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故人莊》是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中不光表達了詩人對田園風風光的讚美,也寫出了朋友間(「故人」)的真摯友情,《過故人莊》是孟浩然的詩歌代表作,歷來都受到人們的好評。
說到這首詩,人們往往會偶這樣一個疑問,孟浩然在詩中沒有寫明「故人」的具體身份,那麼孟浩然《過故人莊》詩歌中的「故人」是誰?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故人」就是朋友的意思,提到故人,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李白寫的那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很要好的朋友。
孟浩然要去廣陵(揚州),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別,還寫下了這首送別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也成為傳誦千年而不衰的送別名詩,李白口中的「故人」就是孟浩然。
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故人」是誰,亦或說他的身份是什麼?如果從作者孟浩然、詩歌創作背景談起,以「知人論詩」的方法去賞析這首詩的話,這樣會對詩歌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會對詩中的「故人」的身份有一個了解。
孟浩然其人《過故人莊》的創作背景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人,擅寫五言詩。孟浩然長年隱居家鄉鹿門山,後世也稱他為「孟襄陽」。孟浩然早年於鹿門山閉門苦學,等待進入仕途的機會。
孟浩然曾寫下《書懷貽京邑同好》一詩,原詩較長,以下節選其中幾句:
維先自鄒魯,家世重儒風。詩禮襲遺訓,趨庭沾末躬。晝夜常自強,詞翰頗亦工。三十既成立,嗟籲命不通。……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
孟浩然的這首詩也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59卷第11首。開篇是詩人的自敘,從詩中我們可以得知:他生長在世代重儒風的書香門第,從小就很好學,並獲得了較高的文學修養。詩中接著寫他向京中的朋友表明自己有進入仕途的打算,望「故人」引薦。
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孟浩然一直到四十歲時,才離開家鄉到京城長安應考,在這次科舉考試中孟浩然沒有實現自己科舉出世的理想。詩人在長安待了一段時間後,又回到了家鄉襄陽,過起了隱居的生活。據《舊唐書·文苑列傳》記載「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
孟浩然這次的科舉雖然失利了,但是他在京城裡認識了一些朋友,他的才華也得到了文壇上一些名人的肯定,如張九齡,王維等人。據《唐才子傳》記載:
四十遊京師,諸名士間嘗集秘省聯句,浩然曰:"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眾欽服。張九齡、王維極稱道之。
孟浩然回鄉之際,他寫下了很多的詩歌,如他在《歲暮歸南山》一詩中寫到:「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在離別之際,他還寫過《留別王維》一詩,詩中寫道「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在詩中,孟浩然認為自己科舉入仕的希望很渺茫了,與其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還不如早點回到家鄉去。但離開京城又要與好友分別,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悵惘和矛盾。
這兩首詩中都出現了「故人」一詞,只不過這兩首詩裡的「故人」,指的是孟浩然在京城認識的朋友王維等人。
這次科舉考試的失利對孟浩然的打擊很大,他深感仕途無望,便離京返鄉。孟浩然回鄉後,只好繼續過著隱居田園的生活,直至五十一歲時去世。《過故人莊》正是詩人在長安科舉失利,返回家鄉後的作品。
詩中的「故人」是誰?
《過故人莊》這首詩中的「故人」是誰呢?也就是說,「故人」在這首詩中有著怎樣的身份?在解讀了孟浩然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後,在回到詩歌本身,去解讀這個問題,就很容易了,從以下五點就可以看出孟浩然詩中「故人」的身份。
(一)從詩題和內容上看「故人」的身份這首詩的詩題是《過故人莊》,首先來看「過」字,「過」字所表達的含義是「故人」邀請孟浩然來做客的,而不是孟浩然主動前來的。一個「邀」字體現出「故人」對孟浩然的至誠之意與款款真情。
詩歌的題目中所寫的字眼雖是「莊」,而作者落筆之處卻是「田家」,由此可知,作者前往的只是一般的田園農家,而不是富麗堂皇的亭臺樓閣之家。這也說明了孟浩然前去拜訪的不是達官顯貴,而是是一位高雅的隱士。
孟浩然在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前,一直在家鄉鹿門山過著隱居的生活,他所結交的朋友,都是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或者說是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人。
孟浩然以「故人」的口吻稱呼這莊院的主人,由此可見兩人的交情不淺,所以從一點上可以看出這位「故人」是一位高雅的隱士。
(二)從招待孟浩然的食物看「故人」的身份詩中寫道「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雞黍」雖然不是什麼特別高級的食材,但對一般農家百姓而言,已是招待客人的最好的食物了。
而且孟浩然詩中所用的「雞黍」二字已然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義,因為「雞黍」二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更深一層的含義。
南朝劉宋時期的範曄等人編撰的《後漢書》中,就記載了一則有關「雞黍」故事,說的是範式與張劭的故事。
範式與張劭是好朋友, 春天在京城分別,約好秋天相見。到了九月十五日,張劭在家裡「殺雞為黍」準備接待範式。張劭家人將信將疑,張劭解釋說,範式是個守信用的人,一定不會爽約。話音未落,範式就到了家門口。
這個故事顯示了範式與張劭的深厚友誼。孟浩然詩中寫的「故人具雞黍」,一來是為了表達「故人」對自己的熱情招待,二來是為了表達兩人的深情厚誼。
除過《後漢書》中記載的「雞黍」故事,《論語·微子》中也有一則「殺雞為黍而食之」的記載:子路與孔子失散後,他與一位「荷莜丈人」偶遇,這位荷莜丈人「殺雞為黍」招待子路。子路與「荷莜丈人」道別後尋回孔子,並把遇上丈人的事告訴孔子,孔子感嘆道這是一位真正的「隱者」。
從孟浩然的詩中的表達來看,「雞黍」一詞暗示了「故人」就像《論語》中的那位丈人一樣,是一位不屑於仕途名利的隱者。
(三)從「故人」的居住環境來看他的身份詩中寫到「故人」的居住環境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是一個環境優美的地方,是一個宜居的地方。那麼「村」 與「郭」二字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知道,古代漢語中一些字詞的含義與現在漢語中是有一些不同的,在賞析解讀古詩的時候,要把一些字詞的含義放到古漢語的語境中去解讀。
「村」字在《廣韻》中的解釋是「墅也」,「墅」字在《說文》中的解釋是:「墅,郊外也。」而《毛詩詁訓傳》曰:「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從古漢語中「村」的語義來看,「故人」居住在一個遠離城市的地方。
「郭」是城邑外圍的城牆之意,「郭外」就是不在城鎮範圍內的郊外農村。這樣的居住場所是適合隱居的,可以說是作為隱者的絕佳選擇。
在從詩中「青山繞,綠樹合」等詞語來看,「故人」居住在一個青山綠樹環抱的地方,是一個幽靜的去處,也是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地方。從這一點上來說,更能看出「故人」的隱者身份。
(四)從兩人的談話內容來看「故人」的身份詩中寫到「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是兩人在就餐的過程中的動作和談話內容,詩人打開窗戶,映入眼帘的是院子裡平凡的打穀場與菜園子。他們把酒言歡,暢所欲言,可交流的是什麼呢?原來就是「桑麻」的事情。
從談話內容來看,只不過是平常的農家勞作的事情,「桑」和「麻」是典型的農家生活,由此可見,這位「故人」的情趣是志在山林田園,不是官場仕途。從這一點上來說,「故人」的身份就是一位隱者,是一位在自己的莊園裡過著自耕自樂生活的隱士。
(五)從期望再次重逢看「故人」的身份詩中最後兩句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是兩人的約定,他們約定在重陽節再來相聚。「就菊花」 三字中,「就」有親近之意,表現孟浩然是渴望和「故人」再次相逢的。
「菊花」一詞,又很容易讓人聯想人聯想到隱者陶淵明,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菊花」就象徵著隱者。說到菊花,人們自然會將它和「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聯繫起來,陶淵明在《飲酒》中便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體現的是隱者的生活狀態。
「菊花」有兩種解釋:一是作植物解的菊花,二是指菊花酒。因此孟浩然詩中的「還來就菊花」一句的含義就很好理解了,詩人設想在重陽節這一天,他又和「故人」重逢,他們一邊欣賞著綻放的菊花,一邊盡情地喝著菊花酒,把酒言歡。
詩中還透露出一條重要信息,就是「還來就菊花」一句中的信息,從中我們可以得知,這位「故人」的田園裡一定種植著許多菊花,他是一位愛菊花的人,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他的隱者身份。
總結
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記述了詩人到「故人」農莊做客的經過,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以及與「故人」之間的深厚友誼。
綜上所述,在解讀了孟浩然《過故人莊》的創作背景以及詩中字詞後,並從五個方面分析了「故人」的身份,從而也對「故人」的身份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解讀。
孟浩然所寫的《過故人莊》中的那位和詩人有著深情厚誼的「故人」,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一位高雅的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