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
這句流行了幾年的話,最近又越發地火了起來。因為當事人周某已經刑滿釋放。
他應該是全國知名度最高的小偷了吧。這是源於人們對他的喜歡嗎?肯定不是。大家只是把他的言論當作笑料來調侃而已。
周某之所以言論如此奇葩,那是因為他的三觀以我們普通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
手腳不乾淨的人,絕對不可能真正會受到人們歡迎。
我們這兒有句俗話:幼時偷針,長大偷金。對於一個人的盜竊行為,從小就應該嚴加教育。
不過,孩子與成人不同,單單用懲罰的話,未必就能有最好的效果。對於這方面的教育,父母們一定要拿捏好分寸。
這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的一件事。
有一天,我去鄰居家裡玩。在鄰居家裡看到一個非常漂亮的小盒子。至於裡面裝的是什麼,我無法確知,因為當時還不識字。
鬼使神差的,我悄悄把那個盒子裝進了自己的口袋裡。然後,我悄無聲息地溜回家裡,在沒人注意的角落裡。將它拿出來把玩。
正玩得入迷,父親突然從天而降。看著我手裡的盒子,他問是哪兒來的。
我當時嚇得不輕。我了解他的脾氣,一旦我們犯了錯,輕則罵,重則打。
我知道大禍臨頭,隱瞞是隱瞞不過去了。可是我又不敢說話,只是傻站在那兒,囁嚅著不敢動。
父親拿過盒子看了一下,問:是不是從鄰居那兒拿回來的?還不拿回去?
他口氣出奇地平靜,似乎並沒有生氣的意思。我如蒙大赦般,趕緊跑回鄰居家,把盒子悄悄地放了回去。
這件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覺。這個世界上,至今也只是我們兩個知道這件事。
這次犯錯,可謂並沒受到什麼懲罰,但卻在我心裡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從那以後,我再也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了。
我想,如果當初被痛罵一頓,把我的「惡行」昭告天下的話,那一定會給我布下一大片的心理陰影。
如果孩子還小的時候有類似「偷竊」的行為,作為父母,我們的教育完全沒必要過於激進。須知,他們還只是孩子啊!
首先,我們萬萬不可打罵。
我們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耐心,而不是還沒問個青紅皂白,就是一頓電閃雷鳴的打罵。剛才已經說了,他們還是孩子。我們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孩子為什麼拿別人的東西?那是因為他們思維裡還沒有完善的權屬意識,自然也就不存在「偷」這一概念。
接著,我們再問清緣由。
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問孩子:這東西是哪裡來的呀?然後再問:你為什麼要拿走別人的東西呀?
他們拿走別人的東西,可能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所以想擁有得久一點。在這點上,我們用「偷」來形容似乎真的不太確切。
獲知了緣由,我們自然就能夠與孩子共情交流了。
下一步,便是跟孩子講道理了。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別人的東西跟自己的東西是有區別的,並不能把別人的東西隨意拿去和玩耍。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一些小故事來舉例,能夠讓孩子很快就懂得這些道理。
最後,適當做引導。
孩子已經聽懂了道理,那麼後面的事情就是水到渠成了。他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知道自己這樣子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那麼,該怎麼來補救呢?
我們可以提示他:東西肯定是要還回去的,至於用什麼方式,我們就來商量一下。
這個時候,我們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儘量讓事情往他們希望的方向去發展。這樣,孩子受到了教育,後果也最輕。
總之,我們一定要摒棄成人思維裡的「有罪論」,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處理問題。
畢竟,偷東西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如果過於鄭重其事,特別是讓大家都知道了,那很可能讓孩子感到無比絕望,甚至終其一生都是刻骨銘心的痛苦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