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網友的留言:
作為女生,小時候我奶奶看不起我媽媽生了兩個女孩,重男輕女的她一點都不待見我們。長大一點,脾氣暴躁的大男子主義父親,母親稍與他意見不同或者爭執,便拳腳相加,宣示他在家裡的主權。
讀小學後,父母對我們的家教特別嚴,不準穿裙子,不準跟男孩子玩,不準頂嘴等等一系列不準。再後來開學了,老師按學生成績的分數來安排座位,成績好的坐前面,成績差的往後靠。後來有新同學插班到我們班級,因為一直在外地跟隨父母在身邊就近讀書,所以滿眼的瞧不起我們這些鄉下的土包子,不願一起玩耍。
再後來讀初中,班主任是個年紀不大的男老師,聽說是校長的親戚,而原本的班主任卻就這樣只當了任課老師……
慢慢的我們都成年出社會以後,學歷鄙視,就業鄙視,貧富差異的鄙視,為人處事的鄙視,家境的鄙視等等,全部圍繞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無處不在的鄙視鏈!
01什麼是鄙視鏈?
鄙視鏈,是當今網絡社會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
鄙視,這一詞本身就有著強烈的不平等姿態。我好,你壞!我優,你劣!我高級,你低俗!我核心,你邊緣!……我與你始終都處於天平的兩端,我的與你不同才能顯示個性。
在鄙視已經變得公然、無畏、無所顧忌的當下,似乎不鄙視無以證明自己的優秀、高端與成功。你鄙視我,我鄙視他,鄙視食物鏈將消弭的等級制度再次建構,豎中指、翻白眼就是隔開自戀、自卑的「宮牆」。
這裡的鄙視,指向的並非道德,鄙視的對象不是偷竊、搶掠這類損人利己的事,而是更加私人化的品位、調性、階層等等。
那麼鄙視鏈在我們的生活中到底是如何存在的呢?它的背後又隱藏著哪些心理機制?我們又該如何去突破呢?
02無處不在的鄙視鏈
在現實生活中,豆瓣上一段點讚量很高的評論是這樣形容的:&34;
兩個愛看書的人聊天,你會發現喜歡看哲學、心理學、文學經典等等書籍的人,一般來說都瞧不上那些喜歡看雞湯文、成功學的人,因為在他們的心裡,普遍認為雞湯文和成功哲學都是所謂沒有營養的書。
追潮流,趕時尚的人,大多看不上土老帽;經常出國旅遊的,往往瞧不上只要出個門都要發圈秀的人;喜歡小眾音樂的一般來說瞧不上聽口水歌的;愛看歐美大片的一般會覺得看國產片的有點low;用幾百上千塊的耳機聽歌的人會覺得用幾十塊的耳機聽歌是在糟蹋好歌。
針鋒相對的鄙視能夠讓兩個人在交鋒中火花四射,志同道合的鄙視,更能促進感情增長。《簡·愛》裡,羅切斯特對英格拉姆的鄙視,讓簡·愛心中大感安慰。羅切斯特犯過和班尼特老先生同樣的錯,貪戀美色而娶了一個並不真心喜歡的女人,在簡·愛出現之前,他對連同自己在內的世界都無限鄙視,當他遇到他可以尊重的簡,他被救贖了。
可見,「鄙視」這件事,雖然沒有「憤怒」「厭惡」來得激烈,但有時更能引發重大的轉向。有個段子說,一句「某某是傻×」足以讓兩個不太熟悉的人感情瞬間升溫,阮籍擅做「青白眼」,也為他贏得了不同於流俗的名聲。眼下更有一些網紅,靠氣場宏大的鄙視,贏得無數粉絲的膜拜,若你試著把那鄙視抽離,會發現內中一無所有。
在社交媒體極度發達的今天,學會鄙視,不被他人鄙視,簡直是一門必修課。比如,當一個熱門事件出來時,你會發現,首先有些人發聲,然後這些早發聲者一定會被後來者鄙視,然後又有後來者,再進行反鄙視。爭論最後脫離本題,變成一場逼格大比拼,人人都舌燦蓮花,要站到鄙視鏈的最頂端。
鄙視有時也能暗中修補內心的空缺。可以說,世人或多或少地都會有點依賴鄙視鏈。電視劇《歡樂頌》裡,老江湖樊勝美看不上傻甜白邱瑩瑩,白富美曲筱綃看不上她眼中的「撈女」樊勝美,比曲筱綃更高等的高智商海歸金領安迪倒不隨便鄙視誰,但是觀眾替她把不學無術、小家子氣的曲筱綃給鄙視了。能夠引領觀眾迅速進入鄙視鏈,這部電視劇就先成功了一半。
03鄙視鏈背後的心理機制
第一:很多人往往自我感覺良好,盲目的優越感逐漸被他們當成了生活準則。
鄙視這個,鄙視那個,懟天懟地,其實也不過就是為了獲得認同感,顯示自己的優越感。我們需要用鄙視為自己加冕,用鄙視顯示自己鶴立雞群。
連《紅樓夢》裡的林妹妹,也逃不過鄙視的誘惑。
劉姥姥遊大觀園那一回,妙玉不許把劉姥姥用過的杯子拿進來,林黛玉則嬌俏地給劉姥姥起了個外號叫作「母蝗蟲」。為什麼全家上下,唯有她二人對劉姥姥的鄙視得最強烈?原因有許多,其中比較重要的只怕是,她們都覺得自己和劉姥姥一樣,是榮國府的外來者,要依傍榮國府生存,而薛寶釵不過是借住,所有的吃穿用度都是自己支付。
古希臘神話中的那個曠世美男那咯索斯(N arcissus)需要漣漪湖水為鏡愛上自己,而我們則是需要以他人為鏡,通過輕視、蔑視,讓自己「生長」出鮮花一樣的羽毛,受其他沒有羽毛者膜拜。鄙視,就是裁判別人,然後,獲得自我價值感。
第二:抱團取暖,這是鄙視鏈的一種存在形態,也是其存在的原因之一。
曾在知乎看到過一個觀點,深有感觸:
為什麼會有鄙視鏈的存在,因為一個人往往底氣不足,但一群人就可以無所畏懼。例如:我比你牛,如果一個人說這句話,明顯會有底氣不足,但若是一群人抱團取暖,則可以說,我們比你們牛逼,碾壓式的勝利。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作者談到:&34;
這就反映出了一個問題,鄙視鏈的存在也是自我的一種匱乏,不夠強大缺乏安全感,所以選擇抱團取暖,在鄙視別人的同時,找尋到自己的群體。而這恰恰是一種內心的不安與焦慮。」
04鄙視是榜樣教育的報復性反彈,是最懶惰的自戀
「完美的自戀,歹毒的投射,組成了彼此的意淫。焦慮的、不信任的人際關係中有大多數人,會用這樣的方式和自己和別人相處。」心理學家胡慎之在看了一張有關空姐、飛機師以及機務相互鄙視的圖片後這樣評論。
正如他所言,中國人的生活是比較出來的。在這個需要榜樣的社會裡,每個人從小都活在一個陰影之下,他就是長得高帥、成績好、聰明、聽話以及無所不能的隔壁鄰居家小孩,而我們很多人存在的價值就在於等著媳婦熬成婆,讓隔壁鄰居家小孩也終於有天被踐踏在睥睨之下
「自我的尊重以及對別人的尊重都已經缺失,在童年教育下,被剝奪得只剩自卑的人該如何找尋到自尊?就是把別人看得很糟糕。鄙視就是榜樣教育的報復性反彈。」胡慎之說,「這就像是中國人的阿Q精神一樣,這是無能為力的自我防禦機制。」
鄙視,這種方法不可謂不簡單。不需要任何努力,只需要將對方的缺點放大,即可滿足自我優越感的追求。
05如何跳出鄙視鏈,做一個不困於圈的人?
(1)生活的圈子不同,消費觀念也會不同,但至少要懂得理解和互相認同。
(2)善待他人其實也就是善待自己,別把自己的優越感建立在對他人的鄙視上。
(3)無論何時,提升自己才是跳出這個圈子最好的法子。
總結:
真正有力的人,一定不以鄙視來建立自己。
我在小城的時候,樓下住的那位阿姨是個大學老師,我們一道去吃飯,隔壁桌上的女人頭髮焦黃,抽菸,穿廉價紅塑料拖鞋,牽著一隻小狗,大聲吹噓自己用多麼貴的洗髮水給小狗洗澡。那時我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少女,心中的鄙視油然而起,那位老師卻聽得津津有味,不時追問細節,漸漸地,我發現這個黃髮女人的性情非常有趣,她說的那些細節也為我從前所未聞,鄙視無端地樹立壁壘,讓自己的城池一再縮小。
鄙視是一個姿態,這種姿態是需要觀眾的,哪怕觀眾是自己。而一個內心堅定又溫柔的人,無需觀眾,她隨時都在誠懇地面對自己的內心。
正當的鄙視是必須的,鄙視恃強凌弱,鄙視巧取豪奪,可笑的只是為了鄙視而鄙視,為了不被別人鄙視而鄙視。
不管是體現個性,找尋歸屬感,抑或是消除不安,鄙視,即便是再兇猛的鄙視,都不能贏得個性與安全感。因為,前一秒種,你可能才辛辛苦苦、漫漫長路地爬到鄙視的頂端,還沒看得清可以鄙視誰,笑話誰,就又被秒殺,跌落在另外一個人的白眼裡。在鄙視的怪圈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
所以大好人生,為什麼要花時間幹這個呢?放輕鬆一點,明明還有很多更有建設性的事等待你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