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不要爬那麼高!"
· "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安安靜靜坐一會不好嗎?"
· "總是髒手擦衣服,你太不講衛生了!"
生活中,隨時可以看到一些爸爸媽媽這樣和孩子對話。
我們可以想一下,這樣的語氣和比較陌生的人交流,相信分分鐘就會吵起來,因為實在太難聽了,短短的一句話裡,充滿了抱怨和指責的情緒。
可我們身邊的孩子,可能還不懂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又或者等到孩子能夠反抗的那一天,父母發現早已沒法和孩子好好溝通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其實,父母完全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說同樣的事情:
· "小心點,不可以爬到那個位置哦!"
· "謝謝你能夠安安靜靜的,真是個好孩子"
· "毛巾掛在架子上了,洗完手可以過去擦手"
"會說話"和"亂說話"的父母,孩子差別會一天比一天大。
亂說話的父母習慣開口既是指責,對孩子來說就像"當頭棒喝"一般,被罵得找不到北了,根本聽不進爸爸媽媽後面說什麼。這樣的指責除了發洩父母情緒,毫無作用。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宏觀,比如"你要乖一點""注意安全""講衛生",孩子聽了之後還是不知道應該做什麼。
模糊的指責不如給孩子一個具體的指令有效,有些情況可以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有時候需要預判一下可能會發生的情況,提前和孩子做好約定。
比如馬上要出門玩,擔心孩子一溜煙跑不見,就提前跟孩子說好"在樓下門口等媽媽"。
直接告訴孩子"不要挑食""早點睡覺""不要玩手機",孩子很有可能直接說"不",或者完全不理會父母的命令。
因為這樣的指令都太過於絕對,對孩子來說沒有迴旋餘地,孩子會覺得都得聽爸爸媽媽的,很不公平。
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來,父母不妨留一些選擇空間給孩子,有技巧地給孩子一些選擇權。
比如,"今天晚上你想吃什麼蔬菜?""等下睡覺前,你要媽媽念書還是爸爸陪你念書?""我們約定玩10分鐘手機,你能答應嗎?"
孩子生性多動,對成年人的規則也不太熟悉,所以很有可能會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
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下,要怪的顯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不會教。
有的父母感受到別人異樣的目光,會對孩子惱羞成怒,大聲斥責孩子"不老實""鬧騰",或者不停要孩子安靜一會兒,孩子反而越鬧越激烈,頭疼得沒辦法。
日本一個育兒專家在《不管教的勇氣》裡,分享了一個小方法,我覺得特別適用,就說對孩子說"謝謝你這麼努力"。
孩子慢慢長大會懂得一些社會規則,但可能還是控制得不太好,偶爾會忘形,但已經是在盡力控制自己了。父母應該肯定孩子做出的努力。
這句話可以用在育兒的很多問題上,因為孩子永遠在成長,前一秒可能還在犯錯,後一秒就不會再像"小時候"了。對孩子每一次成長,每一次努力,都表示感謝,孩子會發自內心想成為更好的人。
會說話的父母,其實是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不將責任推在孩子身上。在這樣父母的愛的滋潤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