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為抗戰片的神秘問題,預留一個粗淺的答案

2020-12-17 影視前哨

導讀:作為疫情後首部真正意義上公映的華語電影,《八佰》實際上在觀眾的心中早已「預熱」良久。它的處境不僅雜糅著製片公司的寄託、華語市場的希望,也潛藏著特殊題材的突破以及同更高意志的角力。但是拋開這些複雜的標籤,我們忽然發現《八佰》本身的言說,卻顯得如此簡單和直接。

文 | 楊一欣

《八佰》的「救市」意義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它解決了華誼公司和內地影市的燃眉之急,成為今年首部現象作品;另一方面,它的母題卻又如此暗合時宜,在當下這個微妙關頭,對國人重整時局的語境,完成了一次默契的呼應。而它本身獨具匠心的視聽,「正面強攻」式的大膽,似乎也宣示著國產抗戰片正走入一個新的境界。

但是,《八佰》的問題也是明顯的:頭重腳輕的敘事,憋足力氣的煽情,這不得不令人疑惑它所寄託的思考,究竟是充滿勇氣和真誠,還是在一開始便拒絕了多重探討。而它對於抗戰題材的書寫,在這樣一個特有類型之下,似乎也給觀眾提出了許多電影之外的命題。

比起「好」,或許更接近「重要」

在影院停擺一百多天後,《八佰》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救市之作。它就像影片本身所表現的那一群壯士,面對強敵卻又不畏出手,努力為整個國家打出一片新生機。當然,它也做到了——在公映僅不到4天時間裡,《八佰》以影史級的近100%的上座率,收穫了超過10億的票房,成為2020年第一部現象級的作品。

從殺青到上映,《八佰》的中場休息極為漫長。當然,公映後所展現的全imax攝影,極富匠心的視聽設計,的確震撼了所有觀眾的感官,但不得不說,討論《八佰》的「煽動」,也需要正視那些銀幕之外的畫外之音。不管是「撤檔」,還是「刪減」,這些字眼所傳遞的信息有時要比那些自誇的「大製作」海報更讓人期待得抓耳撓腮。這些特殊的形容詞似乎在自證著這部作品的複雜和微妙,並借著「抗戰電影」的語境,使得所有討論在一開始便有了預設的立場。

於華誼影業而言,《八佰》也被寄託為「驚雷」的角色。而將投資從1億追加到7億,也顯示了華誼影業想要藉此扳回一城的決心。但「救市」只是一個模糊的輪廓,這個輪廓背後,其也掩埋著無數如同「八百壯士」那樣大局下的棄子——《八佰》採取的是打包買斷和保底分帳的模式,這意味著小影院要麼在放映權中出局,要麼需要為此付出重大的成本。這種轉嫁風險的方式也表明了華誼影業的捉襟見肘,但更具傷害的,是疫情之後渴望看到春天的小型影院。

或許,在任何方面,《八佰》都集合了一種有趣的反差——不論是現實發行,還是影片本身。當然,就像時代的浪潮,書寫者只會記住浪湧的高度,而往往看不清那些被拍在沙灘蒸發殆盡的小水花。對於《八佰》,或許正像影評人木衛二所說的:「《八佰》可能讓我們混淆了『好』和『重要』的概念。」

故事裡的正面戰場

敘事中的「正面強攻」

所有的編劇都深諳一個道理:即但凡展現一個母題,一個巨大的概念,都應從側面出發。這不僅是電影創作的不二玉律,也是中國抗戰片慣常偏好的出發點。譬如同樣是講抗日戰爭,不論是《紅高粱》,還是後來的《金陵十三釵》,這些題材都將視角倒懸,將焦點給予至似乎同戰爭無關的農民、妓女。而也藉此較為特殊的群體,完成對戰爭輻射的反照,「以小見大」般逐步拆解有關戰爭的作者言說。而這也並非是現代影人的獨有專利,事實上,從40年代開始,《一江春水向東流》和《八千裡路雲和月》這樣的早期抗戰電影,便已經開始通過個體來透視整個時代。

當然,這種訴說方式,自然意味著一種藝術化的處理考量:也只有將大命題透過小切口,再轉到側面視角,似乎才能講述得鞭辟入裡,深入骨髓。而這種所有創作者不言自明的方法,無疑是正確、現代,並且機智的。當然,於「中國抗戰片」的視野下,我們似乎也能看到這種方法論的背後,有對一個時代、對一種束縛的揮手自茲:那些上個世紀使電影變作政治口號的編導方式,早已顯得生硬、落後和古舊。言臺兒莊戰役,便當真純寫臺兒莊;言盧溝橋,便當真純寫盧溝橋,甚至這一系列名稱抬頭的差異並不重要,其中的某個個體、某種思情也並不是重點,它們的共同功用,只不過旨在凸顯某種群體,或者是某種氣質鮮明的鬥爭方式。

第五代導演們坐上導演椅後,這種集體式書寫逐漸轉為更私人化、更具感懷式的探尋——無論是率先突圍的《一個和八個》,還是蜚聲海外的《紅高粱》,它們對抗戰的刻畫,都自覺地將視角置於普通個體。而無論是王金還是餘佔鰲,這些個體都告別了偉光正,為高層意志代言的軍官壯士,而在小人物身上完成了對抗戰的折射,以及對官方言語的私人化消解。

《紅高粱》劇照

故而,從這個角度看來,《八佰》的勇氣是驚人的。它的身上似乎極為真誠、莽撞地閃爍著數十年前那種類於《上甘嶺》《血戰臺兒莊》的乾脆和直接,而且並不畏懼對抗戰「正面強攻」式書寫會抵消和迴避掉多少更行之較易的技巧。在中國長時間的抗戰題材語境中,對戰爭的正面刻畫似乎是流俗化的,甚至如《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此類不避悲愴思情的作品,也逐步讓位於一種消解可怕的戲說,而這種戲說的典型,莫過於那些「徒手撕鬼子」「千裡槍鬥術」的荒誕橋段。

《八佰》的敘述看上去更簡單,更直接,也更愚鈍,但在另一個角度,它也更自覺,更具野心——它相信自己可以用頗具才華的視聽完成對故去戰場的捕捉,也相信自己單憑對戰爭毫不迴避和迂迴的訴說態度,就能喚起觀眾生理和思想上的共鳴。在技術上,它無疑站在了中國抗戰題材電影的頂端,而在呈現方式上,它也默契地同《上甘嶺》的時代完成了擊掌。甚至,這種直接回溯故去現實,並對當下現實實現對共同「理想」的言說與召喚,似乎是屬於五六十年前,而現如今應當極難出現的。但是,《八佰》非常有趣地做到了。

找到抗戰片的答案

就等於沒有答案

但《八佰》的勇氣並不足以讓它無懈可擊。從去年開始,《八佰》的上映之旅便困難重重,而它撤檔得不明不白,似乎也暗合著所有觀眾對背後意識形態進行猜度的熱情。但頗為微妙的是,《八佰》的宣傳似乎有意無意地強調著「刪減」二字,並漸漸把這種自陳的戕害變成了影片的特徵。但事實上,《八佰》雖然頗具勇氣和真誠,但它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而它的諸多毛病,實際上是非意識形態的,而單純是技術性的。譬如,除了第一場戰役外,之後的兩場戰役剪輯混亂,節奏奇怪,甚至片尾對情感的烘託,不僅是落空的,而且是可疑的;另外,對對岸的刻畫之繁,也顯得虛假和多餘。

譬如,對岸戲班的三人,倘若作為背景角色的一種,景深的一角,其唱《長坂坡》才看似漫不經心,卻又暗合主題。然而,自戲班三人出現後,其逐漸成為對岸的常駐觀眾,用戲曲藝術對現實戰役完成的呼應的手法,也被使用過濫;而最後結尾的敘述空洞、人物混亂、煽情嫌疑,更是讓整部片子顯得頭重腳輕。《八佰》頗為珍貴的是不吝想法,勇敢地構建了一部「有景深」的抗戰電影,然而這個「景深」太被重視,太自喜了,就像結尾那些一再被強調的固定群眾,在無盡的升格鏡頭中流俗成政企宣傳片的煽情畫面。

而像坊間愈愈奇的「護旗」一段,其同廣電的角力,在某種程度上看來也顯得離本依末。從刪減方而論,壯士們對國民黨旗的擁護,並非意指對國民政府的擁護。他們的奮命堅守,更像是對家國象徵的堅守,而他們的行為也更近似於一個指向中國本身的符號學動作;而從製作方而論,護旗一段的書寫,「是否有旗幟特寫」並非是敘述自洽的決定點。從現實狀況而論,這一場戲的失敗更大程度上還是在於剪輯上的把握不準。《八佰》極有勇氣地選擇了一個「不合時宜」的故事題材,然而在敘述的每一個角落,卻又奇妙地閃現著它努力想要規避敏感、適合時宜的心思。它同廣電的意志錯進錯出地對抗,而後者又成為它藉此逃遁批評的盾牌,然而事實上,他們都將某一些句號讀成了問號。

所以,在這個背景下,《八佰》對抗戰的書寫並不是那麼純粹。雖然都企圖在召喚一種特別的共情,但《八佰》和《戰狼》有著本質的差別,後者是虛構的、架空的,而並沒有選擇一個特殊的記憶、現實的能指,去充當不可迴避的言說介質。故而,在談論《八佰》時的態度,也同樣應該是謹慎的。正如戴錦華曾寫過的:在形形色色的戰爭書寫中,抗日戰爭的歷史繼續充當著一處空洞的能指,一個超驗的、卻並非不言自明的能指,一種充滿切膚之痛的集體記憶的壓抑與扭曲;一份不曾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歷史重寫所成功剔除,卻因之而變得更為複雜荒誕的記錄。

事實上,幾乎所有抗戰電影在對過往嘗試回溯時,都在作者性的言說中將其變成了特別的圖景,特定的能指。然而,我們透過這些能指,卻意外地發現,有關抗戰記憶的追想,並不應該是全然一致,毫無稜角的,而它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如同動作和反動作的簡單過招,諸如「真正中國人是這樣」的粗暴思考。在抗戰片史中,《八佰》無疑走在了技術的前端,並頗為合適地迎接到了一個特別的時間節點,但是,它的勇氣有時又顯露出水準上的尷尬,它所湧現的真誠又反照出自身兼顧八方的倉惶。甚至,我們可以反問道,這些高昂的、迴避二重思考的迎面煽情,同那些流俗的戲仿有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它對於抗戰能指與作者所指的構建關係,是否又是犬儒和庸俗的呢?

但既然所有對戰爭的書寫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荒誕的,那麼我們又如何評判哪種能指所指是真正空洞的呢?這個問句很難找到答案,但我們也同樣希望,所有的抗戰片也能不期於找到哪一個預設的、篤定的答案。

相關焦點

  • 王世純:看完《八佰》,感覺就兩個字——擰巴
    誠然,孤軍奮戰確實有著教育國民的作用,但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影片裡除了戰事本身,幾乎僅僅著力表現這麼一個關於「看客」的歷史側面是遠遠不夠的。最終版本的《八佰》是以諸多性格複雜的「潰兵和逃兵」為主角呈現給觀眾的,這種在反動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小人物」自然有諸多缺點,導演也可以堂而皇之的以「人性」作為理由來冒充魯迅大家批判。
  • 王世純:八佰拍的不是堅守者,是圍觀的看客
    誠然,孤軍奮戰確實有著教育國民的作用,但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影片裡除了戰事本身,幾乎僅僅著力表現這麼一個關於「看客」的歷史側面是遠遠不夠的。 最終版本的《八佰》是以諸多性格複雜的「潰兵和逃兵」為主角呈現給觀眾的,這種在反動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小人物」自然有諸多缺點,導演也可以堂而皇之的以「人性」作為理由來冒充魯迅大家批判。
  • 電影《八佰》到底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意義?
    八佰影片改編自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史稱「八佰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狙擊日軍的故事。》有的只是真正抗戰時期的殘酷和英勇就義,讓人看完不得不深深的沉思,這片960萬平方公裡的中華土地是先輩們用血和淚再加上無數的屈辱堆出來的。
  • 謝晉元次子謝繼民講述抗戰歷史評價電影《八佰》—— 「八百壯士...
    謝晉元次子謝繼民講述抗戰歷史評價電影《八佰》—— 「八百壯士」鼓舞民族精神 2020-08-26 2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到此一遊|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了解《八佰》背後的故事
    地點:上海亮點: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四行倉庫是一座位於上海閘北區南部的貨物倉庫,建於20世紀30年代早期,由當時有著「北四行」之稱的鹽業、金城、中南、大陸四家銀行,共同出資建造。最近熱映電影《八佰》中涉及的真實歷史事件——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1985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正式將其命名為「八百壯士四行倉庫抗日紀念地」;1995年光復路21號底層建立了八百壯士英勇抗日事跡陳列館;2015年8月13日,在淞滬會戰78周年紀念日之際,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落成開館,並被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 管虎新作《八佰》將上映,全是實力派,有望帶熱抗日題材!
    正是因為抗戰題材的作品票房比較低,所以也很少有片方拍攝類似的題材,但因為這個時期是特殊時期,有著特定的歷史意義,所以哪怕很少人去拍攝,但總有人會去嘗試,因為這個時期、這樣題材的作品往往能夠富有很多內涵,這也是一些導演喜歡去表達的。
  • 電影《八佰》熱映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延長開放時間
    新京報快訊 據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微信公眾號消息,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為滿足近期觀眾不斷增長的參觀需求,在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基礎上,9月3日至10月18日期間,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將適當延長每天的開放時間,閉館時間從目前的16:30延長至18:00。
  • 《八佰》是一部好電影,但背後卻不是一個好故事
    我們也迎來了《八佰》的正式上映時間:2020年8月21日。這個消息對於廣大影迷來說,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諸多影評媒體在看過《八佰》的點映之後,紛紛給出了頗高的評價。然而在讚譽之下,卻湧入了一些負面的聲音,是什麼原因導致《八佰》是一部好電影,卻講了一個不盡人意的故事呢?《八佰》是一部什麼電影?
  • 《八佰》:一個虛數和一個寓言
    離開眼淚,人們必須要問自己那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了什麼?今年郝先生去世了,讓人更深刻地理解到他那一代人身上的緊迫感:牢記歷史,既要記住抗戰的精神,也要吸取當初的教訓。這種緊迫感,也是看電影《八佰》給人的感受,謝晉元團長聲嘶力竭的吶喊,要讓「小湖北」活下去,看到這個國家的未來。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作為一場戰役,雙方牽涉進的兵力並不多,但它是標誌性的一役。
  • 打卡《八佰》事件發生地?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預約已排到9月
    南都訊 記者許琨在經歷了10年準備、4年製作和3次撤檔後,華誼兄弟出品的電影《八佰》終於上映,目前票房已經超過了11億人民幣。而電影中真實歷史事件的發生地——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也成為遊客打卡聖地。
  • 《八佰》上映後毀譽參半,全怪管虎「迷之宣傳」,那他後悔了嗎?
    一、管虎和秦漢合影去宣傳《八佰》,即孫元良的兒子。《八佰》在準備上映之前,受到了非常多人的期待,畢竟這次抗日戰爭是站在國軍的視角上去反應我國英勇民眾的抗日史詩。終於在八月上映,就在萬眾期待時,管虎來了一波令人大跌眼鏡的宣傳。
  • 八佰電影講的什麼 八佰真實歷史事件
    8月倍受期待的國產戰爭大片《八佰》上映了,對於太久沒進影院的觀眾來說,這是一份巨大的驚喜。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太多太多的淚點湧現,相信大家在觀影時都忍不住流淚吧。不過沒去電影院看過《八佰》的朋友有福利,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電影《八佰》講的什麼?《八佰》真實歷史事件又是什麼?
  • 電影《八佰》值得看嗎?
    我只是拉拉雜雜寫一點個人對《八佰》這部電影的看法。下面有些劇透,介意的讀者就不要看了,你們可以先收藏這篇文章,等電影看完再看再交流。但是我覺得《八佰》拍的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結局的故事,劇透影響不大。
  • 《八佰》:什麼是愛國主義的正確打開方式?
    14日,《八佰》上座率是同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4倍,刷新了國產影片點映場的多項紀錄。截至8月20日,《八佰》點映票房累計突破2億,超過了影院復工以來全國累計票房的1/5,是近一個月票房貢獻最高的一部電影。
  • 《八佰》熱屏:四航倉庫擠滿了遊客,牆上還有彈孔
    如果你只看一部國產電影,有人說是「八佰」。日本寇接近上海。為了保存力量和將來反擊,抗戰軍隊從上海撤退,只留下400人。為了迷惑敵人,他們召集800人保衛上海閘北倉庫,以較少的敵人擊退了十餘次進攻,並重新組織了全國抗爭的士氣,稱「八佰壯士」。
  • 八佰:比電影更殘酷的歷史事件
    走出電影院,腦海裡不斷閃現出「八佰」壯士跳樓護牆時的吶喊、是蘇州河對岸同胞振奮人心的鼓舞、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陰險和西方列強的漠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片尾彩蛋上一張張真實、淳樸的面容。 作為疫情以來的第一部大製作,《八佰》給了我太多驚喜。 比電影更動人的是其背後更動人的歷史背景。
  • 《八佰》憑什麼成為最催淚的國產戰爭片?
    到最後,許多觀眾的淚水,可能已經不是因為電影裡那些經過藝術加工的情節,而是因為電影是真真切切,在為那些歷史上真正用血肉築長城,卻沒有機會喊出自己名字的人立傳。《八佰》,在為大歷史中的小人物立傳。關於《八佰》的票房,現在有很多猜測,隨著豆瓣8.3、貓眼9.4這樣的高評分出爐,票房10億起,已經成為比較一致的說法。
  • 《八佰》終於在韓國上映,但票房卻被一部8.7分韓片碾壓!
    今年的國產票房爆款《八佰》終於在韓國上映,《八佰》是2020年的國產電影票房冠軍,總票房收入高達30.9億元,火成了一部現象級的戰爭題材電影作品,連《我和我的家鄉》的票房都沒能超過這部電影。《八佰》在豆瓣平臺的評分為7.6分,而在韓國Naver平臺,觀眾評分為8.5分,專業媒體評分為5分,網友評分較為糟糕,才4分。看來,韓國影迷對國產電影並不友好。在Naver平臺,韓國觀眾給《Jose與虎與魚們》打出了8.7的高分,專業媒體評分為5.7分,網友評分則為7.6分。
  • 從《八百》到《八百壯士》,強烈推薦「臺灣四大抗戰經典」
    文 | 李嘯天《八佰》終於上映了。作為救市之作,大家對《八佰》的期望值甚高。據電影場的反映來看,至今表現都還不錯。不過,迅速就有資深影迷來與1975年上映的臺灣版《八百壯士》進行比較,作為林青霞的成名作,兩部《八佰》自然有得一比。
  •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這幾日去電影院看了正在熱播的電影《八佰》,感觸頗深,今天把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本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的真實戰場,日軍攻打上海時,國民黨八十八師的「八佰壯士」堅守上海最後的陣地——四行倉庫、迎面阻擊敵人四天四夜的故事,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軍人的血性,雖然蔣介石讓國際社會出面幹預的目的沒有達到,但是卻用智慧、勇氣和鮮血最大限度喚醒了國人抗日的決心,為以後全國抗日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