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哥導讀:奶粉中的糖有很多,比如乳糖、白砂糖、葡萄糖漿、玉米糖漿、麥芽糊精等,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這類成分,我們將陸續對它們逐行講解。今天我們要分析的糖就是糖漿類,關於它的來源、應用以及選擇奶粉的建議,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糖漿
糖漿,屬於「游離糖」,游離糖的概念比較廣泛,包括兩大類,一是用於食品加工過程中添加的蔗糖(白砂糖)、果糖、果葡糖漿、葡萄糖等,另一類就是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分。
當然,天然存在於乳汁中的乳糖不屬於游離糖,是為嬰幼兒生長發育提供能量和營養的重要碳水化合物。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奶粉中添加的糖漿主要是葡萄糖漿和玉米糖漿。
葡萄糖漿:以澱粉或澱粉質為原料,經全酶法、酸法、酶酸法或酸酶法水解,精製而得到的含有葡萄糖的混合糖漿。
玉米糖漿:採用玉米澱粉為原料,經過多種酶水解製成以麥芽糖為主的糖漿。
也就是說,葡萄糖漿、玉米糖漿來自於澱粉。澱粉屬於大分子的碳水化合物,由葡萄糖聚合而成,是植物中(玉米、馬鈴薯、小麥等)儲存的養分。
糖漿在奶粉中的應用
糖漿由於其粘度適中、抗結晶、冰點低等優點,常被用於各種食品中,如罐頭、果凍、軟糖、麵包、糕點等食品。這些廣泛運用於食品中的添加糖,雖然並未禁止添加到奶粉中,但卻獲得了個「敏感成分」的頭銜。原因主要是糖漿作為碳水化合物,食用後對人體的作用都是為人體提供易於消化和吸收的葡萄糖,但可提高奶粉的稠度、甜度及口感。
此外,在現行國標中,對於乳基嬰兒配方食品,首選碳水化合物應為乳糖、乳糖和葡萄糖聚合物,而且1段奶粉要求乳糖含量≥90%,2、3段雖未規定,但在新國標(徵求意見稿)對其標準做了進一步調整,要求2段奶粉乳糖含量≥90%,要求3段奶粉乳糖含量≥50%。乳糖是存在於乳汁中的一種的糖類,對嬰幼兒生長發育有益,並且甜度適合嬰幼兒口味。
因此,不添加白砂糖、糖漿等糖類的奶粉,可以簡單理解為「全乳糖奶粉」。但部分寶寶乳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較低,對乳糖消化能力有限,食物中需要避開乳糖,這時候就可以食用「無乳糖奶粉」,又稱腹瀉奶粉,來改善乳糖不耐受。此時,葡萄糖漿、玉米糖漿等糖類就是可替代乳糖,為嬰幼兒提供基礎的能量保障。
糖漿的甜度
作為糖,媽媽們最關心的還是它的甜度。要理解糖漿的甜度如何,我們可以用白砂糖(蔗糖)的甜度為基準(相對甜度為1)來對比,如下:
蔗糖:相對甜度1
乳糖:相對甜度0.16~0.27
葡萄糖漿:相對甜度0.7
玉米糖漿:相對甜度0.46
可以看出乳糖的相對甜度較低,葡萄糖漿、玉米糖漿的相對甜度是較高的,尤其是葡萄糖漿。
0-3歲是寶寶味蕾的發育期,甜味的刺激可能會影響寶寶的偏好,養成偏食、挑食的習慣。而長期攝入含游離糖較高的食物(包括輔食、零食等),可能引起齲齒,肥胖等健康問題。
減少糖的攝入一直是各大營養機構倡導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5年發布關於成人和兒童糖攝入的指南,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游離糖的攝入都建議控制在總能量的10%以下,最好能進一步控制在5%以下。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對7~24月齡寶寶輔食餵養提倡「輔食不加調味品,儘量減少糖和鹽的攝入」,即輔食應保持原味,不加鹽、糖以及刺激性調味品,保持淡口味。淡口味食物有利於提高嬰幼兒對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減少偏食挑食的風險。淡口味食物也可減少嬰幼兒鹽和糖的攝入量,降低兒童期及成人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選擇奶粉建議
因此,如果是要選擇奶粉,可以先看配料表。除特配粉外,儘量選擇全乳糖的,也就是不添加額外游離糖(如白砂糖、葡萄糖漿等)的奶粉。
根據配料表的原料排序情況,我們還可以大致判斷其添加糖的佔比情況,排序越靠前的,含量越高,在對比多款奶粉時需要注意這一點。
當然,也無需談「糖」色變,寶寶在在日常飲食中還是會接觸許多糖類,比如一些水果(蘋果、梨、葡萄、哈密瓜等)中的含糖量也不低。
所以已經選擇的奶粉中含有糖漿/糖漿固體等添加糖類,寶寶喝的適應的情況下,不必刻意再去更換奶粉,對於腸胃不好的寶寶來說,轉奶帶來的腸胃刺激更加影響寶寶的營養吸收。
但是要更加注意在日常飲食中,一些含糖高的水果及零食(蛋糕、糖果、飲料、蜜餞等)要儘量少攝入,並注意看一些加工食品的食品標籤,從食品標籤上的配料表可查到額外添加的糖,比如白砂糖、蔗糖、麥芽糖、果葡糖漿、濃縮果汁、葡萄糖、蜂蜜等。
總結
葡萄糖漿、玉米糖漿在食品中運用廣泛,具有增稠、調節甜度及口感的作用。如果在選擇奶粉時,白砂糖、糖漿等添加糖屬於減分項,可選擇規避。如果正在喝的奶粉中含有這類成分,寶寶也喝得比較適應,也不必刻意更換奶粉,但需要注意減少游離糖的攝入。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如果您對如何選奶粉還有疑問,可以在文末給我們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