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子錢是中國的一種民間習俗和傳統,就是別人結婚、生孩子、辦喪事、過大壽,包括單位、個人喬遷之類的,相關的人要去送錢。在古代並沒有流行送份子錢的習俗,人們習慣送東西。清末民初時,送份子錢成為上流社會舉辦喜事必不可少的項目。解放初期,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流行送份子錢。「文革」時期,親朋好友會送暖壺、臉盆等生活用品做為賀禮。改革開放後,商品經濟觀念深入人心,直接送錢為全社會所接受,送份子錢成為賀禮的主要方式。
民間的習俗根深蒂固,人們通過辦事兒、隨禮尋求地位認同。人們普遍認為隨份子的錢多錢少是可以說明一些問題的,起碼證明你們之間的關係怎麼樣。大部分人會覺得送少了關係就遠了。
單位同事小郭,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她們科的一位同事就去看望了她,並給了她喜錢,孩子過滿月,她便打電話告訴該同事讓去喝喜酒,同事很給面子,去捧了場,不過這次沒上賀禮。事後,該同事才聽說,小郭覺得自己特別不地道,去喝喜酒竟然不給隨禮。可是她卻覺得自己為生孩子這事已經給過她賀禮了,為什麼還要再上禮?本來同事是一番好意去看望她,結果卻事與願違。
也有一些人,本來不計劃辦賀席了,可是覺得自己隨過別人的禮,不辦吃了大虧。我家有個親戚,她嫁了外地,生了兩個孩子,本來婆家那邊的習俗孩子不過三周歲生日,只過一周歲和十二歲,但是她覺得自己在娘家親戚這邊都隨了三周歲生日的禮,於是她給自己的兩個孩子補辦了一場三周歲生日的宴席,這要是不辦,虧吃的不情願啊!
在我老家,以前老二如果性別和老大一樣,不管是過滿月還是三周歲,以後就不辦酒席了,可這兩年,不管生幾個,不管性別,都要大擺宴席,收份子錢。
親戚朋之間隨點份子錢也只能是走動走動,避免關係生疏了,可要是給單位領導隨份子錢,似乎就成了拉近與領導的距離,想讓提拔提拔,或者保全現在的烏紗帽的一條捷徑了。
近幾年,習總的反腐倡廉可是把這些官爺們傷透了腦筋,怎樣不露聲色的收份子錢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領導辦事不擺宴席,也不通知單位下屬,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不管通過什麼渠道,單位的人,有求於他的人,一個個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到了辦喜事的這天,該來的人一個也不會少,領導料事如神,早已委託好管帳先生,大家悄悄的隨了禮,悄悄的撤退了,領導沒準備宴席啊!這可真是一筆不錯的生意,份子錢照收不誤,宴席卻省下了,何樂而不為?
份子錢本來是一點心意,隨多隨少,量力而行,可是有的人把隨份子錢當成了一種衡量標準。你給我隨的多,夠哥們;隨的少,今後咱們離的遠點。隨份子錢的時候,好多人都特別矛盾,對份子錢的多少總是思量再三,生怕一不留心這多年的關係就要受到影響。
隨份子是中國人的一種習俗。親朋好友,同學鄰居,單位同事,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大家湊一把,添一份力量,既拉近感情,又能解燃眉之急,隨份子裡,有著同喜同悲的感情。份子錢代表了一份祝福,但是錢永遠不能代替感情,如果將份子錢的多少作為感情遠近的標準,恐怕就喪失了人與人情感的原汁原味。
我想,這份子錢已成了好多人的煩心事,也給好多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那麼,在隨份子這條路上,您有什麼好辦法,歡迎留言,給大夥支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