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五,老樂閒言說今古,今天繼續跟大家聊《水滸》,水泊梁山眾好漢的經典故事,主要集中在各自上山以前,而梁山英雄大聚義之後的內容,在不少人眼中,味道就變了,因為少了很多俠義元素,多出來的只有戰場廝殺,使得好漢們形象大改。但平心而論,《水滸》終究是從市井文學中脫胎出來的經典名著,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這些最受讀者聽眾喜歡的戰場對決,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徵遼的故事,也是《水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梁山好漢們的對手,實力也不能太差。比如書中塑造了遼國的兩大先鋒,瓊妖納延和寇鎮遠,就是武力上乘的類型,他們在面對梁山勇武排名靠前的大將時,表現也是非常出色的,只是運氣不好,才命喪疆場,接下來,老樂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一小段故事。
先說這瓊妖納延,率大軍直奔宋軍大營而來,面對著如此氣勢洶洶的敵將,身為梁山八驃騎中實力靠前的九紋龍史進,舞動三尖兩刃刀迎戰了。史進在梁山眾多馬上將官中,應該可以排在十名左右,除了玉麒麟盧俊義和五虎大將之外,跟他實力接近的也只有青面獸楊志和急先鋒索超等少數幾個人,而且史進在此前與遼將的廝殺中,曾經立下一戰刀斬曹明濟和楚明玉兩將的大功,可以說是徵遼將士中鬥志比較高的,但是他與瓊妖納延大戰了二三十個回合後,竟然越打越吃虧,隨著一刀砍空,史進確信了自己不是對手,只能敗退。這瓊妖納延更加得意,催馬緊追,要擒殺史進,提振遼軍士氣。眼看九紋龍危險,宋軍陣中的小李廣花榮,果斷出手幫助兄弟,小李廣當然不是浪得虛名,花榮一箭射中了瓊妖納延的面門,這時史進也聽到了身後敵將被射落馬下,立刻調轉馬頭,回身一刀,砍殺了瓊妖納延,反敗為勝。
不得不說,史進能扭轉敗局,實在是因為他運氣好,否則的話,以他的武藝,真的不是瓊妖納延的對手,靠的就是花榮這位書中第一神射手的鵰翎箭幫忙。巧的是,跟瓊妖納延齊名的另一位遼國先鋒,寇鎮遠,也因為一支箭丟掉了性命,當然,過程是跟史進這一戰大不一樣。但他上陣是要找史進報仇,可是九紋龍在僥倖贏下一陣後,見好就收,直接被病尉遲孫立接應回去了。別看這孫立在梁山中,只能位居地煞副將行列,但他的武力在水泊梁山馬軍將領之中,只在史進之上,不在史進之下,那是可以跟五虎大將較量也不落下風的高手,之所以被「降階」處理,按照很多專家學者的分析,是因為他不受宋江信任,畢竟一個可以出賣師兄(鐵棒欒廷玉)的人,即使有功,但也會遭人嫌棄猜忌。但這只能算是讀者的主觀臆測,在老樂看來,那就是天罡星正將能人太多,孫立實在沒有合適的位置了,才放在地煞前列的,地位反而更顯高貴,這種解釋不也說得通嗎?
總之,不管怎麼解釋了,孫立的勇武在梁山馬上將軍中,可以排名前十,算是個公認的結論,他跟寇鎮遠大戰二十回合不分勝敗,再以陣亡的瓊妖納延做參照,也能證明彼此的實力(畢竟寇鎮遠跟瓊妖納延半斤八兩,而瓊妖納延如果只憑武藝,是可以打敗史進的)。打著打著,寇鎮遠有些堅持不住,便率先敗退了下去,孫立一看如此,索性也想學小李廣花榮,張弓搭箭射向寇鎮遠,但是他的箭術就談不上頂級了,反而給了寇鎮遠展示身手的機會。只見寇鎮遠一側身,不僅躲過了這支鵰翎箭,反而還徒手抓住了箭杆,更精彩的是,他直接抽出自己的弓,將這支箭射「還」給病尉遲。這孫立更展神威,一看自己的箭回來了,還直奔胸口而來,躲是躲不開了,只能硬生生地躺在馬背上,讓這支箭貼著自己的前胸和面門,滑了出去。
從這一系列的互相射箭,互相閃躲的過程來看,孫立與寇鎮遠這一戰的技術含量,是遠高於史進與瓊妖納延那一場的,但不管過程多麼精彩,結果卻沒多大差別,都因為一支鵰翎箭,打破了戰場的平衡,定下了單挑雙方的生死局。因為寇鎮遠與孫立有一定的距離,他只看到了一箭射向孫立後,孫立就躺在了馬背上,根本沒有看清箭已飛出,反而認為射中了孫立前胸,頓時喜出望外,決定上前趁機結果孫立。同樣,病尉遲看他向自己靠近,立刻明白了,原來這是以為自己中箭,想要撿便宜,乾脆來個將計就計——等到寇鎮遠來到馬前時,孫立大喝一聲,暴起坐定,這一下讓寇鎮遠措手不及,驚慌之下,呆住了。孫立利用這個機會,掄鋼鞭砸向敵將,順利殺敵立功。
以上內容就是遼國兩大先鋒瓊妖納延和寇鎮遠,大戰九紋龍史進和病尉遲孫立的故事,本來他們的實力很強,在兩大梁山上中水平的武將面前並不吃虧,但是卻被兩支鵰翎箭定生死,也算是不幸的殊途同歸了。這些內容,屬於《水滸》七十回以後的部分,一些人不是很熟悉,除了小說版本不同之外,最近這二十幾年的影視作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為兩部電視連續劇,大致框架都是梁山好漢被招安後,直接出兵打方臘。而屬於一百回本中的徵遼部分,以及一百二十回的平田虎王慶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加入到劇中。因此,這一部分似乎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而且還將不少人的記憶帶進了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徵遼的章節,也在一百回之外,是屬於平田虎王慶那二十回的部分。由此可見,即使不能說只看電視劇容易對《水滸》原著產生誤讀,但可以肯定的的,大量的藝術加工與改編,的確讓會很多人對小說更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