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蹲下來聽孩子說話,你看到的將是一個純真無邪的世界」。
兒童的知識來自他們與各種思想的互動,來自他們對物體和事件的直接經驗,同時也來自他們把邏輯思維應用到這些經驗的過程中。
他們通過自己與人、物、事及觀念的直接經驗來探索出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兒童與成人、同伴的互動,不僅決定活動的特點,也決定兒童學什麼以及他們對學習的感受。
心中有愛,對孩子全然接納,才能夠與孩子建立真正的、支持性的關係。
那麼,我們該如何通過與兒童的互動促進兒童的發展並產生真正持續的學習?
愛心似雨露,潤物細無聲。
在孩子的小世界裡,每一個毛絨玩具,每一棵植物,每一張紙,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靈魂。
在與兒童的交往中,我們需要懂孩子,才能打開並觸動他們內心最寶貴的東西,和他們一起歡笑、幸福、成長。
新生小朋友第一次上學,經常會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
對於他們來說,那是一段「煎熬」的時光,每天早上家長送來學校把他們交給老師時時,他們都緊緊攥著家長的手不放開,一直哭著要找家長。
許多小朋友在第一次入學的時候,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有的孩子在分離的時候哭鬧,在跟爸爸媽媽說再見的時候感覺不安。
我們雖然心疼,卻也理解分離焦慮是兒童發展的正常階段,孩子們的哭鬧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
接受孩子們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與他們共情,協助孩子更加和緩地渡過分離焦慮,積極投入學校生活。
每天早上留出足夠的時間跟孩子好好說再見,完成有儀式感的「再見」慣例。
孩子會慢慢習慣和接受爸爸媽媽會離開一段時間。在休閒時間,多與孩子玩捉迷藏這一類的遊戲。
這些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家長雖然「不見」了一段時間,但還是會出現的。
每當問題產生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大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替孩子解決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幫助孩子明確問題並共同制定出一個解決方案,孩子就會學到更多的東西,自己想出獨特的辦法。
很多小朋友,在度過了分離焦慮期之後,會急切的想跟班級裡的其他同伴進行交流,但由於年齡還偏小,常常不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在排隊過程中,很多小朋友非常想站在隊伍的排頭,有的自己一下就跑到了隊伍最前面。
這時,已經排好隊的小朋友通常不同意插隊行為,於是就會發生爭執。
我們可以先確認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我們知道沒有排在前面會很傷心。
等孩子情緒冷靜下來後,我們可以和孩子討論剛剛插隊事情的來龍去脈,並分析插隊這個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
孩子自己可以做出判斷,判斷插隊的行為是否合適。
然後引導孩子一起討論怎麼樣做才可以站在隊伍前面。
我們應該鼓勵兒童自己去發現問題並試著找出解決辦法,這能夠幫助兒童發展一系列認知的、社會性的和身體的技能。
如果不給兒童獨自探索的機會,或過早介入問題解決過程,兒童就會失去把自己看做有能力的獨立個體的機會。
另一方面,如果遲遲不介入或從不提供幫助,兒童就會變得焦慮和沮喪。
對孩子來說,所發生的一切都是新鮮的,都關乎他們小小世界的切身體驗。
真正的愛孩子,才能與孩子建立平等的同伴關係,和他們成為朋友。
孩子們的信任太太珍貴,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希望是他們眼裡長情陪伴又可愛有趣的堅強後盾,用心守候孩子的每個開心與難過的時刻,見證他們的成長。
在家裡,在公園裡,在大自然中,我們的冒險旅程才剛剛開始。
大童小異,關注0-8歲兒童成長,傳遞科學育兒知識,分享熱門親子話題,資深爸媽育兒心得探討,和你一路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