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他們身材矮壯,藍眼隆鼻多須,驍勇好戰,被認為是最勇武的人。他們使用的武器包括防禦用的甲冑和攻擊性的戰斧、矛、劍和弓箭,還使用套索和飛石器……是來中國最早的白人民族,但中國和史籍裡叫他們塞人,而西方史籍裡叫他們斯基泰人。
季羨林先生說過: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文化當然是由人帶來的,所以,在研究文化的時候,首先關注的應該是人。人類自帕米爾高原的「告別」,直接導致了中國新疆與中亞這一區域人種的複雜性,而這也催生了中國西北方最早的少數民族。這個時間可能要比人們想像的早出很多,這一民族可以說是世界各人種的綜合,不過是黃白人種佔了主要的成分。
首先,特別強調一下中亞這一概念。中亞即亞洲中部地區,狹義的中亞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五個國家。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人亞歷山大·馮·洪堡於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範圍存在多種界定。從地緣位置看,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結合部,位於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是貫通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
這一區域如同一個螺旋紐扣,在人類經歷大洪水磨難,逃向帕米爾高原,就完成了首次的膚色融合,而後又相互加帶各奔東西,又因地域而保持了各自的特色、創造了各自的文明。所以,人類黃種的成分裡的白種和其他種、白種的成分中有黃種和其他種是一件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只不過是成分的多少而已,而各種之間的膚色成分以及其他人種特點,從古至今都在不斷地被交融。
中國新疆與中亞這一區域應該是人類首次民族融合的發軔,且在後來也一直扮演著進一步融合的角色,這種交流直到人類東西方的海上交流興盛才被逐漸減弱了下來,但弱只是相對而言,並不等於不存在。因此,我們認為,中國最早的少數民族是誕生在新疆的。而新疆乃至中亞也一直為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所並存控制,歷史上,民族融合的腳步伴隨著戰爭,總是一個激烈的存在。
在那個時候,是不存在國家概念的,我們將自帕米爾高原向著今日中國以及中國北方而來的這些人,稱為「東方人」。在這一概念裡,似乎有著這樣的一種遷徙和分布:第一部分人是沿塔裡木盆地經由河西走廊進入黃河流域;第二部分人是沿青藏高原南下至四川盆地進入大西南;第三部分是由帕米爾高原和今新疆地區直接向北,直抵北冰洋。與此同時,第三部分人還向東作著遊移,填充了葉尼塞河至葉尼塞河這一區域,佔據了包括蒙古國在內的中國以北地區。
這三部分人中都夾雜著一定數量的白種人,因為新疆是距帕米爾高原最近的既適合農耕也適合遊牧的寶地,所以,黃種與白種、農耕與遊牧便同時停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也便有了中國最早的少數民族。他們既能牧馬放羊,又能荷鋤種地,在適合農耕的地方進行農耕,在適合遊牧的地方進行遊牧,又通過戰爭在黃白二色中不斷地融合,成了新疆這個地方人種的最早特色。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明確提出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理論:「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這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但是,對中國來說,這是個例外——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從新石器時代起一直以農業為主,沒有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也就沒有農業和遊牧業的社會大分工。所以,我們把中國最早農耕與遊牧的結合人群,稱為中國最早的少數民族,也沒有什麼不合適的。
他們身材矮壯,藍眼隆鼻多須,驍勇好戰,被認為是最勇武的人。他們使用的武器包括防禦用的甲冑和攻擊性的戰斧、矛、劍和弓箭,還使用套索和飛石器。他們甲冑是用皮革製成,再在皮甲上縫以獸骨或馬蹄製成的硬片,使之更堅固。他們還給戰馬製作胸甲以黃金做的馬勒和馬嚼子,在馬背上呼嘯,用戰斧、刀、劍、矛等對敵人進行攻擊。
他們很殘酷。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他們在戰場上殺死第一個人,要把這個人的血飲了,然後,把殺死的所有人的首級帶到他的國王那裡去,這樣,就可能得到一份虜獲物甚至獎勵。否則,沒有人相信他們在戰場上殺死了人,也就會被看作是英雄,更不會得到虜獲物的獎勵。他們「沿著兩隻耳朵在頭上割一個圈,然後揪著頭皮把頭蓋搖出來。隨後他再用牛肋骨把頭肉刮掉並用手把頭皮柔軟,用它當作手巾來保存,把它吊在他自己所騎的馬的馬勒上以為誇耀。凡是有最多這種頭皮製成的手巾的人」。他們還是人頭的狂熱收藏者,都喜歡拿敵人頭骨當盛奶酒的酒器。
他們有自己的宗教。他們崇拜祖先,認為萬物有靈,對一些自然現象予以崇拜。遊移的一部分崇拜太陽,獻給太陽的祭品是馬,認為只有人間最快的馬才能配得上諸神之中最快的太陽。定居的部分則把土地當作母神加以崇拜,並且認為戰爭之神是從大地上成長起來的,每每戰前,都會把劍插在地上,向上澆奶和血,以祈求獲得勝利。
他們還特別崇拜黃金,認為黃金和太陽一樣不滅。他們的王小心翼翼地保護神聖的黃金,每年為它舉行重大的祭典。同時,一些人的衣服上都以黃金為裝飾品,希望自己像黃金和太陽一樣發光並且永存。
他們還實行殉葬制度。王死了,他們都要舉行隆重的葬禮,先將屍體先塗以香油,然後裝入特製的車,巡行於各部落間。屍車所到之處,各部落人民都要表示沉重哀悼,並以各種方式毀傷自己,或割去一片耳朵,或毀傷前額、鼻子,或以箭鏃穿入左手,或抓爛自己的臉或眼部,或拔掉一綹頭髮等等。巡遊完後,將屍體送至王族的葬地,所掘的正方形的墳墓,面積甚大。屍體放入墓中,以毯相裹,並在屍體兩旁堆放戈矛。除要縊死一個王妃殉葬外,王的廚夫、圉人、侍者也都要殺死殉葬,馬匹也要殺死葬於墓門附近。最後,由部落的人民在墓上堆起丘陵。甚至在王死一年之後,還要殺死50個奴隸和50匹馬,陪葬於陵旁。
他們還實行王政制度,將部落分成四個大部,每部分又能分成若干「區」,每區由一個「總督」加以統治。這些「總督」由各部落酋長世襲,各部落酋長推舉王,王的權力至高無上……他們的這些習俗和制度,很深刻也很廣泛地影響到了中國後來的北方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名字叫塞人,但是,在中國與外國史籍的記述裡,他們多少是有些不一樣的。
在西方的史籍裡,他們被認為是斯基泰人的一個分支,而斯基泰人發源於東歐大草原,在頓河與多瑙河之間,黑海以北,此前一直居住在伏爾加河流域,不斷的遷徙中,其遷徙地從歐洲一直到內蒙古和鄂爾多斯沙漠,是史載最早之遊牧民族;善於養馬,他們與阿拉伯人、凱爾特人不斷接觸,吸取了多種文化包括希臘文化的特點。
波斯人將他們稱為Saka(塞克、薩迦)人,並說他們的國家「在海的那邊,那裡的人戴著尖頂的帽子」。實際上古代的Saka(薩迦)人居住在從黑海到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交界處的興都庫什山和新疆北部與中亞地區的天山的廣大區域,他們分成三個集團,一部分是崇拜葉子的薩迦人,分布在中亞費爾幹納盆地及蔥嶺等地;戴尖帽的薩迦人,分布於吉爾吉斯及哈薩克斯坦的草原地帶,即從帕米爾、阿賴嶺以北至天山、阿爾泰山,包括塔什幹、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另一部分薩迦人,即所謂海那邊或河流那邊的薩迦人,分布在阿姆河以北,鹹海東南、索格底亞那(即河中)之地。
現代語言學家分析,中國史籍上的「塞種」,即是古波斯語中「Saka」(塞克、薩迦)的譯音,也有「鑠迦」、「爍迦」等不同譯法。他們最早被夾帶著來到了中國,今天的伊犁河、楚河流域被稱作是塞地,他們在此發展壯大,勢力一直延伸至今內蒙古西部的額濟納地區和黃河河套地區,最終引起了中國中原王朝的警覺,並受到攻擊而退縮,以至於最終受到大月氏民族西遷的壓迫而不得不「西返」。
然而,歷史不可能只有這麼簡單,在地圖上,我們看到,在天山山脈與阿勒泰山脈之間的今新疆北疆地區,實際上是一個向西北方向遷徙的最好通道,在這個區域裡,有一條河叫額爾齊斯河,全長4248公裡,源出中國阿爾泰山西南坡,自東南向西北在中國境內奔流546公裡,一路上將喀拉額爾齊斯河、克蘭河、布爾津河、哈巴河、別列則克河等北岸支流匯入後,流入哈薩克斯坦境內齋桑湖,再向北經俄羅斯的鄂畢河注入北冰洋。
額爾齊斯河是中國境內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在那個年代裡,它分明充當了「塞種」遷徙的一個路標,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涉過額爾齊斯河填充到了中國北方以及比中國北方更北的地方。至今,還有滯留在中亞、西西伯利亞和阿爾泰地區的一些部落,其文化、藝術和生活方式與南俄和伊朗的斯基泰人極為相同。
這個時候,人們應該發現,一種人在中國的稱呼為什麼和外國人的稱呼是不一樣的,外國人把他們叫斯基泰人,中國人把他們叫塞種,那是因為他們被「中國化」了,不僅僅是名稱,而且還有人種——在中國,他們的身上有著黃人的基因,但在外國,他們沒有。所以,他們應該是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是白人,但和黃人「混血」了。這種「混血」是從帕米爾高原相互告別的那一刻就存在了的。(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