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翁痴迷龍舟模型30載

2020-12-24 順德新聞網


    梁明坤,90歲,容桂人,自60歲退休後便迷上龍舟模型,三十年來熱情不減。他所造的龍舟模型不但活靈活現,插上電源,龍舟模型上划船的、打鼓的、揚旗的齊齊動起來,頗為逼真。這些模型從設計到製造,全由明叔一人完成。由於全是手工操作,所以一年只能做幾件作品,但每件必屬精品。


    目前,像明叔那樣用手工製造模型的已經為數不多,而通過手工製造傳統工藝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雖然明叔的工作坊開在深巷裡,但有不少人慕名前往下訂單。明叔的兩個兒子也從他那裡學會了這項手藝,他們希望把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傳承下去。


  藏在深巷裡的工作坊


    原以為明叔的工作坊應該開在顯眼的地方,但手拿地址卻無法找到,最終求助附近街坊,幾經問路終於找到了。容桂北朝直街,這是一條狹窄深邃的小巷,明叔的工作坊就開在這裡,他的家也在附近。工作坊被巷子一分為二,一邊陳列著明叔的成品和半成品,另外一邊是兩層的,做龍舟模型的主要工場就在這裡。


    為何愛上做龍舟模型這玩意呢?明叔說:「我以前在順德柴油機廠做模板工,上世紀80年代退休後,還是想找點事情做做。自己有這樣的手藝,又對龍舟這種傳統的東西比較感興趣,於是就開始敲敲鑿鑿研究如何做龍舟模型了。」


    明叔做的第一個龍舟模型是長1.6米的小龍舟。「這個小龍舟經過了三四年的改良才做出理想的效果。」明叔說:「我是做模板出身的,做龍舟的外形以及雕刻那些是難不到我的。但我希望我做出來的龍舟模型是會動的,這就傷腦筋了。」明叔不斷研究,龍舟上的槳手該如何動,打鼓的該如何動,應該在哪個部位割成關節位。他又思考,通電後電路該如何走。為此,他還請教了一位精通電路的朋友,讓他幫忙設計電路圖紙。就這樣,經過幾年的反覆修改,終於做出了他心目中的龍舟模型。


  挑戰難度的老頑童


    在退休當年,明叔決定做龍船模型的時候,他的家人一度不支持,他們認為退休後就該好好修養,不應該再操勞了。但明叔並不這樣認為,他說:「要找些事情來做,讓退休的生活充實起來。」


    明叔介紹,做一個龍舟模型,要選用老樟木,接著是開料、放樣、造型、雕刻、成型、打磨、著色、裝飾等工序,最後,還要為龍頭安裝上鼻球、龍鬚、龍舌、龍珠,這樣才算完成。「完成這些工序,得花上幾個月的時間。所以,一年只能做幾件作品,但我要求自己做出來的必須是精品。」


    「做了30年,越做越喜歡。」明叔說:「特別是碰到有點難度的,就要不斷思考如何去做出來。一個龍舟模型從開始到成形,那種過程讓人很享受。我也常常告訴自己,這樣的困難都可以克服,還有什麼不能克服。因此,心情便非常舒暢。」


    雖然明叔今年90高齡,但手腳還是非常麻利。做龍船模型,腦袋要不斷思考,手腳要不斷運動,大概是這些經常性的鍛鍊,讓明叔的體魄依然強健。「我會繼續做這些模型,直至不能做為止。」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明叔不但自己過得開心,而且他把開心傳播給別人。如有喜慶事的時候,明叔把自己的作品推出去,播著龍舟歌,展示他親手製作的龍舟,這時他後面總會跟著一大班人圍觀。例如在千禧年,為了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明叔精心雕制了一條龍舟花燈在容桂千禧廣場展示、巡遊,以示慶賀。後來還參加了衛紅社區舉辦的中秋月光晚會花燈競賽,因其製作的龍形雕刻精緻、惟妙惟肖,被評為特等獎。


    除了做龍舟模型,明叔還做其他工藝品。如今年他開始做一隻大公雞。「我到廣州,看到街上有人穿著個公雞當街叫賣雞公欖,電視裡的《七十二家房客》裡福哥用的那個公雞也非常受歡迎。我想不如我自己也做一個,做得要比他們的都要精緻。」目前,明叔的這個公雞模型的形狀已經出來了,工序已完成了一半。


    此外,明叔的龍舟歌是自編自唱的。他經常到街區參加生日會,並以龍舟歌的形式現場編歌詞為其祝賀。


  ■傳承人


  梁海英: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行業


    56歲的梁海英是明叔的兒子,他和另外一個兄弟一起繼承了明叔的手工藝。梁海英說:「這個行業很有意思,我們有計劃把工作室做得好一點,接下來會做一些仿古的龍舟。」


    記者:你一直都是從事這個行業嗎?
    梁海英:不是的,我以前在機械廠工作。爸爸退休之後執著地要從事這一行業,我們看到他這樣有毅力都很支持他,也會幫他打下手。可能是被他的精神感動了吧,我對這個行業的興趣越來越濃,後來乾脆專職和他一起設計和製作龍舟模型。


    記者:目前的成品當中,都有你的勞動在裡面吧?
    梁海英:很多都有的,我主要配合爸爸繪圖、雕圖等,也逐步掌握其他工序。


    記者:你們接下來有何計劃?
    梁海英:以前我們做的龍舟模型,都是觀賞性為主的,接下來我們想做一些仿古類型的,品種可能會嘗試多元化。另外,目前的工作室還是不夠用,如果條件成熟的話,我們將改善工作室。


    記者:你會把這門手工藝傳授給後輩嗎?
    梁海英:如果有人肯學,我肯定願意把它傳承下去。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對此不感興趣。

相關焦點

  • 新活廣州丨這些廣州後生戀上龍舟「周邊」,龍舟文化傳承因他們而致遠
    在番禺石碁永善村,有一位叫張劍輝的「90後」年輕人,痴迷製作「迷你龍舟」多年,他所製作出來的龍舟模型不僅精巧細緻,甚至還能和真正的龍舟一樣下水!別看張劍輝現在做的每個模型都做得和真正的龍舟一模一樣,實際上他卻沒有經過專業老師的指導,全靠自己在網絡上自學製作方法,再經過長時間的嘗試和摸索,練就如今的高超手藝。
  • 靚麗馬來妹痴迷遊戲15載 超愛FPS殺人如麻
    靚麗馬來妹痴迷遊戲15載 超愛FPS殺人如麻 2015-05-30 21:32:51 來源:貓撲大雜燴 作者:未知 編輯:艾蘭海賽德 瀏覽:loading
  • 金華首個「龍舟小學」!金東區第二實驗小學舉行首屆龍舟文化節
    6月23日上午,金東區第二實驗小學舉行首屆龍舟文化節,孩子們「穿越」千年時光,興致勃勃地包粽子、做香囊、做龍舟模型,在操場上進行旱地龍舟賽。  學生們紛紛表示,旱地龍舟很好玩,希望以後有機會體驗真正的水上龍舟競渡。其實,學校此前已成立龍舟隊,隊員們在市龍舟協會的指導下,多次在婺江上划龍舟,感受了合作拼搏的激情。
  • 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孫志芳:從小痴迷做手工花燈「巨作」創造世界紀錄
    現在的孫志芳是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對於手工花燈,他痴迷了一輩子,」人活著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真是太幸福了。現在在家裡可以專心花燈,還有這麼多人喜歡,我很知足。「孫志芳告訴告訴記者,「我老家在昌邑縣飲馬公社瀏河鄉(緊挨平度),盛產全國著名的昌邑綢,現在很多人都在養蠶的,父母從農村來青島打工,農忙時還回老家種地,我就生在青島。」
  • 金華首個「龍舟小學」成立 - 浙江省體育局
    近日,金華金東區第二實驗小學舉行了首屆龍舟文化節,該校學生們「穿越」千年時光,興致勃勃地包粽子、做香囊、做龍舟模型,饒有趣味地在操場上進行旱地龍舟賽。  旱地龍舟賽尤其受到了學生們的一致歡迎,各班選拔的隊員們跨坐在龍舟上,隨著裁判一聲令下,旱地龍舟如「遊龍」般飛躥,彼此各不相讓。現場歡呼聲、加油聲一浪接一浪,氣氛緊張又熱烈。
  • 包粽子、DIY龍舟 這幾天,帶孩子去品味端午文化
    2017年05月27日 07:40 來源: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 作者:黃佔玲 黃婧 編輯:韋仲達 包粽子、DIY龍舟、製作香囊……這幾天,帶孩子去品味端午文化
  • 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以及龍舟比賽規則(圖)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  活動由來  歡天喜地賽龍舟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lOO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
  • 自製龍舟,六旬老人蕩起雙槳
    張師傅的龍舟是不是很可愛? 圖片來自網絡「大家快來看!淮安退休老人自製龍舟,首次下水哦!」昨天,淮安網友「呼嚕的小豬」發帖大讚鄰居張志銀老人,「前天我路過他家門前,正巧看到張師傅拖出來一條龍舟,要去試航。
  • 於錫祿與黑板報結緣30載
    於錫祿正在進行插圖今年77歲高齡的老黨員於錫祿與粉筆、黑板作伴了30載。30年如一日辦黑板報被村民傳為美談。說起於錫祿在代縣老幹部隊伍裡無人不曉。2005從代縣農業技術推廣站退休,是高級農藝師。7月29日上午,我們赴西關村,走進了於錫祿的家中,零距離他進行了採訪。談起義務辦板報的事情來,老於滔滔不絕。與黑板報結緣,純屬偶然。
  • 簡論三人燕尾龍舟的起源及其他
    清遠是「中國龍舟之鄉」,龍舟競渡,源遠流長。據民國版《清遠志》載,明代清遠「扒龍船」之風已遍布各鄉。清遠龍舟主要分兩種,一是遊龍,以杉木所造的大型龍舟,設24槳,加鼓手和舵手可乘坐26人。遊龍均以大江大河為活動地點。二是「三人艇」,因舟形似燕尾,習慣以三人扒之,故俗稱「三人燕尾龍舟」。
  • 老人痴迷根雕50載:為做「維納斯」遠赴羅浮宮觀察
    【解說】今年79歲的吉林長春市民郭相武自年輕時便痴迷根雕藝術,在他專門開闢出來的房間內,陳列著老人一生精心製作的根雕作品。老人說,每天都要進去呆上半天,擦拭這些物件。  郭相武是一名退休教師,興趣愛好十分廣泛的他也擅長古董鑑賞。10月10日,記者來到郭老家中,了解他與根雕的點滴往事。
  • 造船師嘗試用碎料制袖珍龍舟 曾被收藏者買走(圖)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扒龍舟」活動非常興盛,上門訂購龍舟的人絡繹不絕,鬥朗村的龍舟製作也非常火熱,師傅們時常要夜以繼日趕製龍舟。「以前做龍舟是到訂做了龍舟的那個村子裡去做,我出生時,父親在外地忙著造船,好幾天都沒空回來。」在霍灼興的印象中,他的哥哥很年輕時已經開始到各地做龍舟,那時製作龍舟一度是村裡最為吃香的副業,師傅一天下來能拿到幾塊錢的工資,這在當時是很不錯的收入了。
  • 「四月初八鑼鼓嚓,龍舟兜底挖」!中堂35年老龍舟被喚醒
    5月30日清晨,中堂鎮四鄉村86歲村民郭宗庭早早趕到郭氏祠堂對面河畔。這裡將舉行「起龍舟」儀式——把埋在泗湧裡15年的龍舟挖出來。當天來到現場看「起龍舟」的,還有眾多的村民以及攝影愛好者。「四月初八鑼鼓嚓,龍舟兜底挖」。在東莞水鄉,各村都有「起龍舟」習俗,但隨著輕便的杉木龍舟取代沉重的松木龍舟,「起龍舟」儀式淡出民眾視線已經二三十年。此次重溫「起龍舟」儀式,讓更多人體驗水鄉傳統「起龍舟」文化習俗,有利於中堂龍舟文化的保存記錄、宣揚和傳承。
  • 龍舟競渡:諸神的遊戲,大隱隱於市的「民間」樣本
    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龍舟劃手,著作《諸神的遊戲——中國福州龍舟的傳統與禁忌》近日將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訪問了諸多與龍舟有關的人物,以龍舟為線索溯源福州地區的龍舟傳統,還原古老的內河文化,呈現了一個獨特的關於「民間」的樣本。以下內容摘編自該書序言及《家園》雜誌「龍舟之境」特刊部分內容,澎湃新聞經授權發表。
  • 自製「龍舟」迎端午
    東營網訊 5月23日,利津縣第三實驗幼兒園舉行自製「龍舟」活動,萌娃們利用廢舊物品製作龍舟模型,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 聊城沙鎮一村民痴迷木製模型 用微縮古建築留住城市記憶
    經過他一番精雕細刻,精緻拼接,就變成了一件件古韻古色的微縮木製模型。17年來,修士高用各式木料精心製作了山陝會館、光嶽樓、獅子樓、東方明珠等近200件知名建築和城市地標的微縮木質模型。「建築是一種文化,也是城市寶貴的記憶,我希望能用這種方式將它們珍藏。」修士高說。
  • 和縣白橋牛屯河有30多個村子的龍舟競渡
    7月15日,白橋鎮龍舟民俗活動迎來高峰期,來自該鎮30支龍舟參加競渡,千餘名群眾慕名齊聚牛屯河河岸兩側,興致勃勃地觀看了龍舟民俗活動。活動現場,人頭攢動、氣氛熱烈。在激情澎湃的敲鑼打鼓聲中,各條龍舟上的隊員們個個卯足幹勁,搖旗吶喊,大家奮勇向前,爭先恐後,揚起雙臂劈浪斬棘,整齊劃一地奮力向著終點前行。觀眾們熱情高漲,加油助威聲此起彼伏,響徹牛屯河兩岸,河面上空歡聲笑語不斷。 據了解,白橋鎮划龍舟活動歷史悠久,一般每十年形成一次。近年來,由於全鎮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龍舟下水次數較以往有所提高。
  • 國內現存最古老龍舟在佛山被「喚醒」
    南方網訊    國內現存最古老的龍舟5月10日在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被「喚醒」,這條「老龍」將在端午節當天到廣州探訪「契仔」泮塘小龍。現在的鹽步「老龍」並不參與傳統的龍舟競速,只在賽事盛會中進行遊龍表演。  據鹽步老龍禮俗的傳承人邵鉅熙說,鹽步老龍與泮塘龍舟有深厚淵源。在明朝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的端午節,因為參加在珠江河上舉辦的龍舟競渡,兩地鄉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兩地龍舟由此「結契」。
  • 石排田寮村舉行龍舟下水儀式
    昨日上午,石排鎮田寮村30米長的龍舟下水。通訊員供圖  「嘿,嘿,嘿……」江面上,數十人在龍舟上簡短而有力地齊聲吶喊,跟著節拍快速地揮動船槳。端午節未到,龍舟已經划起來啦?原來,這是東莞石排鎮田寮村30米長的龍舟舉行下水儀式。  每年龍舟下水,可是村裡的一大喜事,昨日早上8時許,上百號村民就來到江邊,準備迎接龍舟。
  • 龍舟競渡起源於長江中遊楚人劃龍鳳舟引魂升天習俗
    龍舟競渡起源於長江中遊楚人劃龍鳳舟引魂升天習俗。1973 年於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圖》,繪有巫師乘龍舟升天的情景:畫面正中是一位有鬍鬚的巫師人物,側身直立,寬袍高冠,腰佩長劍,手執韁繩,神情瀟灑地駕馭一龍形船,迎風飛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