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高訓智造】原創專業課堂第225期,本期由郭沃沛老師給大家帶來線切割小課堂。
如圖1所示為定位滑座零件圖,其材料為45鋼,小批量生產。要求零件互換性好。該零件的主要尺寸為46mm×36mm×15mm;階梯孔的尺寸為聲Φ24mm4-0.Olmm。孔內有一個φ28mm,寬度為3mm的凹槽;零件在尺寸46mm的方向上有兩個凹槽,凹槽寬度為llmm;兩凹槽的距離為40mm±0.02mm。尺寸精度要求高,C、D兩平面相對於孔φ24±
0.Olmm中心軸線B的對稱度公差為±0.02mm,在46mm全長範圍內垂直於A面的垂直度
公差為0.02mm。孔φ24mm表面粗糙度R0.8μm,3mm凹槽表面粗糙度為R3.2μm,其他表面粗糙度均為Rl.6μm。
根據零件形狀和尺寸精度可選用以下加工工藝。
①下料:用φ60mm圓棒料在鋸床上下料。
②車床加工:車外圓和端面,外圓至最大尺寸,在厚度上留有0.2—0.3mm加工餘量;鏜φ20mm和φ24mm的孔至圖樣要求。
③磨床加工:磨上下平面。
④線切割加工:加工零件外形和2個尺寸為llmm的凹槽。
①夾具:自製胎具、夾具。
②輔具:鉬絲校正器,壓板組件,手錘,扳手,靠板。
③鉬絲:直徑為φ0.18mm的鉬絲。
由前面分析可知,用線切割加工,需要加工零件最大外形和C、D面所在的凹槽,需多次裝夾、多次加工。由圖1零件分析可知,C、D兩平面要求與孔中心線對稱,所以在加工凹槽時需以內孔為基準,而孔和C、D平面所在的凹槽不處在同一個平面內,在線切割加工中,直接以內孔為基準加工凹槽比較困難。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在加工外形時,以內孔φ24mm為基準,加工凹槽時以零件的外形為基準。在加工外形時,為了保證外形和內孔位置的一致性,減少校正次數,需要自制胎具,胎具形狀及要求如圖2所示。
圖3 線切割加工
1一線切割毛坯;2一第一次線切割加工圖;
3一第二次線切割加工圖;4一第三次線切割加工圖
在裝夾零件時以內孔定位。為了減少校正次數,保證外形和內孔位置的一致性,在多件 加工中,胎具不能移動,而零件外形是一個封閉圖形,為了不破壞胎具,在加工外形時又需兩次裝夾、兩次加工。綜合前面分析,用線切割加工圖1所示的零件,需要三次裝夾三次加工,各工序加工的圖形如圖3所示。
(1)第一次線切割加工零件外形
①線切割加工工藝處理及計算
a.零件裝夾與校正 採用圖4所示的裝夾方式,在安裝胎具時,保證胎具在長度方向上與工作檯X軸大體平行,防止在加工過程中破壞胎具。裝夾零件時,要求零件底面和胎具上表面充分接觸,同時注意零件的方向,保證能完整地加工出零件。
b.選擇鉬絲起始位置和切人點 ·由於此工序屬於切割外
形,鉬絲可以在零件外面人絲,起始點為戶點,A點為切入點。如圖5所示。
c.確定切割路線:首次加工時,可以採用圖5所示的加工路線(箭頭所指方向),再次加工時,為了防止手搖工作檯造成誤差,可以充分利用線切割的逆行加工功能,沿圖所指相反方向加工。
圖4 第一次裝夾示意圖
1一工作檯支撐板;2,5一壓板組件;
3一零件毛坯;4一胎具組件
d.計算平均尺寸 平均尺寸如圖5所示。
e.確定計算坐標系 以圓孔的圓心為坐標原點處,建立坐標系。如圖5所示。
f.確定偏移量 選擇直徑為φ0.18mm的鉬絲,單面放電間隙為0.01mm,鉬絲中心偏移量ƒ=0.18/2+0.0l=0.1mm。
②編制加工程序
a.計算鉬絲中心軌跡各交點的坐標 。
b.編寫加工程序 採用3B編程,加工程序單(略)
③工件加工
a.鉬絲起始位置的確定 工件裝夾找正完畢後,需要確定鉬絲的起始點,即確定P點。
拆卸鉬絲,把鉬絲搖至胎具上φ10mm孔內,重新裝上鉬絲,採用放火花法,檢查鉬絲的垂直度,調節鉬絲,使鉬絲在孔內火花均勻。利用線切割自動找中心的方法找出孔的中心。在找中心前,必須保證孑L內光滑無毛刺。為了提高找中心的精度,可以採用多次找中心。找完中心後,鎖住工作檯,手輪對零,重新拆卸鉬絲,鬆開工作檯,搖動手輪,使鉬絲向X軸負向移動26mm。向Y軸負向移動28mm。裝上鉬絲,鎖住工作檯,手輪對零,此位置即為P點。
b.選擇電參數 電壓:70~75V;脈寬:12~20μs;脈間:k=6~8;電流:1.5~2A。
c.工作液的選擇 選擇DX-2油基型乳化液,與水配比約為1:15。
d.零件加工 當首件加工完後,可利用線切割的逆向加工功能加工第二件。
(2)第二次線切割加工工件外形
①線切割加工工藝處理及計算
a.零件裝夾與校正 採用圖6所示的裝夾方式,用百分表校正靠板B面,在全長範圍內指針擺動不大於0.03mm,在安裝零件時,保證零件和靠板B面完全接觸。接觸後用壓板組件把零件固定好即可。
b.選擇鉬絲的位置 此工序屬於切割外形,鉬絲可以在工件的外面切人,即在點P切入,而且只是切割一條直線。在P點位置,在X方向把鉬絲直徑和放電間隙直接考慮進去即偏離零件輪廓線ƒ=0.18/2+0.0l=0.1mm;在y向上,P點的位置可以不受到約束,保證所編寫的程序能完整把零件切斷即可。點P的位置件如圖7所示。
圖6 第二次裝夾圖
l,5一工作檯支撐板;2,6一壓板組件;
3一零件;4一定位靠板
c.編寫加工程序單 所切零件長度為40mm,為了能完整把零件切斷,編寫長度應大於40mm,在這裡取45mm,程序單如下:
N1 BOBOB45000 GY L2;
N2 DD;
②工件加工
a.鉬絲起始位置確定 在零件加工前,需要確定點P的位置,為了精確確定點P的X向坐標,在這裡可以採用試切法,拿一廢料按照圖7裝夾的方法裝夾,試切廢料,切斷後,測量其長度,求出與所需要的長度之差,再搖動工作檯,使鉬絲移動到所需的位置上即可。
b.選擇電參數 電壓:70~75V;脈衝寬度:12~20μs;脈間:k=6~8;電流:1.5~2A。
c.工作液的選擇 選擇DX-2油基型乳化液,與水配比約為1:15。
圖8 第三次裝夾圖
l,7一工作檯支撐板;2,4一壓板組件;3一靠板;5一定位板;6一製件;8一夾具,
(3)加工凹槽
①線切割加工工藝處理及計算
a.零件裝夾與校正 採用圖8所示的裝夾方式。用百分表校正靠板,在全長範圍內,百分表指針擺動不應大於0.03mm。零件用夾具固定在靠板上,為了裝夾方便,裝夾零件時,可以把工作檯支撐板移動到圖8中的雙點化線位置上,使零件的底面和支撐板完全接觸,保證零件在高度方向上與工作檯垂直。裝夾零件完畢後,再把工作檯支撐板移開,防止加工過程中加工到支撐板。由於此零件屬於批量生產,為了以後裝夾方便並能加工出尺寸合格零件,在零件的左端安裝上定位板,安裝零件時,必須保證零件與定位板靠緊。
b.選擇鉬絲起始位置和切人點 由於此工序屬於切割外形,鉬絲可以在零件外面人絲,起始點為P點,A點為切入點。如圖9所示。
圖9 加工路線
c.確定切割路線 此工序需要切割兩個凹槽,由於零件左端有定位板,為了便於校正,在首件加工時,先加工右端凹槽後加工左端凹槽。在加工右端凹槽時,加工路線為A→B→C→D;加工左端凹槽時,加工路線為G→H→I→J。在加工中,為了防止在A、D、G、J點上出現一小圓臺,分別把這四點延長至A、D、C、J點。此工序是屬於加工外形,在加工過程中可以不拆卸鉬絲,但必須讓開夾具8,防止破壞夾具,圖4—9中細實線是所作的輔助線,直線DE和FG的長度由夾具的位置而定。綜合上述,在首次加工中,加工路線為P→A→B→C→D→E→F→G→H→I→J;再次加工時,為了防止手搖工作檯造成誤差,可以充分利用線切割的逆行加工功能,沿J→I→H→G→F→E→D→C→B→A→P方 向加工。
d.計算平均尺寸 平均尺寸如圖10所示。
圖11 鉬絲中心軌跡
e.確定計算坐標系 坐標系選在零件的中心位置,如圖10所示。
f.確定偏移量 選擇直徑為φ0.18mm的鉬絲,單面放電間隙為0.01mm,鉬絲中心偏移量ƒ=0.18/2+0.0l=0.1mm。
②編制加工程序
a.計算鉬絲中心軌跡各交點的坐標 鉬絲中心軌跡如圖11所示,偏離零件輪廓線一ƒ值。
b.編寫加工程序單 採用3B編程,加工程序單(略)
③零件加工
a.鉬絲起始點的確定 工件裝夾校正完畢後,需要調整鉬絲的垂直度。鉬絲在X向調整時,以線切割廠家提供的校正器為基準,在Y向上,以靠板B面為基準,採用放電火花法,調整線切割上導輪,使鉬絲和靠板B面均勻放電保證鉬絲與B面平行。當放電均勻時,搖動工作檯,使鉬絲向X向移動L=7.5一ƒ=7.4mm,鎖住工作檯,Y向手輪對零。在X向,鉬絲與零件A面放電,當放電均勻時,搖動工作檯,使鉬絲向X向移動L=1.9mm,鎖住工作檯,X向手輪對零,此時鉬絲處在切割起始位置上,即P點。
b.選擇電參數 電壓:70~75V;脈衝寬度:1.2~20μs;脈間:k=6~8;電流:1.5~2A。
c.工作液的選擇 選擇DX-2油基型乳化液,與水配比約為l:15。
d.加工零件 首件加工完畢,測量尺寸,及時對P點的位置進行修正。修正完後,利用線切割的逆向加工功能加工第二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