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通過急性或慢性口服攝入體內的聚苯乙烯納米顆粒,不論時間長短,均能對實驗培養出的人體和雞腸道內襯細胞的鐵吸收和運輸產生影響。該研究結論或將有助於為納米顆粒毒性研究提供一種低成本的高通量篩選工具。
由於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納米顆粒在經過設計後可具有廣泛的應用,比如食品工業或者藥物投遞。此外,據估計,在發達國家平均每個人每天消耗的人造細微及超細顆粒數量可超過1萬億。但這些納米顆粒的某些特性可能對多孔材料產生有害反應,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揭示納米顆粒對腸道內襯組織(即腸上皮組織)正常功能的慢性影響。
Michael Shuler和同事讓具有與人體胃腸道類似結構的雞急性攝入一定量聚苯乙烯納米顆粒,後經細胞培養發現,其鐵吸收和運輸能力下降。而改用慢性攝入方式後,腸道絨毛髮生重建,表面積增加,鐵吸收能力隨之變大。
研究人員表示,實驗所用到的聚苯乙烯納米顆粒一般被認為是無毒性的,然而其在正常生理過程產生的反應卻顯示了一種慢性有害應答的潛在機制。但他們也強調,口服攝入納米顆粒所產生的後果有很多還是未知的,還有待更多的研究,特別是弄清納米顆粒對營養吸收的影響。(來源:中國科學報 張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