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庫3歲「芭蕾足」腦癱患兒得救了
「小兒腦癱專項手術基金」助他圓夢
六旬爺爺懷抱小孫子稱「不會放棄!」
小洋洋今年3歲了,還不會翻身,更不會坐,雙手不會拿東西,身體容易扭曲、打挺,頭經常歪向一側,從嘴中淌出口水,一雙腳呈現「芭蕾足」無法放平……洋洋的父母因變故不在孩子身旁,六旬的爺爺奶奶寸步不離守護在小孫子身旁。「不能放棄!不會放棄!」老夫妻說。1月10日,在遼寧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病房,一個剛剛接受完手術的腦癱兒被爺爺緊緊抱在懷中。他的命運,令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
智障母親生下胖兒子
「這孩子命太苦啦!」郭宏偉低頭嘆息著說,他今年60歲,來自法庫農村。「我兒子身體有殘疾,再加上家境不好,就娶了一個智障姑娘。」他回憶,兒媳懷孕了,全家人都欣喜異常。9個月後,兒媳生下一個白胖的男孩,他為孫子起名「洋洋」——是喜氣洋洋的意思。
由於兒媳原本患有智障,郭老漢十分擔心孩子會受到遺傳。為此,兒媳懷孕期間一直由家人陪伴定期去做孕檢,結果顯示:孩子很正常。
「但萬萬沒有料到的是,兒媳生孩子時發生難產,折騰了大半天最終才將孩子生下。」郭老漢回憶,醫生說孩子出生時遭遇長時間缺氧窒息,這正是孩子生病的主要病因。
孩子一歲時診斷為腦癱
孫子滿月後,他還不會笑,2個多月時,只會偶爾「嚶嚶」幾聲,3個月還不會俯臥仰頭。「你別急,這孩子分先長後長!」周圍親戚安慰郭老漢說。
然而,小洋洋長到1周歲時,患了一場重感冒,進而轉化為肺炎。郭老漢和妻子抱著孫子去醫院,經搶救才保住孩子的性命。出院前,一項體檢結果令人震驚:小洋洋患有腦癱!面對萬餘元的治療費用,老兩口望而卻步,只好抱著孫子返回家鄉。他們心存僥倖:萬一醫院診斷錯了呢?
轉眼間,小洋洋已長到3歲,還不會翻身,更不會坐,雙手不會拿東西,一遇到陌生人身體就發生扭曲,頭歪向一側,從嘴中淌出涎水。小洋洋漸漸會說話了:儘管吐字不清,但可以說出「爺」、「奶」、「好」等,老兩口似乎又看到一絲曙光。
免費手術治好「芭蕾足」
去年鬧了旱災,郭老漢家的苞米地歉收了。老兩口東挪西借,最後懷揣著1000多元來到瀋陽。在一家權威醫院,專家為小洋洋做了全面檢查,結果,孩子患的是手足徐動形腦癱。如果不接受手術治療,他的雙足就會繼續扭曲變形,一輩子失去走路能力。
據省醫院神經外科專家李巖峰介紹,小洋洋身體發育只相當於1歲多嬰兒,他膽小,總覺得依賴物體才有安全感,特別是一雙腳由於肌張力導致蜷縮成一團,時間長了易導致孩子畸形發育。他說,如果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孩子有可能恢復正常行走能力。
幸運的是,日前,瀋陽市民政部門與省醫院聯合實施扶貧項目——「小兒腦癱專項手術基金」,這意味著,凡是符合相關條件的腦癱患兒,都可以免費接受康復手術。一周前,小洋洋如願做了手術。
昨日,在神經外二科病房,記者看到了術後的小洋洋:他的哭聲非常微弱,安靜少動。不過,他的一雙「芭蕾足」已經變平。醫生說,之後再經過一段康復治療,孩子有望學會走路。瀋陽晚報、沈報融媒主任記者 唐葵陽 攝影記者 沈生
腦癱患兒與「芭蕾足」
腦癱指的是產前或出生早期(1個月以內),由於腦損傷導致運動發育落後以及運動、姿勢異常的一種症候群。腦癱最主要的表現是運動功能障礙,同時也常常伴有智力低下、癲癇、進食困難、語言障礙、行為異常以及聽力、視力障礙等。因此,對腦癱的治療常常採用多方面的、綜合的措施,包括作業治療、物理治療、運動治療、語言治療、針灸與推拿、外科治療等。腦癱患兒學站時、兩腿併攏,雙腳總是腳尖著地,有的甚至出現交叉,呈剪刀型,又似跳芭蕾舞的足部姿態,被稱作「芭蕾足」。(唐葵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