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玉米期貨價格在政策影響下小幅回調,一直堅挺的現貨價格也有所鬆動。截至上周五,玉米主力合約重回2600元/噸一線,最終報收於2602元/噸,下跌0.15%。
談及今年和去年最大的不同,錦州港玉米貿易商王志健表示,由於今年沒有臨儲,不少企業、貿易商、深加工和飼料廠的心態都發生了轉變。深加工企業開始搶購,留著明年用,飼料廠和貿易商也在囤糧。另外,現在北糧南運後銷路並不好,很多人都想等到明年春夏再出售。
「不過,也有一些貿易商,看到利潤尚可,為了規避風險,開始出貨。年終,一些農民鑑於資金回籠壓力,也會出售。屆時,會有一波季節性上量。售糧節奏加快勢必讓尚未達到建庫目標的企業一邊想等待回調,一邊又抓緊搶糧。短期玉米市場多空博弈加劇。」 增石(遼寧)物產研投部農產品分析師郎旭秋表示。
郎旭秋認為,玉米市場已不能用傳統的貿易邏輯去定位。南北港口庫存高企,產區到北港倒掛,北港到華北倒掛,北港到南港倒掛,層層倒掛說明貿易流嚴重不暢,支撐倒掛的就是華北小麥替代、南方進口替代。產區想留住玉米,但銷區對玉米退去了往年的熱情。最終,只有銷區需求增加,才能再次推動玉米價格進一步上行。
「玉米市場上,各家平衡表的數據存在千萬量級的差別,其對明年供給缺口的評估在2000萬—1.2億噸。」據郎旭秋分析,假設供給短缺6000萬噸,則要填補缺口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其一,擴種增產。國家政策主導+提高種植收益+提升科技單產,任重道遠,前路漫漫。其二,上年結轉。主要是臨儲餘糧,預估3000萬噸。其三,進口補充。大幅增量只能靠美國,其餘國家期末庫存都是百萬噸級別,難以滿足。其四,進口穀物替代。主要是小麥、高粱、大麥、DDGS。在綜合考量各國曆年產量、出口量及全球期末庫存的情況下,預計進口2400萬噸,約替代玉米1600萬噸。其五,進口豬肉替代。明年國內生豬產能逐漸恢復,按進口量與本年度持平的400萬噸計算,理論上可以替代1000萬噸的玉米消耗。短期內,進口豬肉更多為滿足當前供給;長期內,靠多進口豬肉來少消耗玉米的效果才能體現得更明顯。其六,國產政策性小麥+水稻替代。這是未來國家主要的主動調控手段。不過,全球糧食危機+「六穩」前提下,動物與人的口糧爭奪不言而喻,只能將2014—2016年的陳化糧作為調控對象,預計替代2000萬噸玉米,底牌相對清晰。綜合來說,供給缺口6000萬噸,補充合計9600萬噸,缺口「理論」上可以彌補,但各個環節敏感又脆弱,另各家平衡表中其實已經考慮了明年的替代,不然缺口不止6000萬噸。綜合下來,玉米市場基本可以做到供需緊平衡。
光大期貨農產品研究總監王娜表示,最近玉米期貨市場的邏輯主要是現階段的供需和遠期的政策之間的矛盾。從短期的供需結構看,供需兩端都較為旺盛,港口和產區玉米現貨報價也比較堅挺。在新糧集中上市期,以深加工和飼料消費為代表的企業,會在這一階段集中採購接近全年使用量的玉米原料庫存,而這,支撐玉米現貨市場。
「但從遠期的供需結構看,國家為了防範玉米價格持續拉升風險,會以擴大進口、增加替代的方式來保證供給。進口及替代政策調整的時間和幅度,會對玉米市場格局形成較為深遠的影響。」王娜說。
她還提到,此前,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召開通氣會,表示必要時會加大政策性小麥和玉米的投放力度,滿足飼用消費的需求。上周,吉林中儲糧分公司發布了12月11日競價銷售臨儲玉米57.6萬噸的公告。政策性利空發酵,導致市場看多心態發生變化。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