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林阿姨用嬰兒車推著1歲半的孫子樂樂在小區樓下散步,結果一言不合與同小區的陳阿姨吵了起來。
事情經過很簡單,原來陳阿姨看到樂樂這麼大了還學不會走路,就和周圍的鄰居說起了樂樂發育遲的「壞話」。沒成想,這句話恰好被經過的林阿姨聽見。
護孫心切的林阿姨頓時不開心,畢竟自己的孫子在自己眼裡哪哪都是好的,憑什麼無端被外人議論,就這樣兩人開始了你來我往的「對罵」。
等回到家後,林阿姨和兒子兒媳說起了這件事,沒成想一向脾氣好的爸爸卻說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方便證明自己的兒子沒有問題,以免小區裡的大爺大媽繼續「說閒話」。
可是不檢查不知道,一檢查才發現孩子的胯竟然掉了。所幸家長來醫院及時,並不影響孩子今後的發育。而兒科醫生也告訴家長,孩子的坐姿、爬行、站立、行走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通過他們的骨骼發育自動生成的。
並且,孩子們不同年齡的行為習慣也不同,比如說在寶寶4-7個月左右的時候,他們完全可以掌握獨坐這一技能;而在7-10個月大,他們的小手臂和腿部都會有新的力量注入,將非常容易就在地板上爬來爬去。
另外,當寶寶長到8-9個月時,家長們可以慢慢對孩子進行扶站和扶走,以此訓練孩子的腿部力量。這樣進行3個月左右的訓練,等到孩子們在9-15個月時,基本上就可以獨自站立和獨自行走。
可如果你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內還不懂得行走,多和家長有緊密關係,尤其是這4點需要引起家長重視。
1、家長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走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害怕孩子受傷也是每位父母的共性。尤其是當寶寶們開始學習走路的時候,有時候摔一跤家長們就心疼得不得了,再也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走。
可摔跤並不可怕,一時的肉體疼痛也算不得什麼,畢竟每個孩子都是在摔跤中成長的。只要家長放手讓孩子多走幾次,那麼他們在掌握到規律後就不會再摔跤了。重要的是,家長越表現得害怕,只會讓孩子更加膽小,對於孩子的學步極為不利。
2、家長過度依賴學步車
學步車算是有小孩家庭的必備帶娃神器,只要把孩子放在學步車裡,家長就可以解放自己的雙手,不再需要整天手把手扶著孩子,讓自己腰酸背痛。
殊不知,國外很多國家早就禁止使用學步車,畢竟孩子用慣了學步車會變得依賴性強,而且發生意外傷害的概率也非常大。另外,若孩子過多使用學步車不僅容易演變成O型腿,還會影響孩子們的腳部發育。
3、家長習慣性照顧孩子
當寶寶生下來,家裡所有人對於孩子的照顧都盡心盡力,生怕自己沒把孩子照顧好。再加上現在人販子的拐娃手段比較多,家長更不會放手讓孩子離開自己一步之遠。所以說,我們總會看見有些家長把年齡較大的孩子放在嬰兒車內推著走,像伺候小公主小王子似的貼身照顧著他們。
可能在家長眼裡這是他們愛孩子的表現,殊不知自己的溺愛也是害孩子的一種表現。要知道,孩子在該學走路的年齡,卻被家長抱在身邊,這樣他們又怎能敢獨自學步呢?
4、家長心急導致適得其反
有家長的地方就有比較,就算是幾個月大的孩子也免不了被比較。尤其是一些容易心急的家長,一看到別人家的小孩9個多月就會行走,再看自己的孩子10個月都還沒學會爬,就會心急的不得了。
於是,這些家長只要有時間就會逼迫孩子走路,絲毫不管孩子腿部和手臂是否有了足夠的力量。要知道,若盲目地放苗助長,最後只會讓孩子抗拒走路,並且不利於腿部骨骼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