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研究有新...

2020-12-17 北晚新視覺網

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消息,該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傅伯傑研究組在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展出根據社會-生態系統要素相互作用變化識別系統演變階段的方法,揭示近千年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階段及效應。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社會-生態系統的動態演變是複合生態系統研究的核心內容,也是生態學和地理學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穩態轉換是指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巨大、突然和持續的變化,是理解社會-生態系統變化的重要視角;識別長時間尺度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階段、驅動因素和效應對未來的系統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整合統計調查數據、歷史時期重建數據和相關文獻資料,該研究分析了黃土高原近千年來人口、耕地面積和森林覆蓋率等要素的關係變化,將其社會-生態系統演變劃分為5個階段:「耕種快速擴張」(1100年代至1750年代)、「耕種持續擴張」(1760年代至1950年代)、「農田工程以增加糧食生產」(1960年代至1970年代)、「從糧食生產向生態保護轉型」(1980年代至1990年代)、「植被恢復以保護生態環境」(2000年代至今)。

研究建立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狀態與政策、氣候、社會經濟等驅動因素和本地糧食生產、黃河輸沙量、徑流量、三角洲面積、下遊自然決堤次數等本地與溢出效應的經驗聯繫,發現前三個階段對糧食生產的追求,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加劇了土壤侵蝕、對黃河下遊和三角洲產生了影響,而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恢復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減少了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和黃河泥沙。

黃土高原案例分析表明,社會-生態系統管理從系統與綜合的角度,實現從追求單一目標到考慮要素相互作用,從關注局地到關注跨區域影響的轉型,這對社會-生態系統的長期管理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原標題: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取得新進展 揭示近千年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鍾科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變化及其可持續性
    本文從社會-生態系統的視角出發,綜述區域社會系統與生態系統的互饋機制和社會-生態系統的耦合模擬研究進展,總結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的變化過程和驅動機制,提出未來研究方向,以期為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變化研究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 我國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研究獲新成果
    中國園林網9月8日消息:9月2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唐明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菌根真菌對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的作用機制」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成果鑑定。
  • 中國科學院北京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2021年接收推薦免試生(含直博生)招生簡章   一、申請條件  1.須獲得母校推免生資格並在教育部「推免服務系統」中獲得備案。
  • 記陝西安塞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記陝西安塞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當《中國科學報》記者到此實地探訪時,腰鼓山下正在建設一棟全新的實驗大樓,炙熱的陽光從山坡上傾灑而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但在建站伊始到本世紀初,這裡可不是如今的這番光景。「荒涼,艱苦,交通不便。」在安塞站已經工作了近30年的實驗室主任吳瑞俊向《中國科學報》記者這樣描述當初進站時的印象。 中科院水保所的地點位於西安郊區的楊凌。
  • 2020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分析與毒理研究組博士後招聘...
    事業單位招聘公告:2020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分析與毒理研究組博士後招聘公告,博士後(要求全職)招聘時間為2020年7月起。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環境分析與毒理研究組因工作需要擬招聘博士後研究人員2-3名,主要從事場地汙染土壤環境調查、風險評價、熱修復技術研發和模型模擬及示範驗證相關的國家重點研發課題及產學研合作項目等研究工作
  • 濟南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籤署框架合作協議 孫立成...
    本報北京10月29日專電(記者王端鵬)今天下午,《濟南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框架合作協議》在北京籤署。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和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在中國職工之家會見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歐陽志雲一行,並見證協議籤署。
  • ...環境研究中心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研究組博士後和特別助理招聘公告
    2020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研究組博士後和特別助理招聘公告 2020-06-30 10:18:00|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研究組因科研工作需要
  • 第四屆「中德MEECAL中亞乾旱區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與環境演變學術...
    9月24日至28日,由中德乾旱區生態與環境聯合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XIEG)和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TUM)聯合承辦的第四屆「中德MEECAL中亞乾旱區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與環境演變學術交流會」在烏魯木齊召開。
  • 2020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科研崗位招聘公告
    2020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科研崗位招聘公告 2020-04-27 11:04:31|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始建於1975年,前身為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
  • 生態系統服務權衡最新研究進展
    近年來, 「3S」和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的廣泛運用及新理論的湧現, 極大地促進了生態系統服務權衡的發展, 有必要跟蹤和梳理其最新進展, 為未來研究提供借鑑。基於此, 一些學者使用景觀指標來量化景觀層面上生態系統服務的多樣性和異質性, 認為其與當地的環境背景、生態參數以及生態系統服務提供緊密關聯。因此, 在景觀層面上探討生態系統服務權衡關係時, 需清晰認識各生態參數的代表意義和不同景觀單元間的社會經濟聯繫情況。
  • 講座︱馬瑞詩:用GIS研究黃河流域的生態變遷
    「黃河流域的生態演變」作為中國一個老生常談且經久不衰的研究方向,古今中外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和答案。2018年6月13日,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世界史研究中心主任Ruth Mostern(馬瑞詩)應邀來到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在思勉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進行關於「黃河」的一個主題報告。
  • 開拓以水為中心的農業生態研究
    但局部的觀測研究卻進展很快,70年代超出60年代很多,已出現零金碎玉,如能博收精選,便可集腋成裘,構築作物群體與環境相互關係的輪廓」 [1]。 經過幾年醞釀,於1981年4月給中國科學院領導寫了建議書《中國科學院需要建立一個農業生態場所》[2],1981年8月由黃秉維先生倡導,並與馬世駿、李慶逵、曾昭順、王天鐸及王世之等提出「關於在北京建立農業生態系統試驗站的建議」。
  • 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研究獲進展
    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是研究現代氣候變暖的背景,這期間,地球氣候系統經歷了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氣候突變,如2.8 ka、4.2 ka、5.5 ka、8.2 ka、9.3 ka等,這些氣候突變事件的發生速度快、變化幅度大,足以造成災難性後果,甚至危及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未來是否有可能再次發生該類似的突變事件?
  • 2020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國家公園研究院(籌)辦公室招聘1人...
    國家公園研究院(籌)是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管理局)與中國科學院共建的科學研究機構,掛靠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下設的辦公室負責運行管理相關具體事務。現因工作需要招聘工作人員1名。
  • ...揭示青藏高原地上與地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協同作用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一直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以往的研究表明,區域尺度上陸地生態系統淨初級生產力通常隨植物多樣性的增加而增加。城市與環境學院賀金生教授課題組與哥本哈根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的學者合作,利用野外大範圍的調查取樣,結合室內高通量測序等技術,探討了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中生物因素(植物、動物、細菌、菌根真菌和古菌多樣性)和非生物因素(氣候和土壤)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相對貢獻。
  • 四百人聚雲端,聽傅伯傑院士講黃土的故事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學生會、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生會協辦的院士大講堂第89期正式開始。這是院士大講堂的第二次線上活動,吸引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內五十餘個培養單位、以及來自浙大、中農等兄弟高校師生共400餘人參與。本次講座的主題為「堅守黃土三十年,荒山禿嶺變綠海」,主講嘉賓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傅伯傑院士。講座分為三部分:傅伯傑院士與黃土高原的不解之緣;科研生涯的三個階段;地理學研究帶來的感悟與體會。
  • 中科院生態中心揭示多年生草本年輪材料的氣候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陸琦)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傅伯傑研究組在黃土高原草本年輪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曾任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凍土協會(IPA)執委、WCRP/CLiC及IUGG/IACS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分會理事長等。主要從事凍土力學與工程研究工作。
  •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建設創新生態系統
    坐落於甘肅省蘭州市的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下稱中科院西北院)是專門從事高寒乾旱地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重大工程研究的國家級研究機構。2019年,中科院西北院獲批成為第三批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籌建機構,今年9月正式運行。
  • 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成立
    9月27日,記者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獲得國標認證,正式掛牌成立。該站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CFERN)所屬重要野外觀測臺站,為我國西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