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三年級班級群裡,有些家長聊喝酒的話題,一位博士媽媽看不下去了,直接開懟。「這裡沒人聽你說喝酒,你給老子滾!」
也許大家各讓一步,也就沒後面什麼事啦。結果事態越發激烈,最後各種「罵式」紛紛登場。
事態升級到了人身攻擊,最奪人耳目的是這位社會科學院的女博士,副教授家長,一位特別引進人才的「一覽眾山小」式的霸氣側漏的應戰:
「撕我,你不配,看看你什麼段位。」
「有人想告領導是吧?來,成全你」
「本人xxx媽媽,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xxx爸爸,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告去吧!我們這麼低調,你不告,沒人知道我們這麼優秀。」
此罵戰即刻點燃了其他參與罵戰的家長的炸藥桶,導致罵戰持續4個小時。
新時期對班級群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班級群建立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孩子,方便家長與老師進行快速有效的溝通,以便能夠實現很好的家校共育。
老師在建立班級群時,理應該制定相關的班級群規則,哪些事情家長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不能淪為家長們聊天消遣的戰場。畢竟班級群,別人在群裡隨意發言,家長也不能屏蔽,生怕錯過了重要信息。這一點許多家有孩子的父母都深有體會。
其次,作為家長,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特點,包括他們的職業不同,他們的喜好不同,可能會帶來不同的話題。討論的話題最好是能夠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相關的,以便得到更多家長的認同。如果討論無關的話題,還是需要家長自覺,不要往群裡發。不排除一些不自覺的家長,此時,群主老師需要發揮他的管理職責啦,有義務和權利提醒家長,以免破壞了建立班級群的初衷。
這次罵戰之所以能夠持續發酵,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班級群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家長經常在班級群裡瞎聊,使很多家長都怨聲載道。群裡發生爭執後,老師也沒能夠對發生爭執的家長進行有效隔離,以至於發生後面的人身攻擊和不堪入目的罵戰。
在訊息發達的今天,每一次謹言慎行都是對自己的愛護
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一些信息的傳播,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我們的一些言行舉止存在不合適的地方,往往會帶來我們意想不到的傳播範圍。
可能你在公交上沒有給一位老爺爺或者老奶奶讓座,都有可能被別人傳到網上去,引來無數的罵名。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些時候我們僅僅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我們不可能做到什麼都對。有的時候可能你工作太累了,或者身體生病了,不合適給別人讓座。但是別人審視你的眼光可能與你當時的狀態是不一致的,這種衝突就會帶來很差的傳播,對你現實的生活影響就會非常大。有時網友的評論能讓一個人的生活徹底打亂。有時網友的指責能讓一個人抑鬱,甚至想到輕生。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呢?
這次這位博士媽媽,而且還是社科院的博士,再加上自己娃的爸爸是清華大學畢業的。這些社會標籤和符號足以吸引大眾的目光,孩子同時也曝光在大眾的目光下被審視。
當別人拿著放大鏡去審視你的時候,每個人都有缺點,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適當的保護自己,也保護孩子。
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網絡暴力是非常可怕的,我們無法去阻擋別人評論我們,但是我們可以要求自己不要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不把自己變成焦點,從而不把自己的缺點放大。善待自己也善待別人,學會給自己穿一個防護服。
處理事情時對事不對人,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家長在班級群裡聊喝酒的事情,本身就是不妥,有別人提出停止這個話題的時候,就應該很自覺的停止,就不要再討論了,可是他們依然還在進行著。
最後一些陪酒女,冒綠光,滾出去等這種人身攻擊的詞一一搬上了屏幕。
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針對人,而不是針對事,就弄不清事情發生的原委,對解決問題是徒勞的。
因為你在進行人身攻擊的時候,大家的焦點已經轉移到了對人上,而不是對事上,這樣不僅不利於解決問題,反而更引起家長情緒的激動。而人在激動的情況下,可能會說出自己都無法理解的話語,等他們真正平靜下來,反而可能會後悔他們當時所說的話。
我們知道,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孩子犯錯了,我們最好不要去指責孩子,而是要指出他做的事情哪裡出問題了。去引導他如何去處理好事情,而不是去攻擊他的人格:你太笨了,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你真是什麼都不能幹,廢物一個。這些都是在進行人身攻擊,在給孩子貼標籤,這些行為不僅對解決問題無益,對正確的引導孩子也沒有好處。
寫在最後
把班級群作為資訊時代下的家園共育的工具,那我們就應當充分利用好這種工具。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而不應該把班級群變成家長聊天的「遊樂場」。家長應該學會如何保護孩子,讓孩子在信息發達的今天面受到外界的影響,讓他們獨自的健康成長。同時,也給孩子做好榜樣,不能一邊痛恨別人的低素質,反而自己卻做著同樣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