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ell Biology | 生命科學學院張傳茂課題組在中心體複製起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1-02-15 北大生科

2020年12月22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傳茂教授實驗室在國際知名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ell Biology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PLK4-phosphorylated NEDD1 facilitates cartwheel assembly and centriole biogenesis initiations」的研究論文。該項工作發現,中心粒外周基質蛋白(PCM)的組分之一NEDD1對於車輪結構裝配和中心粒發生的起始至關重要,並且這個過程受到了PLK4激酶的磷酸化調控,該項工作明確了車輪結構裝配起始的精確位置並闡明了其具體的調控機制。

中心體是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中具有緻密結構的細胞器,它是細胞內最大的微管組織中心,介導雙擊紡錘體的建立並確保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中心體是由兩個中心粒以及包裹在外周的中心粒外周基質(PCM)組成。隨著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技術的發展,通過免疫螢光標記PCM蛋白組分,人們發現中心粒外周基質在母中心粒外周的排列是有序的,即由內向外呈同心圓方式環繞在中心粒外周。然而間期這麼高度有序排列的中心粒外周基質PCM與中心體複製起始的關係尚不清楚;車輪結構的裝配代表新中心粒形成的第一步,車輪結構組裝和原中心粒的發生是如何起始的以及起始位置在哪裡,都有待研究。

在本項工作中,該團隊發現NEDD1蛋白的缺失嚴重破壞了車輪結構裝配和子中心粒發生的起始。在正常情況下,PCM的分層結構是受到嚴格調控的,PCM蛋白被順序招募到中心體上,Cep192呈環狀分布,PCNT呈放射狀分布,它們兩個協同招募了NEDD1以環狀的形式定位在中心體上,從而使NEDD1可以與PLK4在G1期共定位,而NEDD1蛋白招募了γ-TuRC到PCM上。進一步地,通過超高解析度顯微鏡觀察發現NEDD1作為一個基座協助起始了車輪結構的裝配和子中心粒的發生。

通過免疫螢光,免疫共沉澱和體外蛋白質結合實驗表明,NEDD1與車輪結構的核心組分SAS-6之間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並且二者的相互作用受到了細胞周期的調控,二者結合的時期也恰好是中心體複製起始發生的時期,即S期早期,從而證實了NEDD1可以通過將SAS-6直接招募到中心體上來起始車輪結構的裝配。

進一步地,該團隊發現NEDD1協助起始車輪結構裝配的過程受到了PLK4激酶的磷酸化調控。進入S期後,PLK4 激酶的活化,使NEDD1在S325位點發生了磷酸化從而使車輪結構的裝配可以在NEDD1這一層上起始,具體過程是磷酸化的NEDD1與γ-TuRC的結合減弱,而與SAS-6發生相互作用將SAS-6招募到中心體上,與STIL蛋白一起裝配車輪結構。隨著細胞周期的進行,PLK4激酶活性減弱,NEDD1與γ-TuRC的相互作用增強,使NEDD1可以結合更多的γ-TuRC組分來成核中心粒微管,從而起始子中心粒的形成。而如果引起NEDD1的過度磷酸化,會使過多的SAS-6被招募到中心體而導致中心粒的過度擴增,甚至引起多級紡錘體的產生進而導致染色體分離異常。綜上所述,該項工作闡明了NEDD1協助起始車輪結構裝配和中心粒發生的具體機制,為理解中心體循環與細胞周期調控相偶聯的潛在機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NEDD1 在PLK4激酶的調控下協助起始車輪結構的裝配

和子中心粒的發生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傳茂教授為本論文的通訊作者,張傳茂實驗室博士研究生遲王菲為本論文第一作者,實驗室多位老師對此項工作做出了貢獻。該項目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科技部的項目資助。

張傳茂: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科技部幹細胞專項首席,北京大學拜耳學者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模範教師,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者。

實驗室研究領域:

張傳茂教授實驗室長期以來主要以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方法技術等為研究手段,以培養細胞,小鼠、非洲爪蟾、果蠅等為主要實驗材料,在分子、亞細胞、細胞、組織和個體水平上,從事幹細胞增殖與分化、細胞周期調控(包括紡錘體裝配和核膜裝配機理等)、細胞核結構、細胞核動態變化及功能、Ran GTP酶功能調控、腫瘤細胞增殖調控等方面的研究。

相關焦點

  • 北大張傳茂課題組在中心體複製起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0年12月22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傳茂教授實驗室在國際知名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ell Biology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PLK4-phosphorylated NEDD1 facilitates
  • 張傳茂課題組在細胞分裂中紡錘體組裝、染色體列隊和分離研究中...
    近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傳茂教授課題組在紡錘體組裝、染色體列隊和分離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繼發現微管募集蛋白TPX2受到Aurora A蛋白激酶磷酸化調控,進而調節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紡錘體長度(Fu et al, 2015.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真核細胞核膜重建(裝配)研究的新進展……呂全龍 蔣青 張傳茂
    (節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呂全龍,蔣青,張傳茂在《2006科學發展報告》中撰寫文章「真核細胞核膜重建(裝配)研究的新進展」,對核膜重建過程和調控機理研究的新進展進行了綜述。細胞核(cell nucleus)是真核生物細胞特有的細胞器。
  • Current Biology | 北大瞿禮嘉課題組揭示擬南芥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調控新機制
    2019年9月26日,Current Biology 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來源: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17   今日/總瀏覽:1/3945
  • 生命科學學院季雄課題組在RNA聚合酶與染色質三維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一方面,以往在哺乳動物細胞發育和疾病模型中的研究表明,活躍轉錄的染色質區域通常具有較高頻率的染色質互作(Zheng et al., 2019),而在果蠅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甚至可以僅通過轉錄數據來模擬(Hug et al., 2017; Rowley et al., 2017; Rowley et al., 2019)。
  • 生命科學學院秦跟基課題組發現控制植物胚珠發育的重要機制
    植物的胚珠由多種細胞和組織組成,其中包括最為重要的種系細胞(germline cell)。研究植物胚珠發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理以及其中種系細胞的命運決定機制一直是植物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1999年,科學家們通過遺傳學方法找到了一個關鍵的調控因子SPOROCYTELESS/NOZZLE(SPL/NZZ),該基因突變後植物就不能形成種系細胞,也完全不能形成種子。
  • 華南師範大學高彩吉課題組在Molecular Plant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
    近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彩吉教授課題組題為「HY5-HDA9 Module Transcriptionally
  • 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研究揭示線粒體對鐵壞死的調控...
    中國教育在線 訊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研究員聯合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研究人員在線粒體對鐵壞死調控作用方面的研究取得進展,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分子細胞學》
  • 生物物理所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的調控機制
    該研究發現組蛋白變體H2A.Z能夠通過H2A.Z-SUV420H1-H4K20me2-ORC1通路幫助在染色質進行複製起始位點的選擇,並進一步發現受H2A.Z調控的複製位點相比於其他的複製位點有著更高的複製信號,也更偏向在複製期早期被激活使用。DNA複製是一個確保遺傳信息精確傳遞的生命過程。
  • 中國科學家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
    中國科學家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6 14:42:01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李國紅課題組與朱明昭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
  • Cell:孔道春等DNA複製叉相關研究獲進展
    在DNA複製過程中,如果DNA複製叉出問題,將會導致基因組穩定性的極度改變。先前的研究表明S期細胞周期檢驗點(the intra-S phase checkpoint)是維持DNA複製叉穩定的必需調控通路。 但是其具體作用機理一直不清楚。孔道春課題組利用生物化學等方法篩選得到了一批S期細胞周期檢驗點的靶蛋白。進一步研究發現其中一個靶蛋白Dna2在維持DNA複製叉穩定中起重要作用。
  • ...生命學院楊雪瑞與廈門大學迪特·伍爾夫合作發現eIF3促進翻譯...
    ,報導了廈門大學迪特•伍爾夫(Dieter Wolf)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雪瑞課題組關於蛋白質翻譯調控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eIF3對線粒體功能的重要作用也為一些與線粒體相關的重大疾病(如老年痴呆、帕金森症候群及惡性腫瘤等)在未來的研究及臨床藥物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論文由廈門大學迪特•伍爾夫教授課題組與清華大學楊雪瑞課題組合作完成。研究工作結合了伍爾夫課題組在翻譯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方面的成果與楊雪瑞課題組在翻譯組大數據深度挖掘與解析方法學方面的積累。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此思路,該課題組近期在生物醫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人才強校 | 我校在mTOR信號通路研究中獲得新進展
    本網訊 日前,我校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崔煒、羅永挺課題組在mTOR信號通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生長因子誘導mTORC2活化的全新調控模型。高精尖中心首席科學家崔煒教授和崗位科學家羅永挺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博士後徐文藝和博士生滑慧娟為共同第一作者。細胞的增殖和代謝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是一種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非典型絲/蘇氨酸激酶,在細胞增殖和穩態維持中發揮核心作用。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傳統研究認為,人類所有的生命活動是由約2~3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所支配(約佔人類基因組2%)。而超過95%的人類基因組並不編碼蛋白質基因,而是構成了遺傳物質中的「垃圾」——非編碼RNA。
  • 信息學院王瑋教授課題組在納流體晶體生化傳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米納米加工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王瑋教授課題組在納流體晶體生化傳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第一作者為信息學院2013屆本科生畢業生、現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博士研究生歐陽偉,王瑋與MIT微納流體與生物微機電系統實驗室Jongyoon Han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課題組在鐵死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工大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課題組在著名國際學術雜誌《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題為《LKB1-AMPK信號通路通過抑制脂肪酸合成而阻斷鐵死亡》(LKB1-AMPK Axis Negatively Regulates Ferroptosis
  •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Coupled Manganese Redox Cycling and Organic Carbon Degra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