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吳鎮宇的兒子費曼在社交平臺上坦言自己有舞臺恐懼和社交焦慮,稱自己哪怕是在最熟悉的家人面前表演才藝,都會緊張到發抖。
費曼說,他的焦慮是喵喵和家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這麼小的孩子,只能默默承受內心的焦灼和痛苦,而這種痛苦不被理解和看見,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又增加了一重傷害。
以前,大家覺得少年不識愁滋味,最是天真浪漫的時候,焦慮症不該跟孩子扯上什麼關係啊。
可事實上,兒童焦慮症遠比我們大家想像的要常見得多,嚴重得多。
根據美國流行病學家進行的全國性研究發現,在13歲至18歲的青少年中,有近1/3受到焦慮症的影響。國內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這個問題同樣不容小覷。
所以,真不一定是家裡人對費曼缺乏關心,而是我們身為大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很難去理解和想像整天不愁吃喝、不用為生計發愁的小不點兒,能有啥煩惱?
但這絕對是一個認知誤區。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較常見的情緒障礙。
它是兒童時期無指向發生的莫名恐懼與不安,兒童對外界細微的變化表現得過於敏感多疑,煩躁不安。
這類疾病主要與心理社會因素和遺傳因素有關,這類孩子往往性格內向,感情脆弱,容易被外界環境影響。
這類孩子幾乎對所有事情都很擔心,如學校生活、個人安危、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家庭經濟狀況等等,他們總會假設會發生最糟糕的情況。他們的身體也會經常出現頭疼、肚子疼。因為太過焦慮,他們會避免和其他人打交道,比如不去上學。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有分離焦慮很正常,特別是待在陌生環境時。但如果是大孩子在離開父母時也表現得過於傷心;或長時間無法平靜下來;或過度想家則要懷疑是否有分離焦慮症。
這類孩子會在正常的環境下也覺得很焦慮,這種焦慮遠遠超過了害羞。他們在課堂裡回答問題或和其他孩子交往時會很害怕及焦慮。這種害怕妨礙了他們參加學校的活動及在公共場合說話。
有些孩子的環境突遭變故,如父母突然離異,發生意外事故,災害等,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住,會產生焦躁的情緒,並伴隨噁心乾嘔,失眠多夢,大小便失禁,腹瀉等一系列生理症狀,但通常這種症狀會隨著時間的過去會自然消失。
焦慮症的主要表現是焦慮情緒、不安行為和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不同年齡的患兒表現各異。
●幼兒表現為哭鬧、煩躁。學齡前兒童可表現為惶恐不安、不願離開父母、哭泣、輾轉不寧,可伴食欲不振、嘔吐、睡眠障礙及尿床等。
●學齡兒童則上課思想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不願與同學及老師交往,或由於焦慮、煩躁情緒與同學發生衝突,繼而拒絕上學、離家出走等。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以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功能興奮症狀為主,如胸悶、心悸、呼吸急促、出汗、頭痛、噁心、嘔吐、腹痛、口乾、四肢發冷、尿頻、失眠、多夢等。
對於兒童焦慮症的誘因,主要與孩子的心理因素、自身性格、遺傳、環境因素和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有關。
遺傳
一個家庭成員患有焦慮症的孩子也更有可能患有焦慮症。有調查資料顯示,大約15%的幼兒焦慮症患兒的父母和同胞也患焦慮症,大約50%的焦慮症患兒的單卵雙生者有類似的診斷。
環境因素
兒童遇到父母離異,沒有固定成長環境,父親根據時間協商照顧孩子,誰有時間就接孩子,這樣很容易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此容易擔心、孤僻、出現焦慮。
學校因素
家長和老師的教育方法不當,學習任務過重,課外作業太多,娛樂及睡眠時間少,壓抑了兒童好玩的天性,日久就會形成幼兒焦慮症。
★多陪伴孩子,給予關心和鼓勵
日常生活中,不要因為忙於工作而減少陪伴孩子的時間,應每天儘量有一方拿出時間多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帶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
其次,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如與其他小朋友比較、苛求孩子完美等,而應對孩子的成長與表現給予理解、肯定、鼓勵和支持。
最後,要營造輕鬆、舒適、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感到溫暖與安全,舒緩孩子的壓力。
★心理輔導
當孩子的焦慮症狀較嚴重時,可以尋找專業的心理治療,了解孩子真實的心理感受,分析孩子為什麼產生焦慮,清除不利因素,多方面地採取策略幫助孩子減輕焦慮情緒。
★藥物幹預
如果孩子出現肌肉緊張、出汗、呼吸急促、手腳冰涼等身體症狀,建議及時就診,根據醫生專家的建議進行心理幹預,嚴重者可在醫生的專業、規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
1.http://www.babycenter.com
2.http://www.healthychildren.org
3.http://www.quora.com/
4.http://www.huffingtonpost.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