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冬令發放當天,氣溫下降到零下十度,樹上結滿冰霜。(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洪駿達)
當滿地的松茅(松針)映入眼帘,志工來到了石門坎村發放現場,用松茅鋪地是雲南彝族人傳統習俗中對來賓最高的禮數,常用在喜慶的日子;在這裡,顯示領導與族人們將此次發放視為大喜事,也是對慈濟志工的尊重,表達祝褔這場發放所有人平安吉祥的意思。
零下低溫發放 為鄉親加緊腳步
2012年12月30日的氣溫,驟降到攝氏零下十度的低溫中,來自臺灣、雲南兩地的慈濟志工來到昆明祿勸縣普德村、麻科作村與石門坎村進行冬令發放。
石門坎村發放儀式上,志工們九十度彎腰鞠躬獻上物資,是慈濟對鄉親的尊重和愛;武裝部長李興祥還親切地為鄉親穿上新棉襖,並且親自為鄉親搬運大米。
臺灣慈濟志工陳金髮提到:「雲南這個地方是高山區,鄉親非常純樸,年輕人大都外出去了,所以在組織這些鄉親遭到一些困難。」
具有多年發放經驗的資深慈濟志工陳金髮說明,發放場地不夠大的話,發放工作必須有很好的組織規劃,否則會耽誤鄉親的時間;而且只要一有個環扣發生差錯,可能村民的心就會擔憂,這不是慈濟發放的本意,「現在這個發放點是零下五到六度,坦白說很冷。鄉親們也都是頂著寒風、頂著嚴寒的天氣,我們很快會把它發完,讓他們趕快回去。」
志工為等待發放的鄉親送上粑粑解飢禦寒。(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洪駿達)
好像自己的奶奶 志工因不舍而落淚
在發放現場,志工們幫忙核對鄉親手上的物資發放單時,發現每個鄉親的手都是龜裂、凍傷的,心生不忍與不舍,趕緊掏出凡士林藥膏為他們塗抹。住在山腳村的方金枝奶奶,熱情地邀請臺灣志工駱純美到家中作客,為感恩慈濟人的付出,還拿出自家種的核桃相送。
志工們與當地鄉親在語言溝通上有困難,彝族苗族說的是他們的方言,年紀大的不會說普通話;不過,愛心總是能夠跨越任何障礙傳遞到每個鄉親的心中。
昆明志工羅剛牽著旁邊七十歲的奶奶,用雙手包住她發抖的雙手,希望給她一些溫暖,或許帶不來多大的溫暖,總是希望在她心理上帶來些暖意。他說:「這邊發放的現場,看到鄉親們真的很冷,因為我看到別人受苦心裡很難受、酸酸的。剛剛牽了奶奶的手,我落淚了。」
這位奶奶讓羅剛想到自己家裡的奶奶,羅剛說:「我奶奶也八十多歲了,我覺得這位奶奶那麼大年齡,一個人來不容易,在這個天寒地凍的地方上,我很感恩她,讓我學習很多。」
發放結束後,志工進行家訪,與老人家一起烤火話家常。(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洪駿達)
天冷心熱 照顧戶手心向下
除了慈濟志工們的關愛以外,當地鄉親也是自動自發地發揮一分力量。仝志娟是一位苗族女孩,在學校學了護理,為了幫助家鄉的人,回到普德村來照顧村中老人的健康,因為族人身體健康就是她的快樂。
慈濟人來了,代表在這貧困山區裡的愛心,仝志娟覺得,自己能出一份力,就儘量伸出手去出一份力。她感動地說:「我覺得雖然天氣特別冷,但是我的心是很熱的,因為有這麼多有愛心的人使我的心熱。在這麼冷的天氣,及時送來棉被、送來棉衣、送來保暖也送來糧食。這裡的父老鄉親,能夠在新年裡得到這一份特別溫暖的禮物,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熱,感動,特別的感動。」
保有芝站在桌子後面,幫忙搬運棉衣給鄉親們,她是慈濟的照顧戶,慈濟人自2008年起幫助這個家庭,也是慈濟在雲南第一個助學個案,她的兩個孩子,兒子王建宏現在就讀山西醫科大,女兒王健瓊現就讀昆明學院。今天保有芝抱著感恩回饋的心與鄉親結緣,感同身受地要帶給大山鄉親溫暖,一如她當年受助的心境。
發放結束後,慈濟志工和留在現場的村民以及當地領導,就地舉辦圓緣儀式,整個發放活動到此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