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 回鄉去
「有沒有一個夢想,藏在你的心裡,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實現?」在美國旅居的第三年(2018年),藺桃在英語課堂上遇到了這樣一個討論話題。幾乎沒有猶豫,藺桃第一個作答:「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回到鄉村去。以一種有創意的方式,回到一個有傳統的地方……」
近日,藺桃就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回到」了鄉村——她歷時六年對20位返鄉新農人進行調研採寫,並將成果結集成了一本新書《三十歲,回鄉去》。「這些新農人不僅開創了自己的新生活,也給農村帶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這是一種對於返鄉的探索與借鑑,也希望大家都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歐陽穩江
持續六年
關注充滿煙火氣的「返鄉人」
2014年,臺灣。這一年的夏天,是藺桃在臺灣讀研的畢業季。眼見離畢業只剩一個月的時間,藺桃的心裡除了不舍,還牽掛著另一件事:那便是在臺灣學習的這段時間裡,她搜集的一個又一個返鄉、回歸農村或傳統的人物故事有待深入了解。他們的故事一直留在收藏夾裡,等待著被激活。
「在臺灣,鄉土被叫作『地與根』。不管是文學藝術還是政治文化,最後都需要回到這個根上,掉落在地裡生根發芽。比如在臺灣,你可以看到有舞者在農田裡表演,也可以看到紀錄片的導演將鏡頭對準鄉下農民,在鄉下小路旁會有同時賣書與賣菜的小店……」
這些鮮活的經歷與故事,給了藺桃巨大的衝擊——原來鄉村與城市並不是截然的一分為二法。輾轉難眠間,她寫了一份「尋找變革臺灣社會的年輕人」的眾籌文案,發在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沒想到,留言一條條蹦出來,讀者比她還要激動與興奮,大家都想見識她所說的故事:在日本念了碩士的人回來當了農夫,開創了一個新型俱樂部模式,實現自己返鄉夢的同時也連接了城市的消費者;一個毫無特色的村莊,因為一群藝術大學生的進駐變成了一座活的美術館……
於是,在準備畢業答辯的空閒時間裡,藺桃去了宜蘭縣、臺中市、臺南市,採訪了多個跟農村、農業有關的新型團體和個人。
畢業回到大陸後,做點與農業相關的事的想法便在她心裡留存了下來。在記者的工作中,藺桃又採訪了幾個有類似氣質的人物。2018年,應自媒體「鄉愁經濟」之邀,藺桃啟動了這個一直存在她心裡的系列採訪——採寫返鄉人。「與一般人的理解可能不一樣,返鄉的『鄉』並不一定是世代生活的故鄉,而是貼合自己心靈的地方或是一種鄉村傳統。在鄉村所做的也不一定只有種地當農夫,還可能是在這廣闊的天地間創造出其他更美好的東西。」隨著採訪名單越來越長,她採寫了周華城與「父親的水稻田」、桃二與自家茶園、陳統奎與家鄉的荔枝,還有劉璇在西藏建造的森林學校和許著華的鄉村文創……可以看到,這些返鄉人以新青年的力量,讓文化傳統賦能新農村的建設,他們串聯起城市和鄉村,營造新鄉土的同時,也在營造自己的心靈家園。
因為身在美國,藺桃藉助現代化通訊工具越洋採訪了這些曾經沒有機會對談的人。巧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在30歲前後做出了返鄉的選擇。在採寫的過程中,藺桃也有了自己的感悟:「返鄉,不是一頭熱血的衝動,而是深思熟慮後的堅定選擇。這些選擇裡,蘊含著如何在鄉下生存、生活的創意,甚至盤活村莊、逆轉農村主體性的可能。」
知行合一
在大洋彼岸踐行「自然食育」理念
綠油油的稻田,四周是微風帶來的青草氣息與淡淡的花香。此起彼伏的蟲鳴聲裡,鄉村的時光顯得特別悠長。幼年的時候,藺桃就是這樣跟著父親一起巡田的。
在採訪的過程中,藺桃發現這些採訪對象與傳統的農人相比,多出了一種現實創意。在理想之外,他們靠著各種各樣的創意在紮根的地方生活得很好。除了情懷,他們也考慮到了生存、教育、養老,甚至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
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究竟該有著什麼樣的連接?在思索的過程中,藺桃自創了一個詞「自然食育」,也就是將自然教育和食農教育結合到一起——2016年,藺桃一家住進了她先生在佛羅裡達大學讀博的校內宿舍,宿舍區旁邊是兩塊學生菜地。在鄰居的引薦下,他們開始和來自不同國家的鄰居們一起種菜。「菜地不只是一塊可以種菜的菜畦,而是一個農林混合的多族群生態園地。」藺桃介紹,這片園地裡有無花果、柿子、桑葚等果樹,也有花樹、藥草、香料植物,還有灌木類和多肉類,空餘的土地則開墾出來種菜。
在這裡,藺桃不僅認識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也發現了不同國家的朋友對於吃有不同的愛好,比如墨西哥的朋友會吃仙人掌,馬來西亞的朋友會吃芋頭葉子,印度尼西亞的朋友吃木瓜葉子,中國人則喜歡吃薺菜、馬蘭頭,等等。整個園地就像一座神奇的食物森林,大家給這塊地方取名為秘密花園。
「剛一歲四個月的女兒,跟著我們走過一片草地,穿過兩塊大石頭隘口,就看到幾棵大樹濃密的樹蔭下,幾個孩子在木製的平臺上,跳上跳下玩耍。我的女兒這天第一次吃到甘蔗和樹上現摘下的香蕉,她像其他孩子一樣,用手抓著香蕉葉上的飯往嘴裡塞,傍晚的陽光斑斑點點灑在他們身上,讓我感覺特別幸福……」在種菜的過程中,藺桃第一次在異鄉感覺到了歸屬感,也用文字記錄下了這些點滴。
隨著女兒年齡的增長,菜地成為藺桃展現自己能力和主見的場所。從挖溝開始,堆肥、撒種、育苗、澆水,每一步她都要親手去做。同時,她還會和先生一起給孩子科普,不同的種子、苗分別是什麼蔬菜,然後一家人仔細地觀察著蔬菜的生長全過程。這些是基礎的生活常識,也是現代城市兒童缺乏的經驗。
從土地到餐桌,藺桃結合自己這些年對自然教育和食農教育的調研、學習經驗,最終做成了「自然食育」系列網絡課程,收到了媽媽們、幼兒園老師、自然教育從業者,還有許多搬到鄉下或者想要回到鄉下生活的朋友們的熱烈回應。
「不管是寫作還是種菜,都是一條屬於自己的回歸之路。返鄉,最重要的是一個『返』字,它是在外面見識過、經歷過後的一種堅定選擇。」藺桃表示,目前自己正在寫作一本有關可持續發展鄉村的新書,期待對讀者有更好的借鑑作用。
人物介紹
藺桃,記者、作家,1987年生,瀏陽市文家市鎮人,暫居美國佛羅裡達州;每日種菜、寫作、育兒,持續關注中國和美國的永續農耕和創新生活方式,2014年開始深入研究祖國的鄉村和那些返鄉深耕的人們,經過近六年的調研寫成新書《三十歲,回鄉去》;此前已出版《陸生元年》(合著)、《藏在小日子裡的慢調臺灣》等。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