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學院秦跟基課題組發現控制植物胚珠發育的重要機制

2020-12-25 北京大學新聞網

植物的種子是人類和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而種子是從受精後的胚珠發育而來的。植物的胚珠由多種細胞和組織組成,其中包括最為重要的種系細胞(germline cell)。研究植物胚珠發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理以及其中種系細胞的命運決定機制一直是植物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1999年,科學家們通過遺傳學方法找到了一個關鍵的調控因子SPOROCYTELESS/NOZZLE(SPL/NZZ),該基因突變後植物就不能形成種系細胞,也完全不能形成種子。但是,15年來,這個關鍵調控因子SPL/NZZ到底是什麼以及它是如何工作的,一直是一個謎!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秦跟基課題組最近發現,SPL/NZZ是一個轉錄抑制因子。首先他們通過分析發現,SPL/NZZ的蛋白C-末端帶有一個典型的轉錄抑制基序EAR基序,具有轉錄抑制活性。隨後他們發現,SPL/NZZ通過其C-末端的這個EAR基序與另外一個植物中已知的轉錄共抑制因子TPL/TPRs相互作用,而SPL的N端可以與植物中重要的轉錄因子TCPs相互作用。遺傳學實驗和分子生物學數據均證明,TPL/TPRs的突變體tpl-1與spl-2突變體類似,也不能形成種系細胞;而TCPs的突變也嚴重影響胚珠的發育。最後得出SPL/NZZ的工作機制,即SPL就像是一個分子橋梁,一端拉上共抑制因子TPL/TPRs,另一端連接TCPs轉錄因子,通過抑制TCPs轉錄因子的活性來調控胚珠的發育和種系細胞的命運決定。這是植物生殖生物學領域的一個重要進展。

這項研究成果是秦跟基課題組繼2013年發現轉錄抑制因子TIE1招募共抑制因子調控營養器官葉片生長的平整性(Tao et al. 2013, Plant Cell)之後,在轉錄抑制因子調控植物發育方面的又一重要突破。有意思的是,這種通過分子橋梁將共抑制因子招募到特定轉錄因子上以調控轉錄因子活性的機制不僅在植物發育過程中有,在動物以及真菌發育過程中也非常重要。例如真菌也是通過分子橋梁蛋白Ssn6招募Tup1共抑制因子,把它連接到特定的轉錄因子上,來實現對孢子產生過程的控制。這也表明真菌很可能使用了這種進化上保守的機制來調控孢子發生的過程。

該工作近期以「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POROCYTELESS/NOZZLE in controlling Arabidopsis ovule development」為題在線發表在Cell Research雜誌上。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韋寶耶為第一作者。該項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農業部「轉基因專項」資金的支持。

編輯:安寧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揭示胚珠發生的異步性及其調控機制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博士生於世霞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生命學院研究員林文慧為通訊作者。寧波大學周呂文博士和馮世亮博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焦雨鈴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徐麟研究員參與了該項工作。種子是高等植物繁衍後代的重要器官,胚珠是種子的前體,胚珠的發生過程決定了胚珠數量的最大可能性,進而極大程度的影響了種子的數量。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2017年12月1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瞿禮嘉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rabidopsis pollen
  • Development | 上海交通大學林文慧團隊揭示胚珠發生的異步性及其調控機制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博士生於世霞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生命學院研究員林文慧為通訊作者。寧波大學周呂文博士和馮世亮博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焦雨鈴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徐麟研究員參與了該項工作。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Development|上海交通大學生科院研究團隊揭示胚珠發生的異步性及其調控機制 2020年12月28日 責任編輯:徐菁苒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林文慧研究團隊在著名學術期刊Development在線發表了題為Asynchrony of Ovule Primordia Initiation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詳細闡述了胚珠發生的過程及其調控機制。
  • 福建農林秦源課題組在花序形態和花器官發育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花序結構對植物成功繁殖和作物產量有重要影響。在該課題組於2020年9月10日發表於《Communications Biology》雜誌的這項研究中(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0-01235-2),研究者對27個菠蘿花器官樣本(包括不同發育時期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和胚珠)進行轉錄組測序,並整合9個已發表的菠蘿葉、花、果實等轉錄組數據,通過加權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和k均值聚類分析,成功地鑑定了胚珠、雄蕊、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傳統研究認為,人類所有的生命活動是由約2~3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所支配(約佔人類基因組2%)。而超過95%的人類基因組並不編碼蛋白質基因,而是構成了遺傳物質中的「垃圾」——非編碼RNA。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生命科學學院肖俊宇課題組揭示新型激酶Fam20家族成員的結構特性及...
    很多分泌蛋白會被磷酸化修飾,但分泌系統內的激酶近幾年才被發現。Fam20是近年來鑑定的一個新型分泌激酶家族,包括三個成員:Fam20A、Fam20B和Fam20C。儘管三者有較高的序列同源性,但是生化活性截然不同。Fam20C是細胞內真正的酪蛋白激酶(casein kinase)。除了酪蛋白,它還磷酸化上百個其他分泌蛋白而調節包括骨骼發育和血磷代謝等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
  • 長江、傑青獲得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戚益軍課題組招聘博士後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戚益軍課題組致力於植物(水稻和擬南芥)小RNA與表觀遺傳的功能及機制研究,相關信息詳見:http://life.tsinghua.edu.cn/publish/smkx/11230/2018/20180205194638253797480/20180205194638253797480_.
  • 首都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在《植物細胞》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1月4日,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良玉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擬南芥葉片韌皮部伴胞和表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響應光周期變化(Photoperiod-responsive changes in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 清華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發文揭示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被受體識別的分子機制
    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與塞恩思伯裡實驗中心(The Sainsbury Laboratory) 和蘇黎世大學(the University
  •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薛紅衛課題組揭示植物生長素代謝和根發育...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農業與生物學院薛紅衛課題組研究成果「PI4Kγ2 interacts with E3 ligase MIEL1 to regulate auxin metabolism and root development」。
  • Nature|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揭示一類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被受體識別的分子機制
    2019年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與英國The Sainsbury Laboratory的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發表題為「異型受體複合物識別RALF多肽的分子機制」(Mechanisms of RALF peptide perception by a heterotypic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調控的新機制
    ,正確地對重力與光信號做出向性反應是植物順利存活的重要保證。2020年4月2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現代農學院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在Cell出版社期刊Cell Reports上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Asymmetric Expression of SAUR Genes Mediated by ARF7/19 Promotes the Gravitropism and Phototropism
  •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發文揭示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發文揭示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被受體識別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2日電 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與塞恩思伯裡實驗中心(The Sainsbury Laboratory) 和蘇黎世大學(the University of Zürich)的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
  • 生命學院揭示人類神經祖細胞增殖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1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羅振革課題組關於人類腦發育機理的研究論文。覆蓋哺乳動物大腦半球表面的大腦皮層控制各種感覺知覺信息輸入、運動控制、學習記憶以及抉擇認知等行為。相比其他哺乳動物,人類大腦皮層發生顯著擴增,其表面形成複雜的溝回結構,從而容納數量更多的神經細胞,形成更為複雜的神經網絡。大腦皮層的擴增被認為與人類智力的演化密切相關,但背後的遺傳和分子細胞機制卻不清楚。
  • 陳曉亞院士課題組發現植物抗蟲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從發芽生長到開花結實,植物要面對不同種群、日益頻繁的害蟲侵襲,而過於活躍的防禦反應大量消耗物質與能量,影響植物正常的生長發育。那麼,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如何調節自己的抗蟲反應呢?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植物抗蟲抗能力是否也會衰退呢?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陳曉亞院士課題組在一項研究中發現了植物抗蟲反應的這種時序性變化及調控機制。1月9日晚上6點,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茉莉素是最重要的植物抗蟲激素。在正常情況下,茉莉素信號處於靜止狀態。
  •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十大進展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的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