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薄言君
圖丨網絡
可能你們有跟我一樣的經歷,有過這麼一段時光:每天上課、下課、工作、社交,但心裡空蕩蕩的,不知道自己都幹了些什麼。面對瑣碎事務纏身,主要任務又停滯不前時,眼看deadline日漸逼近,被一個又一個「未完成」狀態逼入死角,透不過氣來。
特別是大一修讀了雙學位,面對艱巨的學習任務、繁複的學生工作,我一時不知所措,說誇張點,如同行屍走肉般,常常是一節課緊接著一節課,工作一件接著一件,每天忙得不可開交,被迫拖著走的感覺,壓力大到我找輔導員請辭學生工作(不過後來堅持了下來)。
這種迷茫困頓的階段持續了大概一學期,與此同時,我大學期間唯一一次掛科獻給了第二專業的一門基礎課,那個暑假看到58分的字眼讓我久久緩不過來,我意識到必須做出改變了。
提前返校完成了補考,我開始學習如何科學地規劃時間,如何選擇與捨棄,如何高效工作,並用這種做事態度完成了剩下的學業,最後順利地拿下2份學業證書,完成了一個稚氣的學生到專業職場人的身份轉變。
1分鐘能做什麼事呢?也許是回復伴侶的一條簡訊、發呆一分鐘、點個外賣、曬一件衣服、背2個單詞、刷一會微博……
1分鐘能做的事太多了,同理,2分鐘、5分鐘、10分鐘我們也能做很多事。如果在這些時間裡你沒有任何計劃、以零散無規律地方式出現在你的行程中,將其稱為碎片化時間。
比如,搭個地鐵需要15分鐘,但是等待地鐵需要3-5分鐘,這3-5分鐘就是碎片化時間,這些是被迫多出來的零碎時間,你沒法預估會等待多久,但確確實實構成了你時間的一部分。
大學裡的碎片化時間更是數不勝數,等餐時多出來的5分鐘、約會提前到達多出來的10分鐘、一節水課隱形多出來的45分鐘,甚至是在衛生間的5分鐘。如果能把這些時間加以科學利用,你的時間簡直不要比別人多太多。
不要小看這些零碎化時間,每天節省1分鐘,一年能多出來6個小時,足夠讓你靜下心去深閱讀一本書了。
碎片時間清單法,便是對碎片時間進行認真規劃,提前布置好碎片化時間內的任務,不用刻意地翻閱它,等碎片化時間到來時拿出這份清單,根據精力、場所、興趣等等的不同,來選擇此碎片化時間內可以做的事。
比如今天起早了,提前15分鐘到了教室,一下子不知該做什麼,刷個朋友圈、打會遊戲?內心仿佛有種罪惡感。此時不妨拿出提前製作好的清單,一看下星期有個演講比賽,我可以利用這15分鐘搜集素材,由此提高了學習效率,避免了有用時間的浪費。
我製作了一份碎片時間清單,供你參考。
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
要注意的是,製作清單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將任務羅列得滿滿當當,單單是1分鐘內可以做的事就列了10條,這時候選擇困難症犯了,等我們確定好做什麼事,短短的一分鐘也溜走了。
因此,製作清單時不用過於詳實繁雜,而是選出那些讓你感興趣有動力的事。因為感興趣有動力,所以你能充分利用好這些短短的碎片化時間,而稍顯困難、讓你感到壓力的事項則留給計劃內時間去做。
用這個角度思考問題,我們可以把碎片化時間延伸開來,甚至最長時間可以延時到45分鐘,也就是一節課的時間。
可使用場合如下,今天本來興致勃勃地打算聽某個講師的公開課,可是到了會場後卻對開講內容絲毫不感興趣,中途翹課又顯得不尊重人,拿出碎片化時間清單,原來我還剩100頁《白夜行》沒有看,我可以用這45分鐘抓緊閱讀完。
另外,別太高估自己的自控力,每天都按照計劃事無巨細地執行,會把自己折騰得特別累,最終以認輸告終。只要大方向沒有錯,我們能完成清單的百分之七八十就值得嘉獎了。
美國管理學家史蒂芬·柯維在他的《要事第一》這本書中提出了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法,按照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把事情分為4個層級,用「十」字劃分為4個象限,分別是重要緊急的、重要不緊急的、不重要緊急的、不重要不緊急的。
·重要而又緊急的事
處理方法:立即去做,在狀態最好,精力最足的時間內完成。
如:
1.下個月考託福
2.準備下周的辯論比賽
3.明天要交的稿件
4.了解考研資訊
……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處理方法:分解任務、制定計劃、按部就班;定期復盤。
如:
1.維護宿舍關係
2.跑步鍛鍊
3.制定職業規劃,寫一份簡歷
4.找學長學姐取經
……
·緊急但不重要的事
處理方法:能不做就不做、或與他人分擔;找出規律,高效完成。
如:
1.突然接到XX朋友的嘮家常電話
2.臨時通知待會有個班級會議
3.到點了吃午飯
……
·不緊急不重要的事
處理方法:暫時擱置或者不做。
如:
1.玩遊戲、刷手機
2.一場沒興趣參加的活動
3.費力討好XX同學
……
需遵循的原則:
1.劃分象限
將手頭的待辦事項按照要求進行分類,這一步驟非常考驗人迅速判斷事情輕重緩急的能力,對於新手來說,一開始較為容易犯的錯誤是把所有的工作都放在「重要而緊急」一項,活生生的把所有工作都變成「緊急而重要」。導致第一象限的任務非常重,最後丟三落四,反而說這方法不實用。
這裡教大家一個辦法,對每一周、每個月、每學期的任務對象形成整體印象,所謂的整體形象是指最終的成果是什麼,為了取得最終的成果需要考慮怎樣的因素,需要按照什麼步驟和順序才能獲得這個成果。
舉個例子,你這學期的最大目標是考上雅思,所有的學習工作都要繞著這條主線來運行,當你沒法判斷事情該劃分到哪個象限時,拿出這個衡量標準,權衡做某件事是不是有利於考上雅思,如果是,那麼是重要程度;反之,則可以晚點做或者不做。
一旦有了整體形象,就能清楚判斷哪個部分是最重要的,哪個部分不那麼重要,哪個部分是必須認真對待的關鍵節點。
2.按照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的順序處理待辦事項。
把70%的精力放在第一象限,20%精力留給第二象限,剩下的分配到最後兩個象限。
所謂的番茄工作法非常容易理解,指的是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準備工具:一根筆、一張今日任務清單表、一個計時器
方法:
1.將今日主要任務逐項寫在列表裡,或記在軟體的清單裡(這裡推薦大家使用「滴答清單」APP,非廣告,確實好用)
2.設定你的番茄鬧鐘,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
3.開始完成第一項任務,直到番茄鐘響鈴提醒(25分鐘結束)。
4.停止工作,並在列表裡該項任務後畫個X,休息5分鐘,記住不做任何讓你感到壓力的腦力勞動。
我習慣是聽2首音樂(有一段時間很迷Adele的歌),2首歌曲的時間差不多剛好是5分鐘;或者看看窗外的風景,學校圖書館周圍是溼地公園,我喜歡眼神隨著白鷺的身影移動,緩解視力也放鬆身心。
5.循環下一個番茄鬧鐘,每四個番茄鍾後,休息25分鐘。
6.如果完成任務,就將這項活動劃掉。
7.任務完成後,每晚臨睡前做一下復盤總結。
這個方法我用了大學3年,也是用得最多的,親測有效,特別是在期末複習時尤為好用。運用這個辦法,我能在緊湊時間內順利複習2門專業課,獲得獎學金,並順利拿到2份畢業證書。
在大學裡要想有所成長,區別於普通人,最重要的一點是「凡事先行一步」——比別人先行思考應當前進的方向,比別人先行調查應該調查的信息。
簡單來講,在別人還沒有注意到問題並採取行動時,你不知不覺間已經進入了先行一步的狀態。
舉個例子,我在大三下學期的時候,開始在業餘時間為大四秋招應聘做準備,包括寫簡歷、學習面試技巧、搜索行業信息、找學長學姐諮詢、跟導師探討自己的職業方向,以此不斷調整求職方向和鍛鍊求職能力。
與此同時,有的同學在做什麼?有的在為了遊戲沒法升級而悶悶不樂,有的被重修的事攪得心神不寧,有的家大業大不擔心未來依舊浪。
由於前期有針對性的準備,我在秋招階段收到超過5份世界500強offer,而我的一些舍友直到10月份低才寫出一份剛滿及格線的簡歷。
這種「凡事先行一步」的方法非常奏效,它不會拖累你的節奏反而讓你有提前完成的滿足感,如果良性循環下去,你會發現很多事情都迎刃而解了,別人還在不知怎麼出發時,你已經走在了半路。
要特別注意的是,得將「凡事先行一步」與「過度急進」區分開來,後者是幾乎不考慮前方有什麼風險,不明白自己還需要具備那些條件就迎頭而上,最頭破血流,無功而返。
TIPS:
1.deadline不是第一生產力,趕在deadline之前上交的東西多半不孚眾望,甚至還會返工。
2.糾結要不要做的時候,先讓自己行動起來,在行動中思考,事情也許就做完了,而糾結只會消耗時間。
3.善用「TTAH法則」
比如整理書桌,扔掉過期的化妝品。
比如你作為班長,正在苦惱團建活動怎麼開展得官方卻又不失趣味性,與其自己苦思冥想,不如召開班委會,各抒己見,最後你來匯總拍板。
不知要不要去圖書館學習,馬上收拾好書包,行動起來,等你下樓了,基本也不會再想回宿舍了。
定期清理電腦桌面文件、整理宿舍,按照固定位置擺放好,隔天出門都能節省幾分鐘時間,還能讓起床更有動力(只需要洗漱就好,其他事情昨晚就完成了)。
聽人說100句,不如行動起來做好1句。
偷懶的時候總是說「明天開始」、「等這部劇看完就做」、「離作業提交deadline還有3天,不急」。
事實上,明天永遠不會到來,現在開始,你的口頭禪要變成「馬上做」、「只給自己2分鐘懶惰」。
-END-
我是薄言君,專注分享各種成長乾貨,關注我,每天陪你多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