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懂孩子嗎?

2020-08-28 俊秀林分享知識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您真的懂孩子嗎?在孩子想吃冰淇淋的時候,她會怎麼表現呢?有的孩子看到別人吃冰淇淋,她的眼珠子會一直看著那個人,而拉著孩子的媽媽缺嘴裡不停地說,這麼熱,快點,太曬了!走快點。我們回家!媽媽心裡想至少回家會有風扇或者空調吹,比在外面舒服多了!而孩子此刻眼裡只有別人手上的冰淇淋,她不會管太陽曬得熱,她也不會聽到媽媽的話,她內心並沒有那麼渴望回家。

如果你懂孩子的人,她眼睛看哪裡,你一定注意到了,或者你會問小朋友.這麼熱,等會我們回家吃自己做的冰淇淋。這才是懂孩子的媽媽,你要從孩子的思路方面去想,要和她一致的步伐,孩子在乎和孩子關注的東西你應該有所了解,而不是一直是和大人的思路,因為你要和孩子有共同語言,你才能想她所想

所以我們不要抱怨孩子想什麼不和你說,因為你不懂她,所以才不知道為什麼她不樂意聽您說的話。只是你也沒真正用心體會孩子的感受,沒有仔細觀察孩子。您可能只是拿著自己喜歡的手機,在旁邊看著孩子,而沒有從內心去關心他需要什麼。和孩子的出發點都不一樣.怎麼能夠做得到步伐一致。

高質量的陪伴給孩子帶來的不僅是知識這麼簡單,他能夠有同理心h和爸爸媽媽提出要求是自然的事。所以不要責怪孩子不和你說。只是她不能說,沒機會說,或者是不想說。估計他也和你沒有共同話題,也就不會說出來了

或者你會說 我怎麼知道她心裡想什麼。但是您真的關心她內心所求,內心所想?您細心觀察過了嗎?您問過她想吃什麼嗎?大人們有時也只能顧及自己的感受,因此孩子內心她不懂,是很正常的。

相關焦點

  • 家長們,您真的認為愛孩子就是懂孩子嗎?
    總認為自己非常愛孩子,認為自己能教育好孩子。可是隨著教育時間的增長,在和孩子們打交道的無數個日日夜夜之後,突然有一天發現原來的自己知道的是少之甚少。發現了一個比較直觀的問題,那就是——不是孩子每天在努力學什麼,而是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我們是否也該學點什麼了。 有時我會不斷反思自己:平時我們總是口口聲聲說是愛孩子,那你真的是了解孩子嗎?
  • 我們真的懂孩子嗎?
    歲末年初聽兩位知名教育專家談過同一個觀點:山東省特級教師、全國十佳班主任鄭立平說「教孩子先要懂孩子」;教育部首批領航校長、首批荊楚教育名家、黃石八中校長郭茂榮說「教之本在知心」……這個論述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既不新穎也不艱深,半年來卻時時盤繞在我腦海,我總在思量:我真的懂眼前的孩子嗎?
  • 孩子的教育儲蓄您真的懂嗎?
    更重要的是這個費用還沒有包括孩子上學時的生活,書本以及娛樂費用。還有些情況,如果孩子去美國讀書,或者讀醫學等專業,那麼費用將會更高。孩子不上大學/大專怎麼辦?可以稍等。您的小孩或會改變對升學的想法。RESP帳戶的有效期為36年。選擇新的受益人。您可選擇新的受益人接受RESP帳戶中的收入。
  • 家長必讀 | 不同年齡段孩子學習英語差異化很大,家長真的懂嗎?
    很多家長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安排,當然首先還是需要從幼兒開始。英語學習不能是盲目跟從的,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分開進行,從幼兒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為主。那麼不同年齡段孩子學習英語差異化很大,家長真的懂嗎?
  • 您真的懂嗎?
    但你真的懂社交,會社交嗎?在優秀的圈子中,你將更優秀,相反,也一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再說,沉溺於眼前安樂,還會想到"天有陰晴,水有起落″嗎?最可靠的是家人,親人,摯交,決非酒肉之輩,當然更是自己。別把時間,精力,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上,人最該做的是區分稗谷,和志同道合者一同奔跑。不想自己被傷害,就別被汙染,遠離是非。
  • 你真的懂你的孩子嗎?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孩子出了問題,殊不知是我們大人本身出了問題。今日群裡的一個家長發了日常與孩子相處的兩個小片段,閱讀的那一刻,除了深深的感動,還有更多的感恩。我決定把它寫下來,與親愛的家長們分享。清晨我在群裡發了一個分享,如果我們專注在快樂的想法上面,就會製造出心中的快樂。如果我們的心靈是快樂的,細胞也會是快樂的。
  • 如果您真的愛我
    媽媽,如果您真的愛我,請不要溺愛我,當我把玩具弄得滿屋子亂七八糟時,請不要大聲斥責我,您可以教導我怎麼當玩具廠的廠長,怎麼管理好玩具小兵,讓它們列隊整齊才是真的愛它們,我聽得懂,我喜歡您溫柔的聲音,媽媽,如果您真的愛我,很多小事,都可以教我做而不是替我做,雖然您精明強幹,可是難道您不希望我將來和您一樣能幹嗎?那要從小訓練喔!
  • 你真的懂孩子們嗎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上天的一份饋贈。不過,有的孩子被贈與的多,有的孩子被贈與的少,或許還是少得可憐。對於萬物之始,我們始終心存浪漫,但對於其中的艱難,我們卻無法預料。 最近在看紀錄片,問自己,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真的懂嗎?我們能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嗎?從孩提時的養育到上學時的輔導,從初高中的學習到結婚生子的旅程,我們能給孩子正確的教育嗎?
  • 三階英語:學過無數遍的語法,你真的懂了嗎?高中的孩子都該看看
    三階英語:學過無數遍的語法,你真的懂了嗎?高中的孩子都該看看 2020-08-26 15:01 來源:知了邦課堂
  • 家長霸道教育方式真的對嗎?孩子已經告訴您答案了
    如果您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只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的影響。而且這樣的父母,通常會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去影響孩子的判斷,很多時候,家長做出來的事情也不一定都是對的。但是從一開始,孩子不懂得去分辨家長的哪些行為是對的,或者是不對的。孩子就會跟著家長的行為去學習,去模仿。甚至有些家長直接把自己的思想或者判斷強加給孩子,這樣更會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影響。
  • 父母真的懂自己的孩子嗎?別著急,看完這篇,再回答
    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常常認為自己是大人,肯定比孩子懂得多。也常常自以為很懂孩子,可實際情形是這樣的嗎?看看下面幾個場景:一個小嬰兒,平時媽媽給他洗澡總是在澡盆的右邊,今天媽媽不在,奶奶是左撇子,在他左邊幫他洗,孩子開始哇哇大哭......
  • 您的孩子會學習嗎?
    您有沒有想過,或許只是因為孩子不會學習。我經常和大孩子們說的一句話:就算把全世界最好的老師找來給你們上課,如果自己不學或者不會學習,也是枉然。你們可能收穫的只是:哇,這個老師講的真的太好了!那是老師的收穫,但你自己的收穫呢?真正拉開孩子學習成績的不僅僅是老師,而更多的是非課程時間時他們的行為與狀態。
  • 您真的為孩子做好一切準備了嗎?
    書本、文具、科教節目,我們眼裡看到的,往往都是保障孩子學習,讓孩子提高成績的東西。然而您有沒有想過?如果您的孩子戶外活動時生病了如果您的孩子體育運動時受傷了如果您的孩子在學校發生了意外如果您的孩子出遊時遭遇了橫禍您將如何應對?
  • 氣調包裝機,您真的了解嗎
    氣調包裝機,您真的了解嗎?氣調包裝機/氣調保鮮包裝機有兩大關鍵衡量指標(KPI):1、兩種以上氣體混配精度;2、氣體置換率(混配器混配後的保鮮氣體與包裝模具/包裝盒內原有空氣置換)我國引進氣調包裝機/氣調保鮮包裝機,並規模化商用約始於2008年,主要應用於食品保鮮行業。
  • 一線教師告訴您,您的教育理念真的會影響到老師對您孩子的教育
    假如遇到真的很忙,你無法到來,您會以電話和簡訊的形式向我請假。雖然真的沒有必要,但是,我感到心裡很暖。您會把13班當成你孩子的另一個「家」,您會主動為班級做些事情。哪怕是幫助孩子們釘個釘子,幫孩子們出個主意。您會把自己孩子的同學當成他的兄弟姐妹。
  • 誇孩子「懂事」真的好嗎?孩子「懂事」就是好孩子嗎?
    正是這句話讓馬伊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自己過分的嚴厲,讓孩子變得膽怯,不再開朗活潑。其實,懂事的孩子真的懂事嗎?如果真的愛孩子,就不要逼著他們懂事。研究結果顯示,取得更高成就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反抗傾向的孩子。相較於懂事的孩子,他們更加自信,也更有主見,不盲從他人。
  • 家長是「罪魁禍首」,您真懂培養語言能力嗎
    家長是「罪魁禍首」,您真懂培養語言能力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兩歲還不會說話?家長是「罪魁禍首」,您真懂培養語言能力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讀懂孩子:家庭教育的三大誤區,您知道嗎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教授教您避開家庭教育的三大誤區,科學養育孩子。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類似「早識字」的「超前學習」「拔苗助長」還有很多,小學低年級學高年級的內容,高年級則學初中的內容……超前學習,就真的不會輸在起跑線上了嗎?其實,孩子識字並不是越早越好。首先,過早識字不符合孩子的思維水平,因為學齡前孩子的思維方式偏好直觀、形象、可感知的事物,尤其是3歲之前,識字太枯燥、太抽象,容易造成較大的負擔。
  • 您還在拿孩子和其他家孩子比嗎?別再一錯再錯了,您傷害了孩子
    其實如果孩子真的和您說了這樣的話,你應該好好觀察觀察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一般在生活中真的會表現的很優秀,只是你沒有發現,或者是他的優秀點,你沒有找到而已。總之,成長中的孩子真的需要很多父母的耐心和細心觀察,其實如果您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您會在無意間發現,您家的孩子也會有很多的優點。
  • 你真的懂自己的孩子嗎?你眼中的孩子也許很片面,問問老師、朋友
    不管你是職業女強人還是全職媽媽,不管你是高學歷還是農婦,在做媽媽上都是「平等」的,因為我們都是第一次學習如何做一個媽媽,沒有人天生就是一位好媽媽,什麼都會,什麼都懂。雖然育兒書籍滿天飛,各種育兒期刊、公眾號充斥在我們周圍,但是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一樣呢?因為我們的孩子不一樣,我們的心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