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懂孩子嗎」?和孩子做朋友,真沒那麼難

2020-11-20 大童小異

「多蹲下來聽孩子說話,你看到的將是一個純真無邪的世界」。


兒童的知識來自他們與各種思想的互動,來自他們對物體和事件的直接經驗,同時也來自他們把邏輯思維應用到這些經驗的過程中。


他們通過自己與人、物、事及觀念的直接經驗來探索出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兒童與成人、同伴的互動,不僅決定活動的特點,也決定兒童學什麼以及他們對學習的感受。


心中有愛,對孩子全然接納,才能夠與孩子建立真正的、支持性的關係。


那麼,我們該如何通過與兒童的互動促進兒童的發展並產生真正持續學習?


愛心似雨露,潤物細無聲。


在孩子的小世界裡,每一個毛絨玩具,每一棵植物,每一張紙,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靈魂。


在與兒童的交往中,我們需要懂孩子,才能打開並觸動他們內心最寶貴的東西,和他們一起歡笑、幸福、成長。


01 幫孩子渡過焦慮期


新生小朋友第一次上學,經常會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


對於他們來說,那是一段「煎熬」的時光,每天早上家長送來學校把他們交給老師時時,他們都緊緊攥著家長的手不放開,一直哭著要找家長。


許多小朋友在第一次入學的時候,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有的孩子在分離的時候哭鬧,在跟爸爸媽媽說再見的時候感覺不安。



我們雖然心疼,卻也理解分離焦慮是兒童發展的正常階段,孩子們的哭鬧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


接受孩子們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與他們共情,協助孩子更加和緩地渡過分離焦慮,積極投入學校生活。


每天早上留出足夠的時間跟孩子好好說再見,完成有儀式感的「再見」慣例。


孩子會慢慢習慣和接受爸爸媽媽會離開一段時間。在休閒時間,多與孩子玩捉迷藏這一類的遊戲。


這些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家長雖然「不見」了一段時間,但還是會出現的。


02 相信孩子能自己解決問題


每當問題產生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大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替孩子解決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幫助孩子明確問題並共同制定出一個解決方案,孩子就會學到更多的東西,自己想出獨特的辦法。


很多小朋友,在度過了分離焦慮期之後,會急切的想跟班級裡的其他同伴進行交流,但由於年齡還偏小,常常不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在排隊過程中,很多小朋友非常想站在隊伍的排頭,有的自己一下就跑到了隊伍最前面。


這時,已經排好隊的小朋友通常不同意插隊行為,於是就會發生爭執。


我們可以先確認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我們知道沒有排在前面會很傷心。


等孩子情緒冷靜下來後,我們可以和孩子討論剛剛插隊事情的來龍去脈,並分析插隊這個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


孩子自己可以做出判斷,判斷插隊的行為是否合適。


然後引導孩子一起討論怎麼樣做才可以站在隊伍前面。


03 培養小小探索家


我們應該鼓勵兒童自己去發現問題並試著找出解決辦法,這能夠幫助兒童發展一系列認知的、社會性的和身體的技能。


如果不給兒童獨自探索的機會,或過早介入問題解決過程,兒童就會失去把自己看做有能力的獨立個體的機會。


另一方面,如果遲遲不介入或從不提供幫助,兒童就會變得焦慮和沮喪。



對孩子來說,所發生的一切都是新鮮的,都關乎他們小小世界的切身體驗。


真正的愛孩子,才能與孩子建立平等的同伴關係,和他們成為朋友。


孩子們的信任太太珍貴,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希望是他們眼裡長情陪伴又可愛有趣的堅強後盾,用心守候孩子的每個開心與難過的時刻,見證他們的成長。


在家裡,在公園裡,在大自然中,我們的冒險旅程才剛剛開始。


大童小異,關注0-8歲兒童成長,傳遞科學育兒知識,分享熱門親子話題,資深爸媽育兒心得探討,和你一路童行!

相關焦點

  • 數學真的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難嗎?
    今天我們聊一聊數學這們讓人又愛又恨的學科。很多人一聽數學這門學科渾身充滿恐懼,對之畏懼。看到難題時果斷選擇放棄,遇到簡單題時又很難得分。有些人久而久之就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對之情不自禁地產生畏懼心理。然而真的是我們能力不夠嗎?數學真的如我們想像的那麼難嗎?
  • 我們真的懂孩子嗎?
    歲末年初聽兩位知名教育專家談過同一個觀點:山東省特級教師、全國十佳班主任鄭立平說「教孩子先要懂孩子」;教育部首批領航校長、首批荊楚教育名家、黃石八中校長郭茂榮說「教之本在知心」……這個論述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既不新穎也不艱深,半年來卻時時盤繞在我腦海,我總在思量:我真的懂眼前的孩子嗎?
  • 您真的懂孩子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您真的懂孩子嗎?在孩子想吃冰淇淋的時候,她會怎麼表現呢?有的孩子看到別人吃冰淇淋,她的眼珠子會一直看著那個人,而拉著孩子的媽媽缺嘴裡不停地說,這麼熱,快點,太曬了!走快點。我們回家!媽媽心裡想至少回家會有風扇或者空調吹,比在外面舒服多了!而孩子此刻眼裡只有別人手上的冰淇淋,她不會管太陽曬得熱,她也不會聽到媽媽的話,她內心並沒有那麼渴望回家。
  • 美贊臣育兒新概念:不要和孩子「做朋友」,真的
    有不少人認為,「和孩子做朋友」是親子相處的最好模式。想像中的完美場景:和孩子打成一片,一起玩一起鬧一起快樂一起笑,無話不談互相撒嬌,其樂融融。但現實可能會是……你越來越心累——兒子學著我朋友,喊我「鳳妹子」,喊他爸「老李」。
  • 不要和孩子「做朋友」,真的
    有不少人認為,「和孩子做朋友」是親子相處的最好模式。其實不然!01因為,當朋友和做家長,「責任」是不同的。當孩子興衝衝地跑過來,告訴你:我剛剛爬上了那棵樹上!而且,在糾正孩子的行為時,「朋友」很難執行規則和標準。為什麼孩子會聽老師的話?正是因為幼兒園規矩界限清晰,老師能冷靜執行呀。現在正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階段,他的認知有限,更需要我們當好「家長」去引導他,而不是當個「朋友」去遷就他。
  • 和孩子做朋友難嗎?掌握好方法,你也可以和孩子快樂相處
    所以我們如果想和孩子成為朋友那麼一定要從正確的出發點出發,不要總想著能夠用朋友的身份去窺探孩子的生活,這樣孩子才能夠真正的感受到父母的誠意,願意和父母做朋友。有很多父母常常抱怨為什麼自己想和孩子做朋友就那麼難,為什麼孩子可以和他的朋友說心事卻不願意跟自己聊一句。
  • 做孩子的真朋友
    在每一個上學、放學的間隙或者每一次輔導班課後,我們總能聽到家長們熱切的詢問——「今天,我家孩子表現怎麼樣,他在學校調皮嗎?」」他在學校肯定又不乖了,麻煩您多說說他,他真的表現這麼好嗎?「」會收拾玩具這點小事,有什麼值得表揚的?
  • 你幸不幸福,真的與孩子無關,他還沒那麼大的殺傷力!
    喝酒聊天聚會上,大家聊到孩子時,朋友說自己的孩子太調皮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好想丟了他。可我們好多時候沒分清楚,這養孩子和教孩子,真的是兩回事。養一個孩子難麼?說句難聽的,和養一隻寵物一樣,也可以的。因為養大而已嘛,容易得很吧,每天有吃有喝,有穿有得玩。
  • 你真的懂自己的孩子嗎?你眼中的孩子也許很片面,問問老師、朋友
    不管你是職業女強人還是全職媽媽,不管你是高學歷還是農婦,在做媽媽上都是「平等」的,因為我們都是第一次學習如何做一個媽媽,沒有人天生就是一位好媽媽,什麼都會,什麼都懂。雖然育兒書籍滿天飛,各種育兒期刊、公眾號充斥在我們周圍,但是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一樣呢?因為我們的孩子不一樣,我們的心也不一樣。
  • 心理學家:千萬不要和孩子「做朋友」,真的!不然你會越來越後悔
    端午小長假已經開啟~又可以和孩子親密相處「三天三夜」啦!有不少人認為,「和孩子做朋友」是親子相處的最好模式。想像中的完美場景:和孩子打成一片,一起玩一起鬧一起快樂一起笑,無話不談互相撒嬌,其樂融融。以前覺得在家隨意一點沒所謂,但漸漸發現他在外也不懂尊重長輩,還給別人亂取外號,「沒大沒小」的,真尷尬啊~來自小秤砣媽媽 娃越來越「熊」——馨馨喜歡玩手機,經常一玩就停不下來。我一收回手機她就鬧:爸爸能玩,為什麼我不能玩?我們不是好朋友嗎?你為什麼不跟我分享?
  • 孩子,真的不能和「差生」做朋友嗎?
    因此古有「孟母三遷」,如今也有很多家長私下找老師,看看能不能給孩子安排一個「優等生」做同桌,或是私下告誡孩子多和成績好的同學做朋友,少和成績差的同學接觸。可這樣的行為真的好嗎?>《老友記》有這樣一幕,Phoebe 想要撮合 Ross 的兒子和一位同班同學做朋友,因為該同學的爸爸是一位名人。
  • 孩子玩手機,真的沒必要那麼生氣
    今天發小結婚,很多朋友聚在一起,侃天說地,當聊到孩子這個話題時,幾個早已當爸爸的朋友說,現在最讓他們掉頭髮的一件事就是幾歲的孩子玩手機,停不下來。一位爸爸說,兒子見他第一件事就是要手機,不給就鬧,一玩就停不下來,好不容易把手機要回來,就開始自己坐那生悶氣。
  • 家長們,您真的認為愛孩子就是懂孩子嗎?
    總認為自己非常愛孩子,認為自己能教育好孩子。可是隨著教育時間的增長,在和孩子們打交道的無數個日日夜夜之後,突然有一天發現原來的自己知道的是少之甚少。發現了一個比較直觀的問題,那就是——不是孩子每天在努力學什麼,而是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我們是否也該學點什麼了。 有時我會不斷反思自己:平時我們總是口口聲聲說是愛孩子,那你真的是了解孩子嗎?
  • 孩子沒朋友,是從電梯房開始的嗎?
    新聞裡有個人女兒讀六年級,因為和朋友出去玩,回來途中不知怎麼溺水生亡,從孩子爸爸發幾條內容,我大概了解到,孩子死了!真相是什麼,可能我不能真正的知道!我曾經見過兩個好朋友,高中時候,穿一樣的衣,吃一樣的飯,後來是因為兩個人觀念不一樣,就幾乎沒聯繫過了,一個觀念是做果敢的女子,一個竟然只想做賢妻良母,她們後來還不如曾經普通同學的關係!我們中,有多少人,因為一句話或者一件小事,就失去朋友的,比如,給你借錢,即使不多,但他不還,也不說?
  • 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真有那麼難嗎?
    吃早飯的時候,和同事聊起孩子。「你說每天晚上從下班進門要睡覺,也有三四個小時呢,每天晚上就那麼一點作業,怎麼覺得他什麼都沒幹,我陪著他也什麼都沒幹,一轉眼就該睡覺了,這一晚上到底都幹啥了呢?」同事沒好氣的回答:「磨洋工!」噗——我忍不住笑了。這倒是真話。
  • 孩子的心理真有那麼難理解嗎?看完此文,不再為此發愁
    我在旁邊很喜歡地聽著她悅耳的童音,偶爾聽到一兩個錯誤,便和顏悅色地給她「及時」指出來,開始孩子馬上就改了,但連續指正五六次之後孩子不高興了,發了個小脾氣:哼,不讀了。怎麼回事呢?想想你自己,你正興致勃勃地做一件事,別人一會兒告訴你這兒不對,那兒不對,雖然明知道是好意,你也會覺得有些掃興,不是嗎?只不過大人會忍耐,喜怒不形於色,而孩子天真率直,直接表達罷了。
  •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和孩子做朋友,但做朋友之前請先立好規矩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和孩子做朋友,但很多父母卻忽略了這件事最近幾年,有一種說法越來越受到父母的追捧: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父母和孩子做朋友。父母要給孩子愛和自由、給孩子空間和權利;但是,父母真的適合和孩子做朋友嗎?
  • 由丸子姐想到的,其實教育孩子沒那麼難~
    孩子不是實現我們理想的工具,她是我們的家庭成員,是獨立的個體。而且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優勢,「因孩制宜」就好了,可千萬別放大別人家孩子優點,忽略了自家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覺得只要大家能想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焦慮了!很可惜,很多家長一直都不明白這個道理,從孩子小的時候讓她/他在家庭聚會上背唐詩,表演才藝,到長大了孩子選啥專業,做啥工作,選啥對象,樣樣都要參與其中。
  • 孩子學習總說「我不會」,你真的懂什麼意思嗎?
    其實有時候,孩子說「我不會」也是對面對困境時的一種退縮表現。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沒有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很容易就會讓孩子走上極端,輕易放棄。所以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親手引導,告訴他沒那麼難,只要再試一次就會越來越好。
  • 想和青春期孩子做朋友,沒那麼簡單,明白這兩點瞬間走近孩子內心
    夾在她倆中間的爸爸更是無奈,兩邊討好,兩邊糅合,只是常常和不了稀泥還被媽媽劈頭蓋臉的罵。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也在你家裡上演著?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嗎?全美家庭心理治療領域極具影響力的作品《熱鍋上的家庭》一書卻指出,一個家庭成員的心理問題不但與父母兄弟姐妹有關,也與其他家庭成員各人背後所隱藏的人際關係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