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不是媽媽的專屬,這位寶爸比媽媽還有招,只因學了正面管教

2020-10-14 有靜無險

導語:

由於我很喜歡讀書,也想帶動身邊的朋友一起讀書,所以我成立了一個讀書群。我會時不時在群裡分享讀書總結,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書叫做《正面管教》,作者是簡•尼爾森。

這本書是育兒類書目的扛鼎之作,從1981年出版以來,歷久彌新,成為科學育兒的經典代表。

如果你沒時間翻閱太多育兒類的書籍,只能挑一本來看的話,選它就足夠了。

其他很多也被奉為「經典」的育兒書籍,比如《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孩子:挑戰》、《讓孩子做主》、《家長的革命》等等等等,都能在《正面管教》裡找到思想出處。

由於我自己很關注育兒,而且經常目睹不正確的育兒方式,所以很想和大家分享這本書。


我會從四個方面來講解這本書,分別是:

一、概念:什麼叫正面管教。

二、成果:做到正面管教,孩子能收穫哪7個能力。

三、惡果:做不到正面管教(嚴厲管教&嬌縱)會產生哪4個惡果。

四、工具:有哪些工具幫助我們做到正面管教。

了解了概念、成果和工具之後,我相信你在閱讀這本書時,能更容易抓到核心,實踐起來也更有章法。

好,我們正式開始。

Chapter One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是正面管教。

簡•尼爾森說的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嬌縱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和合作為基礎,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培養孩子養成真正的自律、獨立、自尊、自強和自信等人格。

正面管教的核心要義就是「和善而堅定」。

和善是指,你要尊重小孩,要平等對待、要友善、要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搞一言堂、蔑視小孩的訴求;

堅定是指,大家一起定好的規則,一定要堅定地執行,不能朝令夕改,否則威信掃地,再無正面管教的可能。

通常,當你做到了和善,就能解決因堅定而造成的反叛和抗拒;當你做到了堅定,就能解決因過分和善而造成的嬌縱、被寵壞和操縱父母。

好了,以上就是正面管教的定義。

聽完沒什麼感覺對不對?

我們舉個例子。

當我希望我的女兒做什麼事的時候,我從不使用命令的方式,我總是用怎樣怎樣可以嗎、怎樣怎樣好不好等尊重她的方式。

比如:

  • 她把家裡扔得一片狼藉,我希望她收拾東西,我會說「堅果,我們一起把玩具收起來,可以嗎?」
  • 還比如,堅果,你好久沒喝水了,我們現在喝點水可以嗎?
  • 堅果,餅乾吃多了會上火,會咳嗽,會去醫院打針,我們適可而止,吃這麼多就夠了,可以嗎?
  • 堅果,現在時間太晚了哦,該睡覺啦,我們去睡覺可以嗎?

凡此種種。

大人越尊重小孩,越認為她懂事,她就能越懂事,也越能發展出尊重別人的人格。

在這種對話方式下,堅果最喜歡的句式也是這樣。

比如:

  • 爸爸,我想下樓玩滑滑梯,可以嗎?
  • 爸爸,你擋著我啦,請你讓一下,可以嗎?
  • 爸爸,我想看小豬佩奇,可以嗎?


你看,她學會了尊重別人,而不是命令大人。

她學會了耐心溝通和等待,而不是靠哭鬧、發脾氣來表達訴求。

到現在她才2歲8個月,但是很早就養成了這種溝通風格。

當然,也會有我提出請求但是她不理睬的情況;

也有她儘管用「怎樣可以嗎」的語氣徵求我意見,但實際上如果我拒絕,她就會鬧的情況。

當這些情況出現的時候,需要用正面管教法,我用得最多的是轉移注意力和贏得溝通四步法,幾乎沒有不管用的時候。

這裡先不展開舉例,後面會說到。

我們接著說正面管教的7個正面成果。

到這裡,我們先回顧下正面管教的定義。

正面管教是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用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溝通的方式,培養他養成積極人格的一種養育方法。

Chapter Two

​那麼,受正面管教培養出來的孩子,能收穫哪7種重要能力呢,分別是:

1、自信:對個人能力有感知力,「我能行」。

2、自重:能意識到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不會自輕。

3、自知:對自己的力量或影響力有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際溝通能力強:善於與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的後果。

7、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簡•尼爾森認為,這7種能力是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所必需的7種能力。

整個正面管教的方法,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發展出這7種能力。

Chapter Three

那,做不到正面管教又有哪些惡果呢?

不是正面管教,那就是要麼嚴厲管教,要麼嬌縱孩子。

嚴厲管教的惡果很顯性。

一般來說,嚴厲管教,或者說懲罰,會造成四類惡果(4R):

1、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為什麼大人做得我做不得?我不相信大人!」。

2、報復(Revenge)——「這回你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4、退縮(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你們抓到」;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沒人喜歡我,所有人都討厭我,我沒有價值」。

這些後果很常見,對吧?我們或多或少都見過,甚至親身經歷過,所以就不展開舉例了。

我們來說說這些後果的長遠影響。

這些後果的影響非常深遠。

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孩子的聰明才智和精力全用在了操縱別人、反叛和逃避上時,他怎麼可能有精力去培養「成為有能力的人」所需的7種技能呢?

簡•尼爾森說,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唐觀念,認定如果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必須先讓他感覺更糟?

我們想想自己上一次被羞辱或者被不公正對待時的感覺,你當時有合作的意願了嗎?你想要表現得更好嗎?想想別人通過使你難受而激勵你做得更好的情景,這種所謂的激勵,有讓你感覺更好嗎?

基於懲罰所引發的感覺,或者潛意識裡形成的決定,不可能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人格。

即便成人也是如此。

2017年9月5日,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秦昕副教授,在《美國管理學會學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顯示辱虐管理對下屬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成果帶來極大的破壞性影響。研究還顯示,辱虐管理行為儘管能在短時間內提升人的工作投入度,但是長期來看,起副作用。

這篇論文的名字叫做《辱虐管理行為對領導者短暫的好處:關於恢復水平和工作投入的探討》。

所以嚴厲管教對小孩對大人都不利。

那麼嬌縱出來的孩子呢?

甚至比嚴厲管教出來的孩子更可怕,他們通常無底線索取、自私自利、缺乏同理心、對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幸。

嬌縱出來的孩子在現代社會有個典型稱呼,叫做「公主病」。

Chapter Four

既然正面管教的成果如此卓越,而非正面管教的惡果這麼嚴重,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正面管教呢?

萬幸,簡•尼爾森為大家開發了數十種工具,我們只需要照著練習就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我這裡只為大家分享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9個工具,這9個工具理解起來非常容易,實踐起來又效果絕佳,所以我首推。

第一個工具,叫做「贏得合作四步驟」。

具體做法是,當你和孩子遇到矛盾或衝突時:

1、首先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2、其次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如果你告訴孩子,你曾經也有過類似的行為或感受,效果會更好。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願意聽你說了。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上述四個步驟的根本。

還是舉例子:

我每天下午下班回家,都會給小堅果帶一個小驚喜,都是零食,各種吃的,每天都不一樣。

如果離晚餐時間還早,我會讓她馬上享受這份驚喜。

如果我回來較晚,馬上就要吃飯了,那就要限制她,吃完飯後再吃,這個時候就有矛盾。

通常我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堅果,馬上要吃飯了哦,我們可不可以吃完飯再吃?要不然,你吃飽了就吃不下飯了,可以嗎?

堅果(激烈反抗):不,我就要現在吃!

這個時候我該怎麼辦?給她講大道理嗎?

千萬不要,對0-3歲的小孩來說,儘管他們也能聽得懂道理,但只是似懂非懂。

而且!就算要講大道理,也要在兩個人心平氣靜、不急不躁的時候講。當前這個節骨眼上人家等著吃零食呢,急死了,哪有心思聽你講大道理啊?

那我該怎麼辦呢?

用贏得合作四步法。

我:你很想吃這個零食對不對?(表示我理解你的感受,我都懂,請你不要著急)

堅果:嗯!是的!

我:你想現在就吃掉,不想等到吃完飯再吃對不對?(再次確認孩子的感受,同時也為了傳達爸爸真的懂你,理解你的感受)

堅果:是的,我想現在就吃。(這個時候情緒已經平靜很多了,語氣也沒那麼急躁了)

我:嗯,爸爸也是,看著這個零食很美味的樣子,爸爸也想馬上吃掉它。(表達我有同樣的經歷或感受)

堅果很開心地開著我,情緒已由陰轉晴。

我接著說:但是你看,現在一大桌子的菜哦,都是你喜歡吃的,有XX,有XX(這裡也是為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你吃了零食,小肚子就會飽飽的,就沒有地方裝菜了,多可惜啊~我們先吃飯,吃完飯爸爸再和你一起吃零食好嗎?(給解決方案,且需要徵得孩子同意)

堅果:好~!

有時候,我的解決方案她也不同意,還是堅持要吃。

我會說:那就吃一小口,嘗嘗味道就可以了。這些零食都給你吃,爸爸很愛你(表達愛),不會不給你吃,但是我們需要在吃完飯之後再吃,可以嗎?

一般到這個時候就徹底結束了,不會再爭執。

後面再拿回來零食,都不用這麼麻煩。

通常我說:爸爸又給你帶好吃的啦,我們什麼時候吃呢?

小堅果會開心地回應:吃完飯再吃~!

你看,在這種模式下,小孩很快就學會了自製和延遲滿足,不存在憤恨、反叛、報復等情況。

再舉個看手機的例子,做父母的都知道小孩都很喜歡看手機,一看就上癮。

下面是我和小堅果的日常對話:

堅果:爸爸,我要看堅果(看我給她拍的視頻)。

我:你很想看手機對不對?

堅果:嗯!

我:你覺得手機裡的視頻很好看、很有趣,所以你很想看對不對?

堅果:嗯!我很想看。

我:爸爸也覺得這些視頻真有趣,我也很想看,我們倆一起看吧。只是看久了會讓眼睛很難受,眼睛會壞的,往後你就再也看不了了(再也兩個字拖長一點,誇張一點,孩子很喜歡這種說話方式),所以我們只看1個視頻(1個也特別加重音),看完1個就關上,可以嗎?看完我們一起看書,好嗎?

堅果:好~

然後看完一個視頻後,她真的就會自己鎖屏,把手機還給我,然後從書架上拿來一本書,要我講。

我們都知道,小孩從小需要培養3種極其重要的能力:專注力、自控力和延遲滿足能力。這三樣能力會讓人受益一生

小堅果目前除了專注力還有待提升以外,其他兩項能力完全沒有問題。

其他的成果還包括:

  • 小堅果在流鼻涕的期間,能忍住不吃魚、蝦和雞蛋,邊吃飯邊說,我在流鼻涕,我不能吃魚的,或者我不能吃雞蛋的,等等。然後開心地吃其他菜。含有雞蛋的零食,比如雞蛋小饅頭等,也能克制住。說不吃就不吃。我故意逗她,說:來嘛,吃一口嘛,她也能堅定地拒絕。
  • 還有看電視,看小豬佩奇,說只看一集就只看一集,不會無理取鬧。我說「小堅果真棒,爸爸為你的自制力感到驕傲哦!這是對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堅果就會接下話說「適可而止~」。奶聲奶氣,但堅定有力,我很開心。

這些都是贏得合作四步法的訓練結果。

我們家像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贏得合作四步法,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方法。

所有其他方法都是在這個框架下去運用的。

如果你記不住正面管教的數十種方法,那麼只需要記住這個贏得合作四步法就夠了,它是其他所有方法的根本。

到目前為止,我分享了兩個「最核心」。

一是正面管教最核心的教義是「和善而堅定」。

二是正面管教最核心的方法或者說工具,是贏得合作四步法,分別是:表達理解、表達同情或類似感受、告訴孩子你愛他/支持他、共同討論出解決方案或者你提出解決建議但是要徵得孩子的同意。

今天的整個分享下來如果什麼都沒記住,希望這兩個核心能被大家記住

接下來我分享第二個工具。

第二個工具,叫做「識別四種錯誤行為」。

通常來說,小孩的錯誤目的或者行為有以下四類:

1、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2、尋求權力——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每一類錯誤行為都有特定的正面管教方法來應對,比如:

  • 尋求過度關注——轉移行為。
  • 尋求權力——和孩子共同制定規則和日常慣例,讓規則和慣例說話,而不是大人強迫。
  • 報復——表達愛和關懷,和孩子共同修復。
  • 自暴自棄——把事情細分到能讓孩子能夠體驗到成功,設置成功機會。


小堅果最大的問題是尋求權力,她小小年紀但已經有了很強的自主意識,經常要求事情按照她的意願來做,所以我用得最多的就是共同制定規則,比如飯後才能吃零食。

其次是尋求過度關注,但也只是偶爾這樣,所以我用得第二多的就是轉移行為。

堅果現在才2歲8個月,還從未表現出報復和自暴自棄,所以後面兩種應對方法我還從來沒用過。

怎樣識別孩子的錯誤行為呢?識別後怎樣應對呢?

再一次萬幸,簡•尼爾森為我們開發了識別錯誤行為的工具和應對工具。

識別工具有兩種:

一是觀察自己的感受;

二是觀察孩子的行為。

應對工具需要在贏得合作四步法的框架下使用。

下面我來一一講解。

當孩子尋求過度關注時:

識別工具1:你自己的感受是心煩;惱怒;著急;愧疚。

識別工具2:孩子的行為是暫停片刻,但很快又開始原來的行為;或者做新的能吸引你關注的行為。

應對工具:①通過讓孩子參與一個有用的任務,來轉移孩子的行為或者注意力。②約定一些無言的信號,比如微笑著定睛一看,或者抱抱。③設定特別時光,專門陪孩子。④說出你的愛和關懷。⑤花時間訓練孩子。

對於0-3歲的孩子,腦神經裡面的興奮神經遠強於抑制神經,導致小孩對環境特別敏感,稍有風吹草動、聲音、光線等,都能引起小孩的注意力。

這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如果幼兒的興奮神經不強的話,極有可能面對危險而無動於衷。

由於興奮神經太強,所以幼兒很難發展出專注力,專注力是需要抑制神經起作用的。

往往幼兒的專注力非常短、且很容易被環境破壞。

這個特點的壞處是,如果想培養小孩的專注力,非常難,常有挫敗感,給0-3歲的小孩子講繪本,他往往只能持續1-5分鐘,太長時間就堅持不下去了。

這個特點的好處是,孩子陷入某種負面情緒時,你只需要轉移他的注意力,他就能立馬平息下來。這對於應對孩子尋求過度關注時非常有用。

《正面管教》這本書沒有解釋「興奮神經和抑制神經」的原理,只是教你「轉移孩子的行為或注意力能解決尋求過度關注」,我是在《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這本書裡學到的。

舉個例子:

有一次小堅果哭得歇斯底裡、屋頂都要掀翻,具體是啥忘記了,好像是找大人索要一樣東西,但當時的情況是大人不能給,給了會對她有危險。姥姥和媽媽輪番給她講大道理,他就輪番去大人手裡搶,邊搶邊哭。

這種情況下還講道理,你能想像當時小堅果內心OS嗎?都哭成這樣了誰還聽得進道理?

我看不下去了,走過去,只說了一句話,家裡瞬間平靜。

我說:小堅果!你看,外面好多車,爸爸帶你去陽臺看車好不好?

就這一句,小堅果就停止了哭鬧,乖乖被我抱起來,和我一起看車。事後也沒再記得索要那件東西,自己玩其他東西了。

小孩的專注力是很短暫的,學會轉移注意力能很好地解決尋求過度關注。

《正面管教》這本書舉了個特別好的例子。

一位媽媽在接電話時,遭受4歲的孩子頻頻打岔,媽媽想了個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她先請對方稍等一下,然後對孩子說,你看到這根秒針了嗎?你盯著它轉,等它轉整整3圈的時候,媽媽就打完電話了。

小孩專注地盯著秒針,偶爾瞟媽媽一眼。結果媽媽不到3分鐘就打完電話了。小孩說「媽媽,你還有時間呢,你還有時間呢!」。

怎樣,是不是很有用?

其他解決尋求過度關注的辦法還有:

  • 設置特定陪伴時間,比如每天晚上睡覺前就是我帶小堅果看書、講故事、讀繪本、訓練專注力的時候,我們每天都有特定的姿勢,就是我坐在床頭,背後靠著枕頭,她坐在我腿上,書本放在我膝蓋上,我們倆一起看。看完就睡覺,睡覺時我還會給她講我自編的湖北的故事。我把帶她回湖北老家玩的經歷編成了故事,每晚熄燈後給她講。這些都是特定的陪伴時光。小孩子得到全身心的陪伴,感受到了大人的愛,就不會尋求過度關注。
  • 還可以設置特殊信號,比如當她看向我時,我會定睛地看著她,然後我們倆相互一笑。
  • 還有經常跟她說,爸爸愛你哦,媽媽愛你哦,爸爸媽媽都好愛你,全家人都愛你,等等。
  • 最後是多訓練,以上這些方法多用用,就能解決尋求過度關注的問題。


當孩子尋求權力時:

識別工具1:你自己的感受是被激怒;受到了挑戰;感覺被擊敗。

識別工具2:孩子的行為是繼續他的不良行為;對你的要求進行言語頂撞;或者消極抵抗。

應對工具:①首先第1步,是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了,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之後再做其他步驟,比如:②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這樣不對;③用贏得合作四步法;④開個一對一的會議,解決問題;⑤引導孩子建設性地使用他的權力;⑥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或日常管理,讓規則和日常慣例說了算,而不是大人說了算;⑦提供有限的選項,而不是無窮的選項;⑧決定你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⑨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我們家小堅果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尋求權力。

  • 像我們要她好好吃飯,偏不,偏要玩食物。
  • 要她別吃零食,非要吃。
  • 要她別玩手機,非要玩手機。
  • 要她好好睡覺,非要鬧。

這些問題的處理方式在前面已舉過例子,所以這裡就不再贅述。

當孩子的行為是報復時:

識別工具1:你自己的感受是感到受傷害;失望;難以置信;憎惡。

識別工具2:孩子的行為是傷害別人;毀壞東西;以牙還牙;反擊;行為升級,或換另一種武器。

應對工具:①不要還擊,從報復循環中退出來。②保持友善,等待孩子冷靜下來。③猜測孩子受傷的原因,表達同情,表達你對孩子受到傷害的感覺的理解。④承認錯誤。⑤贏得合作四步法。⑥一對一會議,討論解決辦法。⑦表達愛和關懷,鼓勵孩子。⑧設定特別時光,定期陪孩子。

由於小堅果不存在報復行為,所以我直接用書上的例子。

有一天,一家5口人外出看房,爸爸媽媽、老大男孩、老二男孩、老三女孩。

其中老大是個問題少年。

看房時,老大和老二不停地抱怨多麼無聊、天氣多麼熱,一直要求回家。

老三才2歲,很愜意,累了就打個盹兒。

爸爸媽媽第二天還要出去看房,為了讓老大和老二舒服點,決定把他們倆留在鄰居家。他們倆足夠大了,可以和周圍的小朋友一起玩,而且那天天氣很好。

老三由於太小了,沒法放鄰居家,所以爸爸媽媽決定帶在身邊。

當爸爸媽媽要出發時,老大說他也想去。

爸爸媽媽提醒他,昨天他是怎樣無聊、怎樣熱得難受,認為把他留在家裡會更開心些。

老大堅持要去。

媽媽堅持不讓去,還給了老大和老二各2角5分錢買冰激凌。

儘管老大不滿意,但是爸爸媽媽還是留下他就走了。

等爸爸媽媽回到家的時候,驚愕地發現,老大用刀把妹妹的baby凳上的塑膠墊劃得破破爛爛。

媽媽的第一反應是傷心極了,心想「他怎麼能做出這種事?」

憤怒很快就蓋過了傷痛,她打了老大,並且把他關進了自己的房間。

之後媽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改用贏得合作四步法。

媽媽走進老大的房間,問:你是不是覺得我們帶妹妹卻不帶你,是因為我們愛她勝過愛你?

老大(眼角含淚):是。

媽媽:我能理解你為什麼會這樣想。我肯定這種感覺不好受。

老大(開始哭):是的。

等老大哭完,媽媽說:我想,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13歲那年,我媽媽帶著我16歲的姐姐去了紐約。我也想去,但她們說我太小了。我不相信。我真的覺得是我媽媽愛我姐姐勝過愛我。

老大此時充滿了同情。

媽媽接著說:你想知道為什麼我把你留在家裡嗎?

老大點點頭。

媽媽說:昨天你那麼熱、那麼無聊,讓我真替你難過,覺得把你帶出來反而讓你遭罪。我真的覺得如果把你留在家裡和你小朋友們一起玩,會讓你更開心些。你能理解為什麼我覺得是為了你好嗎?

老大說:也許吧。

媽媽接著說:我知道為什麼你會覺得我們更愛妹妹,因為我們帶她沒有帶你去,但是並不是你想的那樣,我非常愛你。我本來也想把妹妹留在家裡,但是她沒法想你那樣和朋友們一起玩。

媽媽繼續抱了老大一會兒。然後問道:你覺得我們該怎麼修理妹妹的坐墊?

老大熱切地回答說:我能修好!

媽媽說:我肯定你能!

接著他們一起做出了一個方案,用老大的零花錢買了一塊塑膠墊。他們倆一起把它剪成合適的形狀,釘在baby凳上。墊子修好了,他們的母子關係也更好了。

懲罰不可能修好baby凳,反而會讓報復無窮無盡地循環下去。

正面管教,或者說贏得合作四步法,能結束報復循環,並帶來長期的積極關係。

當孩子自暴自棄時:

識別工具1:你自己的感受是絕望;無助;無望;無能為力。

識別工具2:孩子的行為是更加退避;消極;毫無改進;毫無響應。

應對工具:①表達信任。②停止批評。③花時間訓練孩子,把事情細分到能讓孩子能夠體驗到成功,設置成功機會。④向孩子演示他能夠照著做的小步驟,比如我畫一半園,你畫另一半。⑤鼓勵任何一點點的積極努力。⑥關注孩子的優點。⑦不要憐憫,不要放棄。⑧安排特別時光陪孩子。⑨說出你的愛和關懷。⑩鼓勵、鼓勵、再鼓勵。

例如:

小孩暑假作業不好好做,趁大人不注意就偷偷摸摸用手機看動畫片。

就算勉強把作業做完,一得空就抱著手機看,讓睡覺也不睡,讓起床也不起,怎麼說都不聽。

這個時候大人通常都很憤怒,各種怒吼:你再不睡覺我就揍你;再不去做作業我就揍你;再抱著手機玩就揍你;這麼多作業也不著急,馬上就開學了,怎麼這麼不上進。諸如此類。

本來孩子就逃避,越這樣訓斥就越逃避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

爸爸:你很想看動畫片對不對?是不是因為平時總管著你,沒機會看動畫片,所以就偷偷摸摸看?

孩子:是的。

如果這個時候大人鼓勵孩子說出內心更多感受,往往能說出更多委屈、積怨和憤怒。

大人這個時候可以表示自己曾有相似經歷或感受,比如:

爸爸:我小時候也有類似經歷,以前你奶奶也對我管制很嚴,我也經常趁他們不注意就偷偷摸摸看電視。還記得初三那會兒要中考了,學業壓力大,要爭分奪秒學習,我還經常下完晚自習後故意叫你爺爺給我炒一大碗飯,邊看《笑傲江湖》邊慢慢悠悠地吃,等電視劇放完,我的飯正好吃完。

這個時候小孩估計得樂開花,原來爸爸也動小心思!

大人這時候可以接著說:我並不覺得喜歡看動畫片是什麼錯誤,我小時候也守著點等動畫片放映,但是,我一般會在那之前把作業做完,這樣才有足夠的時間看動畫片。你想不想也讓自己的時間更有序一點,作業和動畫片可以兼顧呢?

小孩這個時候一般都會說「是的」。

爸爸接著說:那我們一起看看,制定怎樣的計劃,把做作業和看動畫片都兼顧到。

這個時候大人要輔助小孩一起做一個日程表,主製作人一定是小孩,而不是大人。

孩子做完日程表後,大人要看合理性,如果孩子為了討好大人故意把學習時間安排得過長,顯然是無法長期執行的,要修正。

做好了日程表和任務分解後,建議再列一個任務清單,每做完一個小任務就劃掉一項,或者打個勾,這是設置成功體驗,用來激發孩子的成就感。

孩子完成任何任務應該多予以鼓勵。

這些都做完,剩下的就是讓日程表說了算,而不是大人說了算。

至此,正面管教最重要的兩個工具講完了,分別是「贏得合作四步法」和「識別四種錯誤行為/目的」。

其他的7個工具都是在這兩個工具的框架下運用的。

比如:

  • 工具三:尊重孩子,平等溝通。
  • 工具四:用特定任務轉移注意力,或者轉移行為。
  • 工具五:冷靜,退出對抗,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下來再尋求溝通,這一工具也叫「積極地暫停」。
  • 工具六:啟發式提問,引導孩子自己提出解決辦法。
  • 工具七:區分邏輯後果和自然後果,並專注於解決問題。

這裡要展開講講,邏輯後果和自然後果的概念大部分人都很陌生。

自然後果,是一種沒有人為幹預的後果,也就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比如說忘記帶飯就會餓,忘記穿外套就會冷。對於自然後果,最重要的事情是讓孩子體驗它的結果,不要人為幹預。但在這些問題上,大人往往喜歡借題發揮,常用的句式就是:我早就告訴你……。借題發揮會妨礙孩子體驗自然後果,只會迫使他集中心思去承受這些責難或者侮辱,浪費了學習機會。

而邏輯後果,一般來說是人為製造的結果,由大人決定哪種後果能為孩子帶來有益的學習體會。例如,小明打了小強,邏輯後果就是小明要向小強道歉;小孩不小心灑了牛奶,後果就是他必須自己清潔。使用邏輯後果時,要注意後果一定要與行為相關。錯誤結果:孩子做A你說B(A和B沒有直接關係);正確結果:孩子做A你說B(A和B有直接關係)。

例如:

當孩子不吃飯時,你說:你再不吃飯,我就不帶你去玩了。

這是錯誤的邏輯後果,孩子吃不吃飯,跟是否帶孩子出去玩沒有直接關係,大人用這個來要挾小孩,會激發不好的情緒。

小孩今天不想去畫畫,大人說,你今天不去,以後也別去了。這也是錯誤的。

上面說的打人後道歉、灑牛奶後擦乾淨,這些才是正確的邏輯後果。

建議:少用甚至不用邏輯後果,因為它很容易走向懲罰;多用自然後果,和善地對孩子表示理解,但堅定地讓他體驗後果,不要借題發揮、冷嘲熱諷。

比如:孩子鬧著不吃早餐,還沒到午飯就會餓,這個時候讓他體驗自然後果,和善地表示:我知道你沒吃早餐很難受,但是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讓孩子自己來承擔責任。

另外,更重要的是關註解決方案,和孩子一起商量,往後該怎麼做。不要執著於後果。

  • 工具八:把錯誤當成學習的大好時機。

樊登在講《正面管教》時,在這裡舉了他小孩的例子。說他小孩一向考98、99、100分,有一次數學試卷才考了70多分,他小孩賊高興,開心地和爸爸說:「爸爸,哈哈,我的數學只考了70多分」。

要擱要求嚴厲的家庭,這就換來一頓暴揍了,怎麼生這麼個敗家子兒,考低分還有樂呵成這樣。

樊登是《正面管教》的忠實實踐者啊,他沒生氣,他也跟著樂呵呵地問:發生了什麼呢?

孩子說:我太馬虎了,我只做了一面,沒看到反面也有題,所以只考了70多分。

樊登用啟發式提問,說:那往後要怎麼做呢?

孩子說:往後我要仔細檢查一遍,不止做數學試卷要檢查,任何考試都要從頭到尾檢查。

你看,自然後果是不需要大人說教的,自然後果的結果顯而易見,孩子知道,解決方案也清晰明了。

  • 工具九:鼓勵行為和過程,拒絕讚揚個人和結果。

鼓勵孩子的行為,鼓勵他努力的過程,不要空洞地讚美人,比如「你好棒」、「你真厲害」。

也不要讚美結果,比如「這次考了99分,你真棒」。

可以說「這次考試前做了充足的複習,所以取得了這麼好的結果,你的努力換來了回報,真棒!」

到此為止,《正面管教》的主要內容就全部分享完了。

我們回顧下。

  • 首先,我分享了正面管教的定義,最核心的教義是「和善而堅定」。
  • 然後,我分享了正面管教的7個成果,幫助孩子養成自信、自強、自知、自省、自製、自尊、善溝通、有同理心、有大局觀、有判斷力的人。
  • 之後,我分享了非正面管教的惡果。懲罰會造成憤恨、報復、反叛、退縮(偷偷摸摸,自卑)。嬌縱會慣出公主病。
  • 最後,我分享了正面管教的9個工具,分別是贏得合作四步法、識別四種錯誤行為/目的、尊重和平等溝通、轉移注意力、積極地暫停、啟發式提問、區分邏輯後果和自然後果並關註解決問題、把錯誤當成學習機會、鼓勵行為和過程而不要讚揚個人和結果。

正面管教的方法被無數人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幫助孩子形成積極人格的真正有效方式。

它實踐起來並不難,只需要你真心尊重孩子,願意和他平等溝通,真正用愛的方式而不是懲罰和不耐煩的方式去對待他,就能做到。

只要你多實踐,你一定能收穫奇蹟。

本書我就分享到這裡了。


在育兒的過程中,有兩件事情最重要:

一是輔導小孩養成健康的人格和習慣;

二是輔導小孩學會主動學習。

只要孩子養成了健康的人格,養成了主動學習的慣性,孩子就能自我成長,大人才可以放手。

在養成健康人格領域,我選了《正面管教》作為代表作和大家分享。

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領域,我會為大家帶來《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這本書。這本書出版於今年2月份,這才上市半年,就好評如潮。微信讀書的讀者很苛刻,再經典的著作也很難見到「8分」的評分,而這本書就是8分之作。

由於本書才出版,所以各大APP都暫時沒有聽書講解,我這算是開山之作。希望能帶給大家合適的解讀!


由於我自己喜歡看書,為了「聚同好、找知音、彼此鼓勵」,所以我成立了一個微信讀書群。

我也希望藉由這個群帶動身邊更多朋友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其實現在聽書APP有很多,有得到、樊登、喜馬拉雅、微信讀書、混沌大學。為什麼我還要成立一個讀書群並且堅持講書呢?

因為7個原因:

1,每次自己看書或聽書,總是很孤獨,沒法和人互動和討論,只能單方面接受講書人的講解或作者的觀點。

在群裡講一遍,大家聽完可以互動討論,我對某個觀點的理解你是否認同?你是否有更好的例子?如果是你來講,你會怎麼講?等等。

2,只有自己真正講過一本書,我們才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

分享才能真正吸收內化(還費曼學習法,史上最經典的學習方法)。

3、聽成功人士們講書,總有一種遙不可及、高山仰止的敬畏感,其實這種感覺會阻礙自己成長。

我們都知道,分享才是內化吸收知識的最佳途徑(費曼學習法)。

你身邊的朋友也會講書,會拉平你的視角,鼓起自己的勇氣。

「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慢慢的,會有更多人敢於分享、樂於分享。

這種氛圍非常好,你能清晰地看到你身邊這麼有一群上進的朋友,很有動力。

4,不能因為我們分享的書已經有專業人士講過,所以就不分享了,那樣的話我們會陷入無書可講的地步。因為專業人士早就把市面上熱銷的書講遍了。

5,自己講一遍書,對自己的鍛鍊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逼迫自己自律,你要擠時間看書、擠時間總結、擠時間做分享。

其次是養成愛分享的習慣,要培養熱愛分享的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三,鍛鍊總結能力、表達能力。

第四,樹立個人形象,讓朋友們更好地認識你。

這些都是僅僅聽書或看書沒法得到的。

6,加深友誼。和一圈好友長期分享讀書心得,彼此討論,能加深友誼。

7,自己進步,也帶動身邊的朋友一起進步,這種感覺非常好,很充實。

如果你也有意加入這個讀書群,請在評論區留言哦,我加你微信,拉你入群。

相關焦點

  • PET(父母效能訓練)與PD(正面管教)之區別--一位媽媽的成長心得
    我參加過正面管教兩個階段的培訓,也參加過PET工作坊,兩個理論我都有所了解。據我所知,國內大部分父母甚至有些講師都不知道這兩個理論到底有什麼區別,而我當初也是因為聽到別人說「正面管教和PET是大道歸一的,學哪個都行!」才走進了正面管教的課堂,但在我學習過兩種理論,並在生活中實施之後,發現兩者有著天壤之別,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
  • 育兒書推薦《正面管教》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做了媽媽以後我們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路上,把孩子養大比把孩子教育好要輕鬆得多。孩子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想法也有不同的發現,而我們成人每天除了帶孩子之外還有很多的其他事情,對於家裡比較悠閒的爸爸媽媽來說學著帶帶孩子不是一件難事,但對於為了生活奔波的父母來說學習帶孩子教育孩子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不管你是怎麼認為的,我們都會覺得孩子是我們最寶貴的東西,也是我們的希望。
  • 育兒案例分析——媽媽!我才4個月,不想被「管教」
    ​案例很長,媽媽花了很多的文字來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擔憂看完描述,我絲毫不意外,在當下各種「雞娃」、「虎媽虎爸」式育兒很常見,爸爸媽媽對寶寶充滿了期盼,從他誕生那一刻起,就規劃好了孩子宏大的一生。提醒這位媽媽注意,「我想成為」、「我要成為」和現實的差距,就是理論和實際的差異,因為你面對的對象,不是機器、不是一個程序、不是電腦,而是人,有獨立思想的人,哪怕他只有4個月大。
  • 【齊之正面管教·3-12歲實例分享】陳綺——我和正面管教
    2013年10月,我家老大泡泡3歲,老二朵拉10個月,我不分晝夜地照顧她們,有時候真是焦頭爛額,育兒書看了不少,道理懂了許多,可是不知道該如何做。記得我曾經跟孩子她爸說:「要是哪天你下班回來,看見我們三個在那兒各哭各的,別覺得意外啊!」就在這個時候,我跟風隨著朋友進了正面管教課堂,沒有想到這次遇見竟是對我影響如此深刻,它成為我在育兒上最值得的一筆花費。
  • 管教孩子不是懲罰,就是嬌縱?為孩子長遠計,請學會正面管教
    「這工具又不是你的,快還給哥哥!」小男孩媽媽呵斥道。「就不!」小男孩死死地拽住玩具,不肯撒手。「你不聽話,信不信我揍你一頓!」媽媽一邊從孩子手裡搶玩具,一邊威脅道。小男孩哇哇大哭起來,媽媽一直道歉說:「孩子不懂事,還請見諒。」我趕忙說:「孩子都這樣,沒關係。」
  • 學一學正面管教
    如果你願意花一點時間來學習和了解正面管教,那麼你必將受益終生,那些曾經令你無比頭疼的育兒問題,慢慢都會化解。第三種:正面管教(有權威的;和善與堅定並行)有規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不同管教方式所帶來的結果我們用一個案例——3歲的喬尼吃早餐——來解釋這三種不同的管教方式。案例場景是:一個冬天的早上,天氣很冷,媽媽準備了熱乎乎的玉米粥,喬尼來到廚房準備吃早餐。
  • 《正面管教》:試試3R1H原則
    像閨蜜這種在孩子兩歲之前,一直用講道理的方式管教孩子的媽媽不是少數。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能說會道,越來越要求獨立,所犯的錯誤也越來越讓人憤怒時,越來越多的寶媽開始意識到「講道理」沒用,而且越講孩子越不聽話!在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一書中,始終堅持的理念是「溫和而堅定」。可見選擇溫和的給娃講道理沒錯,但是在講道理的過程中,你做到堅定了嗎?
  • 北大美女學霸遭職場淘汰引熱議:正面管教出來的孩子,有多自立?
    有時候,這位媽媽還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耐下心來給孩子講講道理,或是讓孩子馬上起來,把東西放回原位,有時候是真的忍不住,發一通火讓孩子們收拾東西。  但結果都大同小異——  孩子們很快失控,不是向爺爺奶奶求助,就是心情狂躁撒潑打滾,看上去簡直無藥可救。
  • 這位媽媽的「育兒方式」走紅網絡:優秀的母親,不止會給孩子愛
    一名優秀的母親,她能夠帶給孩子不僅僅是愛,還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少新手媽媽因為第一次當母親,所以沒有辦法很好掌控自己的行為,在育兒的時候難免會出現失誤,導致孩子的成長受到影響。一個混血小女孩樸娜恩一開始就因為超高的顏值而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她來自瑞典的媽媽安娜在教育孩子時,更是令觀眾佩服得五體投地,而這位媽媽的育兒方式更是在網絡上走紅,獲得眾多網友的肯定。
  • 寶爸獨自在家帶娃,自製「紙殼鞦韆」太惹眼,網友:我又學一招
    但是現在許多孩子從出生起就是媽媽在帶,但是在寶寶還小的時候,有不少寶爸還是提出想要一起幫忙照顧孩子的,可許多寶媽和長輩認為男人比較粗心大意怕寶寶會受傷。所以除非逼不得已是不會讓寶爸動手的,這就導致當孩子一步一步長大的過程中,作為爸爸也逐漸忘記了自己的責任,所以「喪偶式育兒」才會在生活中屢見不鮮。小雅是個新晉寶媽,從寶寶出生之後都一直是自己在照顧,而小雅擔心丈夫笨手笨腳的沒辦法好好照顧寶寶,所以基本上能不用寶爸就不用。
  • 正面管教的意義-分享
    她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全著者(被翻譯成超過16種語言,在美國銷量超過400萬冊,在美國之外的國家銷量超過200萬冊),是眾多育兒及養育雜誌的顧問。今天很大家分享書中的第一章內容,不是原文更多的是我的理解,並結合實際舉例說明。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像過去孩子那樣聽話?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社會關係跟過去有了明顯的區別,家庭氛圍中沒有了「順從」的榜樣。
  • 《正面管教》:每一位父母都值得一看!
    三歲四歲娃變身「我不」娃,我不吃飯我不刷牙我不喝水,媽媽你喜歡的我統統都不愛,寶貝為啥呀?因為你叫我吃的叫我做的,我統統都要說不,我是三四歲的娃,說不是我的天性啊。殺傷力之大,所到之處所向披靡,無一倖免,把跟媽媽對著幹這一件事進行到底! 到這裡,是不是生無可戀了?不,虎媽有絕招,秘籍就是這本書——《正面管教》 !
  • 多少媽媽的崩潰,從輔導作業開始!學會情緒管理,母慈子孝不是夢
    爸去哪了?多少男人打著賺錢養家的幌子,把育兒全丟給了媽媽。喪偶式的育兒,成了多少媽媽肩上的重和心頭的痛。 孩子的生性好動或是天生慢性子,這基因不是遺傳我們的嗎?這也要責怪他們的話,那是不是先訓自己,再找爸媽算帳? 還有,經常大吼孩子,危害大得驚人!
  • 正面管教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PD01課後感)
    隨著親子教育在中國的傳播,越來越多的家長知道了正面管教,也通過各種講座、沙龍、微課等知道了一些養育孩子的工具和方法,這是件令人鼓舞的事情,很多家長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正走向「知道自己知道」的去踐行更好的養育方式。同時,我們也聽到了不同的聲音:這些方法聽起來很美好,事實上不管用!我看那些學了正面管教的家長教出來的孩子也挺鬧心的,還不如我這種簡單粗暴的呢!
  • 七天七課學會正面管教,第一課:深刻剖析,你是哪種類型的媽媽?
    昨晚回去作業寫到十點半還沒寫完,媽媽著急了,打了很長時間,所以晚上睡得很晚,不困才怪!」隔天,又聽到有寶媽的哀怨:「唉,昨晚又打孩子了,昨晚回去,一大堆作業還沒有寫完,一問原因是不會,講了幾遍還聽不懂,急死我了,就又把孩子胖揍了一頓……現在想想,也挺後悔的,不知道當時為啥那麼生氣。」
  • 2019寒假北海道:開啟一場爸媽與孩子的「正面管教」體驗之旅
    這個寒假,NUT.生活圈特邀來自美國的正面管教PDA協會老師,帶著各位寶爸寶媽來到日本北海道,在帶著孩子體驗北海道粉雪之旅的同時,讓父母正視自己與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體驗活動——角色扮演——實際演練,學習體驗「正面管教」育兒方法。
  • 「寶爸有話說」百家號母嬰育兒領域排行,新作者選擇哪個領域好?
    寶爸有話說是當前百家號中的普通號,目前帳號百家號權重為2,綜合排名位列479946名,母嬰育兒分類排名位列12100名,領先了56.9%的百家號。看看有什麼值得借鑑的」 「我敢說,爸媽們學會了這幾招,熊孩子乖乖變好孩子!」 普通文章: 「劉詩詩懷孕後變漂亮了!盤點娛樂圈懷孕後的準媽媽髮型!」 「家長們你們會最不傷害孩子的批評方式嗎?,保你一學就會!」
  • 正面管教——8090父母一直在找的「育兒黃金準則」
    如何用一種溫和有效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小編之前推薦過一本書《正面管教》,在這本育兒寶典中,相信家長們可以找到答案。圖書簡介《正面管教》一書自1981年出版以來,被翻譯成了16種語言,暢銷全球,已成為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書中通過很多舉例與工具,告訴家長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正是我們8090後家長所尋找的。
  • 正面管教的3個誤區,家長必看
    整個過程,媽媽沒有打罵孩子,卻讓孩子懂得,哭鬧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從那以後,李玫瑾的小女兒,再沒有用哭鬧地方式來向媽媽提要求。正面管教不是縱容孩子,而是在孩子犯錯時,採取和善而堅定地方式解決問題。和善,意味著尊重雙方。尊重自己,意味著接受你當時可能的壞情緒。
  • 《正面管教》:和善和堅定,是最有效的管教方式
    文:甘婧育兒是一門技術活。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人,於家庭於社會都是一種貢獻。沒有哪個父母為了孩子會不竭盡全力,但最美好的願望卻不一定給孩子帶來最好的結果。這是為什麼呢?也許這本《正面管教》,可以給到指引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