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消息,該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傅伯傑研究組在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展出根據社會-生態系統要素相互作用變化識別系統演變階段的方法,揭示近千年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階段及效應。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社會-生態系統的動態演變是複合生態系統研究的核心內容,也是生態學和地理學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穩態轉換是指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巨大、突然和持續的變化,是理解社會-生態系統變化的重要視角;識別長時間尺度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階段、驅動因素和效應對未來的系統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整合統計調查數據、歷史時期重建數據和相關文獻資料,該研究分析了黃土高原近千年來人口、耕地面積和森林覆蓋率等要素的關係變化,將其社會-生態系統演變劃分為5個階段:「耕種快速擴張」(1100年代至1750年代)、「耕種持續擴張」(1760年代至1950年代)、「農田工程以增加糧食生產」(1960年代至1970年代)、「從糧食生產向生態保護轉型」(1980年代至1990年代)、「植被恢復以保護生態環境」(2000年代至今)。
研究建立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狀態與政策、氣候、社會經濟等驅動因素和本地糧食生產、黃河輸沙量、徑流量、三角洲面積、下遊自然決堤次數等本地與溢出效應的經驗聯繫,發現前三個階段對糧食生產的追求,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加劇了土壤侵蝕、對黃河下遊和三角洲產生了影響,而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恢復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減少了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和黃河泥沙。
黃土高原案例分析表明,社會-生態系統管理從系統與綜合的角度,實現從追求單一目標到考慮要素相互作用,從關注局地到關注跨區域影響的轉型,這對社會-生態系統的長期管理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原標題: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取得新進展 揭示近千年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鍾科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