗎?」病重的林甘只堅定地回了老伴一個字:「捐!」
2019年10月17日,林甘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舉行。遵從林甘生前囑託,其家人將他的遺體捐贈給了齊魯醫院。
由華人運通首席冠名、長安信託特約贊助的大型人物專題紀錄片《我是科學人》全網上線,歡迎觀看。
傳承科學精神,汲取榜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