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同事媛姐因為生產請了產假,前幾天閒來無事,就和大家約好去她家中探望。
媛姐的女兒已經4個多月了,剛聊沒多久,孩子就哭了起來,應該是餓了想要吃奶,因為都是女生,所以大家也沒什麼避諱。
孩子正喝著奶,媛姐突然小聲的「啊」了一聲,看起來很痛苦,大家還以為是出了什麼事。媛姐解釋:「彤彤開始長牙,喝奶的時候總是咬人。」
另一個同事看起來有點驚訝:「七坐八爬九出牙,這牙出的是不是早了點?」媛姐看起來也有些擔心:「我也想這個事呢,是比別的孩子早了點,也不知道有什麼問題沒有。」
回家後,特意詢問了在醫院工作的小姨,這才知道原來寶寶的出牙早晚其實也有許多講究。
正常來講,一般在6個月到8個月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牙了,像媛姐女兒這樣4個月就開始出牙的也有,再晚一些的12個月才出牙其實也不少見。
但若是超過14個月仍無跡象,這就需要我們多留心,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帶他們去兒科檢查一下,真有事也能提早發現,儘快解決。
為何孩子出牙的時間有早有晚?
1、家族遺傳
別意外,其實時間的早晚也與遺傳存在莫大的聯繫。早有研究發現,家族中有長輩的出牙時間比較晚,那麼晚輩也同樣可能出現這個問題。另外,性別上也會一定的影響,男寶的出牙時間就是要晚於女寶。
2、營養攝入問題
有不少家長都覺得,寶寶出牙的時間與鈣有關,缺鈣的寶寶牙齒長的就比較晚,不過這個說法是並不絕對。
因為他們所需的鈣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多,只需要有600毫升的母乳就足以保證鈣含量的充足。
維生素D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它的存在決定了鈣的吸收,所以當維生素D不足時,就算攝入足夠含量的鈣也沒辦法完全吸收。除此之外,當其他營養攝入不均衡時,也同樣會出現這種情況。
3、病理因素
這是我們最不願意見到的一種情況,當寶寶出牙的時間過晚時,我們就應該額外注意這個問題,這代表寶寶的身體很可能是出現了某種不健康的情況。比如當腦下垂體分泌異常,就可能會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
在醫學上,出牙的時間晚也被稱為「乳牙萌遲」,父母們必須要多多留心才是,因為牙齒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乎到孩子營養的攝入乃至於生長發育。
在一些老一輩人的觀念中,他們可能會認為寶寶出牙的時間越晚,長大後就會越有出息,我們絕對不要被這種迷信思想所左右,而是要以科學的角度去對待。
在寶寶出牙的階段,家長要做些什麼?
1、添加輔食
對於到達一定月份的寶寶來說,母乳的營養對於生長發育已經供不應求,所以我們應該準備多種多樣的輔食才是。
建議多準備一些富含豐富營養物質的食物,適當的添加一些固體食物,這樣也能夠適當的刺激牙齦,幫助寶寶萌芽,切記不要一昧的食用流質食物,對牙齒沒有好處。
2、注意清潔
有部分父母比較心大,覺得這只是乳牙,日後還是會退掉重新長出新的牙齒,所以並不是太在意,以至於有許多寶寶年紀雖然小,但卻有了齲齒,甚至牙齒都爛沒了。
因此一定要注意清潔,在寶寶年紀小的時候幫助他們清潔牙齒,隨著月份的逐漸增長,也要教會他們如何正確的刷牙,這樣才能夠保證牙齒的健康。
3、保護牙齦
對於年紀幼小的寶寶來說,他們的乳牙與牙齦都是非常脆弱的,在萌芽階段他是非常容易受傷的。
有些父母不注意,吃完食物之後,任由殘渣留在口中,結果卻導致牙齦與牙齒發炎,讓他們倍受折磨,所以在吃東西之後,一定要及時清理食物的殘渣。
4、磨牙棒
乳牙的萌出並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其實他們在出牙時都會感覺十分難受,比如牙齦發癢。所以我們不妨幫助準備好磨牙棒,並教會他們正常使用,這不僅能緩解他們的不適,同時也可以鍛鍊牙齦的堅韌與咀嚼能力。
總而言之,正常情況下,牙齒萌出的早晚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時間稍早一些或延後一些並無大礙。所以也不要過於憂心忡忡,只要保證營養的攝入均衡,並且呵護他們的牙齒就可以了。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