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很疑惑,為什麼我給孩子報了那麼多的輔導班,孩子的成績還是不理想?為什麼我讓孩子一天恨不得24小時都學習,孩子的成績還是上不來?為什麼孩子的成績總是上不去?您有沒有想過,或許只是因為孩子不會學習。
我經常和大孩子們說的一句話:就算把全世界最好的老師找來給你們上課,如果自己不學或者不會學習,也是枉然。你們可能收穫的只是:哇,這個老師講的真的太好了!那是老師的收穫,但你自己的收穫呢?
真正拉開孩子學習成績的不僅僅是老師,而更多的是非課程時間時他們的行為與狀態。真正給孩子能量的是「會學習」,而不只是去上課和無效、低效的很努力。我們要控制的不是孩子去不去上課,努力不努力,其實,我們更多的應該去控制過程,關注會學習這個能力。這樣才會影響孩子最終的學習結果!
之所以孩子需要去學校學習,需要課堂,除了老師的系統授課幫助之外,其實學校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學習的環境,並且在這個學習的環境中有要求,有制約。人很容易在沒有要求自我管理的情況下隨遇而安的幸福快樂去了!這個環境和機制幫助了我們的孩子持續的堅持,但是否只依靠學校這些時間就可以了呢?
採訪過很多的孩子,有的孩子和我說:我必須上輔導班,那個老師講的特別好!我真的分數提高了!這時,我祝賀他,鼓勵他!但我也讓他同時思考一下:
1)我們的進步,單純是老師講的好嗎?你也確實多付出了很多學習勞動和學習思考了!你的成績也來自於你自身的不斷學習和努力對不對?
2)我還想讓你想一想,在仍是這個老師的前提下,你如何可以學的更好,收穫更大呢?
孩子們也會因此陷入沉思!是呀,我是可以變得更好的,可我該怎麼做呢?這也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嘮叨的主要話題和觀點,就是:先幫孩子學會學習,再談學好的問題。
提到學習,就類似著名的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說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樣,成績好的學霸們,都是會學習的,他們可能會具體學習方法因人而異,但學霸們一定在學習的大原則上是相同的。
寫到這,突然想起女兒曾經和小學妹的一次偶遇時的聊天內容,她滔滔不絕的在介紹如何適應初中學習,每個學科怎麼學更好,講到最後,她突然從專家的畫風突轉,無奈的語氣總結出了一句:哎,其實學習好最主要的就是一句話:上課好好聽講,課後好好複習!自己努力!我聽完就笑了,其實學習就是如此簡單:好的學習,就是好的態度加上好的方法,即可!
關注孩子的學習,我們也最該關注這兩個方向:態度和方法。我帶過的孩子們都知道兩個詞:will和skill.
l Will:意願。也就是一個人的態度,要不要學,想不想學好。
l Skill:技能。孩子的學習技能與方法。
兩者缺一不可,並且WILL更為重要。縱使我們有100個優秀的學習方法可以提供給孩子,但孩子沒有動力,沒有目標也是枉然。孩子要通過WILL,建立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熱情,堅信自己可以成功的「成長心態」。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我很喜歡:努力指的是主動且有目的的活動。所以我們期待孩子的努力,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內心」動作,需要關注為其建造內驅力,而非僅僅是表象的努力。他們的努力有目標終能將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他們有目的的努力讓他們的堅持更會有高績效。所以,可以問問我們的孩子:
l 請問你們努力的目的是什麼?它清晰具體嗎?
l 請問你們每天的努力是自願自發嗎?
請孩子們一定記得,有目的的努力,可能多數不夠有趣,它要求努力者調動大量的身體和精神資源,全力投入。而被逼迫的努力行動,雖然在做,但卻稱不上自己的努力,那只是努力讓別人開心,而不是為了自己。
這篇文章,我想先繞過態度和努力這個維度,後面我再具體和大家分享,本篇只想先和大家談談SKILL這個話題。現實中,很多家長也都習慣跨越對孩子WILL的引導而直接進入到學習方法論,那我們就來看看到底什麼是好的學習?如何才是會學習?
會學習,我的觀點,至少應該做到、做好以下3個維度:
1、學習有習慣
1)聽課習慣
孩子學習主要是在課堂上,不過孩子卻很容易在聽課的時候開小差,聽課效率低,這樣錯過了的知識點,要在課下花更多時間去理解,勢必影響成績。所以。課上會聽課就很重要。
聽課時做到:
l 抓重點:老師所講的重點內容,重點結論,來對應自己的重點問題。
l 會記錄:聽課的過程中有筆記習慣,並知道記什麼,什麼時候記,如何記。我曾經跟蹤過孩子們的筆記,比如,很多孩子的筆記都是最基礎的標題框架,沒有內容和重點。比如,有結論時,又只有結論,沒有推導過程。比如,數學筆記,沒有圖形。再比如,就是記到哪裡的都有,本子一邊筆記一邊畫畫……這些小事情,其實都是孩子頂頂重要的聽課習慣的一環!
筆記記什麼呢?
(1) 基礎的定義、定理、性質(一定要理解記憶)
(2) 自己課上的靈感
(3) 自己有疑問的地方
(4) 老師的歸納與總結
看似簡單的會聽課,其實也是個系統問題,一個孩子如果可以對每天學習的內容有準備,有思考,便可以更容易做到會聽課。老師輸出的內容和時長相同,但接收人的接收質量卻參差不齊,不要求孩子百分百做到全會全懂,但至少要和老師要同頻,並做好筆記,不然再優質的信de號輸出,你接受的波段和裝置有問題也是無效。
2)作業習慣
很多孩子習慣照貓畫虎的做作業,他們很聰明,他們知道,今天的作業套用今天的學習內容就OK,所以他們有時因為聰明便不思考,作業時,數學忘了公式看一眼資料;英語忘了語法看一眼資料……總是要對著書上的知識點才能把題做出來,做出來的作業,不一定是真的懂了,真的記住了,真的會了!不知不覺就養成了依賴資料,不獨立思考的壞習慣。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複習,後作業。把該記的知識點記在腦子裡,這樣做起題來才會思路清晰。這樣做,或許前期會被孩子們認為浪費時間,但其實不然,他們不是在浪費時間,反而他們是高效的利用了時間,並高質量的完成了學習效果的檢查。
3)預習習慣
每個孩子的成績不同,接受新內容的快慢程度也不同,課上老師在講授新內容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會因為自己知識的原始積累和自身接受能力的原因理解接受程度不同:有的孩子可能一次就聽懂了,有的孩子可能聽了個半懂,有的孩子可能根本就沒有聽明白。這個時候,預習便可以幫助我們提前規避這些問題。每個孩子都可以在預習過後,帶著自己的理解和問題去聽課。不過,預習又是一個大的話題,到底該如何預習,預習到什麼程度才有效果呢?
開學第一周的時候,一個孩子給我展示他預習語文的速度,已經到第三單元的第一課了。孩子特別自豪、特別開心的給我看,於是表揚他的堅持過後,我對他的預習成果做了一次檢驗。我讓他把其中一課古詩的內容給我讀和講了一遍,其實很多字不認識,很多字典沒有查,很多內容沒理解……他才發現自己的預習只能算是看了一下,深入的學習內容都還沒有思考過。我對孩子說:這樣的預習只是代表你看過了,但沒有目標和思考。於是那節課我帶著他一起完成了一次預習的演練,過後,孩子說:我知道了,語文預習至少要做到查到、認到、理解到。
4)複習習慣
學而時習之,不斷的練習,是掌握一個技能的法寶。
好朋友和我聊天:我前兩個月跟你說過我女兒顛球很好吧?中考滿分的個數,一口氣48個沒問題!不過,你知道嗎?前兩天我又問她,她和我說:媽媽,快別說顛球了,我昨天竟然一口氣顛200個都沒斷,累死我了!
好朋友感嘆:你看,這樣堅持練習都會好的!這個暑假,她一直打籃球,開學了體育課,別的孩子都說腿疼,體育老師說你們那是乳酸堆積過多!她和我說:媽媽,我腿就不疼。我暑假都疼過了!
很多的收穫都是在不經意的重複過後,忽然某一天發生了,你根本想不到,原來小小的重複能有如此大的成就!
記得以前上班時公司的一個翻譯,她不是英語專業畢業,她和我講她喜歡英語,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每天早上堅持聽英語新聞,很多很多天都聽不懂,突然有一天她就都能聽懂了!
我自己也一樣,和師傅一起練習踢腿壓肩,最初每一個動作都會配著大聲的吱哇亂叫,不過1個月後突然有一天,師傅說:你壓肩時腰平了,而且有一點塌腰了,有腰窩了!我激動的又開始叫:真的嗎?我都沒感覺,我其實只是每天跟著你們壓了那麼幾下!
你們看,這些都是堅持的力量,堅持的成就!所以,不斷的複習,有節奏的複習,對於孩子的學習至關重要。
5)計劃習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計劃,更容易讓孩子更好的自我管理,更清楚自己在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中該做什麼,什麼更重要。對於小孩子,可以先從習慣列LIST開始,大些的孩子,就要引導他們根據目標來完成自己的學習計劃。
計劃的可視化進展記錄,還會帶給孩子們更強烈的成就感,看著自己列的滿滿的事項都完成了,在孩子的內心完成了一個心理確認的功能,本身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激勵。這也是真正讓孩子們堅持下去的內在動力。
6)錯題習慣
整理錯題的重要性很多老師都在談,但真正在做的孩子可就不多了。時代不同了,現在整理錯題不一定靠自己抄,比如拍照,比如剪下來都是方法,錯題放在那裡,便是一個好的開始。至於如何記錄整理、標註和定期複習就是每個孩子要針對自己的問題系統去完成的了!尤其是數學類的理科,請盡力幫助我們的孩子養成這個習慣!
很多學科的考核都是對知識點的運用,只有徹底理解這些知識點,再去解題,才能鞏固知識。因此在錯題整理時,要教會孩子去發現和分析這個題是在考哪個知識點,每個題之間有什麼聯繫和異同點。正、反兩個方向的思考知識點與問題的解決應用,融會貫通。思考得多了,印象就會深刻,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解題邏輯。
7)思考習慣
孩子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估計耳熟能詳,這句話其實也在啟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要養成邊學邊思考的好習慣。學習不是固定模式機械的完成的一項工作,單純記憶和經過思考過程的知識,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印象可大不一樣。
鼓勵孩子給自己留點時間,思考學過的內容,不僅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而且能與下個階段的學習更好的銜接起來,養成溫故知新的好習慣。
複習時也需要孩子們不斷的深入思考學習的內容,擴充學習的寬度與深度,找到自己的優勢與問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8)時間習慣
合理的管理時間和高效的利用時間是我們要交給孩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娛樂時間,管理好自己各科的黃金學習時間,分配好每個學科內容的時間分配,都能幫助孩子更好的進行日常的學習。
2、學習有方法
1)各科方法
每個學科其實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方法。
很多孩子覺得政治不愛背,歷史不愛背,怎麼背也背不會。其實背這個詞就是有問題的,反覆記憶是一種方法,但如何背?難道就是簡單的大聲重複?當然不是。
對於記憶的東西,我們一定要把他們先轉化成自己的理解,然後自己重新建構的去記憶。這樣,會大大提高我們記憶的速度和質量。我在陪女兒記憶政治的時候和她PK過,我讀一遍腦子裡就完成理解,第二遍我就可以重複了,再到第三遍,我就完全可以把核心知識點準確完整的說出來。其實我只想讓她知道,記憶不是死記硬背。
歷史學科更是如此,那麼多的歷史年代和人物事件,想著就讓人頭大,如何串聯和並聯,孩子們都需要花些心思思考方法才行,磨刀不誤砍柴工。
2)問題方法
如何發現和解決各科學習問題,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學習問題,孩子們思考過嗎?
比如錯題,比如總也學不會做不對的內容,比如效率低的問題,比如努力了沒效果的問題,這些都是問題,都需要不斷的發現與解決。
3)整理方法
小學還好,到了初中高中,如此多的知識點碎片,如何把它們幻化成完整的邏輯內容與知識結構?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對某個學科沒學好,就是因為我們的知識不夠系統,不成體系,散的知識點,僅僅是知識,它只能解決點的問題。
而系統的整理過後,我們更容易發現這個學科的意義,理解這個學科的內容設置背後的邏輯,理解解題時的融會貫通,完成書本上的系統的學習和理解每一個學習內容。
4)閱讀方法
語文越來越重要,閱讀越來越重要。如何閱讀呢?我想至少閱讀的書籍上要有批註,有觀點。
會學習,才會真的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提高學習成績。請家長們不要再一味的逼著孩子努力,我們要關注如何幫助孩子實現會學習的技能,這樣才是在學習上真正的幫助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