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硬體由於性能跟不上等各種原因隨著時間不斷升級,升級頻率最高的要數電腦內的內存和硬碟了。畢竟更換處理器需要牽扯的硬體太多,中等性能的處理器能支撐三年左右不成問題。內存容量和數量通常是往上增加,只要主板內存插槽數量足夠的話。而M.2固態硬碟則不同,主板中一般只配備一個M.2接口,升級M.2固態硬碟意味著必須將舊的拆下來。不同於SATA接口的固態硬碟,可以找一條SATA3.0的線纜接到主板可以繼續使用。將拆卸下來的那塊M.2固態硬碟閒置確實浪費,這時可以弄個移動硬碟盒將其繼續利用起來,而支持NVMe協議的M.2固態硬碟盒並不多,奧睿科推出一款M.2固態移動硬碟盒就是其中之一,同時支持多種硬碟尺寸和規格,接下來小酥測試一下效果如何。
有幸選中體驗這款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首先感謝太平洋聚超值眾測給予的試用機會,這次先從包裝說起,產品的外包裝盒採用了藍白色的雙色調,正面印有固態移動硬碟盒的全貌,以及品牌LOGO等信息,左下角以大字體標註的10Gbps十分的顯眼,頂部還要有個小小的手拉提手,方便打開包裝的時候使用。
包裝的背面則印有移動硬碟盒的各項參數信息,以及產品廠商等信息,從規格中可以看到採用USB 3.1 Gen 2的傳輸規格,這傳輸速度作為一大亮點,具體傳輸性能體驗表現如何,小酥接下來會詳細測試。
除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本體外,其它附送配件如下,使用說明書、安裝固定螺絲、十字螺絲刀、導熱膠貼、USB Type-C to USB Type-C數據線,USB Type-C To USB Type-A數據線。
隨機附送兩條數據傳輸線,可兼容更多的設備,一根連接移動硬碟盒到具備USB Type-C接口的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或者二合一平板電腦,傳輸速度能達到10Gbps。另一根用於連接普通USB Type-A設備,而傳輸速度只有5Gbps。
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採用了經典的透明外殼,能夠將硬碟盒內部的PCB面板以及構造展現出來。塑料外殼也有利於硬碟盒的輕薄化設計,由於塑料材質的耐磨性不如金屬材質,外殼還有一層塑料保護膜包裹著,為了避免長時間使用外殼被磨花,不建議撕掉保護膜。
在正面板的中間位置,搭載了一塊鋁合金材質的散熱片,提升整體的設計美感的同時,也解決NVMe M.2 SSD發熱溫度偏高的問題。小酥這次是紅色版本,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顏色需要,還有銀色、藍色和黑色的配色可選擇。
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的透明外殼顏值看上去挺不錯的,背面的全透明面板讓內部結構一覽無餘。從外殼的背面可以看到這固態硬碟盒的部分參數,包括電源輸入功率為5V/0.9A,以及廠商和認證標準等信息。
接口方面採用USB Tpye-C數據接口,目前移動硬碟等移動存儲設備的接口主要以USB Tpye-C和Micro-USB兩種數據接口。兩種接口均支持USB3.1傳輸標準,不過USB Tpye-C接口傳輸速率和通用性更強。
這款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長寬厚分別為108mm×34mm×11.5mm,這機身尺寸可以說是非常的小巧,輕易將其放在口袋中隨身攜帶。而淨重量(未裝固態硬碟前)則為39g,即使裝上M.2固態硬碟重量也不會增加多少。相比於傳統的2.5英寸的移動硬碟都要小和輕得多。
安裝固態硬碟之前需要將PCB板拆卸下來,移動硬碟盒的盒蓋設計是滑動式,拆卸方式很簡單無需工具,只需要將蓋子往後滑動就可以打開和關閉,卸下外殼後可看到PCB板的全貌。從下面可見,PCB板正反面都設計有大面積的銅帶,可以起到提高PCB板堅固性以及輔助散熱。
M.2接口主要分為B-key和M-key兩種,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僅支持NVMe協議的M.2 M-Key的固態硬碟,並不支持B-Key接口的固態硬碟。換言之目前最常見的NVMe協議的M.2固態硬碟都可兼容,安裝前一定要注意所安裝的固態硬碟相關規格參數。如果不清楚怎麼分辨,面對著固態硬碟有顆粒的那面,針腳往上,缺口位於右方的那就是M-Key接口固態硬碟。
PCB板採用的是雙面設計,電器元件大部分放置在背部,包括主控晶片和電感等。主控晶片是整個固態硬碟盒的心臟,它的性能決定著固態硬碟盒的傳輸速度。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搭載智微的JMS583主控晶片,最高傳輸帶寬可支持10Gbps。
這次小酥搭配測試使用是浦科特M9PeG(256GB)NVMe固態硬碟,採用常見的M.2 2280規格,支持NVMe1.2標準協議,運行PCI-E 3.0 x4通道下,讀寫速度分別是2.9GB/s、1.1GB/s,這傳輸速度也已經超過USB3.1 Gen2埠的最高理論傳輸速度。
浦科特M9PeG正面採用金屬散熱片設計,由於固態硬碟盒對M.2固態硬碟有厚度限制,如安裝則需要將金屬散熱片給拆卸。拆卸下來的金屬散熱片要注意收藏妥當,安裝步驟比電腦主板上的多了一步:先把固盤螺絲固定在固態硬碟的尾部,然後再從底面用螺絲固定。
由於固態硬碟在讀寫數據過程中會產生熱量,特別是原來就帶散熱馬甲的固態硬碟。為了更加可靠的散熱效果,建議將兩塊導熱膠貼分別貼在固態硬碟的主控以及緩存上,保證工作溫度會維持在正常值內,避免在高溫的時候出現性能衰減。
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支持2280、2260和2242三種尺寸規格的固態硬碟。目前市面上M.2固態硬碟主要以2280規格為主,2242規格在筆記本中比較常見,長度不同對性能有些影響,即使2242規格普遍運行PCI-E 3.0 x2通道下,性能與速度都超過了移動固態硬碟盒的傳輸速率。
安裝完成後可以在背板固定好後,鋁合金材質的散熱片完全可以覆蓋2280規格的固態硬碟,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同時支持Windows、Mac和Linux系統,接入電腦後在底部會亮起藍色的指示燈,在讀寫過程中燈光不斷閃爍。
同是USB3.1接口存在不同協議的差異,USB3.1 Gen2的傳輸速度是Gen1或者USB3.0的兩倍,USB3.1 GEN2支持高達10Gbps的傳輸速率,而USB3.1 GEN1協議最大傳輸速率只能達到5Gbps的理論帶寬,可謂天差地別。若要完全發揮固態移動硬碟盒的性能,需要將其連接到支持USB3.1 GEN2協議的設備。
那麼如何分辨主板USB接口支持哪種協議,之前一般是查看主板USB Type-A接口內塑料片顏色以分辨。比如USB3.0為藍色,而USB2.0為黑色。現在依靠這個方法分辨USB3.1 Gen1或者Gen2已經走不通,部分原因是USB3.1的接口塑料片有些主板為紅色有些主板為青色。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主板雖然宣傳支持USB3.1標準,其實都還是使用USB3.1 Gen1協議。USB Type-C接口同理,實際只能通過查閱主板的參數規格或者測試傳輸速度去分辨。
由於隨機附帶的USB Type-C To USB Type-A數據線接口帶寬只有5Gbps,故此小酥本次使用USB Type-C to USB Type-C數據線連接。測試平臺為八代i7 8700K主板方面搭配微星Z370 ITX主板,如果主板中沒有提供的USB 3.1 Gen2接口,也可以通過PCI-E擴展卡來增加接口,畢竟更換主板牽扯的硬體太多。
首先使用Crystal Disk Info大致了解固態硬碟盒的運行狀況,傳輸接口支持UASP標準協議。由於協議層轉換無法查看固態硬碟的傳輸模式,即使運行在PCI-E 3.0 x2通道下基本不存在速度瓶頸。
接下來進入傳輸速度測試環節,使用AS SSD Benchmark基準測試軟體,採用默認的1GB數據量,讀寫速度分別是977MB/s、930MB/s,測試數據和標註的傳輸速度比較相近,USB3.1 Gen2標準帶寬為10Gbps,即理論速度可以達到1.25GB/S,不過由於涉及到UASP與NVMe協議層轉換,實際傳輸數據中會有部分性能損失。
普通移動固態硬碟的極限一般只有300~400MB/S的速度左右。由於USB3.1 Gen2協議的普及度還不算高,即便以USB3.1 Gen1協議5Gbps的傳輸速度,在移動固態硬碟中表現同樣出眾,更別提各類的快閃記憶體盤了。對於外部儲存設備來說,應付日常工作生活中各類應用場景都綽綽有餘。
除了在移動硬碟中存儲圖片視頻等數據,也可以存放遊戲的數據或者安裝系統。在不同平臺間運行相對來說比較方便,這樣可省掉頻率複製數據的麻煩。而且在性能方面明顯要機械移動硬碟強,遊戲或系統的運行都很流暢。
總評
ORICO M.2固態移動硬碟盒採用了透明外殼,並且在外表覆蓋有大面積的鋁合金散熱片,具有不錯的散熱性能。體積小巧美觀,方便攜帶。搭載智微的JMS583主控晶片,最高傳輸帶寬達到10Gbps,使硬碟盒擁有高速穩定的傳輸性能。實測接近1GB/S的讀寫速度,讓舊的NVMe M.2固態硬碟如獲新生一樣,作為移動固態硬碟盒來講已經很完美了。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支持USB 3.1 Gen2標準的接口普及度比較小,可能大部分時間僅能以5Gbps速率傳輸數據,但對於絕大部分數據儲存場景都夠用了,甚至可以替代普通USB3.0接口的移動固態硬碟。
優點
透明外殼美觀體積小巧輕便傳輸速度超快帶金屬散熱片附兩根數據線缺點
塑料外殼容易刮花散熱片散熱效果一般C to A線僅支持5G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