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東東四歲的時候,爸爸媽媽響應二胎政策,給家裡新添了一個家庭成員——妹妹。而這個妹妹的到來,本應該是全家歡歡喜喜的一件事情,卻成為了東東噩夢的開始。
當妹妹剛出生時,因為爸爸媽媽沒時間照看東東,於是就把他送到了外婆家生活一個多月;每次和妹妹都想要一個東西時,爸爸媽媽也總說:「你比較大,你要學會禮讓一點。」東東感覺自己瞬間成為了一個多餘的存在,也漸漸的變得不愛溝通,性格也更為沉穩。
二胎政策的放開,使得很多原本的獨生子女都變成了「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像東東一樣「身份升級」的孩子並不少。而「身份升級」的背後,卻是無數個辛酸的成長史。
父母對於兩個孩子不正確的處理,使得老大對於這一轉變適應得不自然,甚至很多孩子會像東東一樣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失寵」的孩子,有了弟弟妹妹後,爸爸媽媽就拋棄了他們。二胎家庭到底該如何教育?父母做好迎接「二孩」到來的同時,是否做好了「老大」的心理輔導?
▋老大的「沉穩」是一種渴望重新得到父母重視的信號
老大往在性格上,往往會表現得比老二更加的沉穩,但是這看似對他們性格有利的一面,對於他們而言,卻是一種渴望得到父母重新重視的成長現象。
「老大」的身份會讓孩子擁有更多的羞恥心。
蔣方舟在《圓桌派》裡說:「如果一個人感到羞恥的時候,他的童年就結束了。」老大往往都是在父母的批評中長大的,而父母長此以往不能好好處理兩個孩子該如何教育。
將導致孩子心理上的產生失衡感。這種失衡感會讓老大產生更多的羞恥心,因為害怕挨罵,因為害怕被拋棄,所以他們總是在各種失落的情緒中掙扎的同時,想方設法的討得父母歡心。
而他們掙扎的行為表現往往是:通過故意欺負老二,想要控制和威懾老二,或者離家出走。啟蒙思想家盧梭就曾提過,作為老二的他,從小到大都是家裡寵愛的那一個。
而哥哥因為忍受不了家裡的忽視和偏心,在生氣的情況下,選擇離開家,並且再也沒有回來過。而在外人看來,哥哥這種離家出走的做法,無疑是想得到父母對他的關注。
「老大」的身份會賦予孩子一種獨特的「成就型性格」。
有關實驗研究,他們將父母分為兩種不一樣的類別。第一種類別的父母:不管是老幾,對孩子的教育都是一樣嚴格。第二種類別的父母:他們沒有那麼苛刻,對孩子的管教也比第一種父母寬鬆。
但同時又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的寬鬆教育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所以他們往往對於第一個孩子格外的嚴厲。因為他們認為,當老大經常受到苛刻教育時,老二也會形成一種警惕的意識,固然也不敢鬆懈。
學術界將父母的這種行為稱之為「涓滴效應」,主要意思是指,父母對於老大進行更為苛刻的教育,也賦予更高的要求,來試圖培養整個家的氛圍。
雖然第二種類型的父母會在以後的教育過程中,對於孩子的要求會變得更加的寬容,但是這種教育的效果會持續讓老大受益。
美國心理學家羅納德.理查森在《超越原生家庭》裡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根據科學研究,老大身上往往都有一種共同的性格表現,「老大」的身份會賦予他們獨特的「成就型性格」。
何為「成就型性格」?就是不斷的在父母面前討好他們,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同。而在孩子看來,只有他們足夠優秀,才值得父母的稱讚和愛。而這種性格的產生跟父母對待兩個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但是這也會讓老大往往比老二更加的優秀。
▋「老大」的身份是一把雙刃劍,他們的社交方式也會因此被弄得亂七八糟
心理學家羅納德.理查森還提過這樣一個觀點:雖然「老大」的身份會給孩子帶來很多性格上的完善,但同時也會對他們的社交方式產生消極不利的影響,因為他們的這種不平衡心理會讓他們的理念產生誤差。
在友誼上,擁有更強的控制欲和幹涉欲。
「老大」的身份會讓孩子擁有更大的控制欲和惡性競爭意識。而這種病態的心理,也會導致他們將競爭帶入友情中。就像他們覺得好朋友只能屬於他一個人。
甚至還喜歡對朋友的行為方式指指點點,對朋友的選擇也有很強的幹涉欲。而這種讓人不舒服的交往方式,往往會讓孩子處於被孤立的狀態,在友情上,「老大心理」讓他們絲毫不佔優勢。
在親密關係上,很難達到真正平等交往的狀態。
老大的控制欲也是他們處理親密關係中的一個致命弱點。對於兩個正在交往的人,並不能真正的運用平等方式處理。
而是,想方設法的在感情中佔主導位置,以此來穩固自己的地位。而這一種霸道的戀愛方式,往往讓人無法真正的接觸,也無法真正的達到情侶關係上的「共生」。
太過在意外界的眼光,十分渴望得到肯定和讚許。
日本小說家太宰治曾說:「別人寥寥數語的責備,對我如晴天霹靂。」
其實,老大的心理同樣也是如此,因為父母對於他們高的要求和嚴的管理,會讓老大形成刻意去在意別人的眼光,不斷試圖通過討好和取悅別人來滿足自己的心理。
所以很多時候,老大會害怕犯錯,也會經常用一些謊言去掩蓋自己的錯誤,來逃避自己的錯誤。然而,這麼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源於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老大」如何自我治癒?
父母再添一個孩子的時候,給予第一個孩子的往往不只是「老大」這個身份,還有與之俱來的積極的或者消極的影響。
但是二孩時代的到來,讓身份的變化變成了不容改變的事實。作為「老大」,到底在身份的突然變化中,怎樣才能達到自我治癒呢?
直面自己的情緒,用上進開啟自己的新世界。
弗洛伊德在早期的研究中,早已意識到:一個人的出生次序對於自己來說,有著很大的影響。觀察力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觀感對於他們來說,影響更大。
他們由於認知範圍的有限,所以對於外界的改變會表現得更為敏感。因為弟弟妹妹的出生,讓父母原本獨屬他們的那份的愛,現在卻要分為兩份來進行給予。而這種落差感會讓老大比老二更加的渴望得到關注,形成更加強烈的行為反應。
但是,這種老大獨特的成就型性格同時也會是打開他們新世界的一把鑰匙。但達到這個前提是,老大要正視自己的情緒,理解弟弟妹妹的到來,把成就型性格的有利方面發揮到最大。
在生活中不要喪失上進的熱情和衝勁。利用好這種成就型性格,不斷的激勵自己給弟弟妹妹做榜樣,正確的看待別人的眼光。如果老大能夠這樣正確的處理這種變化,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好的轉變的開始。
正確的處理人際關係中的焦慮,樹立平等寬鬆的交往關係。
張國榮在《阿甘正傳》裡有過這樣一句經典語錄: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地飛呀飛呀, 飛累了就在風裡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時候。其實,這正是對於老大最準確的描述。為了取得父母的肯定,不斷的往前飛,不斷渴望能夠飛得更好。
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老大要自我意識到這種心理不利於身心發展的,自己要學會從與弟弟妹妹惡性競爭中解脫出來。
並且就算沒有得到爸爸媽媽更多的關注,也要不斷的肯定自己,意識到通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已經成為了一個值得被肯定的人,他們同樣也值得被愛。
在人際交往中,並不需要再去使用「老大」的視角看待感情關係中的問題,不要以對別人的控制來試圖感受到自我在情感上的穩固和地位。享受別人給予的愛,也理解愛的含義。這才是老大最該活成的樣子。
擁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有著兄弟同胞間的那份特殊的愛。但是這份手足之情出現在不懂得教育裡又是不幸的,因為老二的到來,意味著要將所有的東西與愛分成兩份。
甚至還會在這過程中還會對老二有所偏心。這對於老大來說,都是充滿摧毀性的改變。所以,在二孩時代的趨勢下,父母只有更加懂得教育,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