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永安期貨
粳米期貨市場供需格局(下)
1.粳米主產區、主銷區
來源:Wind資訊、永安期貨研究中心
粳稻較適於高緯度或低緯度的高海拔種植,穀粒不易脫落,較耐寒、耐弱光,但不耐高溫,所以長江中下遊雙季稻區以及黃河以北一般採用粳稻品種。在我國粳稻生產總量中,東北三省和江蘇的粳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東北粳稻區的粳稻產量佔了國內粳稻總產量一半的比重,其中黑龍江(34%)、吉林(10%)、遼寧(8%)。除了東三省以外黃淮地區和雲貴地區的粳稻產量也相對較多,其中江蘇(25%)、雲南(5%)、浙江(4%)。總體來看國內粳稻優勢產區相對集中。
相對於產量集中的格局來看,粳米的消費相對分散,據統計局數據國內粳稻消費在4000萬噸左右,其消費的主要領域包括食用、工業和飼用消費,其中食用消費佔到粳米整體消費的95%以上,消費區域分布在華北黃淮地區、華東地區和東北地區等,其中消費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別為江蘇省(約499萬噸,佔比12%)、遼寧省(約305萬噸、佔比7.4%)和山東省(約288萬噸,佔比6.9%)。
2.國內大米進出口
來源:Wind資訊、永安期貨研究中心
據海關統計,2017年國內進口大米和穀物399萬噸,以秈米進口為主,粳米進口量基本沒有。國內進口主要是通過南方港口進入國內市場。我國大米進口三大來源國分別為越南、泰國和巴基斯坦。中國大米近幾年進口量基本維持穩定,數據顯示中國對於大米和稻穀的進口量維持在每年400萬噸以下,大米進口量難有大幅提升主要是因為我國對稻穀和大米等農產品實行進口關稅配額管理,2013 年以來政府給予的大米進口配額量保持在 532 萬噸/年的水平,超出配額部分需繳納超額關稅,由於在配額外繼續進口要承擔高額的關稅,所以國內對於稻穀和大米進口數量相對較少。
出口方面,從海關數據看出,2004年以前國內大米年出口量相對較多,最高每年能出口大米超過350萬噸,後期隨著國內實行稻穀最低價格收購政策以後,國內大米出口優勢不再,2004年以後我國大米出口量逐漸減少,最低谷的時期年出口大米不足30萬噸。不過2017年大米出口出現了明顯的改善,2017年我國大米出口約120萬噸,其中粳米100多萬噸,主要出口國包括朝鮮、韓國、日本和非洲等國家。
從國內大米進口和出口數量來看,國外粳米價格漲跌對國內粳米價格影響較小。
3.下遊深加工產業鏈
來源:大商所、永安期貨研究中心
國內大米加工產業鏈條相對比較簡單,總體分成三大塊:食用、工業用和飼用。食用方面大米可以被直接加工成食用米,被人們端上餐桌直接食用,另外一塊就是加工成大米食品,類似米餅、仙貝等。食用方面對於國內大米用量佔比超過85%。工業用方面下遊被分成釀酒、食品添加劑、蛋白粉和燃料乙醇等,工業方面對於國內大米的用量佔比約7.6%,最後一塊就是飼用端用料,添加到飼料中,對國內大米的用量佔比約7.3%。
4. 國家穀物收購政策
來源:Wind資訊、永安期貨研究中心
原先我國穀物的產量低,庫存低。為了確保國內口糧安全,國家對玉米、稻穀、小麥等部分農產品實行了價格保護制度,稻穀從2004年開始實施最低價格收購政策,最低收購價格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不過自2017年開始。國內開始全面下調稻穀最低收購價格,使得國內稻穀價格逐漸面向市場化。
5.國內粳米現貨價格
來源:Wind資訊、永安期貨研究中心
從國內粳米現貨價格走勢來看,國內粳米現貨價格的走勢基本跟隨國家稻穀最低價格收購政策波動,從2007年以來就一直保持上漲的趨勢, 2012年以後國內現貨價格基本企穩,一直圍繞收購價格區間波動,直到2017年國內全面下調了穀物最低收購價格以後,國內粳米現貨價格才出現了回落的跡象,不過隨著政策市的逐漸退出,國內稻穀或粳米價格會逐漸走向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