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陳夏怡) 近日,上海思路迪生物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思路迪」)宣布,由其生產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已完成了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第二輪EUA (緊急使用授權)review,正式進入審核批准階段,為中國首家。
就在2月29日,魯信創業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魯信創投」,600783)發布公告表示,旗下全資子公司山東省高新技術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山東高新投」)擬投資開曼公司3D Medicines Inc(下稱「開曼思路迪」,為思路迪在開曼持有的SPV公司),出資額不超過800萬美元。
作為國內首家在主板上市的創投機構,魯信創投一直都被視作A股的「稀缺標的」。他的特殊性不僅體現在主營業務上。同時作為由山東省魯信投資控股集團(魯信集團)控股的省內最大創投機構,它還受益於政府背書效應以及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
不過,作為國有創投機構,它仍舊避免不了一些發展的局限性。
借殼上市成就「創投第一股」
魯信創投前身為「山東泰山磨料磨具股份有限公司」,於1993年11月成立。之後又更名為「四砂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996年12月正式在上交所掛牌。2010年1月,公司向魯信集團發行股份購買高新投100%的股權,創投業務得以成功借殼上市。
目前為止,創投機構在A股上市的案例屈指可數,除了魯信創投外,2016年九鼎投資通過諸多設計完成借殼上市。2019年底,力合科創集團有限公司以借道通產麗星,增發收購的方式完成上市。
有分析人士認為,創業投資公司上市的難點主要來自於法規約束。一是《合夥企業法》規定,上市公司不得成為有限合夥企業的普通合伙人。但在實際運作中,投資類公司一般是以普通合伙人身份設立一隻投資基金開展投資,如果其是上市公司身份,將與法律規定產生直接衝突。
二是《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明確,上市公司控制權變更之後,如果要收購創業投資類公司,需符合證監會的另行規定。但「另行規定」是什麼,迄今也未明確。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一般選擇拓展其他業務,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家純粹的創投機構。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名字叫創投,做的可不僅是創投」。
魯信創投的公司業務目前主要分為兩大類,創業投資業務(包括股權投資和投資管理業務)和磨料磨具業務。根據2018年的財報,公司投資管理業務共計實現343萬元,磨料磨具業務共實現收入2.03億元。
此外,由於股權投資業務的收益主要計入投資收益(對被投資單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2018年共實現投資收益4.67億元,營業收入為2.07億元,實現利潤總額為3.05億元。因此公司投資淨收益對業績的貢獻度較大,創業投資業務為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
圖片來源:財務報表
根據魯信創投的股權架構可知,山東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是其控股股東,同時作為當地最大的創投機構,這家國有創投勢必擔負著省內創新創業產業發展的重任。從其設立到投資的過程也不無體現出政策導向和地域屬性。
2017年4月, 山東省提出將新舊動能轉換作為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具體抓手和重大工程。2017年6月,山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正式提出,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綜合實驗區。2018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
2018年5月17日,魯信創投發布公告,公司將作為主發起人,與關聯方山東國信共同發起設立山東省魯信創投新舊動能轉換母基金(有限合夥),總規模為10億元。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魯信創投的高管也集中在2017年至2018年間變動。其中黨委常委王飈、法務總監馬廣暉、公司監事會主席郭守貴的任期均始於2017年12月。
圖片來源:財務報表
至此「磨料磨具廠」搖身一變為創投機構,投資範圍包括先進位造、現代農業、海洋經濟等山東省優勢產業;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投資收益壓力
根據魯信創投半年報,截至 2019 年 6 月末,公司作為主發起人出資設立的基金及投資平臺共 41 個,總認繳規模 152 億元,到位資金規模 101 億元,各基金投資持有境內 A 股上市公司 14 家,持有香港 H 股上市公司 1 家,美股上市公司 1 家,新三板掛牌公司 38 家。
數據來源:財務報表中關於公司及主發起設立的基金持有的 A 股上市項目明細
此外,公司及公司作為主發起人出資設立的各基金共有 14 個擬 IPO 項目,其中湖北 五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於2019 年 8 月已通過證監會發審會審核,其餘項目正在接受上市輔導。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魯信創投投資數量較為穩定,其中2016年共投資20個項目,2017年為15個,2018年為25個,2019年上半年投資項目為12個(包括追加投資)。
魯信創投在生物技術與醫療器械、裝備製造、信息技術、新能源等領域「落子」較多,尤其是生物技術與醫療器械領域。僅2018年就投資了7家該領域的公司,2019年上半年投資數為4家(包括追加投資)。
其中投資的醫藥類公司包括煙臺榮昌製藥股份有限公司、TCR Therapeutics Inc、武漢愛博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瀚順精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上海銳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投資的醫療器械類公司包括深圳矽基仿生科技有限公司、蘇州波影醫療技術有限公司。
公司還在境外投資領域進行嘗試,2016年魯信創投通過在開曼設立的特殊目的公司出資3000萬美元認購美國慢性藥物研發公司Intarcia Therapeutics Inc.2017年公司又通過開曼的特殊目的公司投資了擁有電池快充技術的以色列公司storedot 500萬美元。2018年魯信創投投資了美國的醫藥公司TCR Therapeutics Inc,並2019年上半年再次出手,投資了以色列智能製造公司X Jet Limited.
然而從投資收益的角度來看,魯信創投的股權投資業績並不樂觀。2015年魯信創投實現投資收益為5.96億元,2016年為7.19億元(較去年增長20.7%),2017年為5.6億元(較去年同期較低22.17%),2018年為4.67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2.17%)。
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公司投資收益實現大幅下滑,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88.44%。
究其原因,主要是魯信創投旗下高新投持股公司山東龍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龍力生物」,002604),被曝出涉嫌存在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的事件。當年,龍利生物歸屬於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為負3.49億元。魯信創投對該股權投資全額計提減值準備,直接導致利潤減少3.27億元。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魯信創投曾在2015年三次減持龍力生物,並於2017年再次減持,截止2017年9月20日,還佔有龍力生物總股本的10.41%。計算得到,魯信創投此前在龍力生物上共計實現投資收益1.93億元,此次計提減值不僅抹去了之前的投資收益,還造成了1.34億元的損失。
反映到股價上,受到「雙創」政策推動,魯信創投在2015年時股價猛漲,最高時曾達到每股58.12元。而近年來,特別是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創投行業發生「錢荒」,募投雙艱愈發嚴重,截止2020年3月20日,魯信創投目前的股價為每股13.73元,與最高時相比幾近抹去了76%。
不過隨著科創板的設立,新三板精選層申報開啟以及反向掛鈎政策的進一步明確,這些利好創投機構「退出」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將推動創投概念股走強,魯信創投也幾度在政策出臺日漲停。
發展的局限性
事實上,魯信創投和龍力生物的事件還有「續章」。
由於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下滑50%以上,本應該於2018年1月31日前進行業績預告的魯信創投,卻推遲到4月24日才披露。對此,上交所對董事長王飈等5人進行監管關注。
「報憂遲緩」也從側面體現出魯信創投信息披露不充分、內控制度不健全等問題。
此外,作為一家國有創投機構,要使得投資的項目「既好看也好吃」,既有戰略意義,又能賺到錢,並不容易。
上海科創投集團董事長沈偉國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曾坦言,「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我們的資源分配以及項目判斷,到底應該從戰略角度出發多一些,還是更以盈利導向多一些。」
他表示,如果是按照市場化的標準,那唯一的尺度就是是否賺錢。但是對於國有控股企業,大家覺得你應該更符合的是長期的戰略理念。
同時,雖然國有創投和民營的VC/PE在同一個投資項目裡是同股同權的,但國有創投機構和民營機構在激勵和考核方面的機制不同。國有創投在激勵和考核方面並沒有民營機構那麼靈活,因此對人才的吸引力有限。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不考慮在公司關聯方獲取報酬的情況下,2018年魯信創投大部分高管的收入均在40萬到50萬之間。
圖片來源:財務報表
早在2015年清科集團發布的《2015年中國VC/PE薪酬調查與創新機制研究報告》顯示,本土機構的總裁/董事/合伙人級別的年薪約為50萬元至200萬元左右。外資機構的整體收入水平則更高,投資總監、副總裁年薪即可達到100萬至200萬元,總裁/董事/合伙人的年薪更是達到200萬元至400萬元。
此外,民營機構或外資機構在薪酬的設置上,將投資經理的薪資和績效直接掛鈎,促使投資經理對所投項目更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