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由於我很喜歡讀書,也想帶動身邊的朋友一起讀書,所以我成立了一個讀書群。我會時不時在群裡分享讀書總結,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書叫做《正面管教》,作者是簡•尼爾森。
這本書是育兒類書目的扛鼎之作,從1981年出版以來,歷久彌新,成為科學育兒的經典代表。
如果你沒時間翻閱太多育兒類的書籍,只能挑一本來看的話,選它就足夠了。
其他很多也被奉為「經典」的育兒書籍,比如《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孩子:挑戰》、《讓孩子做主》、《家長的革命》等等等等,都能在《正面管教》裡找到思想出處。
由於我自己很關注育兒,而且經常目睹不正確的育兒方式,所以很想和大家分享這本書。
我會從四個方面來講解這本書,分別是:
一、概念:什麼叫正面管教。
二、成果:做到正面管教,孩子能收穫哪7個能力。
三、惡果:做不到正面管教(嚴厲管教&嬌縱)會產生哪4個惡果。
四、工具:有哪些工具幫助我們做到正面管教。
了解了概念、成果和工具之後,我相信你在閱讀這本書時,能更容易抓到核心,實踐起來也更有章法。
好,我們正式開始。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是正面管教。
簡•尼爾森說的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嬌縱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和合作為基礎,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培養孩子養成真正的自律、獨立、自尊、自強和自信等人格。
正面管教的核心要義就是「和善而堅定」。
和善是指,你要尊重小孩,要平等對待、要友善、要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搞一言堂、蔑視小孩的訴求;
堅定是指,大家一起定好的規則,一定要堅定地執行,不能朝令夕改,否則威信掃地,再無正面管教的可能。
通常,當你做到了和善,就能解決因堅定而造成的反叛和抗拒;當你做到了堅定,就能解決因過分和善而造成的嬌縱、被寵壞和操縱父母。
好了,以上就是正面管教的定義。
聽完沒什麼感覺對不對?
我們舉個例子。
當我希望我的女兒做什麼事的時候,我從不使用命令的方式,我總是用怎樣怎樣可以嗎、怎樣怎樣好不好等尊重她的方式。
比如:
凡此種種。
大人越尊重小孩,越認為她懂事,她就能越懂事,也越能發展出尊重別人的人格。
在這種對話方式下,堅果最喜歡的句式也是這樣。
比如:
你看,她學會了尊重別人,而不是命令大人。
她學會了耐心溝通和等待,而不是靠哭鬧、發脾氣來表達訴求。
到現在她才2歲8個月,但是很早就養成了這種溝通風格。
當然,也會有我提出請求但是她不理睬的情況;
也有她儘管用「怎樣可以嗎」的語氣徵求我意見,但實際上如果我拒絕,她就會鬧的情況。
當這些情況出現的時候,需要用正面管教法,我用得最多的是轉移注意力和贏得溝通四步法,幾乎沒有不管用的時候。
這裡先不展開舉例,後面會說到。
我們接著說正面管教的7個正面成果。
到這裡,我們先回顧下正面管教的定義。
正面管教是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用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溝通的方式,培養他養成積極人格的一種養育方法。
那麼,受正面管教培養出來的孩子,能收穫哪7種重要能力呢,分別是:
1、自信:對個人能力有感知力,「我能行」。
2、自重:能意識到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不會自輕。
3、自知:對自己的力量或影響力有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際溝通能力強:善於與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的後果。
7、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簡•尼爾森認為,這7種能力是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所必需的7種能力。
整個正面管教的方法,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發展出這7種能力。
那,做不到正面管教又有哪些惡果呢?
不是正面管教,那就是要麼嚴厲管教,要麼嬌縱孩子。
嚴厲管教的惡果很顯性。
一般來說,嚴厲管教,或者說懲罰,會造成四類惡果(4R):
1、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為什麼大人做得我做不得?我不相信大人!」。
2、報復(Revenge)——「這回你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4、退縮(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你們抓到」;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沒人喜歡我,所有人都討厭我,我沒有價值」。
這些後果很常見,對吧?我們或多或少都見過,甚至親身經歷過,所以就不展開舉例了。
我們來說說這些後果的長遠影響。
這些後果的影響非常深遠。
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孩子的聰明才智和精力全用在了操縱別人、反叛和逃避上時,他怎麼可能有精力去培養「成為有能力的人」所需的7種技能呢?
簡•尼爾森說,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唐觀念,認定如果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必須先讓他感覺更糟?
我們想想自己上一次被羞辱或者被不公正對待時的感覺,你當時有合作的意願了嗎?你想要表現得更好嗎?想想別人通過使你難受而激勵你做得更好的情景,這種所謂的激勵,有讓你感覺更好嗎?
基於懲罰所引發的感覺,或者潛意識裡形成的決定,不可能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人格。
即便成人也是如此。
2017年9月5日,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秦昕副教授,在《美國管理學會學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顯示辱虐管理對下屬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成果帶來極大的破壞性影響。研究還顯示,辱虐管理行為儘管能在短時間內提升人的工作投入度,但是長期來看,起副作用。
這篇論文的名字叫做《辱虐管理行為對領導者短暫的好處:關於恢復水平和工作投入的探討》。
所以嚴厲管教對小孩對大人都不利。
那麼嬌縱出來的孩子呢?
甚至比嚴厲管教出來的孩子更可怕,他們通常無底線索取、自私自利、缺乏同理心、對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幸。
嬌縱出來的孩子在現代社會有個典型稱呼,叫做「公主病」。
既然正面管教的成果如此卓越,而非正面管教的惡果這麼嚴重,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正面管教呢?
萬幸,簡•尼爾森為大家開發了數十種工具,我們只需要照著練習就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我這裡只為大家分享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9個工具,這9個工具理解起來非常容易,實踐起來又效果絕佳,所以我首推。
第一個工具,叫做「贏得合作四步驟」。
具體做法是,當你和孩子遇到矛盾或衝突時:
1、首先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2、其次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如果你告訴孩子,你曾經也有過類似的行為或感受,效果會更好。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願意聽你說了。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上述四個步驟的根本。
還是舉例子:
我每天下午下班回家,都會給小堅果帶一個小驚喜,都是零食,各種吃的,每天都不一樣。
如果離晚餐時間還早,我會讓她馬上享受這份驚喜。
如果我回來較晚,馬上就要吃飯了,那就要限制她,吃完飯後再吃,這個時候就有矛盾。
通常我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堅果,馬上要吃飯了哦,我們可不可以吃完飯再吃?要不然,你吃飽了就吃不下飯了,可以嗎?
堅果(激烈反抗):不,我就要現在吃!
這個時候我該怎麼辦?給她講大道理嗎?
千萬不要,對0-3歲的小孩來說,儘管他們也能聽得懂道理,但只是似懂非懂。
而且!就算要講大道理,也要在兩個人心平氣靜、不急不躁的時候講。當前這個節骨眼上人家等著吃零食呢,急死了,哪有心思聽你講大道理啊?
那我該怎麼辦呢?
用贏得合作四步法。
我:你很想吃這個零食對不對?(表示我理解你的感受,我都懂,請你不要著急)
堅果:嗯!是的!
我:你想現在就吃掉,不想等到吃完飯再吃對不對?(再次確認孩子的感受,同時也為了傳達爸爸真的懂你,理解你的感受)
堅果:是的,我想現在就吃。(這個時候情緒已經平靜很多了,語氣也沒那麼急躁了)
我:嗯,爸爸也是,看著這個零食很美味的樣子,爸爸也想馬上吃掉它。(表達我有同樣的經歷或感受)
堅果很開心地開著我,情緒已由陰轉晴。
我接著說:但是你看,現在一大桌子的菜哦,都是你喜歡吃的,有XX,有XX(這裡也是為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你吃了零食,小肚子就會飽飽的,就沒有地方裝菜了,多可惜啊~我們先吃飯,吃完飯爸爸再和你一起吃零食好嗎?(給解決方案,且需要徵得孩子同意)
堅果:好~!
有時候,我的解決方案她也不同意,還是堅持要吃。
我會說:那就吃一小口,嘗嘗味道就可以了。這些零食都給你吃,爸爸很愛你(表達愛),不會不給你吃,但是我們需要在吃完飯之後再吃,可以嗎?
一般到這個時候就徹底結束了,不會再爭執。
後面再拿回來零食,都不用這麼麻煩。
通常我說:爸爸又給你帶好吃的啦,我們什麼時候吃呢?
小堅果會開心地回應:吃完飯再吃~!
你看,在這種模式下,小孩很快就學會了自製和延遲滿足,不存在憤恨、反叛、報復等情況。
再舉個看手機的例子,做父母的都知道小孩都很喜歡看手機,一看就上癮。
下面是我和小堅果的日常對話:
堅果:爸爸,我要看堅果(看我給她拍的視頻)。
我:你很想看手機對不對?
堅果:嗯!
我:你覺得手機裡的視頻很好看、很有趣,所以你很想看對不對?
堅果:嗯!我很想看。
我:爸爸也覺得這些視頻真有趣,我也很想看,我們倆一起看吧。只是看久了會讓眼睛很難受,眼睛會壞的,往後你就再也看不了了(再也兩個字拖長一點,誇張一點,孩子很喜歡這種說話方式),所以我們只看1個視頻(1個也特別加重音),看完1個就關上,可以嗎?看完我們一起看書,好嗎?
堅果:好~
然後看完一個視頻後,她真的就會自己鎖屏,把手機還給我,然後從書架上拿來一本書,要我講。
我們都知道,小孩從小需要培養3種極其重要的能力:專注力、自控力和延遲滿足能力。這三樣能力會讓人受益一生。
小堅果目前除了專注力還有待提升以外,其他兩項能力完全沒有問題。
其他的成果還包括:
這些都是贏得合作四步法的訓練結果。
我們家像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贏得合作四步法,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方法。
所有其他方法都是在這個框架下去運用的。
如果你記不住正面管教的數十種方法,那麼只需要記住這個贏得合作四步法就夠了,它是其他所有方法的根本。
到目前為止,我分享了兩個「最核心」。
一是正面管教最核心的教義是「和善而堅定」。
二是正面管教最核心的方法或者說工具,是贏得合作四步法,分別是:表達理解、表達同情或類似感受、告訴孩子你愛他/支持他、共同討論出解決方案或者你提出解決建議但是要徵得孩子的同意。
今天的整個分享下來如果什麼都沒記住,希望這兩個核心能被大家記住。
接下來我分享第二個工具。
第二個工具,叫做「識別四種錯誤行為」。
通常來說,小孩的錯誤目的或者行為有以下四類:
1、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2、尋求權力——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每一類錯誤行為都有特定的正面管教方法來應對,比如:
小堅果最大的問題是尋求權力,她小小年紀但已經有了很強的自主意識,經常要求事情按照她的意願來做,所以我用得最多的就是共同制定規則,比如飯後才能吃零食。
其次是尋求過度關注,但也只是偶爾這樣,所以我用得第二多的就是轉移行為。
堅果現在才2歲8個月,還從未表現出報復和自暴自棄,所以後面兩種應對方法我還從來沒用過。
怎樣識別孩子的錯誤行為呢?識別後怎樣應對呢?
再一次萬幸,簡•尼爾森為我們開發了識別錯誤行為的工具和應對工具。
識別工具有兩種:
一是觀察自己的感受;
二是觀察孩子的行為。
應對工具需要在贏得合作四步法的框架下使用。
下面我來一一講解。
當孩子尋求過度關注時:
識別工具1:你自己的感受是心煩;惱怒;著急;愧疚。
識別工具2:孩子的行為是暫停片刻,但很快又開始原來的行為;或者做新的能吸引你關注的行為。
應對工具:①通過讓孩子參與一個有用的任務,來轉移孩子的行為或者注意力。②約定一些無言的信號,比如微笑著定睛一看,或者抱抱。③設定特別時光,專門陪孩子。④說出你的愛和關懷。⑤花時間訓練孩子。
對於0-3歲的孩子,腦神經裡面的興奮神經遠強於抑制神經,導致小孩對環境特別敏感,稍有風吹草動、聲音、光線等,都能引起小孩的注意力。
這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如果幼兒的興奮神經不強的話,極有可能面對危險而無動於衷。
由於興奮神經太強,所以幼兒很難發展出專注力,專注力是需要抑制神經起作用的。
往往幼兒的專注力非常短、且很容易被環境破壞。
這個特點的壞處是,如果想培養小孩的專注力,非常難,常有挫敗感,給0-3歲的小孩子講繪本,他往往只能持續1-5分鐘,太長時間就堅持不下去了。
這個特點的好處是,孩子陷入某種負面情緒時,你只需要轉移他的注意力,他就能立馬平息下來。這對於應對孩子尋求過度關注時非常有用。
《正面管教》這本書沒有解釋「興奮神經和抑制神經」的原理,只是教你「轉移孩子的行為或注意力能解決尋求過度關注」,我是在《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這本書裡學到的。
舉個例子:
有一次小堅果哭得歇斯底裡、屋頂都要掀翻,具體是啥忘記了,好像是找大人索要一樣東西,但當時的情況是大人不能給,給了會對她有危險。姥姥和媽媽輪番給她講大道理,他就輪番去大人手裡搶,邊搶邊哭。
這種情況下還講道理,你能想像當時小堅果內心OS嗎?都哭成這樣了誰還聽得進道理?
我看不下去了,走過去,只說了一句話,家裡瞬間平靜。
我說:小堅果!你看,外面好多車,爸爸帶你去陽臺看車好不好?
就這一句,小堅果就停止了哭鬧,乖乖被我抱起來,和我一起看車。事後也沒再記得索要那件東西,自己玩其他東西了。
小孩的專注力是很短暫的,學會轉移注意力能很好地解決尋求過度關注。
《正面管教》這本書舉了個特別好的例子。
一位媽媽在接電話時,遭受4歲的孩子頻頻打岔,媽媽想了個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她先請對方稍等一下,然後對孩子說,你看到這根秒針了嗎?你盯著它轉,等它轉整整3圈的時候,媽媽就打完電話了。
小孩專注地盯著秒針,偶爾瞟媽媽一眼。結果媽媽不到3分鐘就打完電話了。小孩說「媽媽,你還有時間呢,你還有時間呢!」。
怎樣,是不是很有用?
其他解決尋求過度關注的辦法還有:
當孩子尋求權力時:
識別工具1:你自己的感受是被激怒;受到了挑戰;感覺被擊敗。
識別工具2:孩子的行為是繼續他的不良行為;對你的要求進行言語頂撞;或者消極抵抗。
應對工具:①首先第1步,是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了,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之後再做其他步驟,比如:②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這樣不對;③用贏得合作四步法;④開個一對一的會議,解決問題;⑤引導孩子建設性地使用他的權力;⑥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或日常管理,讓規則和日常慣例說了算,而不是大人說了算;⑦提供有限的選項,而不是無窮的選項;⑧決定你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⑨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我們家小堅果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尋求權力。
這些問題的處理方式在前面已舉過例子,所以這裡就不再贅述。
當孩子的行為是報復時:
識別工具1:你自己的感受是感到受傷害;失望;難以置信;憎惡。
識別工具2:孩子的行為是傷害別人;毀壞東西;以牙還牙;反擊;行為升級,或換另一種武器。
應對工具:①不要還擊,從報復循環中退出來。②保持友善,等待孩子冷靜下來。③猜測孩子受傷的原因,表達同情,表達你對孩子受到傷害的感覺的理解。④承認錯誤。⑤贏得合作四步法。⑥一對一會議,討論解決辦法。⑦表達愛和關懷,鼓勵孩子。⑧設定特別時光,定期陪孩子。
由於小堅果不存在報復行為,所以我直接用書上的例子。
有一天,一家5口人外出看房,爸爸媽媽、老大男孩、老二男孩、老三女孩。
其中老大是個問題少年。
看房時,老大和老二不停地抱怨多麼無聊、天氣多麼熱,一直要求回家。
老三才2歲,很愜意,累了就打個盹兒。
爸爸媽媽第二天還要出去看房,為了讓老大和老二舒服點,決定把他們倆留在鄰居家。他們倆足夠大了,可以和周圍的小朋友一起玩,而且那天天氣很好。
老三由於太小了,沒法放鄰居家,所以爸爸媽媽決定帶在身邊。
當爸爸媽媽要出發時,老大說他也想去。
爸爸媽媽提醒他,昨天他是怎樣無聊、怎樣熱得難受,認為把他留在家裡會更開心些。
老大堅持要去。
媽媽堅持不讓去,還給了老大和老二各2角5分錢買冰激凌。
儘管老大不滿意,但是爸爸媽媽還是留下他就走了。
等爸爸媽媽回到家的時候,驚愕地發現,老大用刀把妹妹的baby凳上的塑膠墊劃得破破爛爛。
媽媽的第一反應是傷心極了,心想「他怎麼能做出這種事?」
憤怒很快就蓋過了傷痛,她打了老大,並且把他關進了自己的房間。
之後媽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改用贏得合作四步法。
媽媽走進老大的房間,問:你是不是覺得我們帶妹妹卻不帶你,是因為我們愛她勝過愛你?
老大(眼角含淚):是。
媽媽:我能理解你為什麼會這樣想。我肯定這種感覺不好受。
老大(開始哭):是的。
等老大哭完,媽媽說:我想,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13歲那年,我媽媽帶著我16歲的姐姐去了紐約。我也想去,但她們說我太小了。我不相信。我真的覺得是我媽媽愛我姐姐勝過愛我。
老大此時充滿了同情。
媽媽接著說:你想知道為什麼我把你留在家裡嗎?
老大點點頭。
媽媽說:昨天你那麼熱、那麼無聊,讓我真替你難過,覺得把你帶出來反而讓你遭罪。我真的覺得如果把你留在家裡和你小朋友們一起玩,會讓你更開心些。你能理解為什麼我覺得是為了你好嗎?
老大說:也許吧。
媽媽接著說:我知道為什麼你會覺得我們更愛妹妹,因為我們帶她沒有帶你去,但是並不是你想的那樣,我非常愛你。我本來也想把妹妹留在家裡,但是她沒法想你那樣和朋友們一起玩。
媽媽繼續抱了老大一會兒。然後問道:你覺得我們該怎麼修理妹妹的坐墊?
老大熱切地回答說:我能修好!
媽媽說:我肯定你能!
接著他們一起做出了一個方案,用老大的零花錢買了一塊塑膠墊。他們倆一起把它剪成合適的形狀,釘在baby凳上。墊子修好了,他們的母子關係也更好了。
懲罰不可能修好baby凳,反而會讓報復無窮無盡地循環下去。
正面管教,或者說贏得合作四步法,能結束報復循環,並帶來長期的積極關係。
當孩子自暴自棄時:
識別工具1:你自己的感受是絕望;無助;無望;無能為力。
識別工具2:孩子的行為是更加退避;消極;毫無改進;毫無響應。
應對工具:①表達信任。②停止批評。③花時間訓練孩子,把事情細分到能讓孩子能夠體驗到成功,設置成功機會。④向孩子演示他能夠照著做的小步驟,比如我畫一半園,你畫另一半。⑤鼓勵任何一點點的積極努力。⑥關注孩子的優點。⑦不要憐憫,不要放棄。⑧安排特別時光陪孩子。⑨說出你的愛和關懷。⑩鼓勵、鼓勵、再鼓勵。
例如:
小孩暑假作業不好好做,趁大人不注意就偷偷摸摸用手機看動畫片。
就算勉強把作業做完,一得空就抱著手機看,讓睡覺也不睡,讓起床也不起,怎麼說都不聽。
這個時候大人通常都很憤怒,各種怒吼:你再不睡覺我就揍你;再不去做作業我就揍你;再抱著手機玩就揍你;這麼多作業也不著急,馬上就開學了,怎麼這麼不上進。諸如此類。
本來孩子就逃避,越這樣訓斥就越逃避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
爸爸:你很想看動畫片對不對?是不是因為平時總管著你,沒機會看動畫片,所以就偷偷摸摸看?
孩子:是的。
如果這個時候大人鼓勵孩子說出內心更多感受,往往能說出更多委屈、積怨和憤怒。
大人這個時候可以表示自己曾有相似經歷或感受,比如:
爸爸:我小時候也有類似經歷,以前你奶奶也對我管制很嚴,我也經常趁他們不注意就偷偷摸摸看電視。還記得初三那會兒要中考了,學業壓力大,要爭分奪秒學習,我還經常下完晚自習後故意叫你爺爺給我炒一大碗飯,邊看《笑傲江湖》邊慢慢悠悠地吃,等電視劇放完,我的飯正好吃完。
這個時候小孩估計得樂開花,原來爸爸也動小心思!
大人這時候可以接著說:我並不覺得喜歡看動畫片是什麼錯誤,我小時候也守著點等動畫片放映,但是,我一般會在那之前把作業做完,這樣才有足夠的時間看動畫片。你想不想也讓自己的時間更有序一點,作業和動畫片可以兼顧呢?
小孩這個時候一般都會說「是的」。
爸爸接著說:那我們一起看看,制定怎樣的計劃,把做作業和看動畫片都兼顧到。
這個時候大人要輔助小孩一起做一個日程表,主製作人一定是小孩,而不是大人。
孩子做完日程表後,大人要看合理性,如果孩子為了討好大人故意把學習時間安排得過長,顯然是無法長期執行的,要修正。
做好了日程表和任務分解後,建議再列一個任務清單,每做完一個小任務就劃掉一項,或者打個勾,這是設置成功體驗,用來激發孩子的成就感。
孩子完成任何任務應該多予以鼓勵。
這些都做完,剩下的就是讓日程表說了算,而不是大人說了算。
至此,正面管教最重要的兩個工具講完了,分別是「贏得合作四步法」和「識別四種錯誤行為/目的」。
其他的7個工具都是在這兩個工具的框架下運用的。
比如:
這裡要展開講講,邏輯後果和自然後果的概念大部分人都很陌生。
自然後果,是一種沒有人為幹預的後果,也就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比如說忘記帶飯就會餓,忘記穿外套就會冷。對於自然後果,最重要的事情是讓孩子體驗它的結果,不要人為幹預。但在這些問題上,大人往往喜歡借題發揮,常用的句式就是:我早就告訴你……。借題發揮會妨礙孩子體驗自然後果,只會迫使他集中心思去承受這些責難或者侮辱,浪費了學習機會。
而邏輯後果,一般來說是人為製造的結果,由大人決定哪種後果能為孩子帶來有益的學習體會。例如,小明打了小強,邏輯後果就是小明要向小強道歉;小孩不小心灑了牛奶,後果就是他必須自己清潔。使用邏輯後果時,要注意後果一定要與行為相關。錯誤結果:孩子做A你說B(A和B沒有直接關係);正確結果:孩子做A你說B(A和B有直接關係)。
例如:
當孩子不吃飯時,你說:你再不吃飯,我就不帶你去玩了。
這是錯誤的邏輯後果,孩子吃不吃飯,跟是否帶孩子出去玩沒有直接關係,大人用這個來要挾小孩,會激發不好的情緒。
小孩今天不想去畫畫,大人說,你今天不去,以後也別去了。這也是錯誤的。
上面說的打人後道歉、灑牛奶後擦乾淨,這些才是正確的邏輯後果。
建議:少用甚至不用邏輯後果,因為它很容易走向懲罰;多用自然後果,和善地對孩子表示理解,但堅定地讓他體驗後果,不要借題發揮、冷嘲熱諷。
比如:孩子鬧著不吃早餐,還沒到午飯就會餓,這個時候讓他體驗自然後果,和善地表示:我知道你沒吃早餐很難受,但是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讓孩子自己來承擔責任。
另外,更重要的是關註解決方案,和孩子一起商量,往後該怎麼做。不要執著於後果。
樊登在講《正面管教》時,在這裡舉了他小孩的例子。說他小孩一向考98、99、100分,有一次數學試卷才考了70多分,他小孩賊高興,開心地和爸爸說:「爸爸,哈哈,我的數學只考了70多分」。
要擱要求嚴厲的家庭,這就換來一頓暴揍了,怎麼生這麼個敗家子兒,考低分還有樂呵成這樣。
樊登是《正面管教》的忠實實踐者啊,他沒生氣,他也跟著樂呵呵地問:發生了什麼呢?
孩子說:我太馬虎了,我只做了一面,沒看到反面也有題,所以只考了70多分。
樊登用啟發式提問,說:那往後要怎麼做呢?
孩子說:往後我要仔細檢查一遍,不止做數學試卷要檢查,任何考試都要從頭到尾檢查。
你看,自然後果是不需要大人說教的,自然後果的結果顯而易見,孩子知道,解決方案也清晰明了。
鼓勵孩子的行為,鼓勵他努力的過程,不要空洞地讚美人,比如「你好棒」、「你真厲害」。
也不要讚美結果,比如「這次考了99分,你真棒」。
可以說「這次考試前做了充足的複習,所以取得了這麼好的結果,你的努力換來了回報,真棒!」
到此為止,《正面管教》的主要內容就全部分享完了。
我們回顧下。
正面管教的方法被無數人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幫助孩子形成積極人格的真正有效方式。
它實踐起來並不難,只需要你真心尊重孩子,願意和他平等溝通,真正用愛的方式而不是懲罰和不耐煩的方式去對待他,就能做到。
只要你多實踐,你一定能收穫奇蹟。
本書我就分享到這裡了。
在育兒的過程中,有兩件事情最重要:
一是輔導小孩養成健康的人格和習慣;
二是輔導小孩學會主動學習。
只要孩子養成了健康的人格,養成了主動學習的慣性,孩子就能自我成長,大人才可以放手。
在養成健康人格領域,我選了《正面管教》作為代表作和大家分享。
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領域,我會為大家帶來《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這本書。這本書出版於今年2月份,這才上市半年,就好評如潮。微信讀書的讀者很苛刻,再經典的著作也很難見到「8分」的評分,而這本書就是8分之作。
由於本書才出版,所以各大APP都暫時沒有聽書講解,我這算是開山之作。希望能帶給大家合適的解讀!
由於我自己喜歡看書,為了「聚同好、找知音、彼此鼓勵」,所以我成立了一個微信讀書群。
我也希望藉由這個群帶動身邊更多朋友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其實現在聽書APP有很多,有得到、樊登、喜馬拉雅、微信讀書、混沌大學。為什麼我還要成立一個讀書群並且堅持講書呢?
因為7個原因:
1,每次自己看書或聽書,總是很孤獨,沒法和人互動和討論,只能單方面接受講書人的講解或作者的觀點。
在群裡講一遍,大家聽完可以互動討論,我對某個觀點的理解你是否認同?你是否有更好的例子?如果是你來講,你會怎麼講?等等。
2,只有自己真正講過一本書,我們才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
分享才能真正吸收內化(還費曼學習法,史上最經典的學習方法)。
3、聽成功人士們講書,總有一種遙不可及、高山仰止的敬畏感,其實這種感覺會阻礙自己成長。
我們都知道,分享才是內化吸收知識的最佳途徑(費曼學習法)。
你身邊的朋友也會講書,會拉平你的視角,鼓起自己的勇氣。
「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慢慢的,會有更多人敢於分享、樂於分享。
這種氛圍非常好,你能清晰地看到你身邊這麼有一群上進的朋友,很有動力。
4,不能因為我們分享的書已經有專業人士講過,所以就不分享了,那樣的話我們會陷入無書可講的地步。因為專業人士早就把市面上熱銷的書講遍了。
5,自己講一遍書,對自己的鍛鍊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逼迫自己自律,你要擠時間看書、擠時間總結、擠時間做分享。
其次是養成愛分享的習慣,要培養熱愛分享的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三,鍛鍊總結能力、表達能力。
第四,樹立個人形象,讓朋友們更好地認識你。
這些都是僅僅聽書或看書沒法得到的。
6,加深友誼。和一圈好友長期分享讀書心得,彼此討論,能加深友誼。
7,自己進步,也帶動身邊的朋友一起進步,這種感覺非常好,很充實。
如果你也有意加入這個讀書群,請在評論區留言哦,我加你微信,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