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是我們初中時代就曾經學過的古詩,也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孟浩然田園詩的代表之作。我們當年學習這首古詩,都了解了這首古詩所表達的主旨意思。
全詩的內容就是通過孟浩然到農家去做客,描寫其所看到此地美麗的景色,生出嚮往之心。來反襯在都市生活當中的不如意,最終讓他渴望回歸田園,甚至約定等到秋天的時候再來一塊兒賞菊花喝菊花酒。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就是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整首詩歌非常的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王維和孟浩然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但是他們往往以山水詩為名,而田園詩則相對比較少,而且質量也是參差不齊。這一首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第一句當中「故人具雞黍」,我們剛開始都是理解為。老朋友殺雞、準備黃米來招待我。這裡的「黍」指的是黃米,古代認為是上等的糧食。
所以第一句就顯現出了故人要招待孟浩然的那份熱情。但很多人不知道,「雞黍」這兩個字其實也包含了一則動人的故事,而且早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學典故。
這個故事其實出自《後漢書·范式傳》。範式是山陽人,年輕的時候進京城太學,在此地共同學習,也結交了一個好友,汝南人張劭。某一天兩個人都分別回到各自的家鄉,臨別之前兩人約定:兩年以後範式將專程到張劭家看望張劭及家人。張劭回到家中,就把此事給母親說了。而且希望母親到時候能夠設酒殺雞作食,準備好酒宴來招待這位好朋友。
張劭母親說,你們的約定是兩年,兩年以後你的朋友真的會來嗎?張劭堅定不移地對母親說,範式是很講誠信的人,決然不會失約的。兩年以後,範式果然如期來看望張劭,聚餐暢敘之後,兩人高興地話別。
範式後來當過荊州刺史範陽太守,以誠信著稱於世,後來「雞黍之交」就象徵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
孟浩然作為當時聞名天下的大詩人,對於這樣的文學典故是不會不知道的。所以在這裡,「故人具雞黍」顯然也是用到了一個文學典故,而不能將其單純地理解為老朋友準備了雞肉、備了黃米來招待我,而是說兩人之前就已經有過約定。老朋友約定在某時某刻,邀請孟浩然到田家做客。
其實這詩歌的最後兩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其實也體現出了老朋友再次相聚的約定。
其實這樣的一個文學典故不僅僅在孟浩然的詩歌當中出現過,在李白等人的詩歌當中也曾經出現過。
如李白的《送戴十五歸衡嶽序》說:「雞黍之期當速赴也」,顯然更加契合了之前約定這樣一層意思。
同樣意思的還有,唐代高適《贈別王七十管記》 中「款曲雞黍期,酸辛別離袂」。
所以孟浩然詩中,不單單是描繪田園景色的美好、人際關係的淳樸,還包含了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孟浩然與故人之間兩人的感情就像範式和張劭一樣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