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坤,90歲,容桂人,自60歲退休後便迷上龍舟模型,三十年來熱情不減。他所造的龍舟模型不但活靈活現,插上電源,龍舟模型上划船的、打鼓的、揚旗的齊齊動起來,頗為逼真。這些模型從設計到製造,全由明叔一人完成。由於全是手工操作,所以一年只能做幾件作品,但每件必屬精品。
目前,像明叔那樣用手工製造模型的已經為數不多,而通過手工製造傳統工藝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雖然明叔的工作坊開在深巷裡,但有不少人慕名前往下訂單。明叔的兩個兒子也從他那裡學會了這項手藝,他們希望把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傳承下去。
藏在深巷裡的工作坊
原以為明叔的工作坊應該開在顯眼的地方,但手拿地址卻無法找到,最終求助附近街坊,幾經問路終於找到了。容桂北朝直街,這是一條狹窄深邃的小巷,明叔的工作坊就開在這裡,他的家也在附近。工作坊被巷子一分為二,一邊陳列著明叔的成品和半成品,另外一邊是兩層的,做龍舟模型的主要工場就在這裡。
為何愛上做龍舟模型這玩意呢?明叔說:「我以前在順德柴油機廠做模板工,上世紀80年代退休後,還是想找點事情做做。自己有這樣的手藝,又對龍舟這種傳統的東西比較感興趣,於是就開始敲敲鑿鑿研究如何做龍舟模型了。」
明叔做的第一個龍舟模型是長1.6米的小龍舟。「這個小龍舟經過了三四年的改良才做出理想的效果。」明叔說:「我是做模板出身的,做龍舟的外形以及雕刻那些是難不到我的。但我希望我做出來的龍舟模型是會動的,這就傷腦筋了。」明叔不斷研究,龍舟上的槳手該如何動,打鼓的該如何動,應該在哪個部位割成關節位。他又思考,通電後電路該如何走。為此,他還請教了一位精通電路的朋友,讓他幫忙設計電路圖紙。就這樣,經過幾年的反覆修改,終於做出了他心目中的龍舟模型。
挑戰難度的老頑童
在退休當年,明叔決定做龍船模型的時候,他的家人一度不支持,他們認為退休後就該好好修養,不應該再操勞了。但明叔並不這樣認為,他說:「要找些事情來做,讓退休的生活充實起來。」
明叔介紹,做一個龍舟模型,要選用老樟木,接著是開料、放樣、造型、雕刻、成型、打磨、著色、裝飾等工序,最後,還要為龍頭安裝上鼻球、龍鬚、龍舌、龍珠,這樣才算完成。「完成這些工序,得花上幾個月的時間。所以,一年只能做幾件作品,但我要求自己做出來的必須是精品。」
「做了30年,越做越喜歡。」明叔說:「特別是碰到有點難度的,就要不斷思考如何去做出來。一個龍舟模型從開始到成形,那種過程讓人很享受。我也常常告訴自己,這樣的困難都可以克服,還有什麼不能克服。因此,心情便非常舒暢。」
雖然明叔今年90高齡,但手腳還是非常麻利。做龍船模型,腦袋要不斷思考,手腳要不斷運動,大概是這些經常性的鍛鍊,讓明叔的體魄依然強健。「我會繼續做這些模型,直至不能做為止。」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明叔不但自己過得開心,而且他把開心傳播給別人。如有喜慶事的時候,明叔把自己的作品推出去,播著龍舟歌,展示他親手製作的龍舟,這時他後面總會跟著一大班人圍觀。例如在千禧年,為了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明叔精心雕制了一條龍舟花燈在容桂千禧廣場展示、巡遊,以示慶賀。後來還參加了衛紅社區舉辦的中秋月光晚會花燈競賽,因其製作的龍形雕刻精緻、惟妙惟肖,被評為特等獎。
除了做龍舟模型,明叔還做其他工藝品。如今年他開始做一隻大公雞。「我到廣州,看到街上有人穿著個公雞當街叫賣雞公欖,電視裡的《七十二家房客》裡福哥用的那個公雞也非常受歡迎。我想不如我自己也做一個,做得要比他們的都要精緻。」目前,明叔的這個公雞模型的形狀已經出來了,工序已完成了一半。
此外,明叔的龍舟歌是自編自唱的。他經常到街區參加生日會,並以龍舟歌的形式現場編歌詞為其祝賀。
■傳承人
梁海英: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行業
56歲的梁海英是明叔的兒子,他和另外一個兄弟一起繼承了明叔的手工藝。梁海英說:「這個行業很有意思,我們有計劃把工作室做得好一點,接下來會做一些仿古的龍舟。」
記者:你一直都是從事這個行業嗎?
梁海英:不是的,我以前在機械廠工作。爸爸退休之後執著地要從事這一行業,我們看到他這樣有毅力都很支持他,也會幫他打下手。可能是被他的精神感動了吧,我對這個行業的興趣越來越濃,後來乾脆專職和他一起設計和製作龍舟模型。
記者:目前的成品當中,都有你的勞動在裡面吧?
梁海英:很多都有的,我主要配合爸爸繪圖、雕圖等,也逐步掌握其他工序。
記者:你們接下來有何計劃?
梁海英:以前我們做的龍舟模型,都是觀賞性為主的,接下來我們想做一些仿古類型的,品種可能會嘗試多元化。另外,目前的工作室還是不夠用,如果條件成熟的話,我們將改善工作室。
記者:你會把這門手工藝傳授給後輩嗎?
梁海英:如果有人肯學,我肯定願意把它傳承下去。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對此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