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聽兩位知名教育專家談過同一個觀點:山東省特級教師、全國十佳班主任鄭立平說「教孩子先要懂孩子」;教育部首批領航校長、首批荊楚教育名家、黃石八中校長郭茂榮說「教之本在知心」……這個論述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既不新穎也不艱深,半年來卻時時盤繞在我腦海,我總在思量:我真的懂眼前的孩子嗎?
半月前,已讀大二的女兒一番話讓我頗為震驚,她談到個人成長中的幾次心理危機,概嘆生命個體、人生歷程的艱辛和不易。在我周邊、幾乎所有認識她的人眼裡,女兒都是一個樂觀開朗、健康陽光的孩子,從出生以來她沒有過缺少關注和關愛,我們也有意識地鼓勵引導她獨自面對解決一些矛盾事務,讓她多歷練自己……可就是這樣一個在父母眼皮底下長大,看著很安全、很皮實的孩子,她說她很多次想到過逃離、多少次萬般委屈、好幾次近乎崩潰……
也許是初高中生活還離得很近、那些感覺那種心情還沒有淡忘,也許是大學總在做有些品質的思考訓練、內裡邏輯外部表述能基本駕馭,女兒的回顧與反思總能給我很多啟示。對同一個問題,當我試圖還原當時自己的理解,得到的大多是她同一句答覆:你看到的是表象!
我們有多少次看到的都是表象?我們有多少次能彎下腰來細心觀察、仔細聆聽?我們知道孩子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嗎?我們甚至還有沒有一顆願意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愛心?
我們不會認為因為自己的冷漠、因為收了一部手機、因為幾句呵斥……會給孩子多大傷害;因為相隔太久,我們早已淡忘了青少年時代自己曾經稚嫩的內心;我們真的不知道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怎麼就讓孩子不堪重負;我們不知道看似平靜表象下、孩子內心是怎樣的翻江倒海?
作為成年人,歲月和經歷讓我們越來越有經驗,也讓我們變得越來越世故,我們會習以為常,我們會熟視無睹,我們的內心會變得堅硬,我們會慢慢失去懂孩子、了解孩子的能力……你覺察不出孩子貌似堅強背後的脆弱,你體會不到孩子膽怯囁嚅卻鼓足了勇氣,你揣摸不清孩子異常表現暗藏什麼心理……因此,我們不能高興著他(她)們的高興、幸福著他(她)們的幸福、煩惱著他(她)們的煩惱!最後一詞以蔽之——代溝!
教育工作者總談教育教學,其實沒有教育,遑論教學?俗話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如果一個老師對學生的了解僅限於知識的掌握、成績的優劣、分數的高低……學習之外一概莫知,這樣的老師即便學科專業再好,肯定也算不得好老師的。四十五中秉承「關愛教育」,我們主張教師要公正公平,給孩子信任感;有專業智慧,給孩子方向感;要積極陽光,給孩子正能量;要善做善成,給孩子成就感。關愛孩子就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這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追求!這其中懂孩子、了解孩子是前提和關鍵!
如何才能懂孩子、了解孩子呢?電視劇《三叉戟》裡「名提」潘江海教誨徒弟:要深入了解審訊對象,如生活中小細節、喜歡的小物件……最後才能讓找準切入點、有的放矢!是不是孩子一不學習我們就心裡發慌?是不是師生之間不談學習就無話可說?是不是學生一提到遊戲我們就會去抵制?……教育不同於預審,但「隔行不隔理」,潘江海的這番話其實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2020年6月17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