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經的家長都知道,孩子的閱讀範圍,「虛構」和「非虛構」是同樣重要的。尤其是「非虛構類」的科普書,涉及領域眾多,地球、宇宙、自然變化、動植物、物理化學原理、醫學常識…… 如果一個孩子能閱讀足夠的科普書籍,不僅能為以後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提前打好基礎,更能在語文、英語相關的閱讀理解上遊刃有餘。
現在幾乎每個孩子家裡都有科普讀物,但是,市面上大部分的科普書,都是介紹知識點為主的,滲入思維方式的科普書少之又少。真正高級的兒童科普書,為孩子滲透的是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比如,一個很常見的現象,為什麼這個科學家會發現可能大有玄機?這種敏銳的嗅覺和好奇是哪裡來的?科學家是怎麼從看似不相關的現象,一步步進行大膽嚴密的邏輯推理,這個推理分析的過程具體是什麼樣的?在進行大膽假設後,科學家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嚴謹求證?又是通過什麼樣的奇思妙想,解決問題的?科學家都是頂尖聰明的「最強大腦」,如果學到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思考習慣,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說科學知識點是「魚」,那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就是「漁」,對孩子來說,這兩種都很重要。
也正因此,手手君最近在帶著孩子一起讀一套非常不同的科普書,叫《哇,科學有故事!》,竟然能把科學知識+科學家思維方式+科學家成長故事結合起來,特別生動好讀!
舉個例子
很多孩子都知道蜜蜂飛「8」字,是因為發現花朵了,但往下深究,這是為什麼?又是怎麼被人們發現的呢?
在這套書中,孩子們可以了解到,科學家的思考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發現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科學家一旦關注到感興趣的現象,他們會追著問題繼續探究,比如研究蜜蜂行為的德國動物學家——卡爾·馮·弗裡希。
接著,實踐論證。
弗裡希就像帶著孩子親自研究科學問題一樣,讓孩子知道要觀察蜜蜂的行為,得取樣標記,還要多角度研究,蜜蜂不僅會飛「8」字,還會有其他的「舞蹈動作」——
書裡關於這部分的詳細思考分析,手手君暫不贅述,最後是得出結論。
弗裡希經過反覆觀察、實驗、論證,找到了蜜蜂「圓圈舞」「8字舞蹈」是在傳達食物位置信息的秘密。
並且,他還發現蜜蜂飛行方向、速度快慢不同,食物距離的方位和遠近也不一樣,告訴孩子研究問題要全面深入。
有沒有發現,書中不但告訴孩子科學發現是怎麼來的,還告訴他們研究過程中,科學家是怎麼思考的,這點很少在其他同類書中見到,但又是非常吸引孩子的,學到的不止是知識,還有方法。
這套切入視角獨特親切的《哇,科學有故事!》,引進自韓國,是韓國教育部指定的科學學習指導用書。
整套書有好幾十本,目前引進國內的中文版第一輯,共有14本,分為3大主題——
每本書都選取了3-4位(遺傳這本有4位)在科學史上有過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全套書共講了43位科學家的真實研究故事。
之所以推進這套書,很重要的一點是——其中的科學知識點,與中國的新課標要求也非常匹配,所以很適合中國孩子學習。
涵蓋中小學重要科學點從幼兒到初中都適合整套書涵蓋了中小學生所需掌握的重要科學知識點,更是覆蓋了生物、地理等學科90%以上的內容。我們做了一下知識點對比,大家感興趣可以點擊圖片,放大查看細節。
⬆生命篇《動植物的故事》與教材的對應
⬆地球篇《地形的故事》與教材的對應
⬆宇宙篇《地球和月球的故事》與教材的對應
不僅涵蓋知識點,更關鍵的是,這套書的講述方法真是有趣極了!
就以這本《遺傳的故事》為例,就是生物課本上的必學內容。
「為什麼我長得像爸爸媽媽?」這是每個孩子都會關注到的現象。
這章節的開篇,就是請「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帶孩子們開始探索之路。
他關注到了一個現象——當時的人們都認為,如果白花和紅花雜交,會生出粉花;就像把白顏料和紅顏料進行調色,會形成粉紅色一樣。
但如果按這個邏輯推論,世界上純粹的白花和紅花應該是會越來越少,粉花越來越多。那麼,事實真是這樣嗎?
他用豌豆做遺傳實驗,卻震驚地發現,白花和紅花雜交後,居然開的全是白花,一朵粉色的也沒有!
顯然,一定是這個推論分析的過程中,哪裡出了問題。
那就要通過大量實驗的觀察研究分析來得出結論。
於是,他孜孜不倦進行的各種改良實驗,但可惜,花費8年時間、培育30000多株豌豆才得出的結論,卻根本不被人重視。直至他離世16年後,這一科學成果才石破天驚!
一波三折的科學家故事,很自然地勾起了孩子們的興趣,故事講到這裡,才從容地開始引入科普知識,講解方式有趣極了。
別覺得這些科普知識,作為常識隨便讀讀罷了,其實它們與學校考試也密切相關。在生物課本中,基因顯性與隱性就是重要知識點。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生物》
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套書和中小學的課本知識點,具體是怎麼匹配的吧——
就拿生物學科為例,在生命篇《微生物的故事》中——
微生物是憑空出現的嗎?人們看到腐肉生蟲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抱有懷疑態度的巴斯德,做了簡單又經典的鵝頸燒瓶實驗,證實了自己的想法。
在八年級的生物課本裡,也講到了著名的鵝頸瓶實驗——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
再比如地理學科。在地球篇中的《地球與月球的故事》——
其中講到地球公轉和月球——
在人教版二年級的科學課本中,就有地球公轉形成四季,以及月球公轉造成月相變化的知識——
而且其中有些知識點,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課本裡也都會出現。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在七年級地理上冊中也講到了。
⬆《地球與月球的故事》中哥白尼的故事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日心說知識點
所以,這套書的年齡跨度可以從四五歲,一直綿延到小學高年級乃至初中。低幼階段進行親子閱讀,到了中小學階段,就可以學習知識點,培養科學思維。
配套動畫講解視頻多學科知識點一看就懂
此外,出版社還製作了與整套書相配套的科學動畫講解視頻。
每本書的視頻,按照書中3位科學家的故事分成了3段,幾分鐘的時間,就能把書本內容視聽結合,讓科學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和生動,更加立體。陪孩子讀過書後,再通過視頻復盤,是個事半功倍的辦法。
掃每本書最後一頁的二維碼,就能免費看到價值99元的動畫視頻——
內容編排豐富多樣讓孩子學知識全面系統
這套書的內容編排,讓孩子帶著好奇心,與科學家一起探究思考,從困惑到思考,從發現到鑽研,再現科學發明、發現的誕生的過程,按照以下順序娓娓道來——
孩子讀得過癮的同時,還形成科學思維習慣,以及對相關知識的拓展了解。
科學家的親身故事讓孩子學到科學研究方法和態度
科學理論的得出,往往離不開科學家對現有理論的懷疑,並在無數的經驗的總結和論證中才得出結果。
比如在《身體的故事》中——
科學家哈維在長期對心臟的研究中,得出從心臟中排出的血液會沿著血管流動,最終又返回心臟——
但在他的理論之前,人們一直相信希臘醫生蓋倫的錯誤研究——肝臟會源源不斷產生血液。
英國醫生哈維,頂著輿論的壓力,也要堅持自己對科學的懷疑,從對動物的解剖,到對人體的解剖,實驗並記錄,得出科學的結論。
這就讓孩子在閱讀每個科學家的故事時,也感悟到科學家們的懷疑精神,並用事實的實驗理論依據,去推翻錯誤的觀點。
同時科學家們的美好品格,也都會展現在孩子眼前。
比如英國微生物學家——弗萊明,為了遏制戰爭中受傷士兵的傷口感染,發現了「青黴素」——
再比如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為了證實殺蟲劑對環境的汙染,花費多年時間收集了大量與殺蟲劑有關的資料,發表《寂靜的春天》——
才讓政府重視調查,最終讓全世界認識到殺蟲劑的危害,對世界環境保護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故事中,孩子會發現,科學家也是普通人,但他們具有強烈的執著探索和堅韌不拔的品格,這也會培養起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精神。
科學實驗學著像科學家一樣用事實說話
書中科學家們對科學的懷疑和猜測,都是用經過實驗、實踐檢驗過的,讓孩子學會不僅要有懷疑,也要用事實說話。比如,為了證明「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從不同角度搜索證據——
並親身前往格陵蘭島驗證,最終為科學獻身。
再比如,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為了驗證地球自轉,同樣經過多次試驗,才讓人們從眼見的事實中,相信他的理論。
綜合知識讓孩子學到不同領域跨學科知識
另外,每本書中的3個小故事,每個故事結束後,都會給孩子總結相關的知識點,擴大孩子的知識面。比如,在《宇宙旅行故事中》,讀完——加加林探索太空阿姆斯特朗登月薩根研究外星生命這些故事後,孩子可以學到更多關於太空探索的知識。
並且在知識總結之後,還會有「綜合知識」板塊,網羅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以科學史為基礎,將歷史、藝術、文學……文科性知識融入科學中。
比如在阿姆斯特朗登月故事後,「綜合知識」講述法國作家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想像出來的一些科學技術,到了20世紀,有很多變成了現實,並且還為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很多靈感。
通過閱讀文章,孩子可以發現科學跟文學的密切聯繫。
科學史歷程讓孩子從宏觀上串聯科學進程
每本書的最後,還以時間線的形式,將從古到今縱向的科學發展史進行橫向串聯,讓孩子對所學知識,從整體上進行回顧和認識,從宏觀上了解科學史,理解起來更加通透。比如,在《恐龍的故事》中,科學時間線是這樣串起來的——
如此一來,恐龍科學史的脈絡,就清晰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把握起來就容易多了,也更加直觀了。
專家審讀把關保障知識專業性
這套書不但經過了韓國專家審讀,引進國內後,還有中國專家的審讀把關,保障知識點的準確專業。
另外,為了貼合孩子的閱讀習慣,每一本書都有可愛的漫畫形象,作為故事的主人公。
⬆研究灰雁印刻現象的勞倫茲
講解科學原理時,還會用清晰的圖表展示科學概念,讓科學原理變得簡單有趣,增加閱讀樂趣,輕鬆理解無處不在的科學知識。
這真的是一套很贊很贊的科普書!熟悉 大手牽小手 的家長都知道,手手君很少推薦科普書,但只要推薦,必是精品!
那麼,這套書適合什麼年齡段的孩子呢?
小編根據自己的經驗,可以很肯定地告訴大家——這套書真的是從幼兒到初中都適合!但是讀法不一樣!
【2-6歲兒童】
一對一的親子共讀,在讀完一個故事後,勻出時間與孩子討論。
一本優秀的科普書可以給孩子帶來發現,啟發科學思維,點燃希望。幫助孩子通過口頭講述科學家的故事,畫畫或做科學小實驗的形式,來表達他的感受。
【小學低年級孩子】
可以自主閱讀,也可以親子共讀和討論。
通過閱讀科學家故事、精美的插圖、配套的動畫講解視頻,慢慢了解和熟悉以後所要學習的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思維。
親子共讀時,可以著重在對科學家思維探究方式的討論上。
【小學中高年級孩子】
這套書完美對接科學學習,孩子能自主閱讀,帶著好奇心與科學家一起探究思考,形成科學思維習慣;
【初中生】
提升對生物、地理、物理、歷史等學科的興趣和理解,學會貫穿文理的綜合型科學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