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備考,是遴選路上永恆的課題。
記得自己在備考遴選時,和現在很多學員一樣,面對著未知的前途、繁忙的工作、繁雜的家庭事務、學無盡頭的備考知識,有過迷茫、痛苦甚至絕望……但此刻執筆的我,已然遴選上岸。回顧過往,在我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尋不著身後的支持,不知道如何邁出下一步的時候,我試著做了「六件事」,我想,這「六件事」對我遴選的成功,至關重要。
第一件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提振信心
「信心比黃金還重要」,沒有信心的世界,將會是一片黑暗,看不到任何希望。
在遴選備考的時候,我聽過很多關於遴選的言論,其中較多的言論是——「遴選備考,千萬別較真。因為,聽說遴選黑幕很多,有蘿蔔崗,還有選人偏好;有些人遴選面試被刷,就是因為他們是基層公務員或者是已婚人士,而招考部門並不偏好錄取此類考生」。
恰巧,我是一個類似「魔丸」性格的人,我一直相信現在很多事情眼見都未必為實,更何況是聽說,而且,我堅信凡事事在人為,不拼盡全力試一下,怎麼就能斷定自己不行呢。也正是因為信心的力量,讓我身懷六甲依然能夠自信地踏進遴選面試考場,奪得了只錄取一人的心儀崗位。
如果說學會「辨聽」是提振信心的第一步,那麼,學會「克難」便是提振信心的第二步。在遴選備考過程中,我也曾因理論學習感到迷茫無助,我當時的狀態用「一看寶典就頭疼,一看理論就頭暈」來形容都毫不誇張,我曾一度迷茫,畏懼理論學習。
在我不知所措時,我調整了學習方法,首先,先通讀寶典,用半個月的時間把易懂知識點進行了梳理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找回了自信。其次,再將理論難點逐個梳理,以「數量服從質量」為原則進行學習,有不懂的地方就找老師,問「度娘」——「什麼叫綜合治理」「社會力量參與治理的實例」「經濟轉型有關的政府文件」成為了百度瀏覽器的常客。最後,將所有的知識點按章節梳理總結。
最終藉助「先易後難」「化整為零」的「蠶食」學習法,我攻克了理論學習難關,頓時成就感爆棚,大大提振了我的備考信心。所以,遴選備考一定要提振信心,要相信「風雨過後終會見彩虹」。
第二件事:只有正視自己的無知,才能擴大自己的知識——正視自己
有時候,我們總是看不清自己,找不準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跳出自己看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遴選備考過程中,我們需要「揚長補短」,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看到自己的優勢,把優勢做強,還要看到自身的不足,把劣勢補齊。因此,在遴選備考前期,建議考生一定要從知識體系、備考能力等方面客觀剖析自己。
我備考遴選時,為了找準自己知識體系方面的優勢和不足,我先作答了一套遴選真題,然後結合參考答案和寶典的知識體系進行分析。
經過分析,我認為自己遴選備考的優勢模塊是案例分析專題,因為我善於讀材料,作答有思路;而最大的劣勢是大作文寫作專題,因為我的文章內容單薄,整體思路不清,寫作技巧匱乏。為了做強優勢模塊,我在案例分析專章訓練時,強化了限時作答訓練,力求達到「保質提速」的效果。
為了強化大作文寫作訓練,首先,我在晨讀和練字環節以名言警句、好的語段為藍本開展訓練,做到動手動嘴又動腦。其次,為了理順寫作思路,我以強化寫作邏輯為重點,每天堅持讀人民日報,總結人民日報文章的框架結構和觀點句、語句之間的用語邏輯,整理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最後,為了解決寫作技巧不足的問題,我將大作文劃分為標題、首段、正文、結尾等部分,在每部分中選取一種自己較為熟悉的寫作技巧進行專項訓練,比如,以「奮鬥無悔」為主旨,運用「排比」技巧寫作首段;再如,以「堅定信念、實幹為先、開拓創新」為三個分論點,運用「名言+總結+展望/號召/動員」的結構,寫作結尾段。
在正視自己的過程中,我明確了備考的方向和著力點。
像無頭蒼蠅一樣漫無目的地備考遴選,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的。所以,在提振信心、明確自身優勢和不足之後,一定要制定科學、周密的學習計劃。
一方面,計劃的制定,要注意針對性、操作性。「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因此,在制定計劃時要「量體裁衣」,根據自己實際工作忙碌情況、家庭生活壓力和學習基礎情況,科學分配計劃時間,合理統籌學習內容,兼顧「操作性」,不建議在自身較為忙碌的情況下,每日制定過多的學習任務,也不建議在自己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制定過多的學習難點。
我在備考時,因基層工作、家庭生活事務較為繁忙,所以,只將早上一小時、中午半小時、晚上三小時作為計劃時間,從晨讀、練字、看報、做題等方面制定備考計劃。
另一方面,計劃制定之後一定要付諸實施,一定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建議每日睡覺前,對自己制定的當日計劃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對已經完成的計劃任務及時銷號,對沒有完成的計劃任務要剖析原因,做好調整,確保按時完成。
結合前期備考經驗,我覺得在計劃執行過程中,最難推進落實的是理論和真題類的學習任務,因為理論和真題都是遴選備考的兩大難點,耗時多,容易導致計劃推進遲緩,影響計劃執行。
所以,建議大家不要在同一天內製定較多的理論和真題的學習任務。如果學員覺得自身自律性較差,可以在備考過程中找一個人進行結伴學習,形成互助關係,每日互相監督、互相促進。
第四件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活在當下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這是習總書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全國發出「活在當下,實幹為先」的強烈號召。
在遴選備考過程中,我們同樣需要做到珍惜眼前,活在當下,以學為樂,肯學苦學。在備考過程中,學員一定要警惕「拖延症」等現象。有很多學員在備考過程中放不下手機,看一分鐘的書本,要滑10分鐘的手機;還有的同學忍不了寂寞,舍不下酒場,為了「赴宴」不參與直播授課,不積極作答作業,上交的學費如同拋出的「水漂」「打狗的肉包子」。
在學員整個學習備考環節,老師顯得比學員還著急,出現「皇上不急急死太監」的怪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有的學員認為自己還年輕,機會多的是;亦或認為自己的備考時間非常充足,明天再備考,這其實是對遴選考試殘酷性認識不足的表現。
現階段,各層級遴選備考都是有年齡限制的,一般情況下要求35歲之下,特殊情況放寬到40歲;而且,每過一年,都會有新一批在職公務員加入到遴選大軍,這就說明,時間拖得越久,戰線拉得越長,你的備考壓力就越大,所以,面對有限的機會,有限的崗位,還是要立足當前,珍惜眼前,坐得住板凳,聽得進課程,真正將學習作為工作和生活之外的第一主業,沉下心,靜下氣,真真正正的去研究學問,學習知識,拿出幹勁兒、鑽勁兒來備考。
記得上岸後的學員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第五件事: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學會創新
同樣是一個班內的學員,有的學員學習進步特別快,有的學員學習進步比較慢,感覺停在原點,毫無進展。我有時在想,為什麼同樣的班級,同樣的老師,學員的學習成效卻不一樣呢?
雖然,不可否認存在基礎差異的因素,但還有一個核心因素就是創新學習能力的高低。也就說,老師講解完同一個知識點之後,有的學員不但能夠將老師講解的知識消化吸收,還能夠在老師講解知識的基礎之上,融匯貫通,形成自己特有的答題技巧;而有的同學只會機械的記憶老師講解的知識點,不會做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性的創新。
比如,在案例課堂上,老師講解用動賓短語作為觀點句是提高得分的應試技巧,有的學員就會將老師的這一技巧在案例題目中充分訓練後,探索性的在大作文中使用,並將單一的動賓短語拓展到雙動賓短語,形成對仗的策論文觀點句,這個過程就是創新學習的一種體現,這一類學員的學習的效果自然會比機械模仿的學員要高很多。
除了知識的創新學習之外,對於備考方法也是需要創新的。在整個備考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大神學員、上岸老師向考生推薦立足於他自身的備考經驗,這些經驗有的是共性經驗,有的是個性經驗,但都是別人的經驗。如果想在備考過程中取得好的備考效果,一定要在「拿來主義」上做好自己的文章,就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樣,要搞出自己的特色來。
要不要報培訓班學習,是遴選備考過程中肯定要思考的問題。其實,報班學習並不是說會替你押中遴選的題目,客觀的講,報培訓班學習的好處:
一是可以節省大量資料收集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為你節省出更多寶貴的時間用於知識點的吸收和消化;
二是理順整體備考的知識體系,熟悉應試技巧和作答思路,避免考生以「遴選小白」的身份浪費遴選機會;
三是對學員學習形成督促作用,幫助學員克服自身自律性差的備考難題;
四是形成愛學、樂學、肯學等「比學趕超」的學習氛圍,在班級中與其他學員比對學習,互相解答疑問,交流提高。
所以要不要報培訓班,就要看你自身的自律能力和遴選備考的基礎強弱。我對報班學員的備考學習認知,有兩點是非常深刻的:
一是在培訓班學習過程中,學員可以經常與其他學員溝通交流,解答其他學員的疑問,這個過程鞏固了學習的知識;
二是在作業訓練過程中,學員可以看到其他學員的作答,在比對其他學員作答過程中,能夠學習其他學員更為討巧的作答思路,所謂「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無論是自己學習還是一群人一起學習,都應該保持互相交流、互相溝通的學習方式,學會借力前行,因為,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遴選之路不是一馬平川,也不是斷頭路。所以,在遴選備考過程中,當你感到迷茫無措時,一定要提振信心,拿出正視自己的勇氣,以智謀和實力,用創新和合力,打破困局,扭轉困局,轉危為機。我相信,當你迷茫無助時,試著堅持不懈地做好這「六件事」,就一定能夠到達「遴選之路」的盡頭。
來源:北辰遴選 作者:北辰遴選寧靜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